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贤法师:龟兹孤旅纪念鸠摩罗什大师诞辰1670周年


   日期:2014/9/13 22: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编者按:哀鸾是佛国净土中一种能发出微妙柔软、和雅美声的圣鸟,所演唱的是清净法音。大师以哀鸾自况,其一生传译佛经,有流布法音之功。大师所布宏的,正是般若中观的甚深法音。古今翻译,风气不同,依今日翻译之“匠气”而视古代译经大师,必不能得历史的真相。古昔的译经大师,必先是佛法的通达者。鸠摩罗什大师,不仅是正法在握、依法通经的翘楚,更是开中原大乘先河,开张汉地般若法眼的巨擘。

2006年重走玄奘西行路时,明贤法师与 法师拜访克孜尔石窟,探访鸠摩罗什大师的踪迹。

(图片来源:北海禅院)

  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南疆腹地,坐落着古老的库车县。一千六百多年前,这里是丝绸之路及高僧西行求法的重镇——佛法辉煌的龟兹古国。鸠摩罗什大师(公元344-413年)在此开始了他宏廓高远的一生,汉传佛教泽被千古的厚重一笔也由此起笔。

  开中原大乘先河:开张汉地般若法眼的翻译巨匠

  因佛经翻译的贡献,鸠摩罗什大师之名常列于经典史籍的“译经”类目录,佛教的信仰者与爱好者也多敬重大师的译经功绩。而如学者汤用彤先生所指出,古今翻译,风气不同,依今日翻译之“匠气”而视古代译经大师,必不能得历史的真相。古昔的译经大师,必先是佛法的通达者。鸠摩罗什大师,不仅是正法在握、依法通经的翘楚,更是开中原大乘先河,开张汉地般若法眼的巨擘。

  大师曾在赠弟子沙门法和的偈颂里表露心声:

  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

  哀鸾是佛国净土中一种能发出微妙柔软、和雅美声的圣鸟,所演唱的是清净法音。大师以哀鸾自况,其一生传译佛经,有流布法音之功。大师所布宏的,正是般若中观的甚深法音。

  魏晋时期,佛法初开,无数先贤高士为传经求法,往来东西之间。然而深经尚壅,法统未备,修行人渴求真理,尤其对大乘教法核心法要挚心渴仰,上下求索中,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义解与行持方法。然而,般若法统的清净传承,由鸠摩罗什大师自印度莎车王子一系求来而入关后,方始真正扎根下来。

  大师生于龟兹国之贵族,七岁随母亲出家。初依龟兹风俗,跟从佛图舌弥法师习小乘佛法,后至罽(jì)宾,所学亦是根本说一切有部的经律。后来,大师在沙勒国驻留,期间博采众书,兼习世间诸法。沙勒国地处交通要道,四方往来众多,有大乘佛法流行。大师在此遇到大乘高僧佛陀耶舍与莎车王子兄弟,栖心大法,渐弃小乘,学习中观等大乘经论。后大师母亲前往天竺修行,大师辞别母亲,回龟兹后继续广习大乘经论,讲经说法,成为中观大师。其师盘头达多从罽宾回龟兹后,罗什大师晓之以大乘宗义,留下了师徒二人互为“大、小乘师”的动人佳话。

  年轻的罗什大师此时已名震西域,远闻汉地。前秦皇帝苻坚为得到大师,派大将吕光西征,灭龟兹国,将大师掠至凉州。很快前秦政权灭亡,吕光自立为凉王,大师因此在凉州滞留了十多年,直至后秦主姚兴攻伐吕凉,大师才正式被迎请至中原长安。此时的大师已是57岁的年纪。

  大师受到后秦主的礼遇,被尊为国师,在逍遥园和西明阁主持译场。大师到来之前,长安已是北方地区译经和佛法弘传的重镇,法筵之盛,传译之繁,传习之广,令大师深为赞叹。大师入关后,一时间更是众僧云集,门庭若市,参学者不远万里,数以千计。连后秦主姚兴也亲率王公大臣前往闻法。

  法筵虽隆,然而佛法传习未久,经论尚未齐备。加之音声有乖谬,根机有利钝,见地有高下,旧译经论参差不齐,学人臆解法义之事在所难免。大师深知佛法玄旨幽赜,契悟者少,虽有意撰著大乘经论,然而身处秦地,为令佛陀微言大义为汉人所知,便止息造论之心,将生命光阴的最后十数年,全部投注于大乘经典的翻译和中观(般若)法要的弘传中。

  在此期间,大师携众僧译出包括《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首楞严三昧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及《十诵律》在内的经典35部,294卷,其中以般若中观的经论为主。

  大师所住持的既是译场,更是法音演畅之所。史料记载其门下有名德才俊三千余人,著名者有道生、僧肇、僧睿、道恒、昙影、慧观、慧严、道融、僧正、僧迁、法钦、昙无成、僧导、僧业、僧嵩等大师,后世有什门八俊、四圣、十哲之称。

  大师每译一经,必随讲其义。弟子僧众随堂听受,领悟言前,辞润珠玉,执笔承旨,未有不习大乘之人。师徒共相提携,鞠躬尽瘁,日夜精勤,翻译经典,授受正理,发明深旨。将经典文义,会同般若法统一并传承后来。

  大师弟子中,僧肇大师高慧俊才,助师译《般若经》,著《肇论》,广破六家七宗,开显中观般若正见。道融法师讲析所译之《中论》、《法华经》,获大师“佛法之兴,融其人也”之赞叹。昙影法师助译《成实论》,总结论义纲宗,深得大师之意。僧叡、慧观等法师皆对所译经典、所受法义领悟非常,为师所称道。诸弟子或广开学风,或弘法诸方,成为般若正法在汉地弘传的大法将。

  罗什大师在北方弘法,南方慧远大师早在其入关之初,便遣书通好,询问法义,敬求般若,什公对其勉励备至。此后两位高德多有书疏往来,长安有经论译出,什公必抄赠远公,般若正见以鸿雁传书的形式源源不断,直抵匡庐,为南方佛法正见的树立与净土法门初开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鸠摩罗什大师是将般若中观法系传承到中原,并使其在汉地真正立足的第一人,中观正见因此在我国北方及中原地带首次大开法眼。如僧肇大师所赞叹:“自公形应秦川,若烛龙之曜神光;恢廓大宗,若羲和之出扶桑。”

  大师圆寂前与众僧道别时曾说:“凡所出经论三百余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烦了,存其本旨必无差失。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公元409年,大师圆寂,荼毗后果然舌根不烂,是为大师开佛知见,传持佛心法印之明证!这一无价的舌舍利也保存至今,默默宣说大师之深悲远慧与不朽功勋。

  身当炉镬,利彼忘躯:哀鸾雅唱,大众可行

  道不自弘,弘必由人;俗不自觉,觉必待匠。三界火宅,众苦交煎,唯菩萨大士不惧五浊,入泥入水,济拔众苦。

  罗什大师的母亲临去天竺,与其告别时曾问道:“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传之东土唯尔之力。但于自身无利,其可如何?”大师回答:“大士之道,利彼忘躯,若必使大化流传,能洗悟矇俗,虽复身当炉镬,苦而无恨。”

  大师年幼即慧发天真,深悲早现。身栖小乘之域,而雅好大乘,志存敷广,故生发“身当炉镬,利彼忘躯”之弘誓,只身前往东土。大师在汉地虽然声名远布,流芳国史,但其弘法却历尽坎坷。

  大师来华,始终有君王因缘相随。大师常斡旋于帝王将相之间,期间频有受辱因缘,而大师仍以正法为重,不避权贵,不畏世俗,苦而无恨,辱而不屈。

  初期,大师被凉王吕光所掠,长期滞留凉州。期间,吕光轻慢大师年少,以醇酒密室相逼,强迫其娶龟兹王女儿为妻,使其亏节,又多次设计使大师从劣马上跌落。大师常怀忍辱,面无改色,不卑不阿,令吕光羞愧而止。

  后秦主姚兴崇尚佛法,礼敬大师,常亲闻法义,乃至问道研学,翻经著论,讲疏典籍,穷年忘倦。即便如此,姚主也以“大师聪明超悟,应留存后代,保留法种”之荒唐理由,逼令大师受妓生子。大师于无奈中忍辱负重,每到讲说佛法前,常常自言:“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

  白莲质洁气清,出淤泥而不染,而俗心者以染污眼目观圣者之心,则只见淤泥,不见高洁。后人多以罗什大师“戒亏”一事为言柄诟病大师德行,却不知圣者深悲切愿,为度众生乃作示现。大师在草堂寺期间,有僧见其受妻不住僧舍,便托词效仿。大师听闻后,于钵内盛满细针,遍请诸僧,说:“你们如果能仿效我吃下这些针,就可以蓄妻室了。”说罢,像跟吃平常食物一样,张口将针全部吞下,而后沐足,自双足毛孔中一一取出。诸僧见此无不惭愧羞涩,心悦诚服,不再有怀疑的异想。

  大师寄心高远,方能于浊世之炉镬中趋近世俗而不辞悲愿,受谤受屈依然镇日讲译经典,勤耕不辍。译场中,大师常“手执胡经,口译秦语”。此前大师对翻译“改梵為秦”虽有“失其藻蔚”、“殊隔文体”、“嚼饭与人”之忧,但其讽诵经藏,无不究竟,又语通胡汉,能转为流利汉语。加上译场中三千弟子才识高明,学养优胜,既契理契机,又通达文教,如沙门僧叡常随大师传写经论,共商体辞,大师也为其讲论东西文辞声韵。故译场兼具文化交流之功,所出经典可以纠正旧译纰漏失旨之处,又能“曲从方言,趣不乖本”。

  在汉传佛教译经史上,鸠摩罗什大师与玄奘大师是两座丰碑。后人敬仰二位大德,以“旧译”、“新译”区分他们所译的经典。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归来,正是“佛教正论繁富,人谋各有司南”之际,故大师译经,重在语文精确、忠实原典与法义辨析。相较而言,罗什大师处于“佛教初开,深经尚壅”之时,传译中更趋重大义的精确、义理的圆通与言辞的雅畅,故一变长安旧译中晦涩滞碍的直译为意译,以更符合汉土众生的文化习惯,“语现而理沉,事近而旨远”,“释言表之隐,应探赜之求”。

  无论是讲译结合的形式还是信雅兼备的译文,罗什大师的译经早已成为汉语佛经传译的丰碑与典范。大师所译经典,文辞优美畅达,言简义明,观之悦目,诵之上口,对汉传佛教产生了至深影响。直到今天,佛弟子流通和诵读的经论,仍是以罗什大师之译本最为广泛。

  黄龙慧南禅师曾对王安石说:“凡操心所为之事,常要面前路径开阔,使一切人行得,始是大人用心。若也险隘不通,不独使他人不能行,兼自家亦无措足之地矣。”罗什大师译经,正可以惠及普罗大众,“使一切人行得”。大师虽自况如哀鸾栖止于孤桐,然而雅唱叠出,清音长鸣,大众喜闻,可效可行。故大师译经,绝非匠人拙力、比附搜肠、仿辞效工,唯由大士深心流出,故乃泽被娑婆,流芳千古!

  清音远徹悠扬丝路,四海不孤信若比邻

  罗什大师祖籍天竺,而生于龟兹,其出家、受戒、修行、弘法,都与古老的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丝绸之路是东西交通的要衢,更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曾使四大文明(中国、印度、伊斯兰、古希腊)发生融汇“文化速递路线”。在人类往来沟通的历史上,有众多的地理、政治与经济路线,而作为文化之路,丝绸之路留给人类社会的是感恩而非仇视,是沟通而非争执,是互惠而非自封。这是人类文明中最具生命关怀,最可宝贵的无价财富。

  鸠摩罗什大师与大乘佛教行走在丝绸之路上,在历史的喧嚣与沉寂中一路行来,历经风尘而光辉尤著。今天,它将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我们期待看到这条历久弥新的“文化古道”再次被重视,因为对文化的重视意味着东西文明的交流将绵延流长,人类的精神之躯将生生不息。

  今年也正逢鸠摩罗什大师诞辰1670周年。以纪念大师之因缘回溯丝路历史,以回溯丝路之因缘追寻大师圣迹,这也许是表达我们对于佛法绍隆与文明重光之祈愿的最好方式。

  龟兹塔寺、疏勒故国、凉州旧迹、克孜佛窟……罗什大师步履曾至的宝地今日或许只存有残垣断壁,但每念及大师传译的经典与佛法,便觉遗迹不孤,旧址常新。大师“利彼忘躯”的情怀与“不与万法为侣”的风骨或早已融入西域广袤的天地,而于斗转星移的时空变化中化现为对后世更为辽远阔达的恩惠,启示后昆,光照人天!我们看到,佛法的智慧与光炳史册的文化交流,在今天的世界依然可以再现!

  对此,我们心存至深的感恩——鸠摩罗什大师以及如大师般在人类历史上走过的佛门先贤!他们带给众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早已超越信仰的界限、种族的隔阂与文化的别异,而浑然一体,成为我们文明血液中日夜流淌的力量与给养。2006年,我们曾期待中印文明的和谐流长,而今,丝绸之路将重归文明关注的视野。这预示着人们将重新审视历史,重新审视这块四大文明(中国、印度、伊斯兰、古希腊)曾经亲切交流、无私交汇的热土。

  因此,对丝绸之路的回溯与对鸠摩罗什大师的纪念,不仅具备历史价值,更充满了现实意义。期待历史上诸大文明的子孙后裔,以更为丰富的文明形式与恢弘的时代风貌走到一起;期待人类文明的再度凝聚与碰撞,再度发现与辉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鸠摩罗什大师       龟兹)(五明学佛网:鸠摩罗什大师       龟兹)  

 宏圆法师:鸠摩罗什大师对佛教的贡献 

 宏圆法师:鸠摩罗什大师对佛教的贡献 

 七佛译经师,凡情难测度:鸠摩罗什大师 

 鸠摩罗什大师的“学霸”属性如何炼成?亲近善知识很重要 

 佛子必须了解的鸠摩罗什大师 

 大安法师:得佛遗寄之意鸠摩罗什大师 

 过去七佛译经师:鸠摩罗什大师 

 鸠摩罗什大师详传 

 鸠摩罗什大师:七佛译经师 

 一任袈裟万里游:鸠摩罗什大师略传 

 鸠摩罗什寺及鸠摩罗什大师 

 钱文忠在百家讲坛讲述玄奘西游记十一:龟兹辩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