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流转—千年的慈悲法门:拜忏


   日期:2014/8/9 22: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编者:拜忏的意思就是忏悔,忏就是忏除我们过去所有的业障,悔就是悔改,未来更不再造诸多的业障。忏悔其实是我们至诚恳切地礼佛、念佛、称念佛的名号,由佛菩萨的慈悲摄受,发露自己过现的罪业,誓愿未来永不重做如此恶业,并在忏悔后复不再造。

拜忏是汉传佛教中重要的实践法门,藉着行忏来消除罪障,清净身心;拜忏的意义,不只是在参与拜忏法会数个小时的洗涤净化,而是要将礼忏的精神延续到日常生活中,随时自我观照,“忏”才会对我们的生命产生根本的改变。

“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世尊……”拜忏法会上,香烟袅袅,声声梵呗,行者随着大众赞诵诸佛、礼拜忏悔文、称念佛号,清净的修行氛围感染着每一个礼佛忏悔的人。然而,在一礼一忏的当下,除了感受法会的殊胜庄严之外,我们是否了解拜忏的意义,将忏悔的精神融入身心?还是抱持参加庙会赶集的心态,盘算着拜忏之后消灾解厄的效益?

忏悔法门的起源

追溯现行拜忏法门的根源与发展,有助于厘清拜忏的真正意涵,才能让拜忏仪式回归修行的意义。忏悔法后,源起于佛陀时代,僧团每半个月所举行的“布萨(posadha)”仪式,由熟悉戒律的比丘僧诵戒,让僧众反省这半个月中的行为是否合乎戒律,如有犯过者,便于佛陀或大众前发露忏悔,藉此长养善法,并维系僧团的清净。

到了大乘佛教阶段,忏悔法因所依经典的不同,而开展出不同的修持方式,例如事相忏悔从“发露忏悔”发展为称念佛名、礼拜、诵经、持咒等;有关忏悔思想的经典中,也开始出现忏悔、观请、随喜、回向、发愿等四法或五法忏悔的仪节。在《天台忏法之研究》一书中,大睿法师综览忏悔法门的发展轨迹指出,从原始佛教发展至大乘佛教,尽管修持方式有所转变,但忏悔的根本仍以忏罪清净、增长善法为主,此外,修定证三昧、得解脱也成了大乘佛法重要的行忏目的,可见忏悔与修行之间息息相关。

拜忏精神的定位与转变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当时的社会除了传统儒家修身自省的精神,民间也盛行道教祈禳灭罪、拔苦救度的观念,加上连年战祸,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平民百姓都冀望能寻得心灵上的寄托与庇佑,希望能以忏过来祈福、免难,因此,佛教经典中的因果业报及“功德”思想很容易被中国社会接受,也带动了佛教礼忏仪轨的兴起。

拜忏仪轨是汉传佛教所独有的修行方式,一般认为最早创制忏仪的是晋代的道安法师(西元312~385年),而智者大师(538~597年)所制定的天台忏法,对后代忏法影响深远。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礼忏流行于王室之间,虽然经典中礼赞和忏悔的内容已被应用来制忏、行忏,不过,空观的修持并未纳入行仪,而且拜忏目的也以消灾免难、祈求国土平安为主,一直要到智者大师制忏,才发展为一套事理双运、承先启后的忏仪。

智者大师将忏悔六根及五悔等仪节,融入天台禅观的修证,提出五法、十科的组织,创制了事修、理观并具的《法华三昧忏仪》(注)。专研天台忏仪的大睿法师指出,这不仅将汉传忏法重新定位为忏罪清净乃至修观发慧的行门,更奠定了往后祖师大德制忏的基础;例如我们现在所礼拜的《大悲忏》、《净土忏》、《地藏忏》等忏仪,便是后代祖师根据智者大师所订定的忏悔理则与仪轨组织而来。

然而,随着忏法普行于社会各阶层,为了适应一般世俗传统的需求,及众生根器的不同,拜忏仪轨渐渐忽略禅观修行的内涵,徒具行仪。明朝以后,佛教义理不彰之外,甚至出现了延请僧人礼忏议价的现象,拜忏也逐渐从修行证悟的法门,沦为超荐度亡、祈福延寿的经忏佛事。

拜忏,修行的根本

曾经自述“由经忏生活之中打滚过来”的圣严法师,就深刻体悟建立正信佛教的重要;圣严法师探究礼忏根源与祖师大德制忏的因缘之后,在〈论经忏佛事及其利弊得失〉一文中提出,“经忏佛事并非坏事,而是信佛学佛的着力点。”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了解拜忏修行的意义,经忏佛事便不是买卖交易,而是能与生命引起共鸣,契入佛道的法门。

研究佛教礼忏仪轨多年的学者汪娟表示,修学佛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障碍,而拜忏便是透过至诚恳切的礼拜忏悔,将成佛道上的障碍一一去除,如同一滩混浊的水经过沉淀之后,沉净明朗的水面自然会映现各种景象。因此,拜忏也可以说是佛教徒修学戒、定、慧的一种前方便。

凡夫的起心动念,无一不是业、无一不是罪。圣严法师在《学佛知津》一书中便指出,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中犯错而不自知,因此,不一定要等到犯了过才忏悔,应随时心存惭愧、忏悔,而参加拜忏法会便是将自己的心放入佛法的清凉水中,藉着一次又一次的礼佛忏悔,让染污的心恢复自性清明,如此也才能纳受佛法的清凉自在。

建立正确的修行心态

“参加拜忏是共修,而不是赶集。”熟悉各种忏法仪轨的法鼓山果舫法师提醒,参加法会,应对拜忏建立正确的心态与认知,不应抱着参加庙会、赶市集的态度,虚应故事、随处攀缘,而要懂得收摄身心,让自己分分秒秒保持在正念上。果舫法师也鼓励大众参加拜忏法会,一方面以行动展现自我反省的决心,另一方面则透过众人凝聚的修行氛围,相互激发善念,从内心深处来涤清罪业。

此外,参加拜忏法会时,经常也有人会好奇:“拜忏真的能消除业障、解冤释结吗?”有多年礼忏修行体会的汪娟表示,这就如同日常生活中与人发生摩擦或得罪他人时,向对方道歉之前还想着:“道歉有用吗?对方会不会接受?”这些考量不仅无济于事,更难以让忏悔在自己的生命里发生作用。因此,她说,“拜忏不应存着功利主义或功德心态;终究还是要回到自己的生命,勇于面对过错,并提醒自己不再造做罪业,这才是忏悔的精神。”

将忏悔落实于生活中

进一步来说,拜忏并不只是对着佛像发露忏罪,而是积极地从日常生活中来改变自己的思惟与习惯。将拜《梁皇宝忏》视为修行定课的农禅寺义工胡秋玉说,过去不善观察自己心念,但参加拜忏法会之后,数年下来,看见自己的身心有了具体转变,不但随时留意自己的言行、提醒不再造做恶业,更懂得以感恩心与惭愧心来待人接物,让人深刻体会到忏法中不可思议的净化人心的力量。

圣严法师在《大悲咒与大悲忏》一文中也特别提点我们,拜忏的意义,不只在追求拜忏期间的身心清净,还要将拜忏的真义延续到日常生活中,随时观照自己的言行心念,并用心体仰佛菩萨的慈悲与智慧,让“忏悔”对我们的生命产生根本的改变。

注:五法分别是:劝修、前方便、一心精进、正修行方法、修证相;其中“正修行方法”又细分为十科:严净道场、净身、修三业供养、请三宝、赞叹三宝、礼佛、忏悔(忏悔六根、劝请、随喜、发愿、回向)、行道法、诵经、坐禅实相正观。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拜忏       慈悲法门)(五明学佛网:拜忏       慈悲法门)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为什么天天拜忏,业障还是那么重? 

 传喜法师:拜忏能消除业障吗?定业能消除吗? 

 有伤害众生的业报,现在冤亲债主在讨,所以要多忏 

 印光大师: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何以故,念 

 梦参老和尚:每天念一万声地藏菩萨圣号,就等于拜忏了 

 精进拜忏治好了红斑狼疮和心脏病 

 1型糖尿病诵经拜忏告别胰岛素 

 咬牙拜忏,子宫肌瘤没有了 

 圣严法师:拜忏做什么 

 印光大师: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 

 净土法门法师:遇到父母或家人生病时,请问我该去拜忏、参加 

 圣严法师:拜忏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