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20集)


   日期:2014/12/13 9: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善导大师所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佛为什么出现於世?唯是唯独,就是要说阿弥陀佛本愿之海。这两句话是中国话,中国人都听得懂,也没有多少名词术语,谁不懂?但是真能懂就了不起。佛所以出现於世,就是专来说弥陀本愿之海,什么道理?其余说那些是什么?怎么说唯说?是这么回事吗?能接受吗?如果不能,什么理由?就这两句话,还不能懂。所以佛经语深,一个法门的深浅不在於名词术语之多、繁难,就这两句话有什么难懂?但是只有佛跟佛才能够究竟彻底懂。所以佛经说难闻,这才能体会难闻。往往在大家看见很平常的语句之中,而最深、最奇特之法在里面,这两句话。善导大师,日本人尊奉,现在有几千万的净土宗,这都是由於善导大师的教化,称为弥陀化身。我们现在正在说的就是弥陀本愿之海,这是个大事,佛之所以出兴於世,就是为这个。大家出家、进佛学院,也就是要听这个,这不就是很自然吗?佛唯说这个,我们也应当唯听这个。不是说别的不听,这个是核心,这个是根本,这个是归宿。就把本愿的功德在这个地方我们说一下。

  上次,第二十愿的「临终接引」,这也是净土宗最殊胜之处。由於你能符合弥陀的大愿,在你临终的时候,弥陀的大愿就对你落实,佛就来迎接你。这个时候,上文已经说过,这是一个心中最乱的时候、最颠倒的时候,也是一个最痛苦的时候,要靠自力,这个时候正念分明很不容易;但是弥陀的本愿,这时候佛来迎接你,佛以三昧力使你也同入三昧,你自然就能念了。迎现其前,须臾之间就是很短暂的一点时间,几分钟就到了极乐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萨。上次讲到这个地方。

  「阿惟越致」,有的说「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就是菩萨的阶位。这个有三不退,第一是位不退,你所得到的地位不再降低了,不再往下退。位不退是入圣流,不再变为凡夫,这就位不退。这个位不退,根据咱们娑婆世界情况来说,藏教的初果,证了小果,他就不是凡夫,不再变为凡夫。当然,还要七个来回才最后证果,但是他不再下降。还有通教的见地、别教的初住、圆教的初信,这都可以达到位不退。第二,行不退。行不退,他都一直是度生,他不再退为二乘,不是只求自度。这是什么情况?这个叫做所行的不退,他一定要度生,行不退。这个也很不容易,舍利弗过去到了六住,他还退。所以,一般说的行不退,需要别教的十向、圆教的十信、通教的菩萨。藏教就不可能了,藏教根本没有资格,藏教他就没有发大乘心。所以要通教以上,通教的菩萨,别教到了十向,圆教的十信,他不会退失。我不度生了,我先求自己解决问题,不管别人,那就退了。第三是念不退,这个最高。念不退需要什么?需要圆教的初住、别教的初地,就是地上菩萨,登地,藏通别圆,别教到地上的菩萨。我们一般说的地上菩萨就指的是别教的菩萨,不是通教的菩萨,是别教的菩萨。地上菩萨是很高很高的,念不退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流入如来的智慧之海。你每一念每一念都流入如来智慧之海,那是什么境界?所以不是凡夫,远远不是凡夫。

  我刚才说别教十向就是行不退,别教要初地、圆教的初住才到念不退,地上菩萨才能到念不退。别教的菩萨念不退是很高了,所以就说这个不是凡夫的事。所以明真长老才跟我说,这个念头还是老跑,那就不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这都是真实话,他没有自己吹嘘自己。因为这些大德他说真实的话,我们就赞叹,没有虚假。所以要到了通教的菩萨、别教的十向、圆教的十信才行不退;别教要登了地,圆教到了初住,这已经破无明,他是破无明了。这个比禅宗的开悟,禅宗开悟是很短的一个时间伏了无明而能见法身,但是它是刹那间事,不是初关,要能安住於法身就破重关了。这个不一样,他这个到了念念流入,他是破了无明,真正到了地上菩萨,证了地上菩萨。不是悟,悟当然是证悟,你能够见一见法身是有所证,但是证底下加了个悟字,不是我单纯的证。所以就是说只要是发心符合弥陀的本愿,佛就来迎接你,不管你是什么五逆十恶,只要你符合这个愿,佛就迎接你去往生,往生之后你就是阿鞞跋致。

  所以蕅益大师赞叹极乐说,极乐之最殊胜者在於它的凡圣同居土。咱们这也是凡圣同居土,咱们这是凡圣同居的秽土,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的净土。十方世界都有凡圣同居土,有的是秽土,有的是净土,但是以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这个凡圣同居土是最殊胜,真是如此。殊胜在哪呢?在於凡夫去了就是阿鞞跋致;他虽然是阿鞞跋致,他不退转了,可是他还是凡夫。这十方世界之所无,是情见所不能达到的地方。所以蕅益大师真是非常殊胜,了不起!印光大师赞叹,他说释迦牟尼佛来作注《阿弥陀经》也不能超过蕅益大师,就在於这些地方,他把这个问题给你点出来了。你说他是阿鞞跋致,他还是凡夫,本来要是最后的念不退,他需要至少是别教的菩萨,但他不是,他是凡夫,还是凡圣同居土的凡夫,可是他是阿鞞跋致。所以这个十分矛盾的在极乐世界统一了,这十方世界所无有,这完全是弥陀大愿之力。

  因此为什么说你要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你念《药师经》修得非常相应,药师佛说你临终的时候我派多少菩萨护送你到极乐世界。因为你去的地方还是个凡圣同居土,你不是去的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所以你还是容易去。去到之后又有什么可贵?所贵者就是阿鞞跋致。所以十方诸佛赞叹就是如此,又容易,又殊胜。你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是不殊胜,殊胜的东西你不容易得到,这是极容易、极殊胜,是第一的容易,第一的殊胜,同时。所以是不可思议,「十方世界之所无,唯极乐所独有。如是胜异超绝」,胜是殊胜,异是奇异,超是超出,绝是绝待、绝妙,「言思莫及」,言语、思想都不够。所以蕅益大师他就说,「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如果不是自己的本心(妙明真心),自己本有的佛性,这极致,登峰造极,持名奇异的功德,弥陀的大愿,要不是这些原因,如何会有这样的一个现象,这样一个情况?所以就是说四十八愿是佛教里头像射箭的箭靶子的红心,第十八愿、闻名往生都是阿鞞跋致,是红心当中的红心。所以宗门常常说,「好手当中称好手,红心里面中红心」。学佛要达到这个,你要参禅,你要明心见性;念佛,你要念佛往生,二十愿就是这样。第十八愿是十念必生,第十九愿闻名发心,第二十愿临终佛来迎接,所以十念必生就是由於这个地方来的,佛来接引你、加被你。

  底下二十一,这个特点叫做「悔过得生」,重点在悔过。前头我们都讲过,「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就念我国,心中老想著我国。「发菩提心」,所以修什么都要发菩提心,除非你现在只想当一个职业的佛教徒。也是一个职业,我可以有工资过日子,目的只是如此,那就算了。你真要有所成就,不管你去修哪一方面,都需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修种种德的根本。德本,念佛是诸善中王,也是德中的根本。以至诚的心来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没有不满愿的。这又给你一次担保。

  这跟前头不是一样了吗?本文的特点就指的一个过去生中有很重罪恶的人。过去生中很有罪恶的人,我们就以悟达国师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他是国师,在隋朝是国师,国王雕了檀香的宝座,请他升座说法。在升座的时候有一念自满,他在汉朝时候的冤孽就找上他,马上长了个人面疮。人面疮是很苦恼、很疼、很奇怪,有时候他去看戏,要把这个人面疮露出来对著戏台让它看戏,它要吃这个吃那个,种种的痛苦,没有法子治的,是绝症。人面疮长在膝盖上,膝盖是神经最多、关节最多。而且长得像个人脸,也会吃东西,这是一种冤孽病。国师长了人面疮是一落千丈。他这是什么?汉朝的时候他是袁盎,他给国王献策,把宰相晁错给杀了。晁错含冤不服,多少生要报复,但就是没有机会,他都是高僧。等到隋朝,他升座这一念骄傲自满,人面疮就长出来了。所以我们要知道,你要说我这一生没干坏事,你前生是干什么来著谁知道?种种的宿业。

  「若有宿恶」,就是说你过去生中肯定是有,一般人肯定是有,我今生也有,过去生也作恶,五逆十恶大概都是有,听到佛号、听到极乐世界就悔过,改!一切罪从忏悔灭,一切福从恭敬生。尊法重道是恭敬心,所以我们礼拜一切一切,恭敬和不恭敬差别很大。罪只有从忏悔灭,你不能够以你做好事来赎罪。做好事得福报,做这个罪你是得恶报,你要消灭这个报你只有靠忏悔,用忏悔灭。所以都是许人悔改,都是同样的,你肯改就是好。「为道作善」,他就是修道,按著佛的教导来做许多善事,还要持经、持戒,以这些的功德发愿,愿意生到极乐世界。

  前头这些不是都有了吗?他说有了过错,他悔改,他求生,这种人,「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他命终之后不再要经过三恶道,就是他前生的罪恶应该要入三恶道。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以今生行善,我们这个因果很殊胜,这个力量很大,死后就生天。可是过去老帐里头,要入地狱那本帐可以往后搁,可能生天之后,从天上下落之后又入地狱。所以天帝五衰相现,他自己用天眼通,他知道自己将来要去哪,一看,到某个世界驴耳朵里长个疮,这疮里长了蛆,变成那个蛆。你看三恶道,不但是动物,而且是动物中下等,驴耳朵里面的蛆。他就害怕,求佛,佛教他持咒等等的。阿难看见饿鬼,他说你怎么这么苦,这个样子?饿鬼说,你三天之后就死了,你就跟我一样。阿难就害怕,所以才有焰口、水陆这些法,佛就救度他。这是过去,这都是入三恶道,饿鬼是三恶道,变成蛆也是三恶道。所以要入三恶道,可是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不再入三恶道,什么罪都不入了。

  所以在这个地方就进一步说明,所谓这个地方是带业往生,要不是带业往生,这句话就完全用不著。用不著就是废话,怎么阿弥陀佛发愿有这个废话?就是说实际是如此,大家往生的都带了很多罪业。所以现在大家很多对於净土宗没有很深的研究,有的人就说不可能,不能够带业往生,消业才能往生,那就没有净土宗了。有的人说带业往生是带善业,那还用说?就是带罪业,带恶业往生,带惑往生。你有惑就有罪,你惑没有破,你到了极乐世界,你还是凡夫,你有惑。你真能破了见思,你就是声闻、缘觉;你再破了尘沙、无明,就是菩萨。惑都在那去破,业在那去消。所以这一点很重要,悔过。因此我们也不要怕,我们过去生中还有什么宿恶,我们这个修法不断在忏悔,天天忏悔,天天上殿文中都有忏悔,而且我们从内心中也在忏悔,从忏悔灭。而且我们改,我们现在都在持经戒,都在念佛求生种种的。

  这个念佛不一定就是说必须大家都是净土宗,你持咒、你修禅,你什么都可以,总之以你根本修持来回向,那就不复更三恶趣。这里所有的业,关於消业跟带业,我给他们说,我说你只要是肯消业(我知道有业,我肯消业),你有多少业,你往生的时候都可以带著,阿弥陀佛替你包了,都可以托运。如果你知道有业,你就是不肯消,那你往生不了。因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消业,消业才是忏悔,以行动表示。所以你肯消业,不管你还有多少业都可以带;你根本不承认业,不肯消业,那你也往生不了,就是这么一个关系。这是第二十一。

  第二十二里头包括三愿,第一个是「国无女人愿」。「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这就是第二十二愿,国无女人。国家没有妇女,都是统一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前头已经有了,既然如此,那就没有女相,都是大丈夫相。所以敦煌画的西方三圣,观世音菩萨画胡子,都长胡子。咱们这广化寺他们有人画佛像,画的观世音菩萨完全像个女的,我说这个不大如法,完全画成个女的。画画的人有点不同意,他说都这么画。我说你没看见敦煌画的有胡子,他三十二种大丈夫相。观音菩萨无所谓男、无所谓女,画成女的完全可以,你画鱼篮观音原来就是女的,但是你画西方三圣画成女相就不如法,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国无妇女。这是第一个愿。

  第二个愿是「厌女转男」。有人很贪恋这个女身,有人厌离这个女身。厌离怎么能达到目的?「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中即化男子,来我刹土」,这就是什么?厌女转男愿。你既然厌患,你命终的时候怎么样?你就已经化成男子,就是这样来生。就好像《法华经》那个龙女,八岁的龙女,舍利弗轻视女身,舍利弗三次都是,一个是在《维摩诘经》,还有一次一个长者女,轻视妇女,最后证明他不如妇女。《法华经》龙女成佛,他看不起龙女,龙女就说你看我当时成佛,当时就化成男子就成佛,在世界上成佛,八岁的龙女。这是一个显教的,转换为男身然后成佛。往生也是如此,他在临终的时候,他去极乐世界的那个身是男身。第二个,厌女转男。

  第三就是二十四愿,「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十方世界来生到极乐世界的,都是在七宝池莲花中化生。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都在七宝池的莲花,在莲花中生长出来,莲花化生。这个化生是很高的化生,就是自然变化而生,不需要父母,不需要外缘,就是弥陀的愿力和你功德的相应,自然化现而有身。这就是莲花化生愿。所以极乐世界所有去的人不是咱们这个血肉之躯,也就不需要父母,国家也没有女人,就在莲花中化生。不是靠湿,湿也可以生,胎卵湿化,湿也可以,这个不是由莲花中的湿而生,这大家要注意,这是化生。

  为什么要用莲花?根据《大日经疏》,世间喜欢莲花,觉得莲花很吉祥、很清净。大家都有这个感觉,君子爱莲花,觉得它出淤泥而不染,它很清净。莲花也很吉祥,所以大家很喜欢,看见就欢喜,世法如此。密藏之中,指的密法,密藏之中是怎么样?密藏之中,妙法莲花,是最秘密吉祥。妙法莲花,这个莲花中表了很殊胜的法,一个就是它的花多果多。有的是有花无果,有的有果无花,无花果就是有果无花,很多开花它不结果,这个世界上很多。但是莲花有花有果,不但有花有果,而且花也多果也多,你看花有很多瓣,果里头很多莲子。不但花多果多,而且莲花最殊胜的意思是因果同时,这个表现了一个最殊胜之法,也就是很难信之法、很难思之法,因和果同时出现了。我们一般的想法是从因到结果,先有因而后有果。先有因后有果,这就是一般的渐教,就是三大阿僧只劫不断的种因,不断的得果,不断的辗转增上。圆顿之教因果同时。所以净土宗说「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你念佛时就是成佛时。所以比宗门还要顿,宗门是你开悟之后,你才是是心是佛。你现在在迷,但你只要念,你念你就是,因果同时。而你心在造其他的业,你又是因果同时,你的那个果就出现,你就那个去了。我要不念我就是黄念祖,我念的时候那不是黄念祖。所以妙法莲花,为什么一切佛都坐在莲花上?就是表示所显现的是因多果多,因果同时。所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因果同时,你才发菩提心你已经成佛。所以这些说法全是圆顿法、圆顿教,不同於大家过去所学的,就和始教那个阐提不成佛就不一样,刹那成佛;跟终教的必须三大阿僧只劫不一样,因果同时。所以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一声佛号一声心,你的妙明真心,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全体是妙明真心。所以妙法莲花,往生极乐在莲花中化生。极乐世界的九品莲花正是显大日如来的密意,这是密意,密法的密意,是最秘密的吉祥、殊胜的吉祥。上面这三个愿,很详细的一些可以作参考,大家自己翻一翻。

  第二十五起跟上头有所不同,上头从十念必生,然后发菩提心,广植众善,临终佛来接引;最后说到有宿恶悔过得生,不入三恶道,女人临终转男身往生极乐世界,这都是往生的。第二十五以下就是天人礼敬、闻名得福、修殊胜行,这个里头没有提到往生。因此念佛不是说所有念佛的人个个都是往生的,往生是其中殊胜的,但还有一些是所得的好处。你肯定是得好处,你看现在天人礼敬是好处,得福是好处,来生修梵行是好处。所以这三个愿是指虽然闻名,虽然也信乐,虽然也礼拜归命,也来修菩萨行、修种种善,但是这个功德不如前面的,这是这三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这个都不需要解释了。「以清净心」,清净心也解释过了,「修菩萨行」,菩萨行就是六度万行,他就修六度万行,广修六度。现在很多人修桥补庙,到处赶拜道场,种种随喜功德,他拿些钱,甚至於给人治病施药、印经、造像,种种的六度万行,但是它这里头没有强调。持名是诸善中之王,三辈往生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这个发心很重要。上次说的元晓,朝鲜的大德,他讲了两种,一种是四弘誓愿,这是缘事发菩提心,还有胜义谛菩提心。缘事发心还比较容易,胜义谛菩提心就很难发起,能理解都不容易!就是不落二边,胜义谛,第一义谛,能够了解第一义谛,发了第一义谛的心,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我还是愿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虽然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也无佛可成,也无众生可度,是这样的心。这还是勉强用文字来宣说,实在是言语达不到。所以你看这个里头没有发菩提心,也没有提一向专念,「诸天世人」,不但是人,各天都恭敬你,也就护持你。得到天人礼敬,这是第二十五愿,这是闻名所得的一个好处,「莫不致敬」。以上是二十五。

  「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这是第二十六愿,这是「闻名得福愿」。闻了我的名,这个闻名我们要知道,经中常常有这个话,一闻就怎么样,一闻就怎么样,这个闻字跟那个一经於耳我们要分别,经文中「一经於耳」,什么咒一经於耳,什么咒你一闻,这两个要有所分别。一经於耳就是一碰你的耳朵,指的就是这样;一闻就要深入一点,一闻之中包括信受,这叫一闻,不等於一经於耳。我们说那个咒一经於耳,那个鸟它来生就不当鸟了,就是这样,一经它的耳朵就行了;咱们这个闻包括信受,我相信,我接受。

  闻名之后,一听到名得到什么好处?寿终以后生尊贵家。生尊贵家,有的生到贵族,有的生到许多有学问的婆罗门。婆罗门虽然是外道,不过当时在印度,婆罗门都是有学问的。所以欧洲人很多读书都在教堂里头,宗教和学术有密切关系。生到种种尊贵之家,「诸根无缺」,眼、耳、鼻、舌、身、意,最要紧的还是意根,这个人很明白,不糊涂,不颠倒,没有精神病(最苦是精神病),这就是闻名的好处。所以第二是闻名得福。原来一闻这个名,你信受,你就怎么样?来生你就可以生到尊贵家。是以这个因,闻名得福,得了这个果,一个因,一个果。你这一生还造了别的因,有别的因,那又是另一件事。

  最后,「常修殊胜梵行」,这个是「修殊胜行愿」常常是这样,修殊胜的梵行。所以下一生你发心修持赶不上前头种种的,你就是当世也得到天人的恭敬,来生生到好的环境,而且你自己可以修殊胜的梵行。梵行是清净的行,一般是指的离欲的行。这个梵字指的是梵天,梵天就无欲,梵天就是色界天。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最低,一般说玉皇大帝是欲界天,上头有色界天,梵天。梵天虽然有形色,他已经不是像咱们这样的血肉之躯,他就离开了YIN欲。你要是直出,一般的修持来说,你做一个人,你这一生之中只要有一次男女之间的这种生活,就没有资格生到梵天。所以不要以为生天容易。所以这个横出三界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你只要有一次,这是一般的情况,当然你特殊修种种的功德那又另当别论,不然的话就不行。梵行就是指的清净的行,清净无欲之行,所以断YIN欲的天都叫做梵天。《法华经嘉祥疏》它说,通说则是一切的戒都叫做梵行,特别说断YIN是梵行,这都是离欲。可是另外一个解释就深入了,他说「梵行之相者,梵名涅盘」。现在一般人说,现在咱们学印度,现在他们西方这么学,学印度是连佛教和梵一块学的;学中国也是,咱们把佛教禅宗等等的,和老子(道教)一块学、《易经》什么。他们所说这个梵就是指的婆罗门的一些教,真正梵的另外一个深刻的意思那就叫涅盘。所以梵行是根本法轮大涅盘,就是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三身圆满的德的涅盘,梵行是指的这个,而这个行就是万行,达到大涅盘之行,就尊称为梵行,所以这个就是深义了。现在咱们说修殊胜梵行可以包括两个意思,这两个意思都有,因为什么?因为闻名的功德实在是不可思议。所以底下稍微提了一下跟一经於耳之不同,《尊胜陀罗尼经》,就是一经於耳,飞鸟、畜生等等的,一听见这个陀罗尼,「一经於耳,尽此一身,更不复受」。这些动物,只要耳朵里听过这个陀罗尼,这个声音进了它耳朵,它就不再受这个身,这是一经於耳。它没有什么叫信受,我们这所谓的一闻指的信受。

  下面是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这四个愿在一段里头,文字非常简练,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把五种原译精华的东西都摄集在一起。「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国中无不善名就是第二十八愿,「国无不善」。国里头没有不善的名字,就是《阿弥陀经》说鹦鹉、孔雀,我这国中没有三恶道,连名字都没有,何况有实?这些鹦鹉等等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阿弥陀经》里说了,无不善名。龙树大士解释,「彼尊佛刹无恶名」,阿弥陀佛这个佛刹里头没有恶名,没有所谓三恶道的名字,「亦无女人恶道怖」。出家做比丘,种种这样的来干扰,就是咱们近代的一个例子,一个人在天津讲经,讲得很不错,大家是非常赞叹。后来大家就找一个娘姨给他洗洗衣服、做饭,他就跟这个人发生了关系,就还俗了。还俗,后来他就到北京,就很苦,他就在后门那个地方卖菜。有一天一个可以说当年听经的人走到那看到他说:你在卖菜,你不是当年那个什么法师吗?这一说他非常惭愧,痛哭,就回去,回去就死了。所以就是说他理解不是很浅,这是一种干扰,很大的干扰,他就是什么都垮了。所以要善自护持。极乐世界没有这事,国无女人,它就是这个好处,都是大丈夫相,而且没有恶名。极乐世界还有,龙树说得很好,「无有诸趣恶知识」。我们现在就是种种的恶知识,他以善知识的面貌出现,而实际他是恶知识。现在我们修道之难就难於你分别谁是善知识,谁是恶知识。你要尊师重道,你尊的是什么样的师,你重的是什么道,你从恶知识那来一点邪道你要去尊,最后就《楞严》所说的:师及弟子,俱陷王难,死堕无间狱。极乐世界多好,没有这一切恐怖,国中无不善名,何况有实。龙树再发挥,没有女人,没有这种干扰,没有诸趣的恶知识,天趣的、人趣的、修罗趣的、畜生趣的、鬼趣的,当然地狱趣不会成恶知识,他还不自由。鬼趣的恶知识就有,现在一个大气功师,可以随便出入中南海,他的后台就是恶趣的善知识,恶知识称善知识。第一个大愿,无不善,所以没有退缘。为什么没有退缘?他从因上就给你隔离了,没有这些问题。

  底下,「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这个就是第二十九愿「住正定聚」。生我国者,他不但是形状相同,都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没有差别。不像咱们世界上,这是黑皮肤、黄皮肤、白皮肤、棕皮肤,分成人种的差别,希特勒就认为他这个人种是世界最高,产生差别,产生斗争、压迫。极乐世界同一相,不但同一相,同一心,住於定聚,定聚就是正定聚。这个正定聚咱们先保留一下,还谈国无不善名,灵峰大师这里有一段还要介绍一下。就像他说的,极乐世界鹦鹉、迦陵频伽等等鸟,灵峰大师他回答说,既然不是罪报所生,每一个名字都表示什么?既然它这个本体是如来变化所作,名字就表达的是如来的究竟功德。所以白鹤就是究竟白鹤,这还不是性德美称吗?不但是没有恶名,蕅益大师把它解释是一种美称。再考证,在《观经》,《观经》说「如意珠」,如意珠是摩尼珠,是宝珠,能出生一切宝,「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百种宝,这之间就众多了,各种颜色的宝色的鸟。所以就是说极乐的依报、正报都是如来果觉所庄严的,是住真实慧所专志来庄严的。众鸟是阿弥陀佛的变化,所以极乐世界从此我们可以知道,它的一个颜色、一个香味、一个微尘,任何一个名字,都表示是性德,都是中道,都是不可思议法界的全体大用。所以无不善名,不但是无不善,而且都是不可思议的功德。

  底下我们再说「住於正定」,正定是正定聚的简称,聚就是类。众生可以分为三类,也可以分为三聚,就是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分为三类,正定是一类,邪定是一类,不定是一类。这三种分类有三个提法,大乘和小乘有所不同。一种是日本《会疏》中的提法(它都是有根据的,不是他本人这么提的),「以必堕六趣为邪定」,你必然要堕到六趣,这个是邪定,一定会达到菩提证菩提果的叫正定,中间上上下下没准的叫做不定。这个邪定就很低,必定要沉沦六趣的是邪定。再一种就是说,必定证悟的是正定;必定不证悟的是邪定,你一定证悟不了。你现在跟著这些恶知识,修他的邪法,住他的邪定,你还能证、还能悟吗?不可能,这是邪定聚。介乎二者之中的,这个就是不定聚,有缘就会证悟,没缘就证悟不了,这是中间的。而决定证悟不了,他已经肯定的投了邪师,行他的邪法,不会回头了,那就是邪定聚。

  第三种,《起信论》里说,「十信以前之凡夫」,没有达到十信,就是说现在很多居士,还有很多出家人,只要你还没有达到十信都叫邪定,这个要求高了。这是大乘法,所以要求也不一样,我们不强求一种。在十住以上才是正定,别教有十住,十住以上才是正定,决定成功。在十信,你在十信位是不定,十信的人就如春风中的柳絮,风刮来柳絮上上下下,在十信位中就如柳絮升沉不定。所以我们有的时候不要就相信我现在这个水平,你现在这个水平不见得一定增长,不但不是一定增长,而且不见得会保持得住,它如柳絮忽上忽下,这十信位。所以我们就是必须要讨一个决断,入正定聚很重要。龙树菩萨说:「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修行种种,以佛愿力的缘故得到往生,得到往生,佛的力量来住持,你就入了大乘正定聚。正好解释这一段,龙树菩萨所说正好解释这一段,你就入了正定聚,入了大乘正定聚,也就是说十住以上才是正定,不管你是凡夫,你也入大乘正定聚,这个是极乐世界的特色。正定聚是什么?就是阿鞞跋致,不退之位。所以住於定聚,就是住於正定之聚,属於正定之内就决定成就。所以三种解说都是如此,虽然中间有不同,一个是必定证菩提这叫正定,这是一种,一种是必定证悟的叫做正定,一种是十住以上叫做正定,都是;正定是一致的,邪定、不定的说法有不同。正定是一致的,那就够了,够解释我们的问题了,往生都是住於正定。

  这个里头再引申一下,看大家能不能同意。本经二十二品里头,《唐译》里头的原文,「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大家注意,若当生,已生住於正定之聚,这刚才有了。在二十二品里头这里有「若当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决定证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我们要考虑考虑。若当生怎么讲?应当生,还没生,咱们算不算?所以《唐译》二十二品里头所引证的话跟这段话结合起来,足显弥陀大愿之力,虽没有往生,可是你临终会往生,这是当生,佛会来接引。你现在虽然没有往生,你还是个人,你已经住於正定之聚,你不是升沉不定,你超过十信位了,这才叫不可思议之法,所以是大恩大德!若已生,若当生。《阿弥陀经》,「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天大家发愿没发愿?现在可能有人还没发愿,你只要发了愿,都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然不退转,那就是正定聚。所以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就是在这。

  你要说它浅,刚才善导大师那两句话谁都懂,那不是很浅吗?你要说它深,我也没完全懂。善导大师就说,「此愿亦具现生不退之密意」。所以善导大师是了不起,莲池大师他们都钦佩,他说大家传说是弥陀的化身,纵然不是弥陀,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之类。他是戒行种种的,见著妇女从来不露齿笑;所有钱都拿来写经,就是教化一切念佛,在他那个时候长安城里头没有一个人不念佛。「文中若当生则指求生之人,亦入正定聚」,这是一个不共的说法,善导大师所说,别的人还没有这么说,所以这个地方也把它一块介绍。所以一生到极乐世界都是同入一个心,都入於正定。他说没有退缘,没有恶知识,而且都入於正定,自己的水平也达到这方面,环境是这么好,水平这么高。

  「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这几句就是第三十愿「乐如漏尽」。热恼,人为苦所逼,弄得身上都发热,心里头很烦恼,这叫做热恼。《法华经》里头说,「以三苦故」,有三种苦,在生死中受种种的热恼。在极乐世界没有众苦,但受诸乐,所以他永远离开热恼。它一切都是增上,一切都是殊胜、美妙、清凉,所以就永离热恼。而且不再入三恶道,将来他就是到其他世界去了,依他的愿力,他也是不退。所以他就是永离热恼,心得清凉,在极乐世界这是一种。他所受的快乐犹如漏尽比丘。漏是泄漏之义,也就是烦恼的另外一个名字。因为你烦恼在这存在,它活动,你的心就被它所牵引,念念都是这个,这一念又引一念,一念又引一念,烦恼它不断,心就跟著烦恼跑,就像水流一样流出,所以叫做漏。你的心老跑,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门,天天都在烦恼之中,所以叫做漏。断尽烦恼的比丘,没有烦恼了,称为漏尽比丘,就是阿罗汉。所以这个通,前五种通是有漏通,天耳、天眼等等的,第六通是漏尽通,这才是无漏通。有漏通是其他的外道邪魔也都可以得到,唯独漏尽。当然漏尽,就不叫外道,叫阿罗汉。所以这个就是如此,他如果能得漏尽通,他就是阿罗汉;但他不是,他也不可能。所以漏尽比丘他没有染著,这个乐是真乐,是大乘的法乐。所以就是说,在那的人虽然还是凡夫,但皆是没有热恼,心得清凉,受的快乐跟漏尽比丘一样的快乐。这种所谓法乐、法喜,非世间这一切的快乐,声色、饮食、男女等等,所能比於万一。这是第三十愿。

  「第卅一,不贪计身愿。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他们这些到那的人没有不善名,也没有恶趣的恶知识,都是一心住於正定,没有烦恼、清凉,跟漏尽的阿罗汉、漏尽通的比丘一样。底下再说,如果有人起了一种心念,他还贪计身,贪恋这个身,在那老考虑这个身,老为这个身做打算,贪计身。年岁大的有一种人,成天所关心的就是吃点什么、练点什么,把这个身体保养好,看种种的养生之术,就补这一堆肉,种种都想著多待一会,身见。极乐世界也没有这个,他要起贪计身者,没有人起这个。身见是见惑的头一样,所以我们说要破见思惑,你破了见惑才证初果。所以竖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按正规的出叫竖出,那是十分难!你要是破见惑,刚刚证初果。见惑中头一样就是身见。我们在座这一位,他从前见明心长老,就告诉他你要去破身见。这开示得很好,练气功的人整个在身见里头。外道九转丹成,我脱一个旧壳子,换了一个,又出来一个我,尸解一次又尸解一次。我一个老同学,他的祖上见过已经三次尸解的人,他那个身体一晃就过了,你看著有个身体,手一摸,无障碍。经过三次尸解,但是他究竟还是外道。

  所以破见惑,见惑就是十样东西,第一个是身见,第二个是边见,总落边,不是有就是无,善恶种种都是二边,是非、邪正种种。所以老子他就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就是破这个边见,圣人要不死光了,大盗没有完,大强盗没有完。中国就是因为我们的基础好,有孔子、老子之学,世间和出世间都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佛法来,大乘佛法就是中国接受了,印度附近的邻邦,他们都接受小乘的多,接受大乘的就是中国,达摩也来,东土有大乘气象,所以我们这个国家是很光荣。

  边见,还有就是见取、戒取、邪见、贪、瞋、痴、慢、疑(怀疑),这十个都破光了,当然贪瞋痴慢破的是粗的,欲界的,后头还要破色界的、无色界的,都破光了就是阿罗汉,漏尽,贪瞋痴慢。我们想想看看,我们能够谈到这十样事破吗?我们现在就从两头下手,第一个要破身见,身见障碍菩提心,最末断疑。两头,抓两头,这十个抓两头,一个不要有身见,一个要断疑,断疑生信,你才能真正信这些无上圆顿之法。当然你信的佛法都是好的,你可能现在说他们信小乘法我们也是赞叹,但是更殊胜的是大乘,圆顿教。所以要断见惑,见惑不断不能入圣流,要长沦生死。

  贪计身就是执著有一个我的身体而贪著计较,日本的《会疏》说,於自己的身体妄自执著,就起了有爱、有憎、有违、有顺,就这种思想。《往生论》就说你要发菩提心,但是有三种是障碍菩提心的,你老是供养恭敬自身心,老是想保护这个身,换句话说,就是我,要破我,无我。所以无我先从身开始,不要老贪计它,贪计身跟无我是矛盾的。所以若人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人我先要去,然后去法我。极乐世界先从贪计身这,就大家都没有这个了,没有人起这个念头;不但没有这个行动,若起想念,这个念头一念都不动了。这个是第三十一愿。

  下面一段又包括三个愿,表示生到极乐世界的人,第一个是那罗延身,金刚之身,不是咱们这个肉身。因为你贪计也贪计不成个那罗延身,你生到极乐世界,你诸漏已尽,你所得的身是金刚之身。第二是三十三,「光明慧辩」,都有光明、智慧、辩聪。三十四,「善谈法要」。若不说法度众生,是即无能报佛恩。所以在这三个愿里头,往生的人都是如此。

  咱们先看第三十二,「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这是第三十二愿。那罗延是什么?那罗延根据《三藏法数》说(《三藏法数》也等於过去一个老的辞典),梵语就是「跋折罗」。这还有不同的音,有翻成伐折罗的(这都没关系,在印度的读音本身它也有不同,就好像中国话似的,咱们南方话和北方话就差得很多,它也有不同),翻成咱们的意思是金刚。因为认为这个是金中最坚硬的,「可以切玉」,这个是宝。我看这就是印度的,他们那出产金刚石、金刚钻,金刚钻可以裁玻璃,可以磨种种宝,硬度最高是十度,以这个作为譬喻。所以这是一种解释,金刚,表示最坚固。再有,金刚是金刚杵的简名,简名称,金刚杵。金刚杵本来是印度的兵器,一种武器,密宗拿这样一个器具来表示坚利的智慧,因为金刚杵两头都有尖,很坚固。所以《大日经疏》里头说,「伐折罗」,就是咱们翻译的那罗延,是「如来金刚智印」。这就是指金刚杵的名字,金刚智印。

  《仁王经念诵仪轨》里头说,「手持金刚杵者,表起正智,犹如金刚。」你看日本密宗的祖师,他手上老拿著金刚杵,画的像有人拿著金刚杵,表示什么?表示他引起、启发了正智,正的智慧。所以我们学佛就是一个智慧,有人只是求禅定、神通,这不究竟。就是智慧,最后是转八识成四智,八识变成四智不就成功了吗?成功者就是智慧。拿金刚杵表示发起正智,犹如金刚。称为《金刚经》者,《金刚经》读本都要迎请四金刚,我们居士林后来印这个书的时候把这个都删掉了,不印迎请。这都是一种误解,《金刚经》跟迎请四个金刚有什么关系?而且把这个意思冲淡了。表示智慧,《金刚经》所讲的第一义谛如金刚之坚,不为一切所破而能破一切。现在有人念《金刚经》,觉得我这好像有四个金刚保护我,你读经的功德就被你这个误解冲淡了许多。这是金刚的含义,叫做伐折罗或者跋折罗。那罗延也可以有四种含义,一种是梵天王的另外一种名号,一种也是一种天的别名,这个天是佛的化身;再一种,那罗延就是金刚,那就是一味,一回事。《维摩经》说是「那罗延菩萨」。身和心是有一定关系的。所以六祖的身让红卫兵给砸破了,佛源禅师把那个骨头捡起来,当时他也冒著生命危险给埋起来,现在还原了。他亲自告诉我,那个骨头都是黄金色。一般都是白骨,在医院里看的骷髅架,白骨。砸破的六祖的那个骨头都是黄金色,现在都还原了。所以《密迹力士经》,这些都是密部的,「如来之身成钩锁体,犹如金刚,铿然坚绝,不可破坏。」所以但证法身,何虑色身独妙,自然形成。把那罗延、金刚这两个介绍了,就是这个含义。

  再从密教的道理来说,金刚、金刚手、金刚萨埵是一个名字的不同翻译。根据《仁王经念诵仪轨》,金刚手菩萨,这是密教金刚中的第一位,就是普贤菩萨。「手持金刚杵者」,为什么手上拿金刚杵,叫做金刚手,有人画的西方三圣像,大势至菩萨手上拿著金刚杵。「表起正智,犹如金刚,能断我法微细障故」,能把这个人我、法我微细的障,极微细的障碍都能够破除。我们有时候往往是能够破除一点很粗很粗的东西,还有极微细极微细的东西你观察不到。就有人说:我没有妄想了,很清净。你不知道,你的妄想如急流水,不是你自己的心能感觉到的。就好像电锯,开起来之后你看不见它转,就看见像整的盘子在那一样。心中还有这种所谓行识,色受想行识,行蕴,这个你不可见;而这个,所谓这个就是能够断我法微细的障碍,都是如此。还有《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说,「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金刚手是法身菩萨,谓之菩萨,「是故名普贤」。所以我们这个经「德遵普贤」,普贤就是密教的金刚手,因为他拿著金刚杵,金刚杵一般是五股,表示五智所成就,所以叫做金刚手。这个金刚手,大家有的时候,学显教的人以为,因为从前把山门叫做四大金刚,这是大错误,这是四大天王;又以为一些现武相的这些执士叫做金刚,这只是护法。金刚手就是普贤菩萨,就是大菩萨,就是佛,就是另外现一种身相的。所以如果据密义来说,金刚与那罗延都是执金刚,也就是金刚萨埵、普贤,是法身大士。前头也说,那罗延有四个意思,佛的化身。所以密教里头就把这些拿著金刚杵的认为是现威猛相的佛,一般是现净善相的佛,这是现威猛相的佛。所以这的金刚那罗延身也可以解为他得了如金刚一样的金刚身。所以往生者以佛的愿力加被都得到坚固不坏,因此寿命无量。死了不就是你身体坏了吗?他这个身体是不坏,不坏就是金刚之体,智慧之体。所以如来是金刚身。《涅盘经》有证据,「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所以往生者皆得这个身,佛的愿力加被。这叫「那罗延身,坚固之力」。

  底下,「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从身顶光明照耀到获得无边辩才这个地方,这是「光明慧辩愿」,第三十三,在这一段里头,从身顶到辩才。身也有光,你看画佛像,头上一个圆圈,这是顶光,身上又是光,这是身光。往生的人身顶都有光,因为佛是无量光,虽然往生的人还没有证到,他也有光,但他还不能说就是无量光;但是他无量寿,跟佛一样,都不死。所以身顶有光明照耀。光明两个字,自己发光,这个亮叫做光,能够照东西叫做明。这个用处有两个,一个是破暗,可以消除黑暗;可以表法,这个光拿来表法就是清净、明显,表法。

  佛的光明,根据《往生论注》,这是智慧之相。根据《超日月三昧经》,「大智发外,能照法界,名为光明。」大的智慧发露,能够照明法界,这就叫做光明,就是智慧的作用。《涅盘经》说得更简单,「光明名为智慧」。所以光明慧辩搁在一块,身顶都有光明,成就一切智慧,这就很有连系了。所以彼国的天人身和顶都有常住的光,这正是智慧之相。凡夫就愚痴,就是愚暗,所以地狱中就黑暗,一点光都看不见。在这个经里还有五种智慧,他都能够照了,这我们就不念了。成就一切智慧,我们经中说到五种殊胜的智慧他都成就了,获得无边的辩才,无碍的辩才。辩才就是善巧说法的这种才能。《净影》就说,「言能辩了,语能才巧,故曰辩才。」你说的言语人家能够听得清楚,能够分辨,能够很明白,你语句很有才华,你很巧妙。比如同样的两个老师在讲课,我们有的就愿意听,有的不愿意听,不是这两个老师的学问有差别,这是他口才、辩才很不同。所以这个又是一种才。菩萨说法的一种智慧的辩才,因为他有这个辩才,才能教导众生,才能使众生重法。

  辩有四辩,也称为四无碍辩,四种无碍,也可以称四无碍智慧,这个辩才是由於智慧而来。四种无碍都标示什么?一个是「法无碍」,你对於这些法、名相、文句都不能障碍你,你都能够表达得很清楚。第二是「义无碍」,对於它的真实的义理,所谓解真实义,这个文句里头所表诠它的义、它的理,你对於它都能通达,没有阻隔,这个叫做义无碍。第三「辞无碍」,中国的、外国的,各地的方言你都能通达。这个我们不行,菩萨才行,一个人要知道几国语言就了不起了,现在有多少种语言。这个是辞无碍。最后一种「乐说无碍」,三种的智慧都有,给众生很欢喜去说,能自在去说,这个又叫做「辩无碍」。它是契於正理,发出无碍的言说,这个叫做辩无碍。这是四无碍。在「获得无边辩才」这个地方,就满了三十三愿。

  再底下,「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往生的人都善谈诸法秘要,深密之处、紧要之处都能善谈,这就不是普通,普通只能谈谈枝叶,表面文章,隐深的要义往往讲的人自己也不明白,这里不但明白,而且善谈。「说经行道」,就是一边走一边诵经。「语如钟声」,说的言语、声音跟钟一样。若不是这样的话不取正觉,都善谈诸法秘要,在这诵经行道,语如钟声。「秘者」,秘就是秘奥,「言法门之深奥」。又秘是秘密,因为这个法门很隐密,「不易示人」。「秘要者,如《法华文句五》曰:四十余年,蕴在佛心,他无知者,名为秘」。解释秘要两个字,释迦牟尼佛四十多年都搁在心里头没有说,别人不知道,这是秘,没有说《法华》谁也不知道。所以说的时候五千人都不能听,退席。说:退好,你退吧。四十年不说,说的时候还五千人,你要知道。所以佛法难闻,这个深秘的东西不容易接受,不容易听,不容易懂。「一乘直道,总摄万途,故言要。」一乘,一个直的道,它万类都可以摄在里头,是简单、简要。所以中国叫《易经》,至简至易,易则易至,简则易行,不是繁琐,现在大家以繁琐为深奥,正是错误。所以密法是愈高愈简单。很多人不知道,以为这个法有多少本尊、多少善、多少咒,多少什么什么,以此为深奥,这个就不是学密的好根器。愈高愈简单,所以净土宗就简单,「阿弥陀佛」。愈高愈简单,不要以为这个简单。所以中国最高的一部经就是《易经》。中国的一切学问都是从这出,孔子、老子,医卜、星象、军事家,不管是什么什么,中国的一切学问,从这一部经出,叫做《易经》。易就是容易知,简就容易行,简易。一乘直道,总摄万途,所以称为要。《嘉祥疏》也说,「言约理周」,言很简单,而道理是具足,所以称为要;如来一直过去没传,所以称为秘。秘要就是《法华》,说一乘法,一切众生你们都是成佛,说阿罗汉是化城。咱们净土法门是一乘,二乘种不生,凡是所生的都是大乘。二乘不能生,正是一乘法,跟《华严》、《法华》是同类的。而且它们的精髓都在这,这是蕅益大师的话,「华严奥藏,法华秘髓」,想不到都尽在这部经里头。又《法华》说,「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这就是说善谈诸法秘要,净土正是诸佛秘要。「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是要,唯说这个。而且说了很多法之后才能带出这个法来,在说余法的时候这个法就是秘。行道就是经行,行道诵经是天台常行的修法。所以往生的人都是善谈诸法秘要,因为他们都已经入了极乐世界,都在一乘的法海之中,秘要他已经都知道,所以善谈。

  「说经行道,语如钟声」,钟的声音,夜半钟声到客船,听了之后大家都心清净。所以为什么要写这个钟声?在深夜之中听到钟声,当时就一切都清净。这有密境,禅机。钟的声音,《佛祖统纪》说,「人命将终」,听到钟磬的声音,可以增加他的正念。所以在临死的时候有时候给他敲引磬等等的。所以我们往往这个大的钟一敲,大家就很清净。「语如钟声」,就是说法的人声音很洪、很正、很广,很能持续,能够远闻,能够震醒人的昏迷,引出善心,说话声音的功德跟钟一样。这里头我加一个解释,就是说这个钟上头都有很多经咒,你看大钟寺的钟,它是一部《华严经》;那个钟口,钟不是有个钟口吗?钟口上是一部《金刚经》。因为它钟很大很厚,有这么厚,钟口上是一部《金刚经》,还有很多咒、字种,所以你敲一下,这一切经、咒、字都在转动,一切功德都在发生,全部这些经、咒都在发生,这一声之中有无数无边功德。极乐世界说法的人也跟这个钟一样,他一字一句都包括了《华严》、《金刚经》、种种咒一切功德在内,你听他这一个声音就如同听了这么多的音声一样,这叫语如钟声。不光说你声音像,那个庄严、洪亮像钟一样,我看这个含义更契合经义一些,语如钟声。这就到了善谈法要。皆有光明,这个光明很殊胜。这个里头我引证了一些,还有大慧法师的话,大家自己去看一看,这道理很深,大家去慢慢参。「是法」,读一读,大慧他说,「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不离是光说此法」。所以光明跟慧辩合在一起,光明与智慧是不可分。

  下面我们进行到三十五、三十六,这个又很重要。「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最后一定要成为一生补处的,所以这叫做「一生补处愿」。他只要是来就是一生补处,所以诸上善人,其中多有一生补处,《阿弥陀经》里头,很多就是阿鞞跋致,最后他就成了一生补处,再到世间一生就成佛了。如现在的弥勒,将来他来了之后说法,三会龙华就成佛,一生补处。弥勒之后,将来又有一位在兜率天的弥勒内院,到了那一位来的话,他又是一生补处,他只要来一下他就成佛了。所以到了极乐世界的人他都是要成为一生补处,也就是决定成佛。这是一生补处愿。

  底下就不一样了,「除其本愿,为众生故」,除了一些人不是这样,不在极乐世界成为一生补处,他的本愿是要度众生,急於度众生。「被弘誓铠」,拿这个弘的誓愿做为铠甲。这古时候,咱们现在这避弹衣也是铠甲,古时候就穿上钢的、铁叶的披在身上,铠甲。以弘深誓愿作为铠甲,他要「教化一切有情」,要度众生,度众生的心非常切,让这些有情都要发信心。教化一切有情,因此自己也要「修菩提行,行普贤道」。有这样的一个誓愿,「虽生他方世界」,虽然他生到其他方的世界,或到了娑婆世界,「永离恶趣」,永远不会堕入恶趣,就不会以他的罪过来堕入恶趣。这里头包括不包括我就到畜生道去度众生、到饿鬼道?这个是大菩萨的行动。这个地方就是泛指,你到了极乐世界,你还是凡夫,因此你这个能力,你熟悉的还是人趣的情况,你能适应的种种。要像地藏王菩萨在地狱中去度众生,那是大菩萨的行动,以后是可以。但是你在凡圣同居土,你还是凡夫的时候,所以在这个地方就说永离恶趣。不是说生极乐世界的人恶趣就不度了,因为他还没成功,等他到了实报庄严土,那他自然就会去,那就不包括在这个之内。一般这种所指的,还是指生到凡圣同居土的情况,还穿衣服、吃饭等等的,有这些通,这还是凡圣同居土的情况,刚生的人的情况。所以这一切,我们不能够离开对象,虽说话是如此,因为这所谈的是这些。真正到了上品上生,他可以分身到无量世界,度无量众生,到那个境界,那就无所谓人类,各趣都可以示现,普门示现。那不在话下,那菩萨境界,各个净国土的菩萨都是如此。这就是指他的人民,人民是这样,国土人民还是凡夫;但是这个凡夫到他方世界去,不会因为你前生的宿业,或者你到了这个世界来又添了些业,你都不会再入恶趣,永离恶趣。

  「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者你示现的这个人喜欢说法,你听法一样是从极乐世界来的人,他很安静、很欢喜,愿意听法。这也分水平不同,有的人他来了之后就知道我是极乐世界来的,也有的人他不知道,临终的时候才知道,看水平。凡夫都到极乐世界,凡夫与凡夫之间也不一样。因此来了之后,你愿意来度众生,做很多很多功德。有的是一来就知道,有的是中间知道,有的是最后才知道。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但是特点是什么?他所修习的很圆满,他达到,他能够进修起来。因为佛他是一切都摄受加护,对於这个更是同样的在加护,而且这些人他究竟是不一样,所以他修习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所以这是教化随意,我们来教化众生是随意。因为你自己,如果你的修习都没有自觉,你没有理解,你就想度人,有时候是害人。所以必须自己能够修习圆满,你说法度众生,你才能惠以真实之利。

  所以这一条是什么?说到了极乐世界,不是一定要在那等著成佛,有的人很愿意还回娑婆世界,到世界上苦的地方来,都是可以来,都是满你的愿,各满你的愿。你来了之后,一个就是说种种的因缘你都不会再入三恶道,不会;再一个,你的修习都圆满,你永远不退堕,你已经达到什么水平,绝不会因为你在人世中转一圈而使你有所下降。现在打个世俗的例子,就说你要开铺子,你那个铺子只是赚钱不会亏本,你做商业,保证赚钱不亏本的买卖。所以先师他就把一个偈子,「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本来是这样四句,先师就把第四句改成「回入娑婆度含识」,我一到花开一见佛之后,我就要回入到娑婆世界来度含识。正好前两天来了一位南方的,说弘一大师也是改了,差不多,一定都是度含识,因为度含识它押韵,也就是字是不一样,意思是一样,他把这个也改了。这就表示什么?属於这一类,他们的往生,那就是都还要回娑婆来度众生。所以各随己愿,这是两种类型。

  弘一法师很了不起,也很特别,有些地方很特别,常情有时不能接受。他在湛山寺讲戒,第一天送去饭菜不吃,第二天就简化了,还是不吃,就报告倓虚方丈,倓虚说你们把你们吃的那个同样的给盛去,又盛去了,这第三天了。他就问说是不是你们吃的就是这个?我们吃的就是这个,他吃了。所以一点没有特殊化,当代大德。也都是这样,所以不约而同,都是改为回到这个世界来度含识。这个文句中有几个字没有用同样的字,意思是一个意思。所以有各种类型,不是说到了极乐世界我就贪图享受,不是,你到那之后,你是真正能够惠以真实之利,你最快的你见佛闻法,因此你所能够再传达的,你来所表现的,都是做正面工作,这个非常重要。我急,我不等成佛,我就回来了,可以,都是可以的,佛也赞叹,而且你保险了,不会入恶趣。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这个就是「衣食自至愿」。你看身是凡夫,所以就是说还要衣服、饮食,还有那些宫殿,种种随身,衣食住行这些,他也还要供佛,他还是凡夫。这个就是第三十七愿。底下,「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是「应念受供愿」。我这一起念,佛就接受我的供养。所以这一个愿就包括了很多内容,在别的译本里头有时候要说几处,这都包括了,饮食、衣服,以至种种供佛的一些器具,花、香等等,一想就到,自然现前,没有不满愿的。所以来作这些佛事。而且应念受供,随著你的念,诸佛就接受你的供养。在《宋译》里头说到,它这个说得很清楚,它说你种种的幢幡宝盖、珍珠璎珞、衣服卧具、饮食汤药、香花伎乐等等,要来供养的东西。现在天文上觉得最远的地方,最远的星云,离咱们是一百四十亿光年,一百四十亿光年这是最新的发现。最远的地方,光要跑一百四十亿年,这个世界可能早已经毁灭了,而现在所看到的光是它刚刚到,它那已经没了,我们看见它是过去的样子,它这个已经没了。光一秒钟走多少里?三乘十的八方,那么多里。多少万公里,一秒钟。光是我们世间最快的。光一秒钟跑这么远,它要跑一年,叫做一光年。光年是个距离单位,不是时间单位,是空间的单位,量距离的,光要跑一年那么长。光要跑一百四十亿年,你说这在哪?所以大是大到无边。所以有的是极远极远之处,极乐的人虽然有那么样的神通,他也去不了。但他去不了不要紧,《宋译》说,诸佛他就接受,他舒起手臂来接受,应念受其供养。为什么把这个《宋译》再补充一下?我们知道诸佛世界,以现在的天体,说天体,说一百四十亿光年,你们想一想,你们设想设想,就算我们天文镜不断的进步,实际上它有多远谁知道?其大。所以我们才叫渺沧海之一粟,沧海之中你是一小粒米。咱们在整个空间之中,咱们这个介尔之身,沧海一粟。可是不要小视这个沧海之粟,咱们这个心则是包含了整个的宇宙。这个就是三十七、三十八两愿。

  我们今天讲到三十九愿,第四十愿留到下一次。三十九愿,就是「庄严无尽」。「国中万物,严净光丽」,严是庄严,净是清净,光是有光彩、光明,丽是华丽、美丽。「形色殊特」,殊是妙,指不同,特是奇特。极乐世界一切东西都是这么严净光丽,形是形状,颜色都是殊特。「穷微极妙」,微妙到了极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没有人能够来称赞,没有人能够说出来这有多少个、多么大。《会疏》说,「点事妙理相即」,极小极小,点事就是日本人的文法,极小极小的一点点事情,它都跟妙理是相即的,它就含了妙理,所以叫做穷微。在极微之中它都是有妙理。为什么说是极妙?因为它是无漏之相,实相之相,所以说是极妙。这就是把极乐世界这种形色上的这些把它提高了。为什么穷微极妙?因为它极微之中也是妙理所体现,它这一切相都是无漏之相,都是实相之相。「无能称量」,因为极乐世界全显的是事事无碍法界,一中就含多,多中可以入一,小中可以包括大,大中当然更可以包括小,时间也是如此,空间也是如此,而且重重无尽,这一个里头包括了无穷无尽。你们拿两个镜子对著一照,你就看出这里有多少镜子在里头,无穷无尽,而且重重的无尽,所以不可称、不可量,咱们这个世间的办法没有了。所以极乐净土只是佛跟佛乃能究竟,除了佛之外,乃至九界一切都不能够来分辨它的形色、它的光相、它的名数,更何况谈到总为宣说?一共是多少,总共有多少,这不可能的。所以说「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如果有就不成佛,既然成佛就是没有。这是极表极乐世界的庄严。

  袁中郎死了之后有篇《纪梦》,大家可以看看,把他弟弟引到极乐世界,袁中郎都说不知道极乐是乐到这样程度。因为他写了一篇《西方合论》,选入了《净土十要》,就以这个功德往生。但是戒律不谨严,所以生是生到边地。为什么生边地不能闻佛说法?不是佛不要你来,是你听也听不懂。所以边地,只有菩萨来给你说,你就是到佛的法会中听法你不行,你听不懂。你为什么生边地?你就是对於佛的五种智慧你不理解,你对你自己的智慧你也不信,这个水平你生了之后,佛说这些法你听跟不听一样。因为他的智慧,作《西方合论》,智慧很特殊。前生是苏东坡,所以很快就能闻法,但是很多大菩萨的境界都不可测,他也到不了。文笔很好,他的弟弟写的,叫《纪梦》,大家可以看看。下课了。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第二十集)  1991  档名:51-001-0020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念祖       无量寿经)(五明学佛网:黄念祖       无量寿经)  

 黄念祖居士:根本修持心要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 

 黄夏年教授: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开愿法师:《无量寿经》说什么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下(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中(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上(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叙(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二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一 

 徐恒志居士:剖心沥血功在万世--记我与黄念祖老居士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