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清净法师:对“幸福”两种不同的描述


   日期:2014/8/25 1: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幸福观的究竟内涵是:不要试图摒弃或改换相对的存在状态,而应了解它的真实本质,体悟它本具的完美,享用它自然的奉献,感受它圆满的幸福。

  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佛教是大众趋向幸福最快捷、最值得亲近的法门。在佛教的经典中,对“幸福”有两种不同的描述:

  一、相对的幸福:来自世间善法,称作因缘果报:

  (1)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2)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3)文明高尚的社会行为;

  (4)积极负责的人生理想。

  幸福并不是一件人生的奢侈品,追求幸福也不是一种昂贵的行动,而是一件普通而又真诚的善行。佛教强调:幸福、和平与完善的社会,来自制度保障、经济发展和证悟空性。佛教中的戒律和伦理规范,如:慈悲、友爱、仁孝、守善、诚实、节俭、自制、忍耐、守法、公平、非暴力、心怀大众、敬重生命、追求真理、崇尚智慧等,都是人类文明中的普世价值。

  二、究竟幸福:远离了执着和欲望,称作涅槃解脱

  在大乘佛教中,智慧和慈悲是菩萨两大主要特征。智慧的直觉来自空性的内观,与真如合一。无执作为空的智慧,而慈悲是无执的最高表达。空性是抽象的普遍真理,任何意志都无法预见它,它超越了是非、好坏、善恶等二元性。慈悲是空性在现象世界的直接、具体的表达形式,是善良、爱、纯洁的行为。菩萨会在任何时候、为任何众生作出牺牲,从而帮助所有的众生解脱,引导他们获得真正的幸福。

  从慈悲思想来说,个体的幸福是基于群体的幸福。任何人都喜欢幸福,我们的生命目标是一致的。如果离开众生的幸福只追求个人的幸福,幸福便没有了根本,容易被外在力量所破坏。《华严经》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慈悲的生起与修行,是一种心性的实践:是以开放的心态,包容一切人、事、物。慈悲的最后完成,是理解“一即一切”和“一切即一”,破除二元性而自然显现的。对错、是非、好坏、善恶等二元分别,是烦恼和愤怒的根源,是偏离幸福的内在因素。在遵循社会现有制度的同时,在内心予以彻底包容和超越,本有的平静、天然、和谐、慈悲和爱就显现了。所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正等正觉者,都是在自心根本觉的境界中圆满。完整的心灵解脱,只能在本觉自性中实现,圆满的觉悟之道,从来也不能向外寻觅和希求。

  真正的幸福是涅槃,非原因而产生。如果幸福能够被产生,它就是现象的,而且是无常的,当然不是究竟的幸福。幸福,作为佛教的终极目标,不是道德、智慧和慈悲的结果。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佛陀的意思是:你本人此时此刻的当下,具足如来圆满的智慧德相。幸福就是幸福,本自具足,本来清净,本具圆满。

  ——清净法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清净法师       幸福)(五明学佛网:清净法师       幸福)  

 普献法师:十个幸福方程式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2.幸福贴心 

 贤崇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明奘法师:复旦大学幸福企业家高级研修班《金刚经》解读 

 湛如法师:认识幸福 创造幸福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八 往生品位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七 净土资粮:信、愿、行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六 西方极乐世界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五 弥陀本愿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四 净土宗判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