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教故事中的教育启示:如何倾听与解决孩子的苦恼


   日期:2014/6/9 21: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前有一位母亲失去了孩子,在悲伤绝望的尽头,她说:“如果这个孩子不能起死回生,那么我也不活了”,从此口唇滴水不进。偶然间有个人告诉了她佛祖的法力,于是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探访到佛祖面前,向佛祖提出了让孩子起死回生的愿望。

    佛祖说,你要想让孩子起死回生的话,就去城里找一个从来都没有死过人的人家,从他们那里要来芥子,给孩子吃了他就能活过来了。

    母亲欣喜若狂的立刻就朝城里出发,挨家挨户的询问,当然从来也没有死过人的人家一户也没有找到。母亲渐渐的明白了谁也无法避免死亡的事实。然后佛祖对她说,死亡不只发生在你的身上,一切皆有定数。

    虽然是个有关死亡的故事,但是细细品来,还是很耐人寻味和与人启发的。母亲无法接受孩子死亡的结果,从心灵的最深处痛苦着。可以猜想一定有许多人劝过她,人已经死了,哭也无用。显然旁人这样中肯的劝告和同情是不解决问题的,因为母亲下定决心,如果孩子活不过来那么自己也不活了。最爱的孩子去了,心中的创伤无法抚平,她用不吃不喝来惩罚自己。然而如果母亲不接受孩子已经死亡这个事实,那么她的心里也永远无法再成长下去。于是她去求佛祖实现自己的愿望,佛祖在倾听了她的愿望以后,并没有直接对她讲死亡是谁也无法避免的,而是指点她去寻找一个从来都没有死过人的人家去要芥子。这个母亲在挨家挨户的询问了家里有没有人死亡之后终于醒悟,死亡是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这个时候佛祖才说,一切皆有定数。

    佛祖为何不在最初就告诉她这个结果呢。首先是在这位母亲深深痛苦的时候静静的倾听她的苦恼,可以想像佛祖当时的表情一定是平静和慈祥的,鼓励她将所有的苦恼全盘倒出并接受,但是在倾听之后不立刻提出自己的意见,而是给她指出一条自己解决问题的道路。不肯接受孩子死亡事实的母亲欣喜若狂的接受了这个办法,到头来发现实际上这条路并不能解决让孩子起死回生的苦恼,而是让她在不断探索之后终于自己明白并接受了死亡无可避免这个事实,从此痛苦的心灵才得到了解放。

    无论是在学校、单位还是家庭以至整个社会,人都是自己选择、决定并且将其付诸行动,人和人的关系组成集团形成社会。有时自己的决定有可能会带来失败,人就是在失败后一边思考一边行动一边纠正一边成长的。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迷惘,于是去寻求别人的意见以加深对自己的理解,然后再自己决定,在这个反复循环的过程中人逐渐长大。虽然可以接受到各种各样的意见,但是最终做出决定的人还是自己。被美国心理学会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心理疗法家”的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指出,无论是谁都有从内部成长和实现的能力,人生来具有自己决定自己负责的力量。如果父母及教师站在权威的角度代替孩子做出哪怕是最正确的判断的话,孩子的这个天生的能力就会减弱了。

    所以,当孩子遇到了苦恼向父母以及老师倾诉时,请用温柔的声音和慈祥的表情鼓励他讲出,不带任何先入观的冷静倾听孩子全部的倾诉并且接受他,不要马上做出否定和批评,也不必急于告诉孩子自己的判断,而是帮助他客观的分析整个事情的情况,利于他自己做出相对正确的判断。即使他的判断是不够正确的,也请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去实行。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败还有很多次可以修正的机会,孩子就是在失败和求索中实现自我成长的。孩子的人生之路将来毕竟还是要靠他一个人走的。

    运动会练习期间,三个男孩子不知为了什么原因吵了起来,一个男孩哭了。老师将当事者叫出来,跪下来平静的询问争执的原因,引导他们找到解决的办法。老师一直拉着哭泣的男孩的手轻轻的抚慰他,直到三个人重归于好。

小注:芥子是一种比小米还小的植物种子,在日本主要用于豆沙面包上的点缀,感觉就像麦当劳汉堡包上的芝麻一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孩子       教育)(五明学佛网:孩子       教育)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