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七)


   日期:2014/7/4 22: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摘要:

  1、产生菩提心的因缘:

  (1)依靠上师、善知识;

  (2)善根成熟;

  (3)悲心;

  (4)听闻甚深法义;

  (5)积累善根福德。

  2、菩提心的本体:

  (1)胜义谛的菩提心;

  (2)世俗谛的菩提心。

  3、菩提心“一”到“六”的分类方式。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首先讲讲菩提心的因缘。前面讲过,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一旦在相续中产生了菩提心,那么解脱、成就就在眼前,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的。但是,菩提心不是谁都能够发的,也不是谁都可以有的。一个人若要在相续中产生菩提心,还需要一些因缘条件。弥勒菩萨共讲了五个因缘,我们若要发菩提心,自相续中要产生菩提心,就要靠这些因缘。

  第一,依靠上师、善知识。

  怎样依靠上师善知识呢?首先要观察,然后去依止,最后修习他的意行。

  首先要观察。以什么观察?小乘、大乘,显宗、密宗的标准都各不相同。如果你是小乘根性者,你要修持小乘法,要成就小乘法,就要以小乘里讲的上师、善知识的标准来衡量。小乘里,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堪布?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师父?不是谁都可以称为堪布或师父的。其实“堪布”主要是小乘别解脱戒里讲的,他们对戒律、功德方面有很多的要求。大乘有大乘佛法的上师、善知识的标准。什么样的人可以当善知识,在什么样的人面前受菩萨戒才能得到戒体,这都是有标准的,应该以这些标准去衡量,去判断。大乘分显宗和密宗,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主要是显宗里强调的。密宗有密宗金刚阿阇黎的标准,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如果他是合格的上师,你就可以依止。

  小乘、大乘,显宗、密宗都有上师、善知识的标准,就以这些标准来衡量上师善知识,这就是“观察”。观察好了以后再依止,最后修习他的意行——即想他所想,行他所行,这就是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整个过程。

  如果不如法地依止上师善知识,不但没有功德利益,反而有罪过,会犯戒。所以,大家做什么都要依佛法,依佛法就是依智慧。虽然我们现在没有太多的智慧,智慧不够,但是有佛的教言。佛讲的句句都是真理,佛法就是智慧,以佛的教言去做就是智慧。不能盲目地去做,不能在愚痴的状态下去做,否则就是造恶业了。

  以前讲过,以贪嗔痴所做的一切都是恶,在不贪、不嗔、不愚痴的状态下所做的一切都是善,这是善恶的标准。依止上师善知识也是如此,应该是在不愚痴的状态下,以佛的智慧、依佛的教言去依止。若是你能这样如理如法地去依止上师善知识,相续中很快就会产生菩提心。

  大家要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善知识。应该先观察后依止,不能先依止后观察。观察好了去依止的时候,应该把身口意三门完全交给上师善知识。磕几个头,做一下供养,转身而走,这不叫依止;若半信半疑,即使是在座下听法,这也不叫依止,而且是不如法的。

  身口意三门完全要交给上师善知识,然后修习他的意行,这样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就可以在自己的相续中产生菩提心,这是第一种因缘。

  第二,善根成熟。

  若是善根成熟了,一瞬间相续中就会产生出离心、菩提心,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六祖慧能等。这是为什么?因为人家是修行过的,修行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今生就要成佛了。有些人觉得“他也没有修加行呀,他也没有学《入行论》呀……”于是就学六祖慧能整天念《金刚经》,想顿悟。难啊!你是这个根基吗?只念《金刚经》能见性、能开悟吗?如果能,也行,那你就是这种善根成熟者。

  有些人认为“某某人、某某师父也没有修出离心和发菩提心,只念一句佛号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这些人都是利根者,他通过念一句佛号能往生,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印度、藏地、汉地都有很多这样的人。人家不是没有修出离心,不是没有发菩提心,而是修得差不多了,相续已经修炼成熟了,可能只是一丁点儿因缘没到而已,若是因缘到了,就会瓜熟蒂落。

  可见,前世修的那些善根一旦成熟,相续当中顿时就能产生菩提心,这也是一种情况。在修行的道路上,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内心,自己最清楚自己有多大的分量,所以不要好高骛远,不然也许你会大失所望,甚至连解脱的机会都会错过。这是第二种因缘。

  第三,悲心。

  通过舍、喜、慈、悲四无量心来发菩提心,最主要的是慈心和悲心,尤其是悲心。若是有悲无量心,就会有慈无量心;若是有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就会有舍无量心和喜无量心,“慈悲喜舍”么!通过修四无量心,相续当中真正产生了慈悲之心,也就能产生菩提心了,这些内容我在讲加行的时候仔细地给大家讲过了。这是第三种因缘。

  第四,听闻甚深法义。

  “甚深法义”在此处指的是大乘佛法的教义。听闻甚深法义,要不断谛听,不断思维。若认为听一遍、思维一下就OK了,这是不如法的,应该反复听、用心听,反复思维、认真思维。闻思不能有厌倦的时候,否则不如法。若是如理如法地闻思,不会有厌倦的时候。闻思不能有知足的时候。有些人觉得自己已经闻思得差不多了。其实你觉得都会了的时候,你根本就没有会;你觉得都懂了的时候,你根本就没懂。这个心喜怒哀乐,变化无常,所以大家要好好观察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的心相续,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样长时间地听闻甚深法义,认真地思维甚深法义,就能产生菩提心。这是第四种因缘。

  第五,积累善根福德。

  若能不断地、无有穷尽地积累善根和福德,有善根、有福德的时候就能产生菩提心。为了积累善根、积累福德,哪怕再微小的善根也要做,再微小的福德也要积累。虽然一滴水不算什么,但若是累积起来,再大的容器也会盛满。

  我们很多时候是大的善根不能做,小的善根不愿意做,结果最终没有善根。到临终的时候,装善根的白袋子空空的,装恶业的黑袋子满满的,看你怎么面对阎罗王?怎么面对那些狱卒们?他们只认白的(白业),不认黑的(黑业)。如果你的黑袋子装的多,就说明你恶业造得多,你就是犯人,他们就会惩罚你;如果你的白袋子装的多,说明你好事做得多,你就是个好人,阎罗狱卒们会热情地招待你,把你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如果白袋子里装的东西多,善根、福德积累得多,菩提心就能在你的心相续中产生。

  弥勒菩萨共讲了五种发菩提心的因缘,大家看看自己具备哪些因缘?通过这些标准去衡量,自己有没有希望在相续中产生菩提心?对一个修行人来说,这多重要啊!“不知道我能不能产生菩提心,能不能发菩提心?”你能知道吗?那么盲目。现在你可以不盲目了,可以依这些去衡量了。如果自己还不具备这些因缘,就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令自己具备这些因缘。

  大家想解脱、想成佛的心是不是真的?现在我就怀疑这点。如果是真的,应该满怀喜悦,应该心里高兴得不得了。此前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发菩提心,不知道在相续当中能不能产生菩提心,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也无法去衡量。现在我们有标准了,就拿这些标准去衡量。

  通过这些方法,在有些众生的相续当中只能产生世俗谛的菩提心,在有些众生的相续当中不仅能产生世俗谛的菩提心,还能产生胜义谛的菩提心。弥勒菩萨又讲了,若产生了世俗谛的菩提心,这个心不是很稳定,还要继续保护;若是在相续当中真正产生了胜义谛的菩提心,这个心绝对是稳定的,不退转的。

  前面所讲的是菩提心的因缘,接下来介绍菩提心的本体。

  菩提心有胜义谛的菩提心和世俗谛的菩提心。什么叫胜义谛的菩提心?什么叫世俗谛的菩提心?它们有各自的法相,应该以各自的法相去衡量、判断。

  登地以上的菩萨远离一切戏论的智慧境界,就是现量见到诸法的究竟实相,即一真法界,这就是胜义谛的菩提心,也可以说是胜义谛菩提心的法相。若具足这个法相就是胜义谛的菩提心;若未具备这个法相就不是胜义谛的菩提心。

  胜义谛菩提心的分类。一地到十地共有十种,十一地就是佛的境界——遍知之智慧,也属于胜义谛的菩提心。在佛的境界里,只有胜义谛的菩提心,没有世俗谛的菩提心。菩萨入定的时候是胜义谛的菩提心,出定的时候是世俗谛的菩提心。但是佛没有入定和出定,始终是入定的,所以佛的境界里只有胜义谛的菩提心,没有世俗谛的菩提心。菩萨的入定智慧也叫根本慧,这个是胜义谛;菩萨出定后具有的智慧叫后得智慧,这个是世俗谛的菩提心。也可以说,现量证悟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诸法的究竟实相,就是胜义谛的菩提心。一地到十地的境界不同,智慧不同,因为都有各自的所断、所证,所以都有不同的断证功德。层次越高,断证的功德越增长,最终成佛的时候,就是断证的功德彻底圆满了。总之,一地到十地可以分十种胜义谛的菩提心,第十一地是佛的境界、佛的智慧,也是胜义谛的菩提心,所以也可以说是十一种。所谓“一真法界”或“诸法的究竟实相”,从它自己的角度来说,它的本体是不能分别的,法界本身是不能分的,但是一地到十地以及十一地,这些登地的菩萨、佛的境界和智慧是有分别的,所以就以此进行分类。

  接下来讲世俗谛的菩提心。它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世俗谛菩提心的法相是什么?《现观庄严论》中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这是世俗谛菩提心的法相,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要具足二利。

  第一个条件,以悲心度化一切众生。若是没有悲心,说“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是假的;若是内心里有慈悲之心,说“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就是真的。若有悲心,就有慈心。“以悲心”就是指具有慈悲心。关照众生是为了什么?为了度化众生。这里说的众生指一切众生,不分人与非人。对一切众生应该有平等之心,你最亲爱的儿子、女儿,与苍蝇蚊子没有分别,一样平等对待。若喜欢儿子,讨厌苍蝇,说明没有慈悲心;若喜欢女儿,讨厌蚊子,说明没有慈悲心。

  第二个条件,依智慧求证菩提果。如果没有智慧,就没有菩提心,菩提心是具有智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给他们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只是暂时利益了他们,不能解决究竟的问题。要这样想:我要修持成佛,成佛以后我要转法轮,转法轮以后我就有自己的教法,就能以自己的教法去度化众生,感化众生的心灵,让众生的内心获得自在,这才是究竟的利益。所以,以智慧求证菩提果,发誓立志修持成佛,这就是第二个条件。

  此外,要具足二利:“证菩提”是自利,“度众生”是他利。即自度度他,一能度自己,二能度众生。

  无论是发心的时候,还是回向的时候,都要具足这两个条件,具足这两种利益,这样才是如法的。发心是在修法之前,回向是在修法之后,这二者都是世俗菩提心。大家以后应该有智慧,依这个标准去衡量、判断,不要随便发心,不要随便回向。

  总之,所谓世俗菩提心,即为利他而欲求圆满菩提果之意乐,为此而次第行持六度。世俗菩提心划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为利他而欲求圆满菩提果”,这个意乐是愿菩提心;“为此而次第行持六度”,这个意乐是行菩提心。

  比如一个人要去拉萨,首先要有想去拉萨的心愿,心里有这个计划,有这个准备,以此比喻说明愿菩提心,即为利他而求证菩提果。先要有愿望“为了度化众生要修持成佛”,有这个心意,有这个计划,有这个准备。这是愿菩提心。

  想去拉萨之人,心里先有这个想法,然后开始坐火车或坐飞机……有行为的摄持,已经实行了,以此比喻说明行菩提心。无缘无故不能成佛,成佛要修持六度万行,即要行持布施、受戒、忍辱、精进、禅定(比如,可能还没有正式去坐禅,但是开始准备坐垫、禅房等)、修持智慧(比如,尽管还没有真正证悟,但是通过中观里讲的一些逻辑和推理方式来了解胜义谛的空性),这就是行菩提心。

  很多人认为,行为就是行菩提心。其实行为不是行菩提心,菩提心必须是“心”。要有菩提心的摄持,这个时候不仅仅有愿望,而且有行动了,这才是行菩提心。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在本体上是相同的,但是反体上各有自相。所以,宗喀巴大师等很多格鲁派的大德们认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本体相同,反体分二。

  有些论师认为二者是他体。比如印度的慧足论师认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应该是多体的、他体的,愿菩提心是凡夫相续中的发心,行菩提心是圣者相续当中的发心,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发心,所以就是他体。此处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印度阿巴亚大师认为,资粮道的发心是愿菩提心,加行道的发心是行菩提心,因为是两种发心,所以二者是多体。慧源论师、海云论师则认为,通过仪轨的发心是行菩提心,没有通过仪轨的发心只是愿菩提心,所以认为二者是多体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发心。

  自宗宁玛派的龙钦巴大士以及阿底峡尊者等认为,这两个发心本体上是相同的,反体是不相同的,因为各有各的法相。宗喀巴大师和龙钦巴大士在这个地方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二者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宗喀巴大师和甲曹杰等按照寂天菩萨在此处所讲的教理,认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还是有次第之分别的,一个是只有心愿,一个是有实际行动。但阿底峡尊者和龙钦巴大士则没有这样讲,他们认为:为果而发的心是愿菩提心,为因而发的心是行菩提心。“为了度化众生而求证佛果”,这是为菩提果而发的,这个心叫愿菩提心;“为了成佛而修持六波罗蜜”,这是为菩提果的因——六度万行而发的,这个心叫行菩提心。他们在观点上虽然有所不同,但意义上没有矛盾。

  我们现在依止自宗宁玛派龙钦巴大士的观点。“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这是愿菩提心;“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这是行菩提心。每天讲法、闻法之前,我都这样提醒大家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大家有没有认真发,有没有用心听?很多人都没有,都习惯了,根本就没有在意。

  接下来讲菩提心的几种分类方式。

  一、菩提心有“一”到“六”的分类。

  “一”分:只有一个,即空性大悲藏。一个证悟了空性的智者绝对会对没有证悟空性的众生生起大悲心,这叫智悲双运。有智就有悲,有大智就有大悲。自己证悟空性了,一看众生没有证悟空性,在那儿愚痴、颠倒,有时候像个疯子,有时候像个小孩,这个悲心自然就会产生,自然就有!为什么叫“智悲双运”呢?大智大悲原为一体,大智不离大悲,大悲不离大智,所以叫双运。大智大悲双运无二,这是佛的究竟智慧,也是佛的境界。这就是“一”分,其实“一”也没有,因为诸法的实相是超越的,哪有“一”和“多”、“一”和“二”的分别啊?但现在用语言表达,只好这样讲。  

  “二”分:主要指世俗菩提心的分类,即分成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三”分:依照三学,分三种菩提心。所谓“三学”,即能清净之戒学,能安住之定学,能解脱之慧学。戒、定、慧都是不离菩提心的,离开了菩提心就不叫戒学、定学、慧学。

  能清净之戒学:戒是净,如果受戒了相续没有变清净,就跟没有受戒一样。若相续清净的话,虽然行为上没有那么严格,但是也是戒学功德圆满,因为相续清净啊!净才是戒,有戒才有净,这就是能清净之戒学。

  能安住之定学:所谓安住,就是有禅定的功夫,有定学。现在很多人一点儿都不稳重,不要说学佛,连做人都不稳重,一点定学的功德都没有。

  能解脱之慧学:我们要解脱什么?解脱烦恼,没有烦恼叫解脱。慧学应该是智慧,它是对治烦恼,遣除烦恼,降伏烦恼的。即使知识再渊博,理论再精通,若是你内心的烦恼没有减少,还是没有智慧,只能说有知识,不能说有智慧。智慧与知识要分清楚,但是很多时候分不清楚也是很正常的。当时“佛”字为什么不敢直接翻译成“智慧”呢?怕产生误会,所以“佛”没有翻译。这是我们汉地的大德们、法师们讲的。“佛”翻译过来是智慧、觉悟的意思,为什么当时没有直接翻译成“智慧”、“觉悟”呢?因为这个觉悟是超越的,这个智慧是超越的。这个智慧和普通的“智慧”不一样。世间人经常说这个人有“智慧”,那个人有“智慧”,二者能一样吗?为了避免在这里产生误会,怕世人混淆,所以留置而没有翻译。

  三学的功德不应该在外在上,应该在相续里。外在上存在的佛法应该是三藏,通过三藏才能产生三学的功德,三藏的存在是为了三学功德的产生。其实教法不是真正的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教应该是三学,真正的佛法应该是三学。有三学才有佛法,有三学才有功德,有三学的功德才有佛教。真正的佛法应该在众生的相续当中。

  “四”分:即胜解行发心、清净意乐发心、异熟发心、断障发心。胜解发心就是资粮道、加行道的发心;清净意乐发心是一地到七地菩萨的发心;异熟在这里指的是三净地,异熟发心是三净地,即八地、九地、十地菩萨的发心;断证发心是佛的发心。

  “五”分:以五道划分五种菩提心。五道是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这些应该都是不离菩提心的。

  “六”分:以六度划分六种菩提心。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是不离菩提心的。

  这是一到六的分法,此外还有以比喻进行的分类,即用各种比喻来说明菩提心。比喻分类有二十二种,这在《现观庄严论》里讲得非常仔细,大家可以参考。

  今天我们讲了菩提心的因缘、菩提心的本体和菩提心的分类这三个内容,大家应该认真地学修。这个机缘不容易啊!希望大家不要错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入行论       达真堪布)(五明学佛网:入行论       达真堪布)  

 隆莲法师:入行论智慧品略释(隆莲法师 译颂)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