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贤法师:人们对“有为”的“主动”充满依赖


   日期:2014/7/8 23: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明贤法师:人们对“有为”的“主动”充满依赖

  中国人的生命理想,受到传统文化的绝对影响。如果不争取儒家所指的“学而优则‘仕’”(见《论语·子张》)的从政为官,便是争取道家所指的“善为‘士’”而做个深通世出世间法、且道德智慧微妙自在的学问家、读书人。至于其他,似乎就不这样堂堂正正为世人所共求了。这里且置儒家的“仕”途不谈,就道家的“‘士’之道”来看,与《维摩诘经》中“心净国土净”的主旨,倒是颇为相应的。

  这似乎是一种对“政治”的主张。老庄的政治主张与众不同。他们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秦汉以下,儒墨道法诸家相互通融,彼此杂糅,不好作严格区分;先秦再前,尚未形成。所以,老庄的政治观,分期论、比分家论要更合适。在老庄时期的道家,庄周的理想是:

  “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见《庄子·内篇·应帝王》。)

  儒墨兴起之前,皇帝便被称为天子,上拟于天,庄周也并非全然摆脱此一认识,但他似乎并不主张主动“经式义度”(仪则法度。见《庄子·内篇·应帝王》:“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的政治,政治的事业似乎可以成为多余。若以皇帝为天子,天既是一种虚无体,则皇帝也该成为一种虚无体,由此虚无体上能发生理想政治的许多作用(也是一种无实体而有的作用)。

  政乃天地之心,“政治”即大众的事。老子对于政治这种“大众的事”虽然“引就人事”的痕迹较明显,而大体风格,与庄周很相似。

  老子相应于“我好静、而民自安”(见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的态度同样反对人为的、有为的改造,几乎可以说是“有了大道便有一切”,与“心净国土净”(见《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的心境相待也很相似。他说:

  “大道浊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食万物而不为主。”(见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又说: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见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又说:

  “大制不割”(见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见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又说: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见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又说: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持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之多。”(见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又说: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xī)歙然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见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又说: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见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所以后人解释老子对于“大众事”的态度,总是说成“无为而无不为”的(见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弼说:“骨无知以干,志生事以乱,心虚则志弱也。”(见《老子道德经王弼注》。)

  常人对于“无为”的态度总是不放心的,因此对于“有为”的主动充满了依赖,对不努力参与的态度称做“不作为”,只有在很烦的时候才说“地球没我照样转”。

文字来源:明贤法师著作《中观见与道德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有为       无为)(五明学佛网:有为       无为)  

 周贵华博士: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之分流—再谈无为依与有为依 

 周贵华博士:无为依唯识学在印度的发展简述 

 演培法师:部派时代的无为观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有为法与无为法的用功方法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八、无为法(六种)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 

 法界法师:《金刚经》释义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 

 单培根居士:六无为法辨正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仁焕法师:有为与无为 

 水野弘元:无为法 

 黄国达居士:寂静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