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平常心是一种超越之心


   日期:2014/12/22 18: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麻天祥

  平常心还是一种超越“我”与“无我”,“知”与“不知”的超越之心。
  佛说“无我”,惠能也说“本来无一物”,但更强调“本心”、“自心”,这就变成了有“我”。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实际上恰恰是禅的高度理性的辩证思维,是禅的大智慧,是超越“我”与“无我”的平常心。禅既主张无我,也告诫人们不能没有“我”,不能执著于其中任何一边,就是“不落两边”。通俗地说就是破斥假我,实现真我;不要执著个人这个小我,而要把自己融入整个社会,整个自然,整个人类存在的这个“大我”。胡适也说过:我的宗教是社会的不朽,即大我的不朽。下面的故事可以助我们形象地理解平常心的超越精神。
  一个差役押解一个小和尚到服刑的地方,寒冬腊月,一整天的徒步行走,饥渴难忍。这时日薄西山,差役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客店住了下来,此时天已经黑了。和尚戴着枷锁,为了感谢差役一路上忍饥挨冻,陪着自己吃苦,便掏出了自己的银两买酒,劝差役多喝几杯暖暖身子,好好休息,明天继续赶路。差役酒酣耳热,在兴头上便解开了和尚的枷锁。和尚一杯又一杯地把酒灌进了差役的肚子,不久栏醉如泥,进入梦乡。和尚解开枷锁,给差役戴上,又恶作剧趁机剃光了差役的头发,然后在昏暗的夜色中逃之夭夭。第二天,差役酒醒,不见和尚,失职的惊恐让他顿时汗出如浆,惊慌失措中他找遍了屋子,也没发现和尚,低头却看见自己戴着枷锁。慌乱中的他口千舌燥,抓耳挠腮,竟然抓到了一个光头,一时间恍然大悟:“哦,和尚原来没跑,还在这里!”可是又一想:我又在哪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失去自我,失去正确的生活方向。据说顺治皇帝也有诗说:“生我之前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西方的哲人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到底是谁?我在哪里?我的生存价值到底是什么?我的生存意义又是什么,都在告诫人们不能失去自我。禅的平常心就是要超越我与无我,在自心里消除假我,实现真我。这正是《坛经》说的“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的意思。
  过去我用自行车代步,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鸟枪换炮了,汽车成了代步的工具。方便是方便了,但是车祸也多了起来。台湾有一位禅师曾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老太太的儿子出了车祸,老太太曾经向他抱怨说:“我经常烧香拜佛,拜观音菩萨,祈求保佑我的家庭和我的儿子,可是我儿子前几天反而出了车祸,我求佛拜菩萨如此虔诚,为什么却没有得到好报呢,”禅师听了后非常幽默地回答:“你儿子跑得太快了,菩萨都撵不上。”这不只是一个幽默,而是传播智慧的禅法。它告诉人们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求人不如求己。然而,确实有太多的人像那个爱子心切的母亲一样,总把自己的命运、自家的兴衰荣辱寄托在他人的手里,或者寄托在超现实的神的手里。事实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百丈怀海,童年时曾随母亲到寺院观瞻,当他看见佛像时,便问母亲是何物,他母亲说:“这是佛。”怀海说:“长的样子像人,和我没什么两样,以后我也可以做佛。”正因为每个人心中都具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所以要返归自性,向内用功。可惜更多的人却是“贪看天上月,反失掌上珠”,看不见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宝藏,一切具足,而盲目的向外用功,失去了自我。传说释迦牟尼出生后,前行七步,举步生莲,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就说明世上无所谓凡、圣,也无所谓难、易,众生平等,只要超越小我,破除假我,以博大的胸怀兼包并容、自强不息、勇猛精进,以“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精神,求人不如求己的处世原则,就能够实现自我,能够所向披靡。
  禅宗还有这样一则公案令人回味无穷。有僧人请教兴善惟宽弹师“道在何处”。禅师答道:“道就在目前。”僧又问:”我为什么看不到呢?”兴善说:“因为你心中有我的执著,所以看不见。”也就是说,只要“有我”就是障碍,你就看不见道,必须消除“我”,消除“我见”,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这时,僧人又问:“我有‘我’的执著,所以看不见,那你能看见吗?”兴善说:“有你有我,辗转不见。”这就是说,既然在你的眼中还是有“你”、“我”的分别,那“道”还是看不见的。僧人又问:“那么,如果无我无你,能看见呜?”兴善回答:“既然无你无我,那又是谁在要求见‘道’呢?”兴善惟宽禅师就是这样巧妙地引导僧人理解“无我”与“有我”关系,体会“大道就在眼前,就在你心中”。只有破除你我的分别,才能与道合一。显然,道是超越你我的,如果无你无我,那有谁在求见大道呢?
  平常心也是超越“知”与“不知”的。这是大家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禅宗认为,“知是妄觉,不知是麻木”。一旦有追求,就和平常心相违背。即使自认为得道了,也只能是妄觉;而平常心本来就是你自性具有的自然之心,倘若不知,那更是麻木。道就是一种平常心,一种本色的自然之心,是超越知与不知的大智慧。只能靠体悟,悟后自会有一种豁然开朗,心净月明,天朗气清的解脱和自在。上述超越我与无我,知与不知,都很难用语言表述,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禅又强调“道断语言”、“说似一物即不中”。日本的西田几多郎有诗曰:“碧山碧水何有我,盖天盖地是无心。”或许把握了禅的超越精神——只有无我中有我,无知中有知,才有涵盖天地的智慧。
  禅宗的智譬在于生活中每时每刻的感悟。无论它的理论多么深奥,思维方式多么玄冥难解,它都是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禅不是战场上的金戈铁马、硝烟弥漫;也不是情场上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更不是利禄场上机关算尽、纵横捭阖、生死予夺,而是同我们曰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言谈举止、行住坐卧休戚相关的人生智慧。禅是我们人生的一种指导——要有一颗超越自我的平常心,这样的人生才会纯真与欢乐。
                                
摘自《河北佛教》2012年第3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平常心       超越之心)(五明学佛网:平常心       超越之心)  

 杨佛兴居士:评“平常心是道” 

 郭元兴教授:人间佛教与平常心是道——答汪燕鸣先生问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什么是平常心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6.平 

 麻天祥教授:超越与回归的“平常心”——论道一对禅超二元对 

 刘先和居士:平常心是道 

 衍慈法师:「平常心」是什么? 

 雪漠:什么是真正的平常心? 

 雪漠:超越之后才有平常心 

 心律法师:最难不过“平常心” 

 药师山·紫虚居士:以平常心看西藏密宗 

 常福法师:法海撷英——常福法师谈法纪要(续十二)平常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