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人生就像一面镜子,外在的人事物就是我们心境的反应


   日期:2014/6/6 17: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生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对著镜子笑,镜子也对著我们笑;我们对著镜子哭,镜子也是对著我们哭。所以我们的这种心境就会反应在镜子上。而镜子上的反应,统统就像是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我们现在冷静来想想,现在我们所面对的一切人,他是对著我们哭,还是对著我们笑?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地方。而当我们发现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镜子在哭,这时候我们会不会拿著我们的手往镜子说:你给我笑,不可以哭。能不能变?那个镜子你再怎么动它,它还是哭,甚至已经转成愤怒了,它不可能笑。因为源头是照镜子的人要真正开怀的笑,镜子才有可能会笑。所以当我们所相处的这些家人、朋友都是苦瓜脸对著我们,这时候我们去指著他:你要对我笑。他笑得出来吗?他笑不出来。所以唯有我们改变,整个人事环境才会改变。佛家叫「依报随著正报转」,自己的心真正转变,用一颗爱心对人,回回来的就是他人的爱。所以儒家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现在心上对人还有怨,相同的,那个怨一定会回回来。只要我们转怨为恕,为宽恕、为爱心,人生就开始转变起来

  有一位朋友他刚好跟他的同学处得很不好,然后他的脾气就忍不住,不过碍於在团体当中,他也会顾虑到跟他吵架其他的人可能会对我们有看法,他把这个情绪把它压下来,表面看好像还好。但是因为一直压下来,又很难受,他就自己拿著一张纸骂这个同学,就把这个怨气写下来。结果写了下来以后,刚好那一天,他走著走著就经过那个同学的位置,不经意就往这个桌子瞟过去,他那个同学刚好在桌上放了一张纸,然后写了一些话也在骂他,而且骂他的跟他骂他的差不了多少。所以你看,真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觉得他脾气大,很可能他也觉得你脾气大;你觉得他嫉妒心很重,他也会觉得你嫉妒心很重。人生这个道理相当的微妙。比方说夫妻吵架,我们听其中一方,比方说听先生说他太太不是,听完之后,我们会觉得这个太太太不像话了。但是假如去听太太讲她先生,讲完以后,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先生真不像人。这个叫不可听片面之词,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常怨别人,所回应回来的就是众人的怨;我们常常感恩别人,我们常常随喜别人,我们常常祝福别人,那回回来的也是感恩、随喜、祝福。

......

  我们刚刚提到了佛印禅师写了这两句话回应了给苏东坡先生。之后,他们两个人又有一次聚会,刚好打坐,苏东坡先生就问佛印禅师:你看我打坐的样子看起来像什么?佛印禅师看他很庄严,说:你看起来像一尊佛。佛是至高无上的,所以苏东坡也很高兴,就问佛印禅师说:那你觉得我看你像什么?接著佛印禅师说:那你觉得像什么?苏东坡先生接著又说了:你看起来像一坨粪(因为佛印禅师长的比较胖一点)。佛印禅师听完之后也没生气。苏东坡先生回去之后,有点高兴,喜上眉梢,刚好他的妹妹看到了,就问他:你今天高兴什么?接著他就说到:我今天跟佛印禅师在一起,他说我看起来像佛,我说他看起来像粪;所以你看我比他高,我是佛。结果苏小妹就说:哥哥,你今天输得太惨了。他也不大了解,接著他妹妹就说:人家是心中有佛,见人是佛;大哥你是心中有粪,见人是粪。

  诸位朋友,我们现在见人是心中有佛,还是见人心中有粪?当我们时时都是看到别人脾气大,事实上再回光返照就是自己脾气大;看到别人很傲慢,再回头一看,其实自己甚至还比他更傲慢。所以这都是很微妙的人生道理。一个脾气很好的人绝对不跟脾气不好的人生气。因为他知道脾气好那种心平气和内在的喜悦跟那种快乐。当他看到别人脾气大的时候,他会舍不得,不只会不跟他计较,还会舍不得,说:你不要这么生气,暴怒伤肝。赶快给他倒一杯水给他喝,甚至於假如因为他生气,他就赶快走了,不要再让他气下去,都是有那一分宽恕怜悯的心。所以怪别人脾气大,那是我们脾气大;怪别人很贪心的,其实也就是自己也很贪心,看不下去。

  人生,我们刚刚说到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最重要的要先改变自己,自然能改变所有外在的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当我们要抱怨他人的时候,要回过头来想著,只要我变了,大众就会变,所谓「正己化人」。所以面对人生的这些际遇,我们时时是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怨。孔夫子也曾经给我们教诲,「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这个射箭就好像君子之道。我们从这些经句当中,可以又感受到我们古圣先贤的一种心境,他时时与万物学习的谦卑心。你看光在射箭的时候都能领受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我们每天见那么多山川大地,一点悟处都没有,那关键就在我们没有那一分谦退、谦恭好学的态度。

  所以夫子指到,射箭跟君子之道的一种观照。这个箭射出去,没有射到靶心、目标,我们下一个念头是什么?能不能说这一支箭品质不好?这支弓做的不合规格?就开始在那里只是找藉口、找理由,那就不是一个君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应该是没有射到目标,反求诸其身,马上先检讨自己的技术不够好。所以他人对我们没有爱敬之心,首先检讨的是我没有爱敬的心去对待他人。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可以平和的去把原因找出来。这个是真理,一定要时时拳拳服膺在心上。

  有一位母亲她教她的孩子,「父母呼,应勿缓」,但是就感觉她的孩子都拖拖拉拉的,不是很听她的话。然后她就想,我父母每一次叫我的时候,我马上就应了,怎么会是这个结果?不可以检讨真理。她又往深处去看,原来父母叫她,她确实都有回应;可是口上应,心里还是有不耐烦。后来她真正打从心里恭敬的回应父母,父母亲叫她,她都马上过去,欢欢喜喜:妈,有什么事?结果真的,当她的态度一转,她女儿的态度马上就跟著转。所以确实小孩他的敏感度特别高,我们是行为当中服从,内心没服从,小孩都感知得到。而当母亲这样恭敬的面对自己的爷爷奶奶的时候,她的这个小孩子她的心性也开始效法转变过来。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06/12/13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  档名:52-184-0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家庭       蔡礼旭)(五明学佛网:家庭       蔡礼旭)  

 惟觉法师:如何创造美满的家庭生活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郑石岩教授:悟·看出希望来 第五章 家庭亲情 

 郑石岩教授:随缘成长 第三篇 随缘经营家庭 

 悟光法师:密教思想与生活 密教与家庭生活 

 于凌波居士: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其它法师:如何处理家庭危机(大愿法师) 

 仁焕法师:家庭伦常道德是根本 

 仁焕法师:家庭果报现前 

 仁焕法师:佛法与家庭 

 仁焕法师:家风好家庭才好 

 仁焕法师:关于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