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发菩提心的十大因缘 六


   日期:2010/1/6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好,请看下面:【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
  好,这一段进一步描述人的身心的苦况。前面谈到身体的生老病死,下面这一段谈心里的烦恼。
  “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好,我们来看:“心无常主”,这个“心”是指什么?是指我们六识的心,它没有一定的主宰,我们讲这是虚妄心,它是随着境界去转的。我们这个妄心,每时每刻都在向外驰骋,去攀缘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的境界。佛经里面讲心:一个是指肉团心,就是我们生理上的心——心脏;一个是指攀缘心、虚妄心——就是我们六识的心;还有就是我们的妙明真心、我们的常住之心。所以心的内涵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里面具有佛法心性上的奥妙。我们的妄心是生灭的,是不住的,所以它不常。但是相对于不常的妄心、生灭的妄心,还有一个不生灭的真心,对这个有时候我们很容易迷惑。
  在《楞严经》里面,波斯匿王跟佛之间有段对话,就谈到真心和妄心的关系问题。当时波斯匿王也觉得生命无常。佛就问,你的生命是不是也是变异的、败坏的?波斯匿王说他相信这一点,因为他从小到老,感觉十岁的时候比一岁的时候要衰老,二十岁时比十岁要衰老,直到他今年六十二岁的时候,那比青壮年时更衰老了。衰老了一定要走向死亡,所以他认为人是会死亡的。那么死亡的时候,对于这种不死的东西,他不能了解。所以对那种断灭见,他觉得是有道理的,人是要死的,所以心也就没有了。佛见他有这种疑惑,就对他循循善诱,开示他当下不灭的、不受生灭的那种见性。这个识是变的,能见的见性是不变的。所以问:你什么时候见过恒河?他说在三岁的时候,他母亲带他去礼拜耆婆天的时候,他就见到恒河,到了十岁、二十岁,他常常就见恒河。好,佛就以这个来讲,你在十岁的时候,二十岁的时候,乃至六十二岁的时候见恒河,你的身体随着你的年龄在变老,这是你能够看得到的。然而你在十岁的时候见到的恒河和你在六十二岁见到的恒河,你的见性有没有衰老?这个见性有没有随着你的面皱,你看到的恒河水它也发白面皱?你十岁见到恒河和你六十二岁见到恒河是一样的,没有衰老的过程。你的身体是生灭的,随着你的死亡而终结。但你不生灭的东西——见性,就不随你身体的生灭而终结。所以见性——能见之性是不生灭的,他永远存在。你的身体是生灭的,是会死亡的。是不是这个道理。当下波斯匿王就明白,真的是在生灭的身心里面有一个不生灭的见性,这就是我们轮回的道理,生命是要延续的。
  所以不生灭的就像主人,生灭的就像客人,主人常住,客人会离开、会生灭。从这里我们来观察心——心无常主,心无常主就像风里的一个蜡烛,它会一闪一闪的;就好像水上的波涛有高下、生灭。而且这样的一个心,又分了六根,就好像一个家庭有六个门户,这六个门户又能产生六个兄弟,就是六识。这六识一定是非常挠乱的、干挠的,它一定是向外追逐的。这个眼根一定是要看外面的颜色,追逐外面的颜色,而耳根一定要追逐外面的声音,所以就处处奔驰。这就是我们的妄心,叫心猿意马,它的特点是他住不下来,一定向外跑。而且它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都是无常的。你这个舌头尝一个东西,当你身体比较好的时候尝得很甘美。但同一个东西,你生病的时候一尝就不好吃、很苦。是不是那个东西有甜有苦呢?不是,是我们的舌识变化无常所导致的。所以这没有主宰的、不能常住的妄心就好像商人在到处奔波。商人凭什么奔波?哪个地方有利益,他就跑到那个地方去。所以我们为什么活得很累,内心非常焦虑?这个心没有一天安顿下来。佛教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心,就是把这颗心猿意马的心收摄过来,把它契入到我们的妙明真心,融合一处,不要乱跑。一个对佛法没有修行的人,他对心的状态是一概不知道的,因为他整个六根追逐外面六尘产生六识,整个就是在那里颠倒过日子。但是我们如果修点行才会知道,我们的心是这样的狂野,是这样的如激流水,湍急得很。是那样地充满着贪、瞋、痴、慢、疑的烦恼。
  我们知道这个心是这种状态,还幸亏修行有所进步,你没有通过修行,没有通过念佛,连心里的状态都不知道。进一步我们要控制住这个心,安住这个心。凡夫众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所以任这个狂心奔逐在外面的五欲六尘里面,造作种种的恶业。造作恶业就身无定形,身就是我们四大的这个身体,它没有一定的形貌。一个人不是固定永远是这个样子的。一转身就改头换面,别说转身,就是今生随着你的善恶业,原来你比较善良的时候长得就比较好看,以后越来越恶的时候,今生都变得面目狰狞,面相都变化了。更何况随着多生多劫乃至今生的善恶业轮转在六道里面。今生可能是人的面目,下辈子可能变成马了、变成猪了。今生由于心还直一点,还能够站立起来。如果今生在人身里面心很横,蛮不讲理,心横身体就横,那你就变成横行霸道的畜生了。
  所以轮转六道里面,这个身体就好像一个房子,你善业多,你住的房子就是高楼大厦、海边别墅,很滋润;等一下子你恶业多,你就住一个小茅屋、贫民区,周边都是垃圾。所以房屋频频地去迁徙。他不是永远住在同一个屋子里面,或者高楼大厦,或者破壁残垣。这就看自己的善恶业,决定我们今生是人,或下辈子是畜生,下辈子是饿鬼,可能又到地狱,可能又转到天上去。就好像房屋频频地搬家。在这样一个频频搬家的过程当中,那是“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就是我们在六道轮回里面的这个身体——四大的身体,轮转的数量有多少呢?把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土地碎成微尘,每一个微尘就是一个身体,那你说我们在轮转过程当中经过了多少多少的身体?数不清啊!今生是人的身体,下辈子是狗的身体,再下一辈子是蛇的身体……一个身体按一个微尘来算,都没有办法来穷尽、算清楚我们往返在六道里面的身体。
  “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在每一次这样迁徙的生命过程当中,都要经历爱别离的苦,亲爱的人要离别就会流眼泪,在这个轮转过程当中,跟自己亲人离别的泪,把它加起来超过四大海的波涛。在轮转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身体死亡的骨头,把它堆起来超过须弥山:“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我们死亡的尸体,把它一具一具摆起来,那整个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都摆不下。你说这种事情若不是佛跟我们说,我们哪会知道啊!所以我们看:“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你说苦不苦啊!
  如果不是一向闻到佛的语言,这桩轮回的事情我们凡夫谁能见到?谁能听到?如果今生不是侥幸读到佛经,这种轮回的道理我们怎么能够知觉?庆幸我们得人生,庆幸我们信佛法,能够知道这个理和事。知道理和事怎么办呢?“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我们知道了经过这么多生死,也知道生死全由贪欲、愚痴所导致。贪欲、愚痴不断,生死轮回不能了断。所以在这里要加以警觉。以前不知道去造业,轮回还有情可原。现在已经知道了,还像原来一样贪恋五欲六尘,还像原来一样愚痴迷惑颠倒,那就不应该了。如果还是像原来一样去起惑造业,那只怕万劫千生,就不知道多少时间了,由于今生这一错,没有抓住机会,就永远的错下去了。因为我们得人身很难,得人身就像盲龟值木,得人身的概率非常非常小,但失去人身的概率又非常容易、非常多。所以“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什么叫良时?良时就是得到人身,六根完备,又闻到佛法,这就叫“良时”。你碰到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时,你没有抓住这个机缘,它就容易交臂而过。你再要得到这个良缘、良时就很难。今生大家闻到净土法门,今生若不能往生,意味着什么?那非常可怕,前面讲的地狱、畜生轮转就是我们要去的家,要到那里注册报到,不可能到其它地方去。你观察自己的念头是什么,就知道一定到哪去。所以在这轮转过程当中,三恶道里黑暗冥冥,跟你的家亲眷属别离,以后是长劫可能再难以碰面。你自作自受,到畜生饿鬼地狱得到那样的恶报,你是自因自果,你造了这个因一定自己受这个果。这里面的痛苦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这样的痛苦也只有自己去担当,就是父子至亲也不可能相代。我们谈到这里,怎么能不惊心动魄,怎么能不胆颤心惊,怎么能不把菩提种子激活出来啊!
  “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是故”,就是承上面所描述的生死的种种苦况,是这样的可畏。由于这个因缘,我们当下就应当发出一种心,要断绝生死的长流,要超出爱欲的苦海。我们轮转的根源就是贪爱,爱是生死根本,由爱就生起了欲望,由欲望就有这个身体。我们投生是什么?就是我们一念的贪爱过来的,才感得这样一个业报的身体。由这个生就有苦,生老病死就一起来了,十二因缘的三世轮回,一个一个的就接连不断了。爱欲是生死流的根源,所以我们要断爱欲。怎么断?就要有般若智慧的宝剑。所以为什么要持戒,为什么要观察YIN欲如火坑,这样斩断了生死的源头,自然就可以出离爱欲海的苦。所以无量劫以来莫大的功勋,莫大的功勋是什么?世间的五欲六尘、功名利禄都不是什么功勋。生死是大事,你把生死的这桩事情解决了就是你最大的功勋。今生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最大的功勋就看这一世能不能成就,在此一举。怎么在此一举?就是念生死苦,发菩提心。要生死心切,才能够渡过生死的苦海,借助般若的航船,到达涅槃的彼岸。一个生死心切的人,他自然就会远离这种爱欲的诱惑。
  对一个死刑犯你可以做个试验:如果看一台戏,唱得非常精彩,这时候你让他端一碗油端在那里,说如果这碗油顶在头上,没有滴下一滴,就给你免除死刑;如果滴下一滴,就要斩你的头。这时候你让他看那些花花绿绿的美女、场景什么的,他只会注意他的油不要滴下来。等到演完了,你问:你看到了什么?他会说不懂。听到什么?不懂。为什么?他全心贯注在那个油上。所以自然而然,生死心切的人,对这种五欲六尘,他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修行为什么生死心不切?我们生死心为什么不切,就是由于我们对前面讨论的东西没有感觉。所以“旷劫殊勋”就在这一生,就在当下发菩提心。念生死苦,发菩提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安法师       发菩提心的十大因缘)(五明学佛网:大安法师       发菩提心的十大因缘)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四部分 结语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二部分 略述信愿行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一部分 背景资料的介绍 

 大安法师:净业行人要有真诚心 

 大安法师: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念佛 

 大安法师:简单才美 

 大安法师:凡有愿者 终必能满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对国学推广志愿者的开示 

 大安法师:通途与净宗菩提心的异同 

 大安法师:庚寅年冬月大安法师与居士谈话 

 大安法师:十八高贤之刘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