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慈诚罗珠堪布:以平等心善待一切众生(莫学重义气)


   日期:2014/7/11 15: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不当世间所谓重义气的好人。

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意味着佛教徒不需要讲义气、守信用等世间伦理道德呢?并非如此。

世间所谓重义气的英雄好汉,其实就是那种有仇必报、有债必讨的心胸狭隘之人。世间人往往认为,如果有人打骂了自己,就一定要报仇雪恨。如果被人打伤了,也没有讨还血债的念头,大家就会觉得这个人很懦弱、很丢脸。世间人所奉行的,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准则。虽然在世俗人的心目中,在别人给予自己一些利益时,自己也有一定要利益对方的想法——“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但这种尊敬是有条件的,是建立在对方首先要尊敬自己,对自己有利的前提下的。

作为大乘修行人,则不能这样做。大乘佛教要求,修行人首先要懂得,从无始以来至今,每一位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恩重如山,所以要无条件地报恩——善待每一个众生,并立誓让他们获得无上安乐。

这种报恩,不是世俗人的礼尚往来——因为他给我东西了,所以我要送给他东西;因为他在我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现在他困难的时候,我也要帮助他。大乘菩萨是没有条件地付出,众生对自己好,自己当然要对众生好;即使众生伤害了自己,也不但不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还要想方设法利益他们、度化他们。知母、念恩、报恩,是培养大乘菩提心的一种特殊方法,其最后的结果,是不偏不倚地对一切众生发慈悲心,并最终度化他们。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不能对别人的伤害耿耿于怀。从菩萨道的角度来说,长期把嗔恨心埋藏在心里,并一直寻机报复,是严重违背大乘佛法的行为,务必要断除、要放弃!

莫发粗恶语

第九,争论的时候,不要说恶毒的语言。

比如说,世间的两个人吵架时,只要对方对自己说了一两句不好听的话,自己就要两倍、三倍地还回去。但大乘修行人却要摒弃这种刺伤别人的行为,不能与别人针锋相对,要修忍辱。

勿候险阻处[1]

第十,即使别人伤害了自己,自己当时也没有能力马上予以还击,也不能寻找、等待机会,以便实施报复,这条跟第八条的内容有点相似。

莫刺要害处

第十一,不能刺伤他众的要害,揭露别人的弱点、过失。

如果不是为了教育、提醒,希望对方改正的需要,平时不能说别人的过失或不足。因为说了别人的过失,别人不一定能接受,甚至会生嗔心,从而造业,如果没有忏悔清净,就会坠落,这是对人而言的;另外,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大乘修行人也不能念一些密宗忿怒修法中特有的调伏非人、鬼神的咒语。因为无论念咒者有没有生起次第的能力,念这些咒都会对一些渺小、脆弱的鬼神造成伤害——让他们胆颤心惊、惊惶失措,这是有失慈悲心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作为大乘行人,我们平时要多念观世音菩萨的心咒、文殊菩萨的心咒或阿弥陀佛的心咒等等,以给其他的生命带来祥和、慈爱的气氛。

犏载莫移牛[2]

第十二,不能嫁祸于他人。

世间人往往如此,平时自己犯了一些错误——心里产生肮脏龌龊的想法,或者是做了一些大逆不道的行为以后,不愿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总是想把不良的后果推到别人身上。比如说,自己明明偷了别人的东西,在被发现以后,也会栽赃说是其他人偷的等等。

大乘修行人不能这样,做了不正当的行为以后,自己要勇于面对,不能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不要说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也是这样要求的。一个凡夫犯错误、犯戒、造作罪业都是很有可能的,但犯了错误以后,万万不能通过种种手段把过失推到别人身上,做了错事就要敢作敢当,要勇于承担后果,如果知道错了,就应该尽力忏悔、弥补、改过迁善。

不好强争霸

第十三,不好强争霸,不能独占与别人共用的财产。

比如说,通过不正当手段霸占与别人共有的一辆车,就违背了这一条款。

断除诸颠倒

第十四,断除诸颠倒。

无论两人打架,还是为了生意上的利益起争执,或者其他任何一件使双方发生冲突的事情发生时,都要尽力做到像大乘佛法所要求的一样,在没有自私心的前提下接受失败,无条件地付出。

世间有些人的忍让却不是这样,他们认为,今天主动接受失败,说不定会带来以后的胜利,他们的攻略,就是“以守为攻,以退为进”;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最终击败对方,所以他们愿意先当失败者。这符不符合大乘佛法的要求呢?不符合,这就是一种颠倒。

虽然大乘佛法也讲,修行人要主动接受失败,把胜利送给别人,但如果出发点变了——从无私变为自私,实际的结果就会有很大差别,所以不能颠倒。

如果平时根本不修自他相换,一旦生病了,便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为了自己早日康复,而去修自他相换,虽然外表看起来,修的是大乘法门,实际上这种修行并不是大乘的修行。大乘菩萨道真正的自他相换,必须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

同样,如果因为担心往昔所造的罪业,而希望通过修自他相换来减轻或者消除,就不是大乘的修行,因为其中包含着自私的条件与目的,尽管从外表上看,有点像大乘修法,实际上与真正的菩提心修法有着天地之遥。

神莫沦为魔

第十五,神莫沦为魔。

比如说:如果经常供养一些世间护法——山神、树神等等,他们也会临时性地为供养者提供一些方便和帮助,但是,一旦停止供奉或惹他们不快,他们就会立即报复并伤害这些供养他们的人,这就是神变成魔了。

同样的,如果在修自他交换等菩提心修法的时候,自以为是、不可一世,认为自己才是修菩提心、修自他相换的人,周围的人都没有修菩提心,连什么叫自他相换也根本不懂,自己就是比他们高明,比他们了不起,他们是凡夫,自己是菩萨,是大乘修行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样的傲慢心,这就是神变成魔了。

大乘佛法历来提倡众生平等、利益众生、为众生服务、为众生付出。修行的本身,是要推翻、断除烦恼。如果修行不但没有断除傲慢心,还让傲慢心增长了,这样的修行就南辕北辙,走错了方向,就像神变成了魔一样。

这就像一个藏族谚语所说:“鬼在东门住,替身送西门。”鬼住在东门,却把布施给鬼的替身品及食物送到西门一样,增加烦恼的修行与断除烦恼或利益众生都没有任何关系了。

防止神变成魔的关键,是要推翻我执。一旦冒出傲慢心,立即用无我的修法或菩提心的修法来推翻爱我执。

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要时刻保持这样的心态:自己不如他人,所有人都比自己好,自己是所有人中最差的。自己是最低贱的佣人,别人都是高贵的主人。

以前的修行人都是这样,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待遇,都不会有任何的傲慢心。

但世俗人却不是这样。只要自己在世间小有成就,就心高气傲、得意洋洋——有点钱就瞧不起穷人,觉得自己是高层人士;有点学识就瞧不起没有文化的人,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有点权力或者地位,就看不上平民百姓,认为自己才是社会的栋梁、时代的精英,像古印度一样,阶级层次分得上下分明、井然有序。

本来,在古印度有四种阶级[3]的划分——种族最低级的人祖祖辈辈受到歧视,甚至一辈子连他自己最信奉的神灵的样子都没有看到过,因为当时的制度不允许他们进入神殿,可见他们的地位多么低下。

除了印度以外,其它地方传统上是没有这种阶级划分的。表面上看,处处都是和谐社会——大家都是平等的。但是,在每个人的心里,却有着泾渭分明的尊卑贵贱之分。

其它方面不说了,仅仅出生地的不同,也会让人分出优越感与卑劣感来。比如,有些大城市的人,就自认为比规模稍小的城市的人优越,因为自己所在的城市是大城市,本城的人是见过大世面的;同样,城市的人到了乡下,也自然而然会生出自己很了不起的感觉,至于乡下人的善良、单纯等美德,都没有放在他们的眼里。大至国家与国家之间,小到一个单位的同事之间,都有上、中、下的等级、阶层的划分。

其实,据西藏一位学者介绍,古印度四个阶级的划分标准,也没有一个真正确切的标志,只是按照祖传来界定。哪怕是最底层的首陀罗,也可以装成婆罗门——只要说自己是婆罗门,大家就认可他是婆罗门。如果谎称自己是从喜马拉雅山上来的婆罗门,就更会受到尊重。因为身为修行人的婆罗门更是深受各界崇拜。

作为大乘修行人,无论从世俗的角度来说你有多么成功——有钱人也好、大城市的人也好、天堂里下来的人也好——都一定要保持谦卑的心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无私地奉献,才能修出真正的菩提心。

我们看看以前的那些真正最了不起的修行人,他们吃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住什么样的地方,他们与人交流、沟通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只有永葆谦逊的人,才能维持心底的纯洁与善良。

《中观四百论》说得好:“有情无慢少,有慢则无悲,从明至明者,故说极难得。”凡夫有一点点成就的时候,就很难戒骄戒躁;只要骄傲自满,就不会有真正的慈悲心;如果没有慈悲心,就不可能有所成就,所以,绝大多数世间人会往下坠——不是堕地狱,就是堕旁生道或饿鬼道。因为世俗人的眼光非常狭窄,不能保持平等的心态,始终认为自己高人一筹,瞧不起众生,更不会为众生着想。这样又怎么可能生起帮助众生、抚慰众生之心呢?

西方的白种人以前也是这样,把非洲来的黑人当成奴隶,像牛马一样奴役。使得再年轻、再健壮的黑奴也最多只能活五年,因为他们的身体无法承受那些繁重的苦力。在很多白种人眼里,只能是黑奴恭恭敬敬地为自己服务,自己决不可能屈尊为黑奴服务。有了这样的心态,就是生起慈悲心和菩提心的最大阻碍——因为在他们心中,根本没有对方是自己父母的观念,这样也就阻挡了慈悲心与菩提心的进入,倘若缺乏了菩提心,就丧失了所有大乘佛法的基础。

所以,大乘佛法特别强调,不能有傲慢心。无论何时何地,一定要把自己当成最差的人看待。当然,也许这帮人当中也有与自己一样或不如自己的,但是,要想培养菩提心,就要保持这样的心态,这是很重要的。

为乐莫求苦

十六,为乐莫求苦。

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众生的痛苦之上。

比如说,本来医生的职业是非常神圣的,医护人员也有着非常好听的名字——白衣天使。但是,如果身为医生却没有爱心,就会很可怕。因为谁都知道,假如没有人生病,医生的收入就没有保障,所以,有些没有爱心的医生就有可能希望很多人生病,那样自己就可以赚钱。所以,如果发心不好,医务人员就很可能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世界上任何人都没有病痛,那医院就失去了市场,制药厂也只能倒闭,那些医生、护士、药剂师等等的饭碗也就不保了……

真正有菩提心的医生,就应该这样想:如果世界上没有人生病,即使我的医院关闭了,即使我失业了,丢掉饭碗了,我也心甘情愿!

这是大乘佛教徒的最低要求,也是一个好医师的基本素质。藏医里面,就非常强调这一点。比如说,整个藏医有四个续部,也即《四部医典》,其中有一品,都是讲医品——医生的心态,医生的动机等等,归根结底,就是讲医生的爱心。

不仅是藏医,整个西藏文化,包括绘画、雕刻、音乐等所有的大、小五明,都涵盖了一个不变的宗旨,那就是菩提心,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令人称道的。

再比如说,一个销售人员某一天以不正当的手段多挣了几百块钱,往往会觉得特别高兴。其实,本来这几百块钱是属于客户的,是不该挣的不义之财,自己多赚几百块钱,就意味着客户失去了几百块钱。这样的幸福,也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别人的失败之上的。

更严重的,就是如果有人严重地伤害了自己,自己甚至会想尽一切办法置对方于死地,认为那样才足以解恨,这就是更可怕的心态了。

每个人都想获得胜利,但世俗人的胜利,多数都是人与人之间斗争之后获得的胜利,所有的胜利,都以别人的失败为铺垫,因为对立的双方不可能同时胜利,其中一方必然会失败。

修行人就要学会放弃这样的胜利。当然,在一开始,凡夫很难完全做到,但至少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只有断除了爱我执,才能真正做到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众的痛苦之上。这些说起来都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实际上却非常关键、非常有用。

大乘修行人感到自己幸福的时候,必须要观察这个幸福是否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如果是肯定的,那就必须放弃现有的幸福。

所以,大乘行人第一个必需要修的,是出离心;第二个是菩提心;第三个是空性。不过也可以说没有第三个修法,因为菩提心里面就包含了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其中胜义菩提心的修法就是空性的修法。

如果听了很多法,却不身体力行,不进行实际的修持,就只是虚长了浮华、骄矜之气,没有任何意义;反之,如果只是一味地盲修瞎炼,却不学习任何道理,只是任随自己的见解行事,就会蒙昧真理、误入歧途。闻思学习的意思,就像走路之前先要认清道路一样,是打开修行慧眼的必经之路。在掌握了这些道理和修法之后,就一定要修,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这一生不修行,来世肯定会走下坡路。因为很多汉地佛教徒不是从小就信佛,而是中途转过来的。在没有转过来的几十年中,造了很多恶业,前世以及前世的前世所造的恶业就更不用说了,仅仅今生从出生到尚未学佛之间所造的业,也已经足够让我们在地狱等三恶道饱经痛苦、永无出期了!而我们学佛之后所积累的善根,则因为没有菩提心和出离心的摄持,没有空性的衔接,故显得格外势单力薄。从解脱的角度来说,单纯的念佛、烧香、磕头等等,是很渺小的善根,想依靠这些善根获得梦寐以求的解脱,是十分渺茫的。

大家都知道,获得一次这样的修行机会非常难得,但知道归知道,真正能不能珍惜这个机会好好修行,就很难说了。除了极少数人以外,想必多数人的修行情况还是令人堪忧的。也许有人会说,我的工作、家务很繁杂,所以整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即使再忙碌,每天也要保持一定的时间静下来修行。

比较理想的时间安排,是早、晚各两座,修出离心、菩提心、空性都可以。如果早上修空性,晚上就修菩提心;如果晚上修菩提心,那早上就修空性,这样每天都有修菩提心和空性的时间。以前我们也讲过,佛法可以归纳为智和悲——证悟空性的智慧与慈悲菩提心。如果每天都修了菩提心和空性,也可以说每天都在修所有大乘佛法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了,这样就能保证每天都在往解脱方向走,每天的生命都会变得很有意义。

当然,我们才刚刚起步,不可能立即就有很大的收获,但经过天长日久的积淀,就一定会有进步的。



[1] 候险阻处:世人为了报复敌人,常常会守候在险要的关隘处,从而伏击对方,使对方措手不及。此处引申为伺机报复。

[2] 犏载莫移牛:将犏牛所承载的货物转移到黄牛身上。此处指推卸责任、转嫁过失等狡诈行为。

[3] 四种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平等心       善待)(五明学佛网:平等心       善待)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雪漠:明白人生如梦,善待自己与他人 

 药师山·紫虚居士:要善待畜生道的动物 

 蔡礼旭老师:冲突是不懂得善待对方 

 无论你是否学佛,广积阴德,善待他人,都是改变命运的好方法 

 体慧法师:保持一颗平常心、平等心 

 传喜法师:用佛法的智慧善待我们的生命 

 传喜法师:用佛法的智慧善待我们的生命 

 其它法师:立平等心(妙善法师) 

 传喜法师:戒恶修善 善待众生——胶州洪福寺蒙山开示 

 你​若善待一切,就被一切善待 

 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净化自己,帮助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