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华法师:《六祖惠能说》之般若智慧


   日期:2014/6/28 21: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妙华法师:《六祖惠能说》之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 (图片来源:资料图)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发心的菩萨:

我们有缘聚在一起,学修《六祖法宝坛经》,这个大事因缘让我们充满着法的快乐。人活一世会遇到种种的烦恼,种种的障碍,很多事情我们自己不能够做主,比如说,我们不能够选择自己的父母,我们也很难选择自己生存的土壤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自己不能够做主的。但是,有一件事情我们自己可以做主,就是我们的心里的状态,我们能不能够想一想,能不能够想通。可是人们常常特别愚笨,老想改变别人,改变客观,却忘记了改变自己。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大家无论是否学佛,贴什么招牌都没有关系,只要你的心想通了,只要你摆正了你的位置,那么你的烦恼当下就会释然。我们要改变社会、要改变自然很难,但是我们要改变自己,自己是说了算的,你有少少的一点点智慧就可以了。

学佛什么最重要?

放生重不重要?重要。持戒重不重要?重要。打坐重不重要?重要。建庙重不重要?更重要。等等等等都很重要。但是,与我们的烦恼相关的,与我们生死相关的,大家想一想,什么最重要?智慧最重要。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智慧,那简直就没有办法了。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那你就是走到了大庙里还是烦恼,回到家里还是烦恼。我们再往后退一万步,在世间做人没有智慧行不行呢?在世间没有智慧去做人的话,稀里糊涂一辈子,生活、生命没有质量,同样是烦恼。所以说,智慧非常重要。不是我在这里说,是诸佛菩萨都这么做的。有四句话,我们大家要记住:智慧以为母,方便以为父,诸佛大导师,无不由是出。什么意思呢?智慧是根本,权巧方便就像父亲一样,慈父严母,一个人有了父亲,有了母亲,这个孩子才可以茁壮成长。诸佛大导师,无不由是出。三世诸佛都是从智慧而成佛的。为什么这样讲呢?佛,梵语是佛陀,英语叫Buddha(布达),翻译成中文就是“觉悟”。显然,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觉悟。拿什么去觉悟呢?不是拿父母去觉悟,不是叫别人去觉悟,也不是照着经书去觉悟,而是我们要自性自悟。成佛要靠觉悟,没有觉悟成佛永无出期。

六祖惠能有四句话,我们大家要牢牢记住: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就我们当下的心叫你明心见性,就是成佛。不立文字,是针对当时北方的很多文人学士说的。他们信佛以后,在文字上大做文章,写了很多的书,讲了很多的理论,自己的自性全然没有解脱。所以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在口语、在教法之外别传心法,所谓我们现在讲的以心印心。因此,韦璩韦刺史他们向惠能去请求佛法的时候,他一上来就讲的一句话:摩诃般若般罗密。我们大家平时念《心经》,是不是《摩诃般若般罗密多心经》呀?这一句话当中含义非常丰富,有多重含义。六祖惠能告诉居士们说,摩诃是大。他做了一个比方,什么东西大?虚空大。还有什么东西比虚空更大呢?你说你官大,你说你个子大,你都是在虚空当中呀,虚空最大。这个虚空比喻的是我们成佛的自性,我们成佛的自性就好像虚空一样,漫天边际。你说是一,错了;你是说多,也错了。它可以显现为一,也可以显现为多。也就是说,我们的心里头能生万法,一切的法都是从心里头出来的。你们大家不相信我的话吗?如果我在这里讲经,拿着稿子念,我能写十万字、二十万字的稿子,一个小时一万字,一天四个小时,那么十天就是四十万字,拿四十万字的稿子在这里念,你累都累死。所以说打开自性,我讲经的时候,不要照着文字讲,要从自性当中流出。你们大家听经的时候,又要靠自性去悟。你如果说,那法师昨天在上面讲故事,讲得我哈哈大笑,那故事真好听呀。那就是住文字而求了,应当往自性当中去悟。开始解释了大。般若两个字,含义就更深了,我们暂且往后放。波罗密是到彼岸,把我们从烦恼的此岸渡到解脱的彼岸去,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就是要把我们从烦恼的此岸渡到彼岸去,把我们这些烦恼的众生用一条大乘的般若之船从此岸渡到彼岸去。问题不在这里,有此岸和彼岸吗?可能你们大家从河对面来的时候,显然中间有一条河流,阻断了我们的交通,有此岸和彼岸。但就大乘佛教来说,没有此岸也没有彼岸,没有能渡者,也没有被渡者。这叫万象诛灭,一切寂静。这样的佛法,一定要用心承担。为什么说没有此岸,没有彼岸呢?我们就以烦恼和菩提来打比喻,当你烦恼的时侯就是在此岸,就你解脱的时候就是在彼岸。那么,我们大家再进一步想一想,是谁在烦恼?你说是我,你怎么会烦恼呢?你说是我的心,我的心在烦恼。你有两个心,还是一个心呢?当你发了菩提心的时候,你还有烦恼吗?当你烦恼的时候,没有菩提心了;当你发菩提心,你就没有烦恼了。心体是一个。当下回光一返照,噢,原来烦恼、菩提体性不二。表面上看来是两个,其实它的本体是一个,如果悟到这个地方,我们当下心性就解脱了。

接下来,我们讲“般若”两个字,六祖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讲的这些法语,都直透我们的心肺。那么,如何按照教学的法则来讲“般若”两个字?有十二重含义。佛门当中有一部《大般若经》,共有六百卷,它的逻辑和哲学思想非常严密、庞大。我曾经用三次。第一次看《般若经》,看了十页就不想看了,看不下去。因为我们的智慧,不能和经相应。第二次,我下决心说我要把《般若经》看完,看了一半的时候又看不下去了。因为印度人的思想是非常严密的,它经常把一句话来回重复。它为什么要重复呢?因为在佛陀的时代没有文字,比丘们听经完全靠脑子记忆。释迦牟尼佛非常懂得教学法,凡是涉及到重点的时候,他就反复去讲,讲得多了,根性大利的人心里就生厌了:一句话怎么老反复地去说呢?大家要知道,说到容易,做到难。讲到这个地方,给大家讲个短短的公案,你们大家都要回光返照。

有一个禅师,名字叫鸟窠禅师,除了一袭袈裟、一领海青外,身无长物。他到处云游天下,到了杭州。杭州有个小佛山,他看到佛山顶上长着棵松树。这棵松树现在还在,叫摩天松。他就在这棵松树上面搭了个窝,住在上面,因此得名叫鸟窠禅师。白居易在那里当太守,听说鸟窠禅师到了杭州,他也信仰佛法,于是就前去请教。他走到树底下叫:“鸟禅窠师呀,什么是佛法呀?”鸟窠禅师把他自己穿烂的袈裟上面的毛拔了一根吹了一下,说:“你会不会呀?”白居易一头雾水,不知道这个禅师打的是什么哑迷,就回到官府去了。过了几天以后,心里不服:这里头有什么含义呢?他自己揣摩不透,然后就恭恭敬敬地又跑到树底下去了:“鸟窠禅师呀,什么是佛法的大意?”鸟窠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说:“狗屁,你讲的这四句话,我早就知道了。”鸟窠禅师说呀:“八岁的小孩说得,八十岁的老人做不到。”我们去修行佛法的时候,会不会发现一个问题:佛教教人“忍辱”两个字,你想想在座的各位,包括我在内,谁能够做到忍辱?我们做不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有我执、有法执,我们有太多的执着。我们执着于自己的财富,执着于自己的生命,有哪个人愿意让别人伤害自己呢?我们没有和法界融为一体。我们口里讲忍辱,谁能够容忍得了呢?佛法说起容易,做到很难;悟道很容易,证道很难;出家很容易,守戒难;受戒容易,要戒法清净非常难。所以说,佛教所有的指向都指明了修行的实践,而不在于有多少的理论。

般若这两个字非常的深。为了让大家能够听得清楚,我们简单地把“般若”两个字翻译成“智慧”。大家要非常清楚:智慧和聪明这是两个概念。智慧可以让人从内心开解得到解脱,了悟到人生宇宙的真理。而聪明就是把你口袋里的钱,想办法、出主意拿到我的口袋里来。让自己富起来,让自己当官,让自己发财,这叫聪明。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准确地翻译应该把般若翻译成智慧,然后更准确地应该把智慧翻译成空慧。为什么应当翻译成空慧呢?因为我们世间有形有相的东西,我们非常容易明白,非常容易把握,而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无为的法,所谓的道,我们大家很难领悟。那么,又有口决说:“下士闻道,拍掌大笑”。这是老子的话,最下根的是最愚鲁的人,你对他讲道理,他就拍掌大笑:呵呵呵,现在改革开放了,还有佛教吗?现在人民生活这么好,信什么佛呀?这就是“下士闻道,拍掌大笑”。“中士闻道,将信将疑”,初中毕业生,你说他没有文化吗?他懂得数理化。你说他有文化,有人生的很多道理他又没有搞明白,你跟他讲,他将信将疑。你问他信不信算命?我也信也不信。你信不信佛呀?我不信佛,但初一、十五还去烧香呢,将信将疑。“上士闻道,恭而行之”,像孔子、老子、庄子这些人,他听到一个真理以后,朝闻道暮死可矣,你早上讲这个道理给我,我晚上去死,殆而无憾。他把精神世界看得非常重要,而且他能够恭而行之,老老实实地去行道。我不但要悟道,而且我要去行道。这样就是上士,是上等的人,因为他的心性和虚空相同、相等,他的心性当中,日月同辉。我们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我们常常被人间的一点蝇头小利所击败。有人说一句好听的话,我们就沾沾自喜,我们做一点功德就偷着乐,甚至我们发了一点横财,我们到家里就关起门来偷着乐。我们非常容易被蝇头小利和物质世界所迷惑。所以说,准确地说,“智慧”这两字今天在这里翻译成“空慧”。

那么,略有文化的人要听明白了,般若的第一层含义,叫文字的智慧。我们今天讲《六祖埴经》,《六祖壇经》是文字。常常有很多人轻视文字的。我们说华夏民族历史是五千年,岂止五千年呀,三万年都打不住。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有了文字五千年,这五千年是用文字写下来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人走来,是很不容易。你们在座的各位,当下对自己生命的宝贵性是否能够认识到呢?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活文物。文物有不可复制性,我们的生命也不可复制。如果你了解民族的演变史,了解你的家史,你就知道你活在世上就是一个最大的宝贝。生命是最值得尊敬的,它太难得了。仅仅得到肉身还不算,按照佛法里面说一个人应该有法身慧命。一个人如果没有法身慧命,活在世上浑浑噩噩,一生当中流浪生死,那就是糊涂鬼。因为你活了今世,下一辈子你都不知道自己到何处去,更不要说自己今生今世活得这么辛苦。我们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是文字的智慧。我们走在马路上有红绿灯,那是文字;我们在航海当中有航标灯,那是文字;我现在讲话,打一个手势,那是体形的文字;我们写出语言的符号叫象形文字,方块文字。这一切的文字都反映了人类的智慧。那么,佛经是不是智慧呢?释迦摩尼佛二千五百年前就圆寂了,他的经书流到现在就是文字的智慧。一个有文化的人,一个要文明的人,一个要觉悟的人,离开了文字行不行呢?不行。如果你们大家有机会去出国,到国外去,两眼一睁睁眼瞎,文字都不认识,上厕所连门都找不到,想吃饭拿着钱都不会花,语言根本就通不了,这时候你就感觉到你的灵魂是多么孤独了。我们活在文字当中,文字是智慧。古代的人诗书传家,教育子女在大小便利的时候不要用写字的字纸,是要恭敬文化。因为这字纸一路从仓颉造字,到我们现在能认识文字,它是我们的文化,我们民族的文明。你不要把它信手乱扔,不要拿它扔到脏的地方去。古代教育要从先教育子女从爱惜字纸开始,我们现在的家教里头有吗?我们连《弟子规》都没有学习。我们一路走来,给人家当奶奶,给人家当爷爷,给人当父母,我们连《弟子规》都没有学,所以我们的人生教育和修养缺了很多的课程。当然,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错误,这是我们大家集体的共业。因为我们经过太多太多的运动,我们连饭都吃不饱,我们哪里来精力来搞这些精神修养?这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一个人不要自己原谅自己。文字是智慧,我们要尊重文字,它是凝固的思想,就经书来说,是佛的法身舍利。这是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叫观照的智慧。这就是说各位的修养是和学佛相关的。什么叫观照的智慧?我们大家背会了《心经》,懂得了佛教的三皈五戒、四摄六度、八正道,我们懂得了这些道理后,把这些道理印刻在我们的脑海当中。在人生当中,听佛的话,按照佛的教法,去完善自己的人生。就是内心起观照,符合佛陀教法的我们就去做,不符合佛陀教法的我们就扬弃。要内心去观照,印证佛法,这就叫观照的智慧。在整个动物世界,只有人类有这个本领,能够回光返照。狗,很简单,如果它咬你,你带一个馒头给它吃两次,他就不咬你了。包括野狗在内,如果你每天给它骨头吃,它见了你一定是摇尾巴的,它对你表现得很亲切。这叫条件反射,是因为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但是人在一些情况下和狗是不一样的,人有时还忘恩负义,你十次、一百次对他都很好,有一次这讲的话伤了他的心,他立马反目为仇。人会骂人说:人不如狗。人为什么不如狗?因为他的脑子可以反应,可以反动。那么,我们一个人正常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呢?是因为我们有经验的积累,我们能够回光返照。回光返照就是发现自己的良心。在儒家的经验当中,把人的良心明确的总结为叫良知良能,一个优秀的人,他具有良知良能,那就是人性。那,在佛教当中就叫慧根和善根,我们自己经常来内心回光返照。以提高自己心性的觉悟,这个就叫观照的智慧。

第三种智慧,非常难讲,希望你们大家发动自己的悟性,叫实相的智慧。什么叫实相?《金刚经》说:“实相、无相,[狐卿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看到这林林总总的物质世界,它是因缘聚合的,虚妄的。实相不是一个实体的东西,实相是无相。那么,让我们大家用心悟到宇宙的实相,它是空相的、无相的,从而让我们的心里头不要有执着,不要有挂碍,不要有生灭的心,不要有人我是非,不要有黑白长短。让我们的心浩如虚空一样。在《心经》当中,有十二个字表达: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诸法的实相。如果我在这里讲,你能够听懂,那么这就叫做解悟。如果你自己通过虔诚地念佛、持戒和禅定,当下能够证悟,那么就叫证悟,理解了叫解悟,自己证到了叫证悟。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十二个字就是般若的“实体”。我讲的这个实体是加引号的,你不要把它当成一个真实的东西。那么为什么说不生不灭呢?在我们人间,举目一看,有生有灭,有垢和净,有增和减,诸佛菩萨证入法性来以后,他知道整个宇宙人生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这就叫实相的般若。实相的般若就叫实相的智慧。

第四层含义,也是最重要的一层含义,叫方便的智慧。一个人不但内心里头要悟道、要慈悲、要智慧、要平等,心里头没有取舍的心,而且还要有方便。为什么要有方便?诸佛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大开方便之门。你们大家知道有前门,有后门,有窗户,有天窗,还有灯光,要通风、采光、透气。我们很聪明,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运用智慧,我们为什么要打开这么多窗户,就是为了让它通气。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悟了道以后,他没有方便行不行呀?不行。所以说信仰佛法的人要向五明处去学,要学习声明、智慧、辩才无碍;学习内明,通达佛法;学习工巧明,电脑、计算机、木工、泥瓦工各种工匠都会做;还有学习医方明,不但能够给人治心病,还能够冶身病,能够给人开药方。这都是方便,如果一个和尚在法堂一坐,仅仅能够讲经说法,别的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人们会信服他吗?他结缘的人就很少,他度脱的众生就非常少。所以,一个优秀的和尚要做到的事情很多,敲敲打打,唱唱念念,缝缝补补,煮煮煎煎,从法堂里头到斋堂里头的事他都能干。这才是一个优秀的完善的一个出家人。六祖惠能在《坛经》中用流水比喻道,老子在《道德经》当中,也经常用流水来比喻道。有一个很简单的案例:你用一个小小的容器把水装在里头,水就是小的。如果你用大海装它,它就像大海那么大。如果把它装在圆的容器,它就是圆的。你把它装在方的容器里,就是方的。如果一个人悟道以后,你的智慧也像水一样,在不同的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零下,变成冰;一百度的时候,就变成蒸汽了;在常态下,就以液体的方式存在。正因为如此,我们人类的智慧无处不在。所以说,我们要具有方便的智慧。我现在给大家讲经说法是不是一种方便的智慧呢?一定要借助我的语言把它讲出来。我想如果我能够讲福建话,用你们话来讲经说法,那你们大家听了以后,很省力。现在因为不会用你们的话,我就没有方便,我讲普通话,我们中间总是有个隔阂,如果我给大家讲英语,那大家就更听不懂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要掌握的工具越多,我们就会变得更加的锋利。有道无术是僵道。如果一个人内心开悟了,很有道,但他没有方便的话,这个道就是死的、僵硬的。有术无道是妖道。一个人又会给人治病,又会教书,又会看风水,又会打卦,他会的术很多,但如果心念不正,心里头没有佛法,那就是妖道。所以说,一个人活在世间上,最优秀的本领是又有道又有术,心里头充满善良和智慧,又有各种办法去帮助别人。那这个人肯定是福慧双修,一定是非常优秀的。

《大般若经》当中关于智慧讲了十二大类,我刚才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了四大类。这四大类都是我们修行的方法,都是我们修行的方向。总而言之,不论出家、在家,信佛与否,一定要提升修炼自己的智慧。有智慧才有办法,没有智慧简直没有办法。在藏传佛教当中,有一句俗语,说的很有意思:“宁与明白人打个架,也不与糊涂人说句话。”我宁可和明白人打一个架,痛痛快快,也不愿交一个稀里糊涂的朋友。这就是强调人的智慧的重要性。我们信佛的人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烦恼就没法断。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大家一看就明白,一想就通,到你这里,佛菩萨劝你都劝不通,那就说明没智慧。所以,一定要修炼智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妙华法师       六祖惠能说)(五明学佛网:妙华法师       六祖惠能说)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八章 《维摩经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七章 流通分(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六章 法供养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五章 阿閦佛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四章 菩萨行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三章 香积佛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二章 入不二法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一章 佛道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章 观众生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九章 不思议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八章 文殊问疾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七章 四大菩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