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第5集)


   日期:2015/1/3 21: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请掀开经本,一百四十六面第二行: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从这里看起。前面第一句所说的,「初於闻中,入流亡所」,诸位一定要将这个入与这个所要搞清楚。在这一章经文里面,这一句是最重要的。前面已经跟大家分别解释过,可是这个意思是有相当的深度。从表面上看,六尘,这是外面的境界,它有诱惑我们的作用,既有诱惑,必有所在。如果这个心还被境界诱惑,我们的心是向外奔逸,往外面跑。假如是入了法性,这个入就是回头的意思,佛门里面常讲「回头是岸」,这是回头,反闻,这回头。世间法里面做学问,你看孟子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他那个求其放心就是入。如果不求其放心,那个放心是放在外面,放在六尘上,随六尘境界而转,这个心是乱心。不为境界所转,这个心就是一心,一心就是法性。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里面有说,「一真法界即是一心」,可见得这个法性就是一心不乱。

  为什么证入法性的人,就是证得一心不乱的人,他的心不会被外境所动,这是什么原因?当然我们也是很希望求得,而我们总是求不得、求不到,这个原因在哪里?原因在我们不了解外面的境界之真实相,而把外面境界都看作是实在的,这就无法证得。我们这个心要在境界上定下来,那是勉强的定,是用理智控制著感情不叫它动,这都不是办法,这石头压草。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这个压制到相当的时间之后它会爆发的,压不住的。这就是说明了不能够理解事实真相,才有这些弊病产生。所以佛在一切大乘经论里面,把这个一切事实真相给我们说破。说破,他是说破了,我们自己要悟入这个境界才有用处。佛给我们讲「万法皆空」,我们哪一桩空了?没有一样空了。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把一切有为法都当作真实,几个人把一切有为法看成梦幻泡影?这就是不晓得一切法的真实相,自自然然迷在外面境界里面。

  修学,这就有善巧了。像以前灌顶大师告诉我们,修行人没有其他的念头,唯守一法,然后见真。这个法子看起来好像很笨拙,看不起眼,实在是有道理,真正去用会很得力。为什么?那就是训练一心的办法。我们今天学佛,所用种种的办法都不是修一心,不修一心,换句话说,增长分别执著,那怎么会成功?增长分别执著是凡夫,不是佛菩萨。我们今天在这里听经,增长分别执著,读诵大乘经论,也是增长分别执著,天天干这个,那怎么得了!这个问题就大了。换句话说,我们不懂得守一法的妙处。表面上看起来,现在佛教挺兴盛的,特别是在我们台湾,到处都有人在讲经说法,有人在领众修行,好像是很盛,其实很衰。原因在什么地方?都不得法,都不能够守一法。譬如在民国初年大陆上只有一个道场它提倡的守一法,那就是苏州的灵严山,它就守一个办法,念佛。所以灵严山的道场是长年佛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打佛七,它叫长年佛七道场。道场里只有念佛,它没有经忏佛事,它也没有讲经,唯守一法,的确也成就了不少人。

  你要问为什么守一法就能成就?我们要追究这个病根之所在。《楞严》里面讲六结,我们就看最初的这两个,动、静。动静都是尘,耳根所闻的,有声的时候动,无声的时候静,眼根所对的是明暗,见明是见,见暗还是见。耳根对著这个声有动、有静,动静两种分成两大类,它的性质,在我们凡夫来讲,所谓是黏湛发性。湛是什么?湛寂的闻性。它是不是真的黏上去了?不是。所以诸位将来读经要读到这个字样,不要误会,有这个意思,可没有这个事实,似乎是这个样子。这就是我们讲耳识就是这么起来的,可见得耳识之所依是闻性,闻性里面染上了动静二尘,这就变成了耳识。我们今天用耳是用耳识,不知道用闻性。观世音这个方法就是要把耳识恢复到闻性,这个办法就是这样子,这就所谓是入流亡所。

  前面也跟诸位讲了,这个事情是要以般若智慧去观照,先照这个粗相。譬如说我们听到音声了,千万不要执著这个音声,分别这个音声,这个音声好听或者是不好听。好听,又起了贪心,多听听,不好听,又厌恶了,又希望离开,这个里面就又生了虚妄的取舍,那就错了。音声一起来的时候,这就是提示你自己的觉心,提起觉心,你就在这上用功夫,这个功夫真正会用是不间断的。这就是文殊菩萨拣选,为什么给选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就是耳根不间断。我们睡觉了,睡觉耳还在听,眼根间断,张开眼睛见,闭了眼睛就不见,明暗都不见。耳根是清醒的时候它在听,睡觉的时候它还在听,当你睡著的时候,叫你几声你就起来,你就醒过来了。如果是你眼根起作用的话,我写上你的名字给你看,你睡著了给你看,你能不能醒过来?不会醒过来,叫你几声你就醒过来,可见得耳根在睡的时候起作用,眼根睡的时候不起作用。我们用耳根修行二六时中没有间断,用眼根修行会间断,这个功德利益就在此地,这是不间断的,会用功功夫不间断。

  你要去观察,这个观察可不是思惟,这个里面特别要注意到这一点,千万不要把打妄想当作观想。观想,观想是观照,可不是在那里胡思乱想。为什么?离了心意识这才是观想,或者我们讲观照,用心意识都叫打妄想,这个是一定要把它辨别得清清楚楚。当耳根一接触声尘你就去观,刚才讲了,决定不落入思惟。这个现象怎么发生的?当然这是从声而来,有时候从动而来,可是也有从静而来的,它是从动还是从静,也就是说有声还是无声。这个时候无论是有声、是无声,必须要了解,无取无舍,你的功夫才能用得上,一有取舍的心,这功夫就用不上。诸位晓得,一根的原理是如此,根根原理无不如是,在一切境界里不取不舍。为什么?因为境界不是真实的,取舍都是错误。所以说无取舍才是正确。晓得这个境界的真实相,你必定可以做到外不随声尘所转,内不起分别执著,这就是内外两边都不著。这个时候你的清净心现前,清净心里面就生智慧。

  所谓入流,就是离心意识,用六根的根性,这是入圣者之流。亡所,所是一切尘境,六尘的境界,六尘境界里面无取无舍,在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这叫亡所。这是观世音菩萨他自己修学用功的基本的原理原则。今天我们所看的,这是境界了。『所入既寂』,这个「所入」就是前面的入流亡所,这个所就是亡所,入就是入流,入流亡所这个功夫做到了,心寂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个方法,你看讲的是简单,实在说是高明极了,这个真正是像一般人所讲的,快刀斩乱麻的办法,直截了当的明心见性。这个动静二尘,我们在前面读过,我们曾经读过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些东西,诸位要记住,皆如来藏妙真如性,这前面讲过。换句话说,动静二尘当然也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才说「所入既寂」。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是一个什么回事情?是不是观世音菩萨证得这个境界,外面动静二相就没有了?动静二相是有,他心里面可没有。诸位要晓得,一切有或者是一切无,都是从分别执著生的,如果离开分别执著,的确无有一法可得。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哪有一法可得?这个是功夫真正达到了一心。前面跟诸位讲过,这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事一心到不了这个境界,理一心不乱的境界,寂照不二,寂照一如,这是平常动静二相已经不能再扰乱他了。为什么?他这个心不缘外面的尘境。尘境不是真实的,如果没有妄心去缘它,尘境不生,这才是真正的入流亡所。这个叫做根本静,就是寂静。根本来寂静的,根是见到了,所入的尘这个时候也消亡了,可见得这个尘本来也是寂静的。诸位想想这个味道,大乘经里面佛所讲的,从无生法忍的境界再往上提升,寂灭忍,这个里头就有一点极清净寂灭的意味了。这个境界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殊胜、最真实的境界。这个意思就是说根尘都已经寂静了,妄识不生。不但动而无声之相了然不生,就是分别心也是静而无声之相,也了然不生,所以才说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是功夫继续的提升,从入流亡所又提升了一级,就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这个境界,在我们《楞严经》里面讲到后头五阴来说,这是破色阴的境界。诸位要记住,色阴就是代表著六尘,因为佛法,色法跟心法,可以归纳为二大类,展开来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我们今天说五阴,色阴破了。这个色阴里头,要是把五阴或百法来说,色阴里面包括了十一类,五根六尘,这个都是色法,这个关突破了。突破这一关,像《弥陀经》里面讲,超越了劫浊,五浊里头超越劫浊了,功夫到这个境界。我们修定,诸位要晓得,佛法里面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方法尽管不一样,目的决定是相同,那就统统修的禅定,都是修的定。而修定的目的就是要破五阴,超越五浊恶世。再往底下看: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如是渐增』,这个境界往上再提升,功夫愈来愈深了,到『闻所闻尽』。第一句「如是」两个字就是指前面「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所谓是到这个境界了。在佛法一般说来,这个功夫渐进,有观行、有相似、有分证、有究竟,像天台大师所讲的,这都是大的层次。我们现在姑且从观行上来说,观行是要用智慧,所以如果没有智慧,我们就不得其门而入,而智慧之产生一定要清净心。诸位千万不要误会,我们只要把经多读、多听、多来学习,我就开智慧,那你就错了。你这个办法所得到的是世智辩聪,对於你开智慧是构成了障碍,八难之一,你遭难了。遭什么难?智慧不开。所以诸位要想开智慧,你又去自找麻烦,自作障碍,那就无可奈何,你所走的路线完全是背道而驰。

  所以学佛人特别要留意,心地要清净,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逆境、顺境,染境或者是清净境界,全无染著,我们这个心才能清净。像前面讲的,入流亡所,这是第一步,入流一定亡所,亡所才能入流,亡所拿现在话讲就是放下万缘。五欲六尘你要放不下你怎么能入得进去?你就不能入流。能所不亡你怎么能到寂静?所以这个观智,我们说我们有没有?那就要问问我们自己,我们五欲六尘染不染?五欲六尘,就是根尘相接触的时候还动不动心?动心就是染,染就没有观智的本钱。没有观智,我们在修行,像天台大师所讲的六即佛,这个六个位次上,那个理即不必说,那是理体上的,那是一切众生人人有分的,那是理。事上呢?事上搞来搞去还落在什么?名字即佛,有名无实,名字修行,有修行之名,无修行之实。多少人搞了一生都是搞的假名,都是搞的名字。名字这一个范围之内完全是凡夫,包括世智辩聪,无论他有多大名气,无论他经教讲得怎么好,定功怎么深,只要境界现前他还起心动念,那就是名字即中。他出不了六道,甚至於说他还逃不出三恶道,这个东西麻烦大了!

  真正有了功夫,要从观行讲起。你看智者大师当年在世的时候,他圆寂的时候,他是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圣贤录》里头都有他的传记,这是天台宗的创始的第一代祖师。他圆寂的时候,学生们问他,你老人家在什么位次上?大家都很想、很希望知道。他非常谦虚,他是一个宗派的创始人,一代祖师,果位当然是相当之高,可是他自己很谦虚,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他说如果他要不领众,就是不管一切事物,自己修行,他可以证得一心。一心那是属於相似、分证;事一心是相似位,理一心是分证位。他说我可以能够到一心,因为我领众,在寺院里做住持,要管很多事,要分心,不能够专修,所以我证得这个位次只是五品观行,观行位。诸位要知道,观行位最起码的就是我们在净土里面讲的功夫成片。从功夫成片到事一心不乱以下,这个是观行位;事一心到理一心以下,这是相似位;理一心以上是分证位,这是六即佛里头。我这样一说,大家可以明了。这个观行位里面,跟诸位说,就预知时至,带业往生。你自己要是再修福,知道修福的话,这个福报就能够叫你预知时至,临命终时没有病苦,如入禅定。这是跟大家说明如何真正的修行;若不真修,到临命终时后悔,那就太晚太晚了。

  你要想真修,你就要记住前面我提出灌顶大师讲的话,一门,一生就守一门,守一个方法。守一门,在行门里面,如果你一门没有成就,最好不要涉猎其余的法门。譬如像我现在修念佛,我念佛没有到功夫成片,不要三心二意去学禅去,又去学密去,不要,一门都没成就,你要在一门上有成就。你看智者大师,到观行位了,这是有成就,到观行位就是功夫成片。再给诸位说明,功夫成片就可以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那一心不乱更不必说了,功夫成片就能做得到的,就自在往生。功夫成片里面程度当然也有浅深差别不等,功夫深的可以自在往生。

  研教亦复如是。初学的人解门比行门更重要,你们看看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他说得很清楚,初学的人解比行重要。也正是说明了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四十九年天天在那里讲解,这就说明了解比行重要。我们去找《大藏经》,找遍《大藏经》,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在什么时候领导大众去打过佛七,你们去找,能不能找到,释迦牟尼佛有没有交代那些弟子们集合起来打个禅七,有没有?没有。我们来做个法会,打个普佛,有没有?也没有,什么都没有。我们在《藏经》里面发现的就是天天在讲经说法,把这些理论、方法告诉大家,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从前这个修行都是个人干个人的,没有大家集体在一块的,集体在一块共修是我们中国人提倡的。提倡的人,一说你们就晓得,百丈禅师、马祖道一和尚,「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他们两个人提倡的。建丛林,我们大家统统住在一起,我们在一块共修。所以这个共修的制度是我们中国人提倡的。六祖大师在世的时候都没有共修,六祖的徒孙,他们大概是第八代的,我们在《坛经》里面都读到,马祖的师父是怀让,怀让的师父就是六祖。

  昨天我说过,博学多闻是要有条件的。那什么?根本智现前之后,才有资格博学多闻。所以在解门里面也是要专一,也是要专一个老师,你跟一个老师学。我们说学一部经,这个一部经学来学去,学了多少年,又不开悟,枯燥无味,厌倦了,这个就是什么?这就是没有耐心。所以我才不得已鼓励大家什么?你去找一个老师,今人不知道谁是有成就的人,找古人,为古大德的私淑弟子,一样成就。像蕅益大师他就学莲池大师的,蕅益大师学佛的时候莲池大师已经圆寂了,他对於莲池大师非常的崇拜,莲池大师不在世了,莲池大师的著作在世间,一直到今天还保留在世间,《藏经》里头有莲池大师的《全集》,现在还有《莲池大师全集》的单行本,我们图书馆这里也有,蕅益大师就是以他这个《全集》做为他研究的范围,专攻莲池大师的集子,一直到他自己开悟,不悟绝不看别人的东西,就守住这个范围,他守一,守一家之言,他成功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习?

  甚至於一些佛学院里我都劝告他们,你们办佛学院,所有课程里头,守一家之言,古德的,大家所景仰的,莲池大师的、蕅益大师的,可是只能守一家,用莲池的就用《莲池大师全集》,用蕅益的就用《蕅益大师全集》,不要两个同时来搞,同时搞不行,那你是走两个门路。如果近代的,像《圆瑛法师全集》,内容相当丰富,做为一个佛学院三年、四年的教材足够了,守一家之言。这样能够下个五年到十年的工夫,你才有根底。什么根底?观智的根底,才能够从名字位中提升到观行位,这是个办法。否则的话,你搞一辈子,都在名字位中,你二六时中提不起观照。你要是提得起观照,你的心是清净的。如果你这个心里面常生烦恼,那就是没有观照功夫,若有观照功夫,决定不生烦恼,心是清净的。如果你要到相似位中的时候,不但心是清净的,常生智慧。这个地方虽然不生智慧,但是也不生烦恼,心清净,有这种能力。不管什么境界,心都是清净的,这真正叫断烦恼,断烦恼就了生死。诸位晓得,六道轮回推动这个力量就是烦恼,烦恼障断了,六道轮回就超越了。所以前面讲,超色阴、超劫浊。

  这个时候这个定的力量渐渐加深,智慧当然也渐渐增长,所以说「如是渐增」,增到一个相当的程度,「闻所闻尽」。要是说外面这个尘不染,决定不分别、不执著了,但是内里面还没有到完全清净。所以这个功夫是讲的内功,前面一句,「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很清楚是讲的外境,先断外境,於外境上不起分别、不起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了然不生。这个功夫做熟之后,再加深,做什么?内功,这个内心更求其清净。这个闻所闻尽,能闻与所闻都尽了。这个在五阴里面,这个功夫又增进了一层,破受阴,色受想行识,破受阴,破见浊,五浊里头破见浊。这个都是连带关系,见浊破了受阴就破了,受阴破了见浊就破了,这个是连带关系。这个时候就是教中所讲的,分别、俱生我执,到这个时候才断,这个就是证得了人我空,相当於小乘阿罗汉的地位。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来讲,这是初得事一心不乱,就是这个境界。再看底下两句,它这是两句就是一个境界。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这个地方注意的就是那个『住』字。如果在前面这个境界,见浊、受阴破了,分别、俱生我执破了,你要是停止在这个位次上,那就是小乘了。停止在这个地方,不再求进步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弥陀经》里面讲的声闻、缘觉。那个声闻、缘觉跟我们一般这个声闻、缘觉不一样,我们一般声闻、缘觉,他不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他也没有求生。这个的确是大乘菩萨,是证得事一心不乱的,但是他的功夫不再往上提升了,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等於声闻、缘觉,是这么个意思,而不是真正的小乘人,他是大乘人里面,位次与小乘阿罗汉、辟支佛相等,是这么个说法。我们要是念佛修行功夫到这个境界,要是停止在这里,那就是这么个境界。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一个大前提、大原则,我们的境界希望要天天提升,不能住。『尽闻』,就是能闻与所闻统统都尽,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增高。这是真正有志之人,有志气的人。

  这个讲的这是大前提,我们再把范围缩小来说,这个修学的功夫、境界,要年年提升,月月提升,天天提升,你学佛才会真正有法喜充满,才会得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实在上说,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第一章就说出来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是什么?所以一般人,它这个句子是活的,凡夫看到了是凡夫的境界,佛菩萨看到是佛菩萨的境界,这句子活的。凡夫人看到,孔老夫子叫我们学,我们要多多的学,学了我们要练习,自己会了,很快乐。这个境界很粗、很浅、很低。菩萨看到了,学是什么?学是觉悟,学是觉。你们查查《说文》、查查字典,学当什么讲?学当觉讲。觉而时习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这个习是什么?习就是历事炼心,在一切境界里面觉而不迷,这就法喜充满。这是真修行,历事炼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这是历事,样样事都经历,在这里面学什么?学觉而不迷。换句话说,学什么?学著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觉而不迷。《金刚经》里面给我们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学这个。

  所以小乘人没分,小乘人不学,自己找一个深山,找一个岩洞里面去面壁去,不接触外面境界,不修历事炼心。所以小乘人没有智慧,他有定功,他能够断烦恼,但是他没有智慧。大乘菩萨不一样,大乘菩萨这个境界是天天要提升,绝不是守住自己那个境界,要提升,所以他要历事炼心。我们看《华严经》,你看鬻香长者修禅定在哪里修?在市廛之中修。市廛是什么?最热闹的地方,像我们今天说的百货公司、市场,最热闹,人最多的地方,叫你看得眼花撩乱,在那里怎么样?炼不动心,这个就是修行。唯有这样,才能把自己这个境界提升。我们在百货公司去逛一下,看到琳琅满目,这个也不错,这个也想要,那个看看,也动了心,你心被它牵跑了。一想想,不对,我要修心,不动心、不起念,眼睛闭著,勉强把自己压制住,初级的功夫。下一次再去,比较清净了,动心的幅度比较小一点,这就是你自己进步了。到几时你完全不动心了,这个地方你可以去、可以不去。还没有到完全不动心,要常常去,要炼,锻炼,因为你还没有到净地,净地就是完全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摆脱这个境界再修另一个境界,『尽闻不住』,这个是禅定真正成就了,到尽闻,成就了。

  这个尽闻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完全的不起心、不动念,真正不起心、不动念,小乘就是阿罗汉的地位。小乘阿罗汉所以比不了大乘人,它道理在哪里?小乘人还没有经过锻炼,大乘人是在锻炼当中到了六根清净,这个尽闻就是六根清净,或者我们叫六尘清净,都可以,是一样的意思,真正清净。所以他这个境界比二乘人要高,他是经过锻炼出来的,这个清净是决定可靠的。假如这个境界相达到之后,你要是住在这个地方,就变成障碍了。变成什么障?所知障,烦恼是没有了,所知障,变成障碍了。必须要把它摆脱掉,要离开掉。这个时候,诸位要晓得一个原则,如果真有净相可得的话,好清净,净相可得的话,你已经又执著了,心又有所住了。住在哪里?住在什么都没有,极其清净,空相,凡夫住有,二乘住空。到这个地方有尽了,有尽了是什么境界?空,住到空的境界那里去了,这就又错了。虽然得到所觉空,可是他还没有能够证到能觉空。

  菩萨在这个阶段里面,他所到达的是外净六尘,内净六根。这个时候,再往上提升一层,尽闻也不住,『觉所觉空』,这一句就是再提起观照的功夫,破所知障,这是功夫更增进一层。能觉之智与所觉之理,又是能所一对,但是境界愈往上去愈微细。如果要是住的话,必定又起法碍,就是法执,又要起法执;换句话说,必要能这个能觉之智、所觉的空理两边也要摆脱掉,能所不立,中道不存,这样才能把所知障打破,把法执打破。到这个时候是能空的觉知、所空的理障也都寂灭了,这个时候才能够圆破烦恼浊,也破五阴里面的想阴,知道想阴本空。分别、俱生的法执断掉了,到这时候断了,这个时候所谓是思慧的功能达到了极处,这个境界在我们净土里面讲,这是初证理一心不乱。再看底下一段: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空觉』,换句话说,还有空,空不起觉,那么这个空不圆,不圆满,有觉,还觉得空,觉也不圆满。诸位想,到什么时候空与觉圆满?一定要到空觉不二,空觉俱无,空觉是一,这个时候才圆满。就是连空觉也没有了,这个是极圆之空,极圆之觉,求其空相及觉相俱不可得,所谓是「觉而无觉,空而无空」,所以称之为是『极圆』。由此可知,极圆的境界里面,觉无觉相,空无空相,所灭的空与能灭之空也不可得。这个在《般若》里面所讲的就是空空。《般若》讲的三空,我空、法空、空空,你看这个层次。到这个地方,这到空空,三空里头证得空空。前面讲了,人我空,事一心不乱;法我空,理一心不乱,破法执;到这个地方,这是空亦空,六结三空都超越了。这个是什么境界?在菩萨境界里面这是真正的无生忍的境界,真正无生忍,诸位晓得,七地、八地、九地,是这个境界。我们跟大家讲的是圆教,菩萨位次快到头了。

  底下一句才是真正到头,为什么?到寂灭忍,从无生忍再提升到寂灭忍。寂灭忍,诸位晓得,下品的寂灭忍是法云地,中品是等觉,上品是如来果地。我们通常在圆教里面讲理一心不乱,从什么时候是理一心?圆教初住就理一心。你看看,这个是理一心里头也有四十一个等级,这个地方所讲的,这是理一心里面极深的程度,地上菩萨的境界,超越了三贤,登地。严格讲起来他是七地,尺度放宽,最低限度也是初地,在圆教里登地。你看在本经里面所讲的,每一个阶段,两句话八个字,真正是纲要之纲要,再简单也不过了。可是这个里面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希望我们学佛的同修一定要发大心,所谓发大心就是发觉悟之心,大心就是菩提心、就是觉心。所谓觉心就是要把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正是《金刚经》里面所讲的无住生心。无住就提升了,他不住,就提升了。生心是什么?是生觉心,生菩提之心。

  话虽然是这么说,我们要想到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不能单看观世音菩萨,看他这个修行法,人家早就成佛了,这是他述说他修行的经过,提供我们做个参考,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因为他所提出来的都是原理原则,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用得上,这个是了不起的,无论修哪个法门,统统用得上,无论学哪个宗派,也统统都用得上,好在这个地方,真的是真正大慈大悲。所以我们今天从这个基础上如何去建立,建立而后才能谈到提升。好像盖大楼一样,先把基础打好,基础打好之后,慢慢一层一层往上盖,一层一层往上提升。你如果基础都没有,你提个什么?你拿什么去提?基础没有,天天口皮上在提升,那就讲,总在名字位中打转转,永远超越不了名字位中,这个就大错特错。所以一定要名符其实。由此可知,在今天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晓得奠定基础,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晓得奠定基础的理论与方法、功德与利益,那你就是有智慧的人,你对於现前的境界就是觉而不迷。如果你对於这一点疏忽了,那是迷而不觉,无论你在大乘里头修学什么法门,那都是盲修瞎练,迷惑颠倒。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资料恭摘: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第五集)  档名:07-006-0005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惟觉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