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新公益心力量:慈善的根本意义在于给人一种心灵的力量—浅


   日期:2014/8/7 12: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作者:文运

我国的慈善事业,大规模的兴起,开始于汶川地震之后,时间并不长,我们对于慈善的理念和精神往往还比较模糊。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把慈善误解为捐了多少钱。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只是看到慈善在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平衡贫富差距方面的作用,慈善的意义就会小很多。因为慈善在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和贫富差距上的作用十分有限,这方面其实更多地要靠政府对整个改革方案的设定,靠财税政策的更好的调整。如果我们仅仅是把帮助富人去救济穷人当做慈善的全部内容,那么慈善在社会上就只能发挥一些补充的作用。

实际上,慈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政府替代不了的。

比如贫富差距的平衡问题,每个国家都有,我国也有,因此在政策上有“财政转移支付”这项。所谓的财政转移支付,从这个角度通俗地理解,就是把经济较发达地区上交的税收中的一部分钱拨给经济欠发达地区使用,比如用于那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事业等。每年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省份,都要贡献这样的税收用于中西部地区的建设,其金额通常要远大于整个社会的慈善救济金额。

这就是说,在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平衡贫富差距方面,政府唱的才是主角,慈善救济只能是配角。

但是,政府在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来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平衡贫富差距时,有一个作用是难以实现的——比如,当东部地区某人交税的时候,其所交税中的某一部分钱的最终用途可能是帮助西部地区某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负担交了学费,这显然是一件可以令一般人都感到欣慰的善行。然而,很少有人在纳税时会想到这一点,他经常会想的反而是,我的税负是不是太重了。  

也就是说,虽然他在行为上干了一件善事,但心里并不明了,并没有把自己和这样一件善行联系在一起。同样的道理,当中西部地区某个贫困家庭因政府发放补助或减免学费而使孩子得到上学机会时,也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些钱其实最终来源于东部地区的某些纳税人,经常能想到的反而是,这是政府应该给的,乃至说政府给的还太少了,并不容易真正生起感恩心。

我想说的是,简单的财富转移对于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平衡贫富差距是有用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它并不一定能够让参与的各方产生心灵上的交流和温暖。而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都是很重要的问题,但是在这个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更加难办的问题,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心的距离在拉大,冷漠、暴躁的情绪在蔓延。

与政府的财税转移不同,公益慈善组织扶贫济困,是每一个参与的老百姓包括捐助者和受助者都能看得见、感受得到的,这个时候我们内心的向善、助人的力量,就有可能传递给他们,一个人感受到这种力量,他就会改变。

过去中国有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你给我金子不如给我点石成金的技术。进一步说,慈善行为传递给别人的,不仅仅是物质利益,也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心灵的力量。

比如说一个人,为什么会很不幸?首先是有外在的大背景,可能他生活在很偏僻的地方,自然条件很恶劣,也可能他遭遇了很多不幸,比如受伤残疾、身染重病等等。同时,在外在条件的影响下,一个人的内心也往往会起相应的变化。从大的概率上来讲,对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外在有什么样的环境,内心也就容易有相应的一些状态。外在环境的残酷与不幸,往往与内心的束缚和压抑等负面状态有一定关联性。

因此,假如我们只是给一些钱,虽然能够暂时缓解救助对象外在的困难,但是并不能解除他内心的负面状态。等到我们给他的一点钱用完了以后,他内心的负面状态与外在依然恶劣的环境一结合,就非常容易返回原来的状态,也就是说很容易返贫。返贫还只是从物质角度上说,更关键的是他内心的状态依然与过去一样,这是很令人遗憾的。

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时,我听说,就有过这样一种令人深感遗憾乃至难以理解的现象:有的爱心人士开车拉着救灾物资进入灾区之后,卸车都找不到人干。请灾民把这些东西卸下来,还要付工钱。这其中或许有救灾物资不对路的问题,但同时更说明有些灾民内心的负面状态比如恐惧、冷漠、缺乏感恩等并没有解除,物质困难的缓解并没有自动带来心灵上的提升。

因此,我们做慈善要从心灵上去做,才能持久有效地从根本上帮助苦难中的人们走出困境。

从心灵上做慈善,就需要有足够的文化底蕴。一个公益组织,这么多人、这么多年如一日地做慈善,是非常可贵的坚持。那么,什么人可以可持续地把慈善事业做下去呢?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比如说,有的人做慈善,除了爱心之外,更多虑的是如何利用慈善改善自己企业的公共形象,乃至如何合理避税等。

这种慈善,其根本动力在经济利益的筹划上,就不容易持久。更多的人,特别是小鹰计划的同学们投身慈善,我想可能经济上的考虑不多,更多地还是内心对善的向往与期许。

但是,这样一种朦胧的向往和期许,可能还不足以支撑我们在慈善之路上长久地走下去。我们需要对人生、对世界、对所从事的慈善事业有更系统、更清晰的认识,才会在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知道该怎样办。比如说我们明明做的是好事,结果受助者却不理解我们,或者说领导还埋怨我们,捐助者还误解我们等等,这样一些好心未得好报的事情出现的时候,究竟该怎么办?这些都不是简单的爱心冲动或者朦胧期许所能解决的,这就需要比较深层次一点的精神支撑,也是说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对我们中国人来讲,首先就需要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编注:

文运先生发言的录音整理稿将分为九期陆续刊发,下期文运先生将从东西方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出发,详解为什么“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出路需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神”。敬请期待。

新公益,心力量!——改变从心开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慈善       新公益心力量)(五明学佛网:慈善       新公益心力量)  

 其它:佛教的慈善事业和生命关怀(李海波)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事业的思考 

 温金玉教授:慈善: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 

 温金玉教授:慈善:佛教与当代社会互动的前导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建设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既要解身苦 更要解心苦 

 温金玉教授:慈善是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城市文明的一道风景 

 陈红兵教授:论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 

 陈星桥居士:关于佛教慈善的若干思考 

 道坚法师: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 

 荆三隆教授:佛教慈悲理念溯源——兼谈当代中国佛教的慈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