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广钦老和尚-精彩行持法语汇集


   日期:2014/7/15 12: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行即是在洗脑子,换种子,做事要心甘情愿,才会开智慧。心若修得清净时,一触到境界,便能分辩邪正,心无动乱是道场。——广钦老和尚 

1:若人一心系念佛,则念佛可扫妄念、垢尘。一心念去,至业障消尽,则智慧眼开,心无挂碍,自心则比西方境,以此无垢心境,命终后即感莲花化生,佛菩萨众会一处,经中的西方境,昭然在前,一点都不虚假,佛绝无妄语。“如果我们自心安定,则自然没有事情,每天心定神足,心无所求,但随缘一天过一天,心里自然快乐、欢喜,这个就是西方境界。西方何处求?西方即在吾人的内心。修行须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一天过一天,无挂无碍,无忧无恼,这样才行,若还执著我在进步,或做了多少功德,会起我慢贡高,还是很危险。

2:当我们论说是非时,不是他非我是的事实,而是我们的耳根、眼根在纳受、分别外物,是自家贼在劫功德财,我们修行就是要守住六根门头,别让它在声色上追逐,这样,烦恼就进不了门,时时紧闭六根,耳装聋,听若无闻,眼装瞎,视若无睹,鼻不拣香臭,口不挑精粗,耳不贪美言,眼不贪境界,自锁家门(即锁自家六根门头),专意念佛、拜佛、看经、静坐,打札自身的功夫,哪里还有闲情对外攀缘?

3:这世间,就像一场迷梦,什么都要看破,不但财不能贪,贪财,痛苦就随之而来,名也不能贪,贪名亦是苦,娑婆世界没有一样我们可留恋的。我们出家人舍下世俗的一切,粗衣淡饭修苦行,做常住的事,利益大众,心有寄托,则妄念不起,业障自消,心无挂碍,一天过一天,这就是修行。   

4:这个人生就像在演电视剧一样,各人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剧情发展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看戏的人也随著剧情忽喜忽乐、忽忧忽悲,而这好恶忧乐,也不过是我们自己眼根对尘境,在分别取舍。我们看娑婆世界也是一样,顺境、逆境、善的、恶的,心境随之起伏,而不幸的是,我们的恶习深重,眼根对境,见恶易随,见善难徙,看到恶的,契合自己的恶性习气,就心生欢喜,恣心纵意,随顺而去;而听到佛菩萨的作为,像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却心生为难,认为那只是佛菩萨们的境界,自己是凡夫,如何效得来,心生退却,对佛菩萨只有空赞叹。结果,好的没学到,坏的却越染越深,这就是本身没有誓愿力的缘故。

5:静坐,是坐无色相,不是滞静。离一切相,心无所著,才是静坐的意义。由这清净空无色相中,行、住、坐、卧寻得一不著一切的法,心无所贪恋、爱著,而走出生死,入解脱之道。以静坐去把生命原有的潜能唤醒过来,希望以较快的速度去寻回自己身上不生不灭的佛性,令“身心清净而得大自在,智慧涌现而成为觉者。” 

6:出家,不论你是大学生、是博士,还是不识字,也是要从扫地、劈柴、种菜、煮饭等杂务苦行开始,慢慢消除你的业障,渐渐地智慧清明,而得到解脱。过去的佛菩萨,他们是这样做、这样修而得到解脱成就,我们现在循着过去诸佛菩萨,所修习的路径而修,自然也会得到和佛菩萨相同的结果。否则,怎么称为学佛?学佛便是随过去诸佛的作为,修习而学,而不是把学佛挂在嘴边,写在文字上,放在学术思想研究上,便能成就的,那是断不可能的事,修行是修心,是脚踏实地,实际的身心修持。

7:诸位在家居士,如要你们粗衣淡饭,学做佛,那是不可能的事,大家也是走文字般若、参研经典的路,所以,诸位在家学佛,还是以念佛为根本。不要看念佛很简单,业感重的人,会念得索然无味,而起烦恼念不下去,所以,各位如果能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那也是不简单的事。

8:承天寺对面的南天母正在开发,起造别墅社区,某某师恐日后社区人烟密集,承天寺遂成观光地区,而破坏这修行道场的宁静,随向老和尚说:“等此处成观光区后,我便要往深山迁移,另觅清净道场修行。”

老和尚说:“此处繁荣尚须四、五年的时间,将来若成为观光地区,对我们修行不但没有妨碍,反而更能成就我们。修行的人要有气魄、有愿力,各种境缘,都须亲自从其中历练出来,才晓得实际的情况,智慧才能明朗,遇事才能无碍,否则,没有愿力,畏首畏尾的,身心都被束缚住了,智慧如何能开?”

“此外,我们还必须有不怕别人批评的气魄,只要心正,就不怕走歪,如果一个人做事畏首畏尾的,怕别人批评,心便不安而起猜疑,以为人家在说他什么,那是没有见识、没有出息的人。”       

9:一个修行人,在自度期间,必须衣、食、名、利、世间情爱种种,均能放得下、看得破,可以无挂碍,可以自处解脱,而不受羁绊,不受缠缚,才算是自身已了,才可以出来度众,接受供养,再把此供养转施为利益众生的事业。

什么叫做庄严自己?不起无明是名庄严,内蕴谦卑、慈悲的涵养,行动如仪,是名庄严。

10:传某师道:“见月老人后来能得三昧老和尚的重委,扶树戒幢,广传律法,任劳任怨,实在得力于当初参学时的磨砺。”
老和尚说:“不错,我们参学,并不是在参别人能给予我们什么厚待好处,是要从吃别人的亏中去参,才叫做参,不吃其亏,参不到东西。所以,忍字非常重要,不但要忍一切的劳苦,更要忍一切的辱,别人怨恨我们,我们还得用一句阿弥陀佛跟他结善缘。只有能忍辱,才能启开大智慧。”

11:我们念佛常常昏沉、散乱,这是为什么?
“没有愿力。如果有愿力,自然会将我们在社会中放逸惯的心,收摄起来,一心念下去,妄念自然就消失。”

12:修行人绝对要利他,也唯有一切利他的苦行功德,才能脱出人我的限囿,离我相的一切颠倒想、贪想、愚痴想,以及因执私我相,所起的种种烦恼,也由是渐渐得解脱,自性中无量三昧渐现前,也惟有如此,一切以利他功德为前提,一切以脱众生苦厄为怀,则自身无事,心胸渐宽。

心若至诚,则念佛时,不但有异香华光的瑞相,即使在山中,以三根草为香柱,也会发出香味来,佛菩萨是遍满虚空的,不只在寺内,心至诚,就与佛相应。

13:在家的人,都带着一身的习气业障,妄念纷飞,心猿意马,不受束缚,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出家修行,就是要把这些旧模式翻成新的版样,将原本已习以为常的习气,转成负载道法的行仪,即所谓的出家要有戒,戒就是因果,有所约束,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有戒即有定,有定即能发慧,天龙八部自来相护。 

而修行最先就是要摄住这个心猿意马、随心所欲的心,不让它出去放逸,这很不容易,但我们要发愿,为消这些无始来的习气罪业,要提出勇气,努力修苦行,难做的,要去做,别人不愿做的,我们要去做,发愿自己要成就,像阿弥陀佛一样,如此的信愿行,业障才会消。业障消,则做任何事情都愉愉快快的,不觉其苦,虽住娑婆界,犹如西方境。  修行的路,虽然艰辛,但却载着我们步向西方,去见阿弥陀佛。

14:论是非曲直,心里起不平烦恼,那就是自己的错,自己的过失。不去管他是非曲直,一切忍下,自心安之无事,那才对。自己也无犯过失,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师父不在时,遇事境缘,要记取师父曾说的教诫,忍之,心安之,这是最好的一帖药。

15:如何得一心不乱?

答:要得到一心不乱,必先无悭贪。无挂碍、无散乱心才可,这个出家众比较容易做得到,在家众则种种俗务牵挂,放不下,较不易办到,出家人身、口、意三业清净,都摄六根,便能得一心不乱。打七念佛,为的是要得正念或开智慧,是要去除色、声、香、味、触、法,得六根清净。出家人也是在打六根清净,而不是在打吃得好或什么。’‘出家人要修戒、定、慧,俗家人则修不妄语等五戒。经、律、论三藏亦很重要,一面看,一面行,智慧开得比较快,经藏的智慧,在吾人心中,这个无量无边如海的智慧,不是用开示或讲经可以开出来的,这是一种般若智,由自心中自然流露,而世俗的智慧则是一种凡夫智,是在迷幻境中不自觉,如大学生的智慧,在佛门中仍是小学生。

16: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一切唯心造,弥陀经中所述西方极乐世界有金,银,琉璃一切庄严等,均是应对众生对一切相分别贪取的习性,而方便设立的,使众生因向往而专意念佛,与所谓‘带业往生’,具有相同的诱导作用。离一切相的清净无碍,才是真正究竟的西方。什么叫‘自净其意’?老和尚开示说:‘眼见不生分别,耳听不生分别,是为‘自净其意’,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又何干?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

17:参学是在参自心,参我们的烦恼心、烦闷心、对人善恶是非的分别心,参我们对一切的境界不起分别,不起烦恼,得无烦恼心、无挂碍心,是心参。老和尚继续说:一心念佛,最重要的要能忍辱,什么事情不顺眼,就把耳朵关起来,眼睛闭起来,装著没听到、没看到,睁一眼、闭一眼,对人要和颜悦色,再怎么说,修行就是忍辱这两个字。

不要嫌别人这点不好,那点不好,不是别人不好,是自己的无明业感在作祟,没有智慧,不能越过。

18:看经要能解意,解意要能并行,只有能自观自行才是在利用经,才名为转经,否则便是被经转。如果看经、看戒得到一点知解,便拿来批评他人,侦察他人有无做到,心生分别,徒增我相、我慢与是非。也是被经转。’

别人没有行的,做不到的,我们一定要行得到、做得到。否则,批判别人,自己岂不也与他人同一类?只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审察自己的过失,是我们最大的无明习气。

19:广公对出家众开示:出家人要忍辱,要修无我,如果‘无我’则‘无诤’,也不去分别谁好谁坏,对众人就像对一个人一样,没有分别,一视同仁,没有在计较我是他非,如果有一个‘我’,那有问题的事情还多得很。” “不要说这色身是我,这色身是要来受这娑婆劫的,而这个心,却是要拿佛心出来应对一切。”  

“菩萨度众生、感应众生,都是以无形相的方式,在不知不觉、自自然然中度的,并不一定用语言或行动有相地度众,像佛殿中的观世音菩萨,在那里端坐无为,却度了许多众生来拜佛。”  

“修行成佛,行菩萨行,乃至广度众生,都是靠我们内心的愿力,如果内心的愿力坚强,必能度过重重难关而心不退转。如果确实是脚踏实地,有行持到那个程度,自然佛菩萨及天龙八部都会感应拥护,而达成愿望。”        20:修行人绝对要利他,也唯有一切利他的苦行功德,才能脱出人我的限囿,离我相的一切颠倒想、贪想、愚痴想,以及因执私我相,所起的种种烦恼,也由是渐渐得解脱,自性中无量三昧渐现前,也惟有如此,一切以利他功德为前提,一切以脱众生苦厄为怀,则自身无事,心胸渐宽。 

心若至诚,则念佛时,不但有异香华光的瑞相,即使在山中,以三根草为香柱,也会发出香味来,佛菩萨是遍满虚空的,不只在寺内,心至诚,就与佛相应。

21:修行人就是要在这色、声、香、味、触、法的业识顺逆中求解脱,无魔不成道,成佛哪有那么便宜之事,不经苦行,不经魔障,如何去历练无明烦恼,修行人就是在修魔障,唯有冲破魔境中的无明烦恼,方能得到解脱,也唯有舍下色声香味触法,心无挂碍,才能得到清净解脱,才能显出菩提心来。所以,修行人不能怕魔障,不能贪图安定顺境,那样是不会进步的。

22:要注意自己的心,要的是内心里面生欢喜,不要因外面环境好而欢喜,要照顾自己的心,不要注意外面的境界,要修到我没有怎么祥。忍辱波罗蜜,不要说我要忍辱,亦不是感觉自己在忍辱,或压抑自己,这还有相,而是对境不觉得,这才叫做忍辱 。

23:意业难持,为无始来习气沾染自然而现,如念起即刻忏悔,有无因果?

师答:意业未做出来,还在腹中,即忏悔则无因果,若做了即成身业、口业,则有因果。应时时刻刻有忏悔心,有忏悔心则善念就跑出来了,头脑就明白,就知道该怎样。戒有开遮,要看清楚,否则易被戒戒回去。无故可忏悔,未出家前做不如法的事,皆为无故。有故(出家后)则不能忏悔。忏悔不能超过三次(同样的过错)。意业不怕起念,只怕觉迟,随犯随悔。一个愈有修行的人,愈觉得忏悔的重要。

24:修行不是修给人家看的,若是形于外的,你有几两重,人家一称就知晓,修行是向内不是向外的,要给人感觉不出来,这样我们也好安心办道。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天,今天能够身体没出毛病,念佛而过,就要很满足,明天再来时,明天再说,不要去挂碍,故说不必想以后的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广钦老和尚       法语汇集)(五明学佛网:广钦老和尚       法语汇集)  

 其它法师:戒学庄严(广钦老和尚) 

 广钦老和尚: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 

 广钦老和尚:修行人是——境遇愈坏愈好 

 黄柏霖:广钦老和尚修行的故事 

 广钦老和尚:都是因为我不好,没有德行,所以才不能感化他 

 广钦老和尚的忍辱之道 

 广钦老和尚:世俗人得富贵的,是过去生中布施的功德来的 

 广钦老和尚:忍辱是修行之本 

 广钦老和尚:逆境中修行 

 广钦老和尚:逆境中修行 

 广钦老和尚:修行人有这种表现那才是真功夫 

 老人家的修行方法(广钦老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