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释湛空:自力修证与仰仗他力的比较


   日期:2014/6/8 10: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慧远的思想是十分博杂的,既有传来的印度佛教各派观点,也有中国传统文化观点,包括儒道以及玄学。这种杂,正是慧远的特色及贡献。佛教传入中国内地,至慧远时已有二百年左右,这种外来的文化要扎下根来,必然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僧人消化改造外来佛教文化的时期,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慧远无疑开了风气之先,是站在这股潮流前面的弄潮者。慧远以“法性”为本体,认为法性的本性是永恒不变,没有生灭的,是实在的,人要摆脱痛苦,获得解脱,就是要体认这个本体,与之冥合,达到涅槃境界.他的思想常出入于空有之间,在他的〈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诸篇上,都可略见其宗旨。他对于佛家认为最高境界的涅槃,理解作‘生绝神冥,形尽神存’的境界,其所谓‘神’,即是精极为灵,不能定其体状、穷其幽致,因此也不可能以语言来表达。又说人生由化而有,形和神虽各殊,而相与为化则浑为一体;然而形只是桎梏,而神却有暗中转移的妙用,可以从这一形体相迭传附于另一形体,有如火之可由此薪传于异薪一般。火薪相传这个比喻在当时本为常谈,而他开始用传于异形来解释,具有自此传于彼的意义。这和犊子部执胜义我为不可说法,虽执受五蕴而又有解脱可能之义很相近,显然是受了僧伽提婆译讲《三法度论》的影响。他说到入道之要,则主张依悟彻以求反本。所谓反本,意指不以情累其生,不以生累其神。而欲遣除尘累,必有待于运用禅观,究生化之源,永息流转,使神灵绝境,这就是所谓彻悟。他在庐山昏晓行道,致力禅观,祈向净土,都可视为他基于这一思想的实践。后来,他接触到罗什的译著,又迎请觉贤传出禅经,研习中观,兼究寂照相济的说法,很得归宗无相之旨。但他晚年谈到法性无性和禅智究竟时,仍举火传不息,以及形累、神化等说,可见他的根本思想还是保留着,没有完全改变。

慧远初事道安,即以建立教法宏纲为己任,以后他更推广此意,欲根据教法移风易俗。他认为出家之人号为沙门,在于能破习俗的愚暗,教导有情转向觉道。因而主张出家修行,应该与世俗上以世法为准则有所不同,应高尚其事,不敬王侯,才能变俗以达其道。而化导世俗,在先示以罪福报应,使知去恶从善,以此来启发自己内在的心,从而觉悟。他自己隐居庐山率众行道,以身作则,在当时确已获得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他所主张的,以罪福报应导俗和以禅观念佛入真的见解,对于后世的影响尤其深远。像他所倡行的念佛法门,原是用观想功夫,到了善导时就侧重称名,形成净土一宗。导俗入真,固不能逸出于慧远的遗规,所以后人仍追奉他为净土宗的初祖。其净土思想着重于自力,我们通过对慧远净土思想的考察,以及东晋时代般若学的背景探索,了解到慧远所提倡的念佛三昧是定中见佛的般若三昧。我们从其阐发的念佛三昧是诸三昧中最殊胜中可以看出来,原文如下:

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人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根(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

远公认为:三昧的名称甚多,在诸三昧中,以功德高,进展容易的标准来衡量,当推念佛三昧最为第一,这是什么缘故呢?穷尽玄妙通达寂灭的境界,即是如来性体。如来性体,任运神妙,应合法界的幻化。随缘妙应,无有定规。如来体性能令证入念佛三昧的修行之人,浑然消泯人我是非的界限,遣荡种种知见,涉缘应事,如同镜子。镜子明亮,内照清楚,便能映现森罗万象的相状。即便耳与眼不能视听的景物,但运用闻性与见性,亦能通晓无碍。在念佛三昧中,能令尘劳挂累日渐消除,滞塞的情执徐徐融化开朗,这个境界的获得,若不是天下至妙的念佛法门,还有什么方法能够达到呢?

远公这段文句展示的念佛三昧,倾重于自性佛,着重自力修证,然以禅观证悟,栖神净土,兼仰佛力,如是,便避免了渺茫无主,蹈虚履空。

在慧远大师所作的《西方发愿文》之序中我们可以看出慧远思想的特色,其序的大意是说自己的心,本来是佛,只要把心向里面照,自然是清明的,然后持阿弥陀佛的名,念念不断,念到一心不乱,自己的心和阿弥陀佛打成一片,到了这时候,心就是净土,性就是弥陀,阿字和无字一般,弥是满,陀是光和寿,阿弥陀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光无量就是智慧无量,寿无量就是没有生死,没有生死,就是了了生死,这就是大悟了,若没有悟到无生,亦能往净土地方去,生到净土就是无生,无生就不生,这是尽头处的话,若没有证到这境界,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即可以生到阿弥陀佛的国里,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念阿弥陀佛,是修行的最上法门。我们从序文一开始,便可以看出慧远的主张:我心即佛。我们修行,持诵阿弥陀佛的圣号,做到一心不乱,自己的心和阿弥陀佛打面一片,至此,心就是净土,即是自性弥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慧远的净土思想着重于自力。

但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却着重于他力,也即仰仗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力而往生。我们从《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一书中可以看出来,其以九品往生皆是凡夫,说明往生非靠自力,而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以佛之愿力,往生西方,即同七八九地菩萨。在讨论西方极乐世界究竟是报土,还是化土时,诸师所说不一,争论纷纷,摄论诸师执著西方极乐世界是报土,凡夫二乘不能往生,凡夫二乘往生者,只是别时意,如果西方极乐世界是化土,那么阿弥陀佛是化佛,令凡夫二乘皆得往生,可见西方极乐世界应为化土,报土是净土,化土岂得真净土?对此,善导大师力排众议,着重于文义并显,大师主张,第一阿弥陀佛是报佛,西方极乐世界是报土,而凡夫之人,皆能生于报土,其所以生报土的原因,是仗阿弥陀佛强大的愿力,而非众生自力所致,如果忽略了弥陀大愿,只着眼于往生者之资格而论凡夫能否往生,其说是不正确的。由此,说明我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依阿弥陀佛的强大的愿力。并非靠自力。此是从自力与他力关系说明两者的比较。下面本文将从其他方面来比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自力修证       仰仗他力)(五明学佛网:自力修证       仰仗他力)  

 信愿法师::龙树菩萨开示娑婆世界修道仰仗他力容易,仰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