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16集)


   日期:2014/11/27 8: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咱们就是要讲阿弥陀佛,他从国王,他学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让我们学历史,出个题目考你,法藏比丘成佛的经过你都答对了,你一百分,不是这个事。而是你要从这里去吸取阿弥陀佛是如何成功的,什么样的道路,我应该怎么样,我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感动,而向佛学习,将来咱们要成功,和阿弥陀佛同样的大愿、同样的大果,这才是学佛。所以,我们是佛学院的一门课,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在这个课程里头,我们所真正要学到的。所以我不考试,不是从卷子里头看出大家的成绩,而是看你们从读书里头,如何真正去学佛,这些成绩,这些受用,比分数有价值一万亿倍。

  正宗分是阿难看见佛放光,就问释迦牟尼佛什么缘故,佛就说你这一问太殊胜了,功德无量,将来众生都因为你这个问而得度。就开始讲,过去有一尊佛,名世间自在王如来,世间自在王如来那时候有一个大国主名叫世饶王。世饶王这个名号是见於《汉译》,《魏译》里头没有。所以我们要会集就这个意思,把各译本里头所有的精华之处会集到一起。这个世饶王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因地。「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听到世间自在王如来说法就欢喜,内心踊跃。所以说经典最后都是皆大欢喜,闻法之后欢喜,而不仅仅是一般的话,而且是开解。所以我们研教的人、学教的人,要读藏,研究教、研究种种经典,这个突破叫做大开圆解。你要开圆解,不但开圆解,而且大开圆解,这就不是在书本里头的学问的一个范畴了,这突破了。所以许许多多经藏都是指,你也从这个指你看到月亮了,就开了圆解,都是圆融的知了佛的真实义,所谓开解就是这个意思,大开圆解。参禅的人需要悟,顿悟、证悟,三关齐破,一关一关的破。你要是念佛也可以,一个是往生,一个是现生可以证,证念佛三昧,事一心,理一心,到理一心跟禅宗的开悟是一样的,都是破无明。

  所以修持都是自然有一个果实,能够开显你,开显最后开什么?还是开显你本来的智慧德相。「寻发」就是随机就发,发什么?「无上真正道意」。无上真正道意就是发了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发菩提心。所以发心是关键。现在我们说修行的人,第一个是出离心,这个出离心,不光是身出家,身出家当然这一步已经比我们这俗人强了,出离了;还要心出家,慈悲心普度,不然你是小乘。再进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言说就不大好简单的说了。发无上真正道意就是这些心都发了,发了菩提心,行愿菩提心、胜义菩提心都发起了。「弃国捐王」,国我不要了,王位也不要了。现在我们佛学院的学生就是因为想当方丈,念念不忘,本来学习很好,在班上也是前列,现在神经失常了,心没有出家。弃国捐王,国家、王位都不要了。所以印光大师他不当方丈,不是想做这些事情。一定想当个什么法师,讲经说法升座,天下闻名,弟子满天下,这恐怕还都是世间的一些名利思想掺杂在里头。你有弘法之心,有度众生之心,但是还有世间的名誉地位这些思想掺杂在里头,那都不纯。所以我们要归於纯。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法藏比丘的纯,我们在下头可以看出来,他不但能舍弃国王之位,他不要了,就出家,叫法藏。这个法藏比丘他就怎么样?「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逾者。」这就是这个国王出家以后他的心愿和行动。修菩萨道是大乘法。阿罗汉,《法华》就说这是化城,佛只是一乘法,又在方等里头呵斥这些罗汉、声闻是焦芽败种,是腐败的种子、焦的稻谷出的芽,不能发起大乘心,不能够进佛国土,普度众生。所以法藏一出家就不是一步一步的,先从小乘这样一步一步上升,他一修就是菩萨道,就是大乘菩萨道,而且是真正的一乘法。为什么说一乘法是最高,法藏比丘就是如此?在《宋译》本里头说得很详细,说法藏所修的是大乘第一。大乘,菩萨乘就是大乘,而大乘第一,那就是一乘法。所以《法华》就是一切都要成佛,只是一乘法,三乘之法是权说。所以说《法华》的时候,五千弟子一直跟著释迦牟尼佛听法,到了这个法会上五千人退席。这些人他们听,法相、唯识早都听过了,阿含部早都听过了,三论,以至於方等、般若都听过了,最后说《法华》,还有五千人,都已经培养成熟,还一起退席。所以佛法我们要知道,在无差别中还有差别。所以释迦牟尼佛并没有挽留他们,说「退亦佳矣」,你们退了,退了也好,不能勉强,要知道。所以佛法不能勉强,能勉强一点早就没众生了,都勉强咱们不都成佛了吗?它就是不能勉强。因为你本来也是佛,这是最平等之法,人人跟佛平等,人人本来是佛,只能够让你自己觉悟,自己走自己的道路,自己来成佛。所以是大乘第一,因此法藏他就是直趋一乘。如迦陵频伽,虽然这个鸟还没有出这个蛋,这个鸟还在蛋里头,它叫的声音就超过一切鸟。所以法藏一出家他就是直趋一乘。

  「高才勇哲」。才,我们常常说才能、才智,就是能和智。哲是明知。过去咱们这的教务负责人明哲法师,现在广济寺的首座,明哲,明知叫做哲。高才勇哲,《净影疏》,中国最主要的一部《无量寿经》注解,它说「才谓才巧」,也就是才能,「才德过人」,才和德连在一块。高才就是说什么?就是说才德过於常人,所以称为高才。「志强名勇」,什么叫做勇?他这个志很强。这个强,一个是强大,很大志,一个是坚强,不为一切所动摇。咱们中国所说,「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YIN」,这一切都不能动摇你,你才是真正有志之士,这个志就强。所以它说勇是名为什么?这个志很强,一个是很大,一个是很坚决,这个叫做勇。不是善於和人打架、斗殴,那个不是。「心明称哲」,心里头很明白称哲。这些注解的含义都很深,我们常常随著各个人的水平,就好像你拿一个瓢,大海的水大极了,你要取水,都随著你用来取水的这个工具来定,能取多少。只是这么大一个碗,我就只能舀这一碗水,多一点你也舀不来,你不能勉强,是你这个器所决定的。我们学法也是如此,看经种种,是由於你这个器所决定。心明称哲,这句话各个人的理解就可以不同。你一个小杯就是一小杯,拿大盆就是一大盆,你拿个几十吨运东西的船你要去吸它,等於多少吨多少吨都吸进来。这个哲指的什么?现在说的是法藏比丘,心明,心明你也可以体会他心很明白,你也可以体会到他是明心,他是明知明见他的本心。这是《净影疏》的解释,「高才勇哲」。

  咱们中国就这两本注解,一个是《净影疏》,一个是《嘉祥疏》,嘉祥是三论宗的祖师,他的注解。所以我们把这些注解会在一块也都有好处。它说什么叫高才?「称逸群之能」,你这个能力,才是才能,逸群,超逸於群众。就好像你赛跑,你跑到最前头,你就超过其余的人,把大伙都超过去了,你第一,你可以得金牌,所以逸群之能称为高才。什么叫做勇?这个勇字解释得很好,「能自胜胜他」。自胜怎么讲?自胜是胜过自己,战胜自己、胜过自己,这个叫做勇。确实,这真是一个勇。所以这个自己是什么?所胜过的这个对象是什么?这个就是使我们轮回、使我们不能超脱、使我们迷的根本,就是这个我。人人都有这个敌人在自己脑袋里头,可是把这个敌人当作自己最心爱的独生子女,自己的儿子,爱护备至。所以释迦牟尼佛给它说了一个很形象的话,是「认贼作子」。我们每个人都在内,你最宠爱的当然就是你自己,我的见解是对的,谁要跟我不一致我就生气。这个娇宝宝谁也不能碰,有人批评一句马上就变色,恨他一辈子,就要报复。这个是贼,这称为认贼作子。由於认贼作子,所以修行就是煮沙做饭,这《楞严经》的话,你把沙子煮了想成饭,那哪有那一天?说自胜者,就胜过这个贼。

  所以《四十二章经》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最初翻译的经它就是选一些精华,《四十二章经》,这就是精华。你不能相信你的意思,你的意思不可信。所以一个怀抱成见的人,往往我看见很多在学问上很有成就的人,有的人根本不能学佛。举两个人,一个傅增湘,傅增湘十八岁中翰林,在翰林一次考试第一名,出来就是状元,十八岁就中翰林,那是在秀才、举人、进士之上,一生有学,当过国务总理,当然了,不明白佛法。还有一个人是张国淦,是我同学的父亲,他是袁世凯的秘书长,当过教育总长,代理过国务总理,很有学问,解放后还特别把他请到北京来。他也是不能信佛,到晚年了我再看看,还是不能信。这是一种,这些他不能信。还有一种,他就是信了之后,他用他研究学问,这条路走得很熟了,来研究佛法。真要胜过你的意,你要以佛经上许许多多的教导来破除你自己的成见。所以有一位,我给他临别赠言,我说如果你把你自己的思想做个核心,你老去看经,哪怕阅了全部大藏,你选择一些有意义的话来加在你这个核心之上,来装饰它、来美化它,我说你不知道你这个核心它是成癌细胞。所以我们首先要自胜。

  胜他,也不是说我要超过他,而是说自己能够克服自己内在的癌细胞,外面我要胜过一切干扰,这是外面来的,不是我自己的,这也是胜他。所以贫贱、威武、富贵、美色、黄金,种种都属於他,还有许多邪说异端,我都能胜过,这是一种。第二种,我能帮助别人也同样的来破除这个我,走上菩提的道路,这个也是胜他,这个叫做勇。所以高才勇哲,这个勇字的解释就很深了。我们就知道法藏比丘,所以我们要学佛,这是法藏比丘他成佛的道路、他的过程,这是我们的样板,我们要善於学习样板。我们如果是把现在这个自(我)丝毫不动它、保护它,谁要碰了它一点我就跟他拚命,那你就是走相反的道路,你不想胜过你自己。

  「坏邪见之明,所以言哲。」他能破除邪见,他有智慧。这个见大家要知道,舍身容易舍见难。所以我们一定要很小心,不要叫它形成一个邪见。你把头目脑髓拿出去给人都容易,你要把你心中的邪见舍弃是非常之难。他自己能够把这些邪见都给破坏,不但不拿邪见当主人、当发号施令,而且把邪见都破除、消灭,称为哲。所以高才勇哲这四个字,咱们中国这两种古的注解讲得很深入。

  「与世超异」,高才勇哲不是一般的勇哲,在世间他是超出来,他是非常奇特。《会疏》,这是日本人的解释,日本人的著作,他说「不常人所及」,这就是日本人的文法,不常人所及,咱们就不习惯了,就是非常人所及,不是常人所能及的,加个不是,白话文就懂了,不是常人所能及到的,所以说他与世超异,这是日本《会疏》的解释。这个解释我们引了三个,两个日本人,一个中国人。《净影》,它这个解释说,为什么说与世超异?因为「此德孤出」,所以叫做世超异。这些古德注经我们要知道,它是一个字一个字都甚深甚深,所以能够读古注的人尽量读古注,近人有好些人,水平确实远远不及古人,就是这样。此德孤出,孤是孤独、孤单。此德孤出,要理解这个孤字,我们用禅宗的话来理解,比较可以深入。现在临济儿孙遍天下,现在庙里的出家人都是称为临济的后代,都是临济宗。临济的话,他说了四个字,「历历孤明」,孤就是这个孤字,明是光明的明,历历就是下面一个止字那个历,历历,两个历字搁在一块。孤明历历称为明,孤明历历说的什么?说的人的本心。我们修持,首先应该如何?就是要保持著使得自心是孤明历历。孤,什么都没有,只是明,所以称为孤明。它这个里头就是无所住,就什么都没有,孤;然而生其心,它还是明,孤明。历历,清清楚楚叫做历历,历历分明。所以禅宗开悟是了了见无所见,无所见了了见,历历分明(是历历分明的那个历,不是日历的历),一个是这个解释,一个是相续。所以到禅宗起码是破初关、破重关的境界,孤明历历。此德孤出,他称赞,为什么说与世超异?为什么说世间超异?因为他能够达到这个孤,这个德是个什么德?是个孤明历历的德。

  底下把这个「世」字也讲一讲,大家也同意我这个讲法,好像我们故意把这个往深里讲,底下我们再把这个日本《合赞》来说那就清楚,就同意这些解释了。《合赞》也是个日本人著作,这个地方它说得很不错,它说什么叫做与世超异?所谓世者,可能是说法藏这个时候的发心,因为他底下就要发心了,已经是地上菩萨的地位。在登地以前都叫做世间,所以与世超异这个世字不是说和世间的人他突出,他是与地前的一切他超异。地前,在登地以前都称世间,登地的菩萨才称出世间。《阿弥陀经》讲,「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世间也是讲的这个世间,不是说人难信、畜生难信、天难信,阿罗汉、缘觉、地前的菩萨都难信,所以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刚才说,大家对於净土宗他自然是如此,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个世间不是光说的是人类,本来是这个话。所以真能信净土的人,你就要知道自己,你应该自己要觉得,我这个肩头很有责任,应该不要太低估自己,一切世间难信的我能信!难信能信,底下就要知道自己不是小器,是个大器;你是很大的一个器,海里头只舀了一滴水来,你不辜负你这个器吗?所以这么来看,这个地上,因此他孤明历历。此德孤出,就不要像一般讲。如果一般要讲,他比世间都强,他很高才、很勇猛精进、很明哲,这就很泛泛的带过去了。这个地方就很深。所以我们也不能像泛泛的这种情况我们就满意,我们的修持也是要走这个道路。「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现在大家弄的都是有为法,你得了解无为法,识心达本,才叫做沙门。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不要随著世间,世间有很多说法是把佛教庸俗化,我们要还它本来面目,不能把这个庸俗化的东西当作至理名言。这就是高才勇哲,与世超异,是超过这个世间。为什么超过这个世间?他德孤出。这个德是什么德?它后头说明哲,哲是心明,就是识心达本,在这方面,这是主要的。

  《合赞》它用一个疑问的话,就是不敢十分肯定,它也觉得法藏这个时候应该是地上,但是它又不敢肯定。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净影疏》这个时候先作了一个结论。所以对於法藏当下这个时候到底是一个什么水平,过去是有争论的,一种是像《净影》所说的,《净影》说,「今寻发无上心」,寻发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地前世间行」,是在登地以前。地前叫三贤位,先是十信,十信之后十住(住位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个十是地前三贤,三贤的位次。到了十地,初地到十地,这地上。说地前,虽然是贤,称为内凡。而在这里就叫做外凡,现在这个凡夫是外凡,不是说出了家你就算不是凡夫。深刻的说,你登了地前三贤才是内凡,三贤以下还是外凡。所以它说这个时候法藏还是地前,它说地前三贤位哪个位次里头。底下,后来就发四十八愿,后头他发愿,那才是地上的出世间行,它把这分成两段。在日本,义寂、望西都是日本的注经家,他们是属於这一派的。

  至於中国的昙鸾,这大祖师,昙鸾,净土宗的昙鸾、道绰、嘉祥(大家都知道嘉祥是三论宗的祖师)、善导(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祖师,日本对於善导是最尊敬了),还有日本的《甄解》等等,都不赞成这个说法。「《甄解》破《净影》曰:说有前后,发心无有二,唯是一发心也。」它说前后两度法藏都在发心,是有前有后,实在是说他当时所发的心没有两个,是一个。所以它的主张是什么?它就主张这个时候也是地上,就在这个时候法藏已经是地上菩萨了。「《甄解》复云:其龙树大士为初地,或为八地」。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龙树认为法藏或者是初地,或者是八地,这个里头之间不肯定,反正地上。总之法藏是从果向因,我们过去讲了很多,从果向因,到了果位,但是他还有他度生的本愿,他还示现菩萨的行来度众生,这叫做从果向因。所以在这个法会之上,文殊、普贤等等这些菩萨都是,不但释迦牟尼佛是从果向因,这些大菩萨也都是从果向因。而且我们又谈到,这个法会圣众都是咸皆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里都是从果向因,都是从果位而示现为因的地位来弘法利生。

  它这个地方就说,法藏当年也是从果向因。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法华.寿量品》说,释迦牟尼佛实在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我们不要以为释迦牟尼佛成佛是刚刚二千多年,一个历说法三千年前,现在所流行的历说法是二千五百年前,看来三千年前还是有根据的,但现在说二千五百年前时髦一点。因为从中国那个时候一接触到,那时就把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时期我们就折算了,折算成中国的时间,推算为周代什么时候降生。而中国这个历,这个年岁,从甲子这么推算过来一直没有错,一年也没有错过。所以从那时候的推算,那时候水平也是很高的,推算不会错,中间从来没有错过,因此三千多年是比较可靠。至於二千五百多年是怎么来的?时髦一点,是根据印度它集结之后就在那个贝叶上点个点,集结一次点一个点,数那个点,根据那个点数下来是二千五百多点,到现在是二千五百多年。但是印度中间经过多少次变乱、多少次战争,经过英国的统治,这个里头他能每年还去点点吗?所以根据这个点点,又是贝叶上头种种的,数那个点来考证佛的这个时间,我们觉得还没有像咱们中国这个可靠。这顺带的说一说,谈到这个。实在就是说,不管他是二千五百年还是三千年,总之不是这么一个时间之内释迦牟尼佛才成佛,释迦牟尼成佛实在是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之前就成佛了。

  而且释迦牟尼佛还说,在久远久远无量阿僧只劫前,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是当时大通智胜如来的王子。大家读《法华》就知道,他有十六个王子,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当时是弟兄,都是十六王子之一。所以说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是尘点劫,阿弥陀佛成佛也是尘点劫。所以法藏这个地方是从果向因,就是说这个说法是对的。所以我们对於弥陀,说成佛以来於今十劫,底下我们就要说(佛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但是为了示现於众生作如是说),既然是从果向因,这个时候法藏的水平在地上就很自然了。

  再有就是,「信解明记,悉皆第一」。「信」是信受奉行,我们信受。《大乘义章》说,「於三宝等净心不疑名信。」我这个心很清净、很干净的,我相信,没有怀疑,就叫做信。这是信字的解释。信很重要,晋译《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道的根源,是功德之母,你要得功德,它的母亲就是信。「解」是了解、开解等等。所以《华严》一部经讲信解行证,你要有信解才有行证。「明记」就是记忆很分明。「悉皆第一」有两个解释,他这个信解能力是至高无上,谁都比不了,这个叫做第一。再一个解释,他所解的都是符合於第一义谛,不是你说有我就著有,你说空我就著空;你说始教我就是只是停止在始教,你说小乘我就停止在小乘,都是第一义谛。所以到了圆人就法法皆圆,没有一个法不是圆顿法,就是圆人法法皆圆,法藏比丘他所说的一切法都是第一义谛。这是一样的,这两个解释并不矛盾,同时并存,因为他所解都是第一义谛,所以人就不能及,的确是不能及。

  「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这已经高才勇哲,又是信解明记,悉皆第一,他还有很殊胜的行愿。殊是特殊,胜是超过,我们说超凡绝俗的事称为殊胜,稀有就称为殊胜。行愿是指的心愿和身行。要从行愿、菩提心这两个连在一起说,行愿原来是指的一件事,现在我们把它分开说两件事,这是更普遍化一些。行是指的身行,愿是心愿,这两个互相帮助的。《菩提心论》说,「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心」,发菩提心是愿,修菩提心就是行。所以我们要有愿也要有行,信愿行三资粮缺一不可。过去的照相机,三条腿的架子,三条腿你一条腿不能缺,一缺就倒了。在信愿行之中阿弥陀佛称号大愿王,净土法门就是靠阿弥陀佛的一乘愿海,阿弥陀佛的大愿是海。为什么说是一乘愿海?是让一切众生都成佛,所以这是一乘法,一乘的愿海。净土法门也以信愿持名为宗,这就看出这个愿字很重要。愿字是自觉觉他的关键。我们可以说,一个愿字它是从信来的,既然你肯发这个愿,你愿意来办这件事,你就相信这件事是对你有好处的,你就对它有信心,你才愿意去做。你真愿意之后,你必定有行动,这个愿字就反映了你信心的果实,而且它必然要带动行,所以这个愿字就是一个关键。「大愿能生大力」,所以我们常常说大家要发愿,这个大的愿能够产生出大的力量。所以这个殊胜的行愿,他这个愿也能产生愿力,它就跟著这个念力、慧力在一块,都来做增上的因缘,「增上其心」,这是我们说的愿。

  再者,什么叫愿力?《净影疏》说,「起行之愿,名为愿力。」能带动你的行动,这个愿就叫做愿力。《会疏》,这是日本人的著作,它说愿力是什么?因为你有四弘誓愿,你就能够去庄严清净佛的国土,你就能够建立佛的国土,成就众生。由於四弘誓愿能产生这个结果,它有这个力量,所以就是愿力,就拿这个做为比方。现在法藏菩萨他有殊胜的愿力,不是殊胜行愿吗?殊胜的愿力,没有能赶得上的,他称为大愿之王。因为他还有念力、慧力。念力、慧力是什么?这是五力里头的,五力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我们讲五根、五力,五根就是这五样事情,信、精进、念、定、慧,这五样使这五根它能够产生力量。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五根增长」,信、慧等等它增长,因为我们修持就要使得这些增长,增长不为烦恼所坏。人在世间总是有些烦恼,烦恼一来就退,就进一退九,但是你到了有念、有信、有慧、有定,烦恼不能动摇你,这个就叫做力,成了力就好。现在大家不是说不信,也不是什么都没有,有一点,但是禁不起烦恼。有一个老和尚来,他是希望有人去,在美国很好,缺少两个助手。在国内大陆选了两个年轻的僧侣到美国,到了美国之后,一个你不会说英文,你不会开汽车,你一点用没有,寸步难行。就学英语、学开车,这两件事情学会了,这两个不是和尚了,他为这个环境所动,没有力。你要是真正能够不受这些烦恼,你才有力量,你哪一件事,你的信心怎么情形之下都不动摇。有一些人奇异功能一来就新鲜、好奇;和尚庙里,南方有的也练气功,不相信自己。所以这些事情,往往一阵风来就动了。这叫做力。还有就是「天魔外道不能阻坏」。烦恼不能动你,天魔外道,刚才我说这些奇异功能实际上很多都是外道,看他能治病,看他有奇异,看他有些什么特殊的事情,就保持不住原来的信念。所以力就很重要。

  再具体讲,这提了念力、慧力,就这两件事情非常重要,五种之中就拿这两种做为代表,所以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把念力、慧力单独提出来。念力是什么?灵峰大师说,「念根增长,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他说念根增长就能够坏邪念,而且出世正念的功德增长,它这个力量能使他增长。所以只有念力能破邪念,能使正念增长,出世功德增长。慧力呢?「能遮」,遮是止,能够止住「通别诸惑」。通惑是见思惑,是大乘、小乘都共同的,都有见思惑,你就破见思惑。阿罗汉就是因为破了见思惑就证阿罗汉,称为漏尽。之上还有尘沙惑,还有无量众生的病,无量众生治病的方法,他都不知道,还有无明惑,这是别惑。这不是跟小乘共同的,这是别教的,这是大乘所有的,称为别惑。所以你的慧就是能破这个共同的就是通,特殊的就是别,就是把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都可以止(不是根除,根除很难),能够止这些惑,同时能够发起真的无漏,无漏的智慧。所以慧字很重要,慧力。如是这些力在法藏比丘身上都很殊胜。

  增上的含义,就是我有个力量能帮助它长叫增上。比方我们说给植物施肥、浇水、阳光,都很得法,它就长了,就是说我们用这些方法使这个植物它增上了,增上有这个意思。再说我们要注意的,增上什么?增上其心。这所用的增上其心就使我们想到《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增上其心,那是而生其心,这两个其心是同样的。所以所增上的是什么?所增上的正是《金刚经》所说的那个无所住的心,其心,其心就是每位当人你的自心,你自己本妙明心,不是你要破的那个妄心。现在咱们在当家作主的是妄心,你认贼作子,大家都是妄心在用事,在为贼做奴隶。所以我们说是可怜悯者,就是在这。我们自己的本有妙明明心就好像在那运动中靠边站,它也并没有什么,但是它靠边站,它没有发言权,它也睡著了,一点作用也没有;但是这个发号施令的是你的敌人,可是你不知道,你认贼,这个强盗、这个敌人你认为它是儿子,你认为它是自己。所以咱们是可怜,迷就迷在此处。

  所以现在我们这一切法,千法、万法是一个法,「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在方便门中有种种门,真正登堂入室,能得道只是一个,只是一件事情,没有两件事情。所以你修什么,你不能够符合这个门,你永远是门外汉。增上其心,这个心是本心。《心经》就说,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怎么而生其心?不生不灭,你生什么心?不增不减,你增什么心?这个意思说,确实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现在正是对我们凡夫说,凡夫刚才我不是说你的本心靠边站了吗?也就是譬如一个明镜,让很多脏东西给它弄脏了,你不能照,你的照用一点也没有了。所以我们就要来擦这个镜子,那个脏擦掉了光明就显现。因为光明不从外来,在不能照见的时候光明也没有损失,把它擦干净光明也没有从外来,也没有增长,这个说不增不减。但是在你没有擦之前你不能照,现在你能照、能显现。所以这个而生、而增都是指的在显现方面说,对於本体上说就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增、没有减,在地狱中它也不减,所以你也无所增加。所以这里说的增上是指修德来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本性之德,本性之德需要有修德才能使得它开显,这就出现增上和生心。它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而且是「坚固不动」,他这个心就很高了,这个心而且是很坚固。《金刚经》就表明这个智慧,它是非常坚固,能破除一切,不为一切所破。譬喻就像咱们世间的金刚石,它的硬度是十,别的东西硬度都是九,所以他可以用这个钻石刀子裁玻璃,用金刚砂可以磨宝石,它是最坚固的。所以拿这个做譬喻,能破一切,自己不为别的所破,这个叫做坚固。怎么说不动?《金刚经》说「如如不动」,前头一个如字是动词,后头一个如字是名词,老如那个如,在这上没有动摇,心中老是如这个如,如如不动。不是说心中是个死疙瘩,一点都不动摇,那么僵化,说它空,什么都没有。本来空,什么都没有,不动。如果是那样的不动,桌子就比我强,你骂它,它也不还嘴,它不动。所以不是槁木死灰,槁木死灰就错了,是如如不动。如如者,如如中生气勃勃,但是它如如,而无所动。不动者,不动於如如。所以坚固不动我们这么解释,跟前头都是一贯的。

  而且是「修行精进,无能逾者」,精是纯,进是进步。《慈恩上生经疏》,窥基也是法相宗,法相宗的两位祖师,玄奘翻译了《阿弥陀经》,第二代是窥基大师,作了《阿弥陀经》的注解。后代他们有些法相宗的人看不起净土宗,这个就是说他们和这两位祖师不很一致,可以这么说。窥基大师注解的这个经都成为佚书,跟昙鸾、道绰的书都是中国一个时期的,都没有了,近年才从海外我们又找回来,所以在明代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书。窥基大师的《阿弥陀经通赞疏》对於净土宗理解很深。「精进」两个字,窥基大师的解释,《上生经》是《慈恩上生经》,这是法相宗的根本经,他们都要生到弥勒净土。精是精纯,没有恶杂;进是升进、上升,不懈怠,修行精进。逾是超过,没有能超过的。这就把世饶王在世间自在王如来的时候听见佛说法,他就不做国王,做了出家人,他就是这样的一个表现,这一切一切修行精进,悉皆第一。

  他就「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到世间自在王如来那里去,给佛顶礼。顶礼就是要把这个,我们往往现在是手这样一翻,就是接这个佛足,把佛最低的是足,我们最高的是头,把佛最低的足搁到我最高的头上面,表示对佛的崇敬,顶礼。长跪就有两种跪法,一种长跪是两个膝都跪下叫长跪,向佛合掌;像《金刚经》须菩提那个跪法,右膝著地是单腿跪,那个就叫做互跪,是另一种跪法,两种跪的方法。这都是当时印度通行的礼节,佛并没有另外制定一些礼节,合掌也是,都是那时候原来的礼节。「即以伽他赞佛」,做个偈子。偈子的字都是同样的长短,而且有音韵,可以唱的。经中有的时候白文说了之后说长行,然后就来个偈子,有的时候重复,有的时候偈子中又有发挥,《无量寿经》也有这个情况。这个偈当时是可以唱,用音乐,通过音乐,这种可以感人,也很庄严、很清净。同时这个偈子它文很少,而意思含得很多,所以常常用这种形式。这个时候法藏比丘对於所说的话,他是用伽他的形式,就是一种偈颂的形式来说的。

  一上来就说,「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赞佛的色身,赞佛的光明,我们先谈这四句,称赞世间自在王如来。佛都是如此,他是尊敬佛,所以佛佛都道同,每个佛都是如此。而且他一赞叹,一个是从内心真实发出来的,再有,他的赞叹是称如来之量。大家常常对於佛,实际是把佛,我常常说佛教徒懂得什么是佛的人很少。我常常说,你们说,你们心中的佛是什么?你说。你说完了之后,我就会告诉你,你脑子中那个佛是上帝,是耶稣教的上帝,最智慧、最公正、最独一无二,超於一切,如何如何,就是耶稣教说的那个上帝,不能超过上帝。所以真正认识佛还是不容易的。他说头一句,「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这个偈子是七言的,是唐宋译的形式,唐宋二译都是七言,而且内容和文字都好;《汉译》是五言,最流行的《魏译》是四个字一句,《吴译》就没有这一段文,所以你看这五种译本差别很大。这个地方采用了唐宋译的形式,因为一方面是多数,你看五种译,这两种都是七言,多数。所以会集我们看起来精神,一个是多数,一个它殊胜,它比较好。因此这个会集,我们读这一种,不但有遍读五种的功德,而且超越了我们这种遍读的功德。因为我们不善於总结,看了之后什么都在脑子里头,都替我们选择好了,五种的精华。所以这个经在海外大印,夏老师的会本,到处在宣讲,在国内我们这在讲,南普陀也在讲,一南一北。慢慢的情形会好起来。

  第一段就赞叹佛的功德。微妙,微是细小、是精妙,微一个是小的意思,一个是精妙之义。中国最老的经书,四书五经里头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很危险;道心,这个道的心、觉悟的心很微,就是微细的微。这就是精微的意思,很微妙,不很可知,又很细,不可见,说这个微。妙就是好、善、精,赞美之词,这个妙字它就有不可思议、不可比的意思。所以智者大师在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讲经题花九十天的时间讲了一个妙字,所谓「九旬谈妙」。这个妙字有种种的,所以《法华》也说法都是没有不妙的,而单以妙法来名经的当然是《妙法莲华经》,这点是它的特点。「如来微妙」,微妙搁在一块就是精妙到极点。「色端严」,这个色是指的色相。《法华经序品》说,「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佛的身色、色相,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应身相,报身相那就是无量的相好,所以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这个世间应该说地前的都是世间,不光说是人类、天上没有,这一切世间,一切地前的菩萨,一切地方、一切处,没有能相等的。我们这个赞佛偈,「十方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就是说一切世间无有等。

  「光明无量照十方」,佛是无量光,佛都是有光明,阿弥陀佛是无量光,其实别的佛光明也是无量,普照於十方世界。佛光所照之处,日、月、火和珠都匿曜,匿是隐匿,藏起来了,它的光芒就不显现。月明星稀就是这个道理。今天大好月亮看见星子就少,月亮不出来满天是星,这就是因为月亮太亮,别的星子光很微小,它就匿曜。匿曜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佛的光明很盛,不但是月亮匿曜,太阳的光也匿曜,咱们这有火,火是很亮的,火的光也匿曜。珠是指的摩尼珠,就是震跢末尼,印度话是震跢末尼,震跢末尼就是摩尼珠。摩尼珠称为如意珠,这个珠放大光明,而且这个珠能够让大家如意,得到如意的一些胜妙之物。《会疏》就解释,天下至明的东西、最亮的东西,没有大於日月的,普照万方;说到光最亮,一切中最殊胜无过於摩尼宝的了。至於在佛光之中它的光都不显,这就是赞叹佛光的殊胜。

  底下更显出佛的不可思议,「如来能演一音声」,如来用一个音声,只要演一个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种种的有情,每一种都可以随他的本类他都理解,就这两句。这就是什么?这就到了《华严》事事无碍的境界。所以我们前头序分就说,这个经是事事无碍的境界。在一个音声之中,我们说话,方言不同就不行,不要说外国人不懂,有的人说话有点口音,那个听的人就不懂。正果法师的话是很好懂,我们听很好懂,因为我们跑的地方多,居士林很多人就听不懂。你要再说咱们到广东去,广东人就听不懂。我到过广州、香港,你跟他说英文他还行,你要说北京话还凑合,你要稍微带一点什么天津味或山东味、保定味就不懂了,南方话什么的,很多很难懂,有很多话简直不懂,跟外国人一样。方言不同,就没法子。还有知识水平问题,他的知识水平很低,他就没法子懂。所以我们这个语言就很有障碍,不但方言问题他听不懂,还有咱们讲到佛性,我们跟他说孤明历历、说如如不动,他水平不够,他听了莫名其妙,不知你说什么。因为我们是人的语言,不是佛的语言。而现在佛的一个音声,每一种不同的众生,包括苍蝇、蚂蚁都懂。所以《大乘庄严宝王经》,佛的度生,佛放光明,大家问为什么佛大放光明?说观世音菩萨要来。观世音菩萨怎么还没来?佛说他在度众生,观世音菩萨这时正变一只蜜蜂在厕所里头,对著厕所里面的蛆在说法。所以要知道各类的众生佛菩萨都在普度。而佛以一个音声,使各类的众生都能闻佛、解佛所说的法,这种妙用是无穷。而且在一个音声之中,根据《华严》,能够具足无量的功德。能演一音声,他随类解,这一个音声解什么?就是一个音声之中就含了无量义。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所以《华严》讲一多相容。这都是超乎世间常识的,这些道理,也超过世间一切学问,这个在前头概论里都讲了。有很多也可以从科学上得到解释,不但是全体包括局部,局部包括全体,科学有证明,实际上有证明,不是个玄说。爱因斯坦就把空间、时间、物质,我们这些常识都给我们打破了,这是人类的错觉,科学家说的。所以大家可以大胆说,这些地方我们可以大胆说这是科学,你不要以为这是玄学、这是哲学,这是科学。

  刚才我说一个音声有无量,这也是局部包括全体。现在有全息照相就是这样的。全息照相这个底片你把它砸碎,取得一个小渣,激光通过它出来还是整个的。原来里面照的是张三,出来的形像还是张三,本来全部底版所包括的,一个小渣也包括,局部包括全体。数学也证明,从数学来证明,在你所集的数学项目到了无穷多之后,你每一个项目就包括你所有的项目的全体。所以一个留苏的学生他不懂,他来问我。当然数学的证明他是没有怀疑,但是这个道理他不懂,我说这个道理佛教早讲过了,这不是新鲜的道理。所以我们这些道理,正是由科学上面慢慢发展,来给咱们做一些补充。所以我们要有信心,就是科学愈发达,佛教愈昌明。不要以为科学发达,我们都不对,我们都要上火星,我们都到宇宙了,就以为佛说的都不对。再说太空这些都证明佛就是对的。太空中有无量的中微子,中微子比电子小不知多少亿倍,多少英里厚的钢板都能穿过去,而这个弥漫於空间,就是微尘。世界碎为微尘,一个大爆炸,世界就爆炸成微尘,微尘聚合了就是世界。科学的这种论断跟咱们佛教的说法,尤其世界碎为微尘,微尘聚为世界,这个说法都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要相信,信心十足。

  这就是说一个音声能具足。所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家常念的,「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一个语言里头有众多音声的海洋,「随诸众生意乐音」,随众生心意,你所喜欢爱听什么你就听到了,每一个都流露出佛的无量辩才,在一个音声之中,这都是显出事事无碍的境界。事事无碍的境界是圆教所独有,所以天台判教是四教:藏通别圆;圆教判教是五教:小始终顿圆,是圆教所独有。每一个都有这样殊胜的妙用,每一个音声之中都可以流出无量无边的真实义,使众生能够得闻、得解、得度,这正是《华严经》所独有的十玄门中的「主伴圆明具德」,一一都圆明具德。因此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的《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的《华严》。我们不能够,因为这个经是多次的说,在方等时也说,就把它看成是方等,实际是圆教的境界,跟《华严》是一部经。

  上面赞叹的什么?赞叹如来的语密,音声。底下赞叹佛的身密,佛的身,「又能现一妙色身」,这个身体,「普使众生随类见」,让众生都随你本类可以看见。俗话说狗眼看人低,狗它就敢咬人,它看到人都很低,自己很大;马看到人很高大,它就让人骑,它眼睛不同,这个确实是。经上也说,动物所看的,譬如像苍蝇是复眼,很多很多,一看很多,它好多好多眼睛,这眼睛是不一样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这个法会上,大家所见也都不一样,各各随类见,有的时候说世尊报身的高大,多少多少由旬。我们的眼睛看不出一由旬,看不到四十里地。譬如上北海,你就拿你的视力为半径,你看就是一个圆圈。那真是一个圆圈,实际没有这个圆圈,圆圈怎么画的?是你的视力,你的视力就那么长,这个成了半径,你一看一个圆的。其实怎么可能是个圆的?有边。用佛的身来说有五种,一是法身,从这个法身就流出一切,法身是佛所证的。报身,菩萨才能见,就说高大微妙,其他的眼睛不能见、不能识别;就说多少多少由旬,咱们眼睛半径就只有那么大,视力看到的这个距离,你一根汗毛都看不到头,你怎么能看得见佛的报身?而那个微妙,那个精细程度,就好像苍蝇脚上有很多微生物咱们眼睛看不见,它太小了。太大你也不行,太小你也不行,所以这个眼睛它就是有限。一切都如此,我们众生能看见的都是一小段,你看的光也是一小段,七色之中,红以外、紫以外你都看不见;声音你也只能听一小段,超声波你听不见。什么叫超声波?有这个波动,声音的波动,可是你听不著,太低你也听不著,你只能听一段,很窄的一段。一切都是一小段,现在众生往往是根据这一段来评定一切,承认这一段实际是有的,这一段之外是没有的,这是很不科学的看法。

  第三是应身,像释迦牟尼佛这样就是应身。示现作佛,应化作佛,这是应身。就是应身,当时在印度,大家看的也不一样。四是化身,化身是变化之身,他就不一定表示我作佛了,还有种种的化现,如鱼篮观音等等的。密宗还立一个叫等流身,等流身更是随著一切种类的众生,他都可以看到他同类的这些相。等流身,譬如像过去,现在不大见了,过去人要死了之后,到那个铺子里糊一个开路鬼,好高大,一丈多高,蓝脸的,一个开路鬼。不知道这是观音菩萨,是观音菩萨现的面燃大士,蓝脸,很高、很凶,嘴里头喷火,他要在地狱中去度众生。在地狱中去度众生,他就要示现成跟地狱众生差不多形相的,现在大家说是开路鬼,其实是观音;还有也可以变成,刚刚我们说的,观世音菩萨要给蛆说法,变成了蜜蜂,都属於等流身。所以这个身有五种:法身、报身、应身、化身、等流身。

  「又能现一妙色身」,现一个身,而使得众生各各随他本类都见了。现了一个身,菩萨见就是报身,其余看的是各种身,应化身,动物、鬼等等,看见是等流身,各各随他的类,动物看见就是畜生的身。现畜生身来度众生的还是很多,刚才我说的观音是经典说,不是人间的事。人间事情也有,这些菩萨都示现。有个人在路上走,碰见一个和尚问他说,你到哪去?他说我到哪去。他说你去那,有我一个老朋友,你给我带封信。他说可以,这事我可以给你做,就替那个和尚的信就带著。到那个地方,他这信上写著找薄荷,打听,这里有个人叫薄荷吗?怎么找也没这个人。他说别人亲身叫我给带信,怎么没有?有人说,我们这个猪叫薄荷,是不是它?喊薄荷、薄荷,那猪就跑来了。他就说有人给你的信,它就像人似的站起来把那信一接,一接把它一吃,吃完它就死了。这个猪就很特别,猪都要杀,为什么老不杀它?凡是要被杀的猪,它都知道哪只猪要被杀,头一天就跟它老在一块咕噜噜噜谈好些,第二天被杀的那头猪一点也不叫、也不闹。大家说这很有用,就老留著它。它就这么来度化这些猪,称为薄荷。这封信是告诉它,它该回来了,它再不回来就要迷了,该叫它回来了,结果它一吃就死了。所以有种种的因缘来度众生,各个里头都有菩萨在救度众生。佛就可以现一个身而有其种种在各界,各界的众生都能得见。这一个身而能这么普现,示现一个身而能让大家做种种的福荫、种种的饶益,这个不可思议。

  上头是赞佛,底下就要发愿,就发起这个大的誓愿。他愿意是什么?愿意自己要摄集佛土,「普利众生」,让大家很快成佛。发愿是很重要,《普贤行愿品》说,如来的功德多少多少劫去说都说不穷尽。咱们要成就这个功德怎么样?你就要有十种广大行愿,所以这个愿非常重要。蕅益大师(就是灵峰大师)说,「非信不足启愿」,不是信不能启发这个愿,「非愿不足导行」,没有愿你不能够引导出正修行。省庵大师,这是清朝人,也是莲宗的祖师,他说「修行急务,立愿居先」,修行中重要的事,先要有愿。「愿立则众生可度」,你要立了愿才有众生可度;你根本不想度众生,像阿罗汉似的,那就不可能,就涅盘了,不度了。「心发则佛道堪成」,你必须得发菩提心,你发心才能成佛。底下省庵大师又说,「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具发就是要全发,菩萨这种大愿你要全发起来,你不可以慢慢的,不可以缓慢。

  底下就是要求自觉觉他,在自觉觉他里头这就看得很清楚,他这里很重视自觉。这个自觉就跟阿罗汉不同,阿罗汉自觉就是自觉,这个是因为觉他,所以首先要觉自己。我们要使别人觉醒,要把别人叫起来,你还在睡,你怎么可能?你自己清醒才能叫别人,你首先得自觉。为什么求自觉?主要是为觉他。所以我们要度众生,首先就是要自觉。现在很多人,度生之心未尝没有,但是真正要想自觉,刚才说,得像法藏比丘自胜。你还浑身的毛病,自己还是迷迷糊糊的,总是想自己要去弘法利生,当导师,这个想法确实不切合实际。你就想当大夫给人治病,你就是不去研究医学,既无理论的学习,又无临床经验。我常说你这要去当大夫,你犯两条毛病,一个是无照行医,一个是庸医杀人,你这只有庸医杀人。所以这个事情我们就是说,真要负起责任来就是这样,我们要求自觉。

  他说「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这是我们要求佛所有的,也是愿意自己有这个功德,这些功德是觉他的功德,我们要求我们如佛那样能够觉他,愿我得佛这种音声能够遍及无边界。界字,我们说三界,这个界字的解释,我们可以用俗话来说,各界人士。各界人士,这个并没有一个什么框框,这人是教育界,这人是体育界,这是政界、这是军界,这个界就是很抽象,但是它又很具体,我们说无边界就这个意思。

  法音遍及无边界,我们在宣扬什么?「宣扬戒定精进门」。六度中本来还有三度,还有布施、忍辱、般若,他就用三度代表六度,戒、定、精进。如佛这样遍及无边界来宣扬,这是以三度代表六度,就用六度来教化众生,让众生能够「通达甚深微妙法」。我们不仅仅就是在前五度,能知道布施、能知道打坐、能知道持戒就算了,要通达甚深微妙法,那就有般若。让大家识自本心,知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净土法门无上甚深微妙法,让众生能够了解。

  底下就要求自觉,愿我怎么样?在自觉中头一个就提出智慧,所以我们这个智慧是首要的。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要以,我常常这么提,也有很多人赞成,我们修行都要以智慧为导,净土为归。不管你学什么,你要根据智慧来引导你,而不是凭著自己的意思去自己自作主张。以智慧为前导,知道甚深的般若,处处以这个为导引,这样才不至於陷入魔境。魔境,种种的魔,目前正是群魔乱舞的时代,你如果没有智慧做为前导,你随时甚至於可能你已经魔那都给你登记挂上号了,所以我们要有智慧。净土为归,你真要能了脱生死,要能真正给众生真实之利,你离开净土没有其他的法门。就算你是很高,文殊、普贤不是更高吗?他也求往生!要给众生做带头人、带路人,要以身弘道。你度众生,你除了这个,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度众生?都好,没有一样不好。真是都好,但是在众生根器来说就有他适应不适应的,你拿不适应的给他没有用,所以就要以净土为归宿。所以普贤菩萨在一部《华严》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最高的一部经典,最后的总结,导归极乐。所以我们也得这样,我们要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

  所以一上来就愿意「智慧广大深如海」。我们天天大家都念三皈依,它说智慧如海,天天念三皈依也就是我们的愿,我们不但就是念,我们要真去做,智慧如海。「般若」,《智度论》说,「秦言(当时还是南北朝的时代,那时候北方是秦)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一切种种智慧中,般若是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没有比它更上的,没有能跟它相比的,没有和它能相提并论的,没有能超胜的,这就是般若。这说明它的高。再有《往生论注》,这是天亲菩萨的,他有五百多部论。他以前是小乘,后来他明白了,大乘才是真正的佛法殊胜之处。他跟他哥哥说我得忏悔,我得把舌头割掉,我过去说了好多毁谤大乘的话。他哥哥说得好,你有几个舌头?我有一个。你割一个舌头够忏悔吗?你得割多少才够?他说那我怎么办?他说就用你那个谤法的舌头来弘法。所以他就作了很多论,《往生论》就是世亲菩萨作的,三经一论就有《往生论》,就是这位要割舌头的,先是小乘。现在我们还有很多,南方许多国家,他们是小乘国家,还有一部分人,还是不大相信大乘。可见很难,世亲菩萨已经做了榜样。

  他说「般若者,达如之慧名」,使你通达、达到如这样的智慧的名字。主要这个智慧不是别的智慧,譬如你说法如云如雨,论文汗牛充栋、著作等身,都不是,是你通达到如的这种智慧的名字,叫做般若。使你达於如,了达、到达,达於如,通达。如就是真如的如,通达於如。这个意思就是说,你通达到真如的智慧才叫做般若。《大乘义章》解释这个慧字,这慧字直接解释,不用说般若,就说慧字,智慧广大,原文是慧,解释这慧字,「真心体明,自性无暗,目之为慧。」所以有的人以为这些世智辩聪是智慧,恰恰是反了,世智辩聪是修道者最大的障碍。很精明,很世故,很有策略,很有学问,辩才无碍,能说会道,这种种的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八难之中包括世智辩聪,包括瞎子、聋子、哑巴、神经病,所以世智辩聪跟神经病并坐在一个板凳上,不是优点,而是缺点。慧是什么?你真心的本体明白了,什么是你的真心,你真心的本体是什么明白了。自性,对於自己的本性,什么是无明?无明就是暗,对这上头没有无明,你清楚了,这个叫做慧。所以证涅盘,涅盘三德就是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证法身、得解脱全靠的是般若。般若是什么?就是明白你自心,明白你自性。所以一切法,常常大家有时候想打架,这一宗说那一宗不好,那一宗说这一宗不好,其实是一家人。禅宗和净土有什么分别,跟密宗又有什么分别?只是在有些细微的地方,什么形式上和习惯上有些不同,说到最高的地方是一件事情。你真心的本体是本有,它明现了,这就是智慧,自性朗然。

  「《嘉祥疏》曰:五度为行,不能出离生死。」五度就是前五度,戒定慧都是好的,但是大家要知道,戒定两个字是前五度,这个禅定可以说不能出离生死。「要须智慧达解本原」,你看这个提得很明显,这些大德,嘉祥大师这些话都很好,你就必须要什么?要你的智慧能够达解本源。什么本源?你自心的本源。所以穷尽心源,把你这个心源穷尽了,「方皆过出」,你才对於这一切一切你都能超过,你才真正能出去。「故云最上」,所以智慧最上。所以法藏比丘第一求的是智慧,不是求神通。我说现在最大的错误,这些修行人就是想得神通。很多人还发愿,愿我早得神通,我来弘扬佛法。不知道,你这是破坏佛法,佛制是不许的。因为一些妖魔鬼怪他们有他们的通,他们很可以欺骗,大家都一样,你会我也会,他就可以冒充你。所以神通对於佛法说是圣末边事,是圣道,但是圣道的末了,边边上的事情。你说它不是圣道那就不对,但圣道中这个是末了的边边上的事情。所以智慧是最上。

  愿我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尘劳,尘就是尘土;劳,因为烦恼等等,它盖住你的真心,扰乱你的身心,它是一种像污垢似的。所以说是尘,扰乱你的身心,让你牢骚、生气,你老得跑、老得奔,成天这么忙,所以叫劳,尘劳。内心清净绝尘劳,你要是智慧广大深如海,他必然内心清净,他必然也就没有尘劳。《心经》可以做为咱们这个证据,「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不就是智慧到彼岸吗?智慧到彼岸,他就「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他自然。然而你这个智慧是什么?你就知道色受想行识都是没有的。现在连科学家都懂得,色是由於众生的错觉,是妄,妄就不是真有,妄是空。五蕴皆空,都空了你还有什么苦厄?没有尘劳,也清净了,没有尘劳不就清净了吗?也就没有苦了。所以这是很自然的。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自然清净绝尘劳。

  「超过无边恶趣门」,无边两个字好,恶趣门,我超过恶趣门。三恶道,进入三恶道就是到鬼那有个门,到畜生那有个门,到地狱一个门,三个门。刚才说无边,就是告诉你,进入三恶道你随处都可以进,这个门是无边无数无量,在你前后左右都是门,在你举足下足之处它都是坑,随时随地都给你种上入三恶道的因,将来最后让你入三恶道。只有你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所以你就超过无量无数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的恶趣门,对你都没有妨碍了。所以我们说,菩萨时时要、常常要善护己念,这无边的恶趣之门。超过无边恶趣门就修到菩提究竟岸,你很快就到(菩提就是佛果)究竟的彼岸。咱们生死是此岸,涅盘是彼岸,这就到了彼岸。

  「无明贪瞋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我的无明和贪瞋永远都没有了。无明全没有了就是佛,所以不是很烦杂的事情。所以一破无明,要在别教说就是地上菩萨,在圆教说你还是初住。一共是四十二品无明,你要到了等觉,破了四十一品,你还有最后一分的生相无明,这个怎么出生的阿赖耶识还不明白,把这最后一分也破了就成佛。所以惑尽过亡三昧力,无明贪瞋都永无,贪瞋痴是三毒,当然这三毒不应该有,而且无明也没有,因为无明就是愚痴,愚痴就跟智慧正好是对立面。你这个般若智慧来了,你明了,譬如说屋子里暗、黑,你一点灯,暗就没了,这不并立。说千年的暗一灯就明,一弹指间就消灭,屋子里没有无明了,照见种种物、见种种色。所以智慧广大深如海,无明贪瞋就永无,还永远没有,这就很厉害,持久。惑尽过亡,一切惑,所谓惑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无明都没有了,前面也没有了,还有什么过失?过就没有了。这由於什么?由於三昧的力量。最后也归到三昧,三昧是定,三昧就是等持,没有昏沉也没有散乱。三昧之中,以念佛三昧称为三昧中王,又称为宝王三昧。因为最尊的莫若王,价值最高的莫若宝,所以称为宝王三昧。惑尽过亡三昧力,也就是说,所谓是佛佛相念,说上面经论佛佛相念,所以这是由於念佛,念佛三昧之力。这个地方就是定和慧,一上来提倡智慧,最后又提了定,所以慧和定都是重要的,但是慧居首位。

  「亦如过去无量佛」,我也像过去无量的佛一样,「为彼群生大导师」,为一切众生做大导师,我要救一切的世间苦。这也包括三贤的菩萨,因为三贤还有无明,他要破无明,也应该救度,无明没尽他也是苦,把生老病死种种苦都给度脱。地前三贤没有咱们这个生死,他还有变易生死,从一地到一地有变易,所以都要度脱。「常行布施及戒忍」,这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未度的有情我要叫他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没有得度的众生我要度,他已经开始走上觉悟之路要让他成佛。就好像对於菩提心一样,没有发菩提心的我要劝他发,已经发起的我要叫他增长,已经增长的我要护持他成佛。所以我们度生,应该是包括这一切人都在内,对於自己当然更是如此,你自己不能够做个榜样,不能示范,你能说不能行,就往往言教不如身教。所以是以身弘法,以身谤法,有的人嘴上说得很好,所做的全是谤法,以身谤法破坏佛教就更严重。

  「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你供养恒沙的佛菩萨,不如你坚勇来求正觉。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引一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一切供养是法供养最。什么叫法供养?如说修行是供养,如佛所说的、如善知识所说的我去修行,这是供养,不是说你要拿钱、拿头目脑髓。利益众生,让一切众生得利益,是供养佛。麻雀,你扔一个米粒给麻雀吃,你现在不是给麻雀吃一粒米,你现在是供佛,因为你利益众生。说这种平等的只是佛教,才是伟大之处。不离菩提心,摄受众生也是供养,代众生受苦是供养,勤修善根是供养,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这也都称为法供养。这个供养功德跟前头相比,前头就是说千分、万分、亿亿分,它的千千万万,我们法供养的千千万万分之一它也赶不上,不可说分之一它也赶不上。所以坚勇求正觉正是法供养。「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要明自本心,达自本性。所以这里头我们也看到,你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坚勇求正觉是什么?是自觉。因此我们说到,为了要普度众生,首要是自觉。这两句话跟我们刚才说的是一致的,你供养恒沙之圣额外,你就要坚勇来求正觉,要自觉,自觉为首。今天就供养到这。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居士主讲  (第十六集)  1991  档名:51-001-0016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念祖       无量寿经)(五明学佛网:黄念祖       无量寿经)  

 黄念祖居士:根本修持心要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 

 黄夏年教授: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开愿法师:《无量寿经》说什么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下(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中(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上(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叙(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二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一 

 徐恒志居士:剖心沥血功在万世--记我与黄念祖老居士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