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上师:《坛经》与禅宗


   日期:2014/10/9 12: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什么我说六祖惠能称得上是东方如来?六祖39岁的时候,从三圣洞到广州的光孝寺,请印宗长老为他落发。从翁源步行10多天到了光孝寺。当时正赶上印宗大师在为大众说法。当时印宗长老相当于现在广东省佛协会长,堪称长老。当长老讲到“法身如如不动,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法身”的时候,六祖惠能说了一句话:“请问长老,法身无相处处为相,那化身又是以何为相呢?”印宗长老回答说:“以众生相为相。众生需要什么相,就以什么相去度。”六祖笑了笑,印宗长老即对自己发生了怀疑。心中想:“莫非此人就是拿到五祖所传衣钵之人?”于是就问六祖是“何许人?”,六祖毫不掩饰地说:我就是拿到五祖衣钵的惠能。长老心头一惊:果是此人,难怪对我一笑。印宗慧眼已开,看到六祖气宇不凡:眉骨高起、天庭饱满、额头宽高(是大富大贵之相)地廓方圆(有人拥护之相)、下巴翘上(是无碍辩才之相)。打量一番之后,赶紧从法坛上下来,右手抓住六祖的左手,高举起来对大众讲:“这就是当初拿到五祖传承衣钵、大彻大悟、我们盼望已久的六祖惠能出现了。”当时几千人开锅似的喧哗起来。大家见六祖终于露面了,就请他升坛、讲经说法。那时候说法,不像现在说法和听法都坐在一个高度。那时法师是坐在一丈高的法台上,也没有麦克风,几千人几万人都能听到,喻为“狮子吼”。可见底气足。因为六祖当时还是居士,不好意思坐在法坛上面对四众弟子,当时就要求印宗长老为他落发。长老满了他的愿。六祖出山的第一步就得到印宗长老认证他为大彻大悟的六祖。(他又拿着衣钵、又有长老认证)所以没有人不信任他。当时六祖惠能落发后,就升坛为大众说法。因此,六祖以后的弘法非常顺利。 

  六祖弘法,主要是在韶关地区。这一带的大小寺院都有六祖讲法的记载。一直未到北方去弘法,因为北方有他的师兄神秀大师。为避免冲突,乃至以后武则天几下昭书请他去讲法,他都一直推辞,而力推师兄神秀。过去有师父在,弟子传法都是打着师父的招牌,不会另立门户,乃至于有师兄在,师弟也不会出来讲法,而要把师兄推上去。直到最后武则天要惩罚他,他在圣旨下达的前2天圆寂了。 

  因为六祖不识字,通常说法都是用日常生活中的事来比喻,所以人民爱听。后人说《六祖坛经 》,是“农民的经”;禅,“是农民的禅”。毛泽东、蒋介石、蔡元培,三个人非常推崇《坛经》。正因为《坛经》步步到位,深入浅出,所以人见人爱。后人读得几乎能背下来。

  当年,六祖原打算在此弘法。结果因缘转到了曲江宝林寺,据说当时因追随六祖而开悟者有几千人,立门户的就有上百人。但能够影响佛教的分五大门派,即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沩仰宗、法眼宗。其中出人才最多的是临济宗。 

  《六祖坛经》影响了整个中国佛教1300年。直到现在佛教还在受其影响。中国佛教从宋朝开始衰落。在此之前经历了200年的鼎盛时期。在《坛经》未出现之前,大家都是走小乘路线,老老实实打坐修止观。《坛经》出来以后,大家都在《坛经》里边断章取义。尤其是其中的 “自性本自圆满、本自清净,”还有“无持戒、无犯戒、无禅定、无散乱。”《坛经》里每句都是精华,但后人从此不读禅宗的书,不老老实实用功。很多人会背《坛经》后,不知不觉走入误区,落入“口头禅”。《坛经》中讲的是六祖的境界。而且是六祖57岁时说的。由他的大弟子法海禅师整理出版。六祖是在实相般若上达到顶峰,法海是在文字般若上达到顶峰,师徒合二为一,有了这部空前绝后的《坛经》。《坛经》出来后,也给他的几位大弟子弘法造成很大困难,他的徒孙拿着《坛经》去与他的徒子辩论。所以后来就有“临济喝”、“德山棒”、“赵州茶”、“云门饼”的风格。祖师们心中清楚:未开悟的人拿着大开悟的人的东西,不去实修,以为佛法只要明理就可了事,此种观念是绝对错误的。祖师们开始还为这一类型的人细细的解释,后来拿他们没办法,就拿棒子打他们、骂他们或者不理他们。赵州:摆摆手,“吃茶去、吃茶去。”云门:“吃饼去、吃饼去。”这种情况(口头禅),在现在这个时代就更多更多了。背上几句经中的话就去辩论,实际上经中的境界连做梦都没有梦到过。六祖的弟子神会最擅长言论,六祖曾给他授记:“你将来只能算是一个知解和尚。”最后确实在北方开辟了一个道场,也成为一方长老和一代宗师。 

  世界上有这么个规律,凡开山祖师创业时就兴旺起来,第二代还兴旺,到第三代就会衰落。所以世人讲:“穷,穷不过三代,富,富不过三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这种现象。禅宗被六祖惠能推向了顶峰。弟子们将其推向了世界。徒孙拿着祖师爷的招牌喊一喊:“祖师卖佛,徒弟卖祖师,佛卖法。”《坛经》中有一首偈子:“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付臭骨头,何为立功课。”“禅”的确不是坐的,坐仅仅是修炼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都包括了禅。坐是最简单的入手方法,一个人如果在“坐”上都不能用功,其它三方面,即“行、住、卧”能用功,那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我们在静坐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很散乱?那是因为坐下来以后才有了一点点清静,有了一点点进步,才会发现自己的杂念很多。当一个人在静坐时能达到一心不乱,在其它三方面才能体验到何为道、何为法。但在《坛经》出现以后,后人都不去打坐,出现了许多五花八门的方法。有的蒙头睡觉、有的不忌酒肉不守丛林清规、不学戒律。而且都能找到理论根据,引用《坛经》中的话振振有词。对六祖来说,他可达到“无持戒、无犯戒、无禅定、无散乱。”因为他已找到“本自圆满、本自具足”的自性。而我们未找到,也未感受到,只是听别人说而已。更没有达到“无持戒、无犯戒、无禅定、无散乱”的境界。而六祖惠能当时确已达到这个境界。 

  宋朝以后的禅都是“口头禅”。所以我常告诫身边的人,刚学佛千万不要先读《坛经》,要先读《圆觉经》、《楞伽经》。《坛经》要放到以后再去读。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骑自行车的人,说“骑自行车没什么方法,上去骑上就走。”实际上不会骑自行车的人连车子推都推不走。如果真像六祖所说的“无法可修、无果可证”,那他24岁时为什么去找五祖求法?五祖给他印证后,又隐藏于猎人队伍中15年。在15年的隐居生活中他一直只吃锅边菜。已经超越了因果的慧能仍不吃众生肉。难道他不知道肉好吃?难道六祖没有认识到《坛经》出现后,会导致禅宗的衰落吗?他完全知道,但自古难两全,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没有办法。

  我们看《坛经》,顶门的慧眼一定要开。不要断章取义,要看人家修行的过程。现在《坛经》在中国仍然有非常高的地位。但现在修行仍然是口头禅。说得多,做得少,理论多,实践少。只从文字上下功夫,只能领悟,永远也不能代替实践,更不能证果。因为所有佛经和大德们的书,都是佛菩萨、祖师大德们开悟后的境界记录下来,为鼓励后人,指引我们。而后人只去研读,不去证悟它。好象各行各业都有这样一个共性:一派搞理论研究,另一派搞实践。比如说,到医院里去看病,一般人都愿意选择一位有临床经验的医生看病,而不愿选择一位学位高的(比如博士)年轻医生为自己看病。因为学位高是读书读出来的,尽管理论水平很高,但缺乏临床经验。而学位不高的医生,长期在工作岗位上实践,临床经验丰富。宋朝以后的佛教里面,有一些高僧大德、祖师们的传记,就不是自己写的,而是请人代写的。(那时候有些穷书生、文人墨客为了生计而专门从事为人抄写的工作。) 

  现在学佛的人动不动就拿着经典去指责别人,测量别人,但很少用来测量自己,看看自己达到没有。有时我想,造化是不是在和我们开玩笑?人的眼睛长在自己身上,却看不见自己,而看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如果一个人不善于反省,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那么他一辈子也看不清自己。他可以遇到善知识,但得不到善知识的指导。无量劫的习气难改,人总觉得自己最正确。即使是认识到错了,面子上又下不来,还要为自己辩护。一个人只要是做事,就会有错,只要走路,就会摔跤。所以当你看到身边的朋友说错了话,做错了事,不要抓住他的“小辫子”不放。 

  为什么《坛经》会出在六祖57岁的时候?因为他的思想也是逐渐完善的。六祖隐修了15年。39岁出山,出山后在世间法中又滚打了十几年,这时六祖的出世法已经完全成熟,相当老练了。 

  从生理上来讲,女人的脑细胞20岁时就已发育成熟了。而男人要到40岁才发育完整。所以女的十七八岁个子就已长成,男的30岁个子还在增长。从衰老程度来看,女的比男的提早10年,而平均寿命却比男的长。为什么会是这样?我可以引用一位道教长老(朱鹤亭、法名玄鹤子)说过的一句话:“道在造人的时候,男人的生理设定要释放能量,女人的生理设定是要吸收能量。”男的能量都释放了,女的释放的少,还要吸收能量。因此,男的平均寿命要比女的平均寿命短。所以女的修行感应特别强,容易和宇宙沟通。家庭中有越轨行为的也是男的多,女的少。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男性到80岁脑细胞才衰老。老了以后会有二个极端:一种人看起来好象糊涂,有时不爱说,实际上心里很清楚。年轻人中也有这样的,好象糊涂,实际上这种人容器大,许多事不去在意。另一种人显得很精明,一点事就搞得到处都知道。实际上那种人不是精明,是容器小。器小易盈,器大不显,即是此理。 

  在寺庙里有些长老,尤其是年轻时戒律比较清净的,越老,身体、思维、思想等方方面面都会出现第二个青春期。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老了以后突然长牙了,头发也变黑了,说话声音也像小孩子。因为一个人完成了历程,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最初的出发点。有的人一辈子长不大(心理上不成熟),不属于这个类型。中国有句话说:“老要颠狂,少要稳重”,年轻人太活跃,会被认为是“轻浮”,老人却被认为是“返老还童”。 

  也许是由于生理的原因,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惯性和思维,在寺庙里流行一句话:“和尚要想管好庙,必须婆婆妈妈,尼姑要想管好寺庙,必须学大丈夫。”我以前不相信,本身又不爱说话,做得多,说得少。现在管这么一大摊子事,有时会问身边的人:“你们是不是觉得万行婆婆妈妈的?”有时别人还没觉得自己话多,自己倒先觉得话多了。本身性格就急躁,慢慢锻炼得好了一些,但有时内在还是很急躁。因为有的人,有些事你讲了好多遍,他还是没去做。在教导人方面确实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在做事上,不但要有耐心,更需要有胆量、胆识和识别能力。 

  有些事不是一出手就能够做成的,有的做了好几个月还没做好。有的甚至需要奋斗几年、几十年,才能做好。《毛泽东传记》中说,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说了一句话:努力了几十年就是为了这一下子(指升国旗那一下子)。人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那“一下子”。 

  佛陀说:“不要以为我有所说法,我一个字也未说。不要以为我在度众生,我一个也没度。我之所以要说,是你们需要,我才说的。是你们发心要解脱,我才来度你们,如果没有你们的需要,也就不会有我的说法。”而我们做人却恰恰和佛相反,做了一点事,说做了很多、都是我做的。只看到有形有相的一面,看不到无形无相的一面。有几个人有魄力能抛掉有形有相的东西,进而得到无形无相的东西?甚至连眼前的一点点都不愿放弃。为什么有人修了好几年没有感应?就是把别人看得太低,把自己看得太高。一个学佛人要想敲开道的大门,只有靠谦卑心。只有谦虚到了极点,才能无我,道才会降临到我们头上。我执太重时,“金刚罩”将自己与道分开。 
如果有机会看一看《达摩一掌经》、《冰鉴》这两本书。把人的个性分成本性和习性,准确性非常高。 

  任何一个人修到一定程度(六根有所关闭时),毛孔会放香味,招来许多小动物。蛇、蝎子、吴蚣等都会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万行上师       降伏其心)(五明学佛网:万行上师       降伏其心)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静坐首先要放松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学佛关键是能起用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佛门仪规的重要性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学佛先学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改变自己才能成佛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佛法的起落处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行中身心出现的四种反应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福慧双修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杂念与四大的关系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闭关的条件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静心就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