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一手拿着糖,一手拿着鞭子


   日期:2015/1/1 13: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在世间修行不容易。常常会有种种逆因缘来干扰。单就时间来说,就很不容易保证。

  为了争取每天有一两块充裕而又宁静的时间用来专修,我一改从前白天打坐的习惯,决定每天早晨三点五十分起床,洗漱完毕,从四点开始,一直坐到六点半,然后再做饭、吃了上班;晚上从八点开始,一直坐到十点半,然后熄灯休息;中午小睡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晚饭少吃或不吃。按这个计划,只要每天坚持早晚两座,就可保证五个小时,而且这五个小时很可靠,一般不会有人来干扰的。再加上白天有空就坐,不拘长短,时时提起正念,这样一天算下来,可望达到五个多小时。

  决定既下,就开始实施。开始用闹钟定时,坚持了十多天之后,不用闹钟到时也能醒来。一开始我就提醒自己,醒来后应立即起床,要象铁一般坚定,绝不能犹豫,稍有恋睡之念,这一座就有可能打不成。凭心而论,最初一段时间还是坚持得很好的,并不觉得这样做是一种压迫,因为无论怎样,每天还是能够保证六七个小时的睡眠。

  人就是一种习气。青年人喜欢贪睡,平时太懒散,拖沓,起居无度,意志薄弱,易受诱惑,特别容易原谅自己,在这种情形下,说到修行,往往是一句空话,有口无行。现在有意逆着习气,按新的作息时间去作,才渐渐感到每座用功比较实在,不似先前那样悠悠忽忽的。间或有些许的轻安和法喜,这样越坐越想坐,身心也一天天地昂扬起来。

  常言道: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某种意义上讲,修行就是一个同习气不断作斗争的过程,也就是说,用好的习惯代替坏的习惯的过程。这中间稍有懈怠,坏习气就有可能占上风。更有一点,修到一定的时候,会有种种业障翻起来,表现为身体不适、烦恼憋闷等等。这样,上座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一种心理阻力,一种不情愿、畏惧、想退缩的心念在隐隐约约地浮动,不象先前那么欢喜顺畅了,往往要经过一番心理斗争,才勉强上座。但一旦上座了,也就没事了,反而会自我庆幸多亏刚才正念占了上风。我在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也碰到了类似情况。一度我的心脏又痛起来了,常常是整天整夜地痛,难以入睡,且感到乏力。这时每每到了该做功课的时候,就有一种退缩的念头浮上来,想宽待自己:这一座不打了吧,一两次间断不要紧,等身体好点再用功不迟。这样一来,真的就歇下来了。但到底是有誓言在先,歇下来之后,马上就会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又上座。但这后一次重新上座比起先前来,明显地有些应付的成分,自然效果也差些。

  由此我得出一条经验:用功得坚持定课,最好是雷打不动,不能有间断。偶尔因客观条件不可避免地中止了,也应及时忏悔,不能心存理所当然之念。要知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道心之退失,往往因于一念之松动。

  那么,当逆缘来临,或者说疾病缠身、烦恼升起、心生退悔的时候,该如何对治、从而保持精进心不失呢?

  我想起道友李卓恒先生曾对我说的一席话。我曾问李生:“佛陀在《涅磐经》中要求我们用清净、至诚、精勤、报恩四心去用功,在具体打坐时,您是怎么落实这精勤心的?”他回答说:“我们上座的时候,要把当下这一座看成是开悟的一座,成佛的一座,了生脱死的一座,这一座决不可等闲视之,要发大愿心、大勇猛心,争取在这一座有个消息,这样你才有可能放下一切外缘,心专一境,才有可能生起真正的殷重心、希有想,去把这一座打好……”

  真是经验之谈啊!每当懈怠升起来的时候,我就想起李生的话,并由此而生起许多的联想。心脏痛得厉害,说不定我正处于临终之际,此刻,我若提不起正念,或懈怠了,随习气走了,我必堕入恶道无疑。于是我从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强烈的警觉,它使我打起精神,作“垂死”之挣扎,以便把握住当下。

  净慧法师曾说过:“了生死不是叫我们死后去了,要在当下去了。当下了了才是真了,当下了不了,死时便没有把握。”信夫,斯言!我经常告诫自己:“此时的小病小痛算得了什么,临终八苦交煎、四大分解时,那才叫痛苦难忍呢!此时的区区不适,倘不能提起正念顶住,临终时想要作主,那是痴人说梦。平时烦恼光顾,能等闲视之,不失正念,临终时才会有希望。若做不到这一点,死时必随业流转无疑。看自己将来能否往生,能否解脱,就看自己当下在烦恼、病魔中能否立稳足跟……”如此这般一想,怖死的心和精进的心便同时生起来了。这种心念的力量是巨大的,鼓舞人心的,它能一念之间让你增长许多丈夫气及洒脱精神。就是在这种心念的支持下,我在修行中渡过了一段难捱的时光。

  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我愈坚持每天早起做功课,觉得精神愈好,心脏也不痛了,相反,要是有两天间断了,第三天心脏必痛无疑。这样,心痛反倒变成了敦促我不断用功的一种强大推动力。“要死的话,坐着明明白白地死;要不死的话,挺着坐着也不会有事;所以里外不要把病魔当一回事才好”,事后我曾洋洋得意地告诉我的朋友们。在这里,我想起我弟弟的一句话。弟弟生活在偏僻穷困的山村。生计的窘迫、没有希望的生活以及周遭人群的烦乱,使他把学佛修行视为生活中唯一依怙。当绝望和窘迫袭来时,他就跪下来念经。因为心诚,感应颇多。他每天坚持诵《地藏经》,一般人要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诵一遍,他只需半个小时就诵一遍,每晚他都诵三遍才休息。他说他几次看到家乡的山水刹那间变成了水晶色,大放光明,因此他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坚信不疑。有一次他笑嘻嘻地对我说:“佛菩萨度人真好玩,一手拿着糖,一手拿着鞭子,把你往前引。”我当时哈哈大笑。后来细细一想,确实如此。我所处的这种情形莫非也是佛菩萨“一手拿糖一手拿鞭子”在加持吧?佛菩萨的慈悲哪里是我们凡夫所能测度的啊!

  记得在寺庙生活的那段时间,每天晚课时,大家都要讽诵普贤菩萨的警世偈——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记得我初次念它时,真有一种触电的感觉,浑身上下毛孔都象是有热流通过似的。

  生命是无常的。死是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的一种可能。不要把死看成是几十年以后的某个“事件”。死就在当下,它是一种必然的可能。作为修行人,对死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警觉,不要让日常烦忙把它遮蔽了,应当练习“视当下为生命的临终”,学会以临终的警觉来把握好生命的每一个当下。当下把握好了,自主了,临终也就能自主。

  修行人应努力地让自己明白“我正处在临终之际”这一“事实”。我之所以用“事实”,是因为它确实是事实,决不是假设!佛经不是早告诉我们“人命在呼吸间”?真实的就是这当下的一口气,这一口气是生与死的交会处,一口气下来,不就是死?!所以,我们要时时提起一个“死”字,对生活中的每一天,不要等闲视之,不要匆匆打发掉,也不要等到明天。人在临终,好景莫流连,烦恼莫关心,痛苦莫理睬,得失全放下,只提起那历历孤明的一个正念,一个佛号,一个对极乐净土的向往,这才是生死暗夜中引我们出迷津的不灭明灯啊!得意时告诉自己,我行将就木!失意、痛苦、恼烦等等现前时,亦告诉自己,我这口气马上要断了!放下一切,为自己准备上路要紧!

  历史上有个伊庵权禅师,他用功很精进,心心在道,在大众中从不共人闲话。他有一个特点,就是每到黄昏时分,必痛哭流涕。人问其故,他说:“今天又只那么空过,未知来日功夫如何……”这话只有那些真为生死的人才说得出来。

  人身难得。我在出生的时候,已然生活在临终。这临终的一念对我日后的何去何从尤为重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修行       干扰)(五明学佛网:修行       干扰)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