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父母呼,应勿缓”涵盖着圣贤圆满的修学


   日期:2015/1/4 21: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这句话字面上的解释是,父母叫我们,我们要马上答应,不能迟缓。这是要求小孩从小就要学对父母恭敬。如果父母叫我们,我们拖拖拉拉、迟迟疑疑,表现出来的那个样子就是傲慢,恭敬心就没有了。因此,孝第一要培养的是敬,“孝敬”,孝字后面还有一个敬字,没有敬,就没有孝。

  有一次子游请教老师(孔老夫子)孝道,如果对父母能够用物质去供养,给父母很丰厚的生活的补助,这算不算是尽孝?孔子否认,这不算是孝。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是说你养狗、养马也是养,如果是那样的话,养狗、养马跟养父母有什么区别呢?夫子说,“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心,那么你养父母,不就等于养一个宠物?有什么区别?那怎么能叫尽孝?因此,孝必定要跟恭敬心连在一起。而真能够有这种恭敬父母的存心,这个人就有福了。他在家里已经养成习惯了,对父母温和柔顺的态度,恭敬的存心,踏入社会,他这种气质一定会引起很多人对他的重视。领导一定喜欢这种人。这种恭敬的存心,就是他幸福成功的源泉。

  “父母呼”,这个“呼”字,如果是父母开口叫了,我们当然要“应勿缓”。父母没有叫呢?我们也要去体会,父母有没有什么需要。父母有时候不一定是口上在呼叫我们,口上呼叫已经是万不得已了,我们要懂得听到父母的心声、父母的需要,不待他开口,我们就要应勿缓,这才是真正孝道。

  孔老夫子的学生曾子,就是个大孝子。“父母呼,应勿缓”,他做得很圆满。有一天他上山砍柴,母亲一个人在家,结果一个朋友来找曾子,曾子母亲就慌了神,不知道怎样招待这个朋友。想到曾子上山砍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怎么样才能把曾子唤回来呢?那个时候也没有手机。老人突然心生妙计,用牙齿把自己的手指咬了一口,流出了血。十指连心啊!母亲一咬破手指,曾子在山里面已经感觉到心痛。曾子念念都是想着父母,所以母亲的心一痛,他在山里面就有感应,不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事,于是赶紧跑回家。回到家里一看,原来是有朋友来访。母亲就告诉他说:“因为朋友来了,我想赶紧把你唤回来,又不知道怎么唤你,就只好咬自己的手指,让你能够感应。”纯孝之心,可以有超越时空的感应。《孝经》说,“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孝悌存心到了极处,可以与天地万物一切生灵感通。称之为“通于神明”。为什么四海能感通?因为是一体的。只是我们太麻木了。何以会麻木?因为我们自己的心里存着欲望,妄念把本有的感通的功能障蔽住了,屏蔽起来了,所以不能体会到父母的呼声,不能感知父母的需要了。

  一个单位,有位年轻女子,休息日都和朋友到KTV去唱歌。一唱唱到很晚,然后又去酒吧喝酒,玩够了回家的时候,已经是夜静更深。在回家的路上,才看到手机上面显示有很多个未接电话,都是父母打来的。回到家里看到父母依然在等待她,而且等得面色憔悴。

  为什么曾子可以感受到母亲的呼唤,而我们有手机,父母的呼叫都没能听到?表面看是被KTV的大喇叭音响覆盖住了。其实是物欲把自己的心给覆盖了,所以不能感知到父母焦急的呼声。父母的呼叫哪里是喇叭音响的声音可以覆盖住的?  

  《大学》上讲“格物致知”。真正尽孝,平时要懂得在“格物致知”上面下手。格物就是革除我们的物欲,才能够得到真知、真智慧。如果不格物,没有办法致知。因为智慧都被物欲给蒙蔽了,真正把物欲放下了,我们的心地就清明、透彻了,这样才能与天地万物有感应。这时父母有丝毫细微的起心动念,我们也能感知。这是一个纯孝之人才能做得到的。所以我们学习,要先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慢慢提升自己的境界。真正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的人,已经是积德、积福了。如果父母呼不肯应,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往往会出乱子。

  有一个青年男子,读到“父母呼,应勿缓”这一句,心里面非常感慨。他想起自己少年时代遇到的一件事情,让他刻骨铭心。上初中的时候,他住在父亲单位的宿舍里,常常跟院子里的同学们一起玩。有一天,几个男同学邀他一起去给一个女同学过生日,开生日Party。就在他正要出门的时候,接到了妈妈打来的电话,告诉他“今天澡堂开放了,你跟我一起去澡堂洗个澡”。这个孩子当时很是犹豫,是听妈妈的话,还是跟自己的同学一起去玩?这个人算是有孝的根基的,他想到妈妈从小到大,为自己日夜操劳很不容易,妈妈叫了,就应该听妈妈的话,所以毅然拒绝了同学们的邀请没去玩,跟着妈妈去洗澡了。  

  这件事看起来好像很平常,当他第二天上学以后才知道,原来昨天晚上那几个同学一起喝酒作乐搞到很晚,几个男生都喝醉了酒,竟然把那个女生给奸污了,当场被警察抓住,几个男生都被送进了少年管教所。

  几年后,这个听妈妈话的孩子,考上了重点中学,后来又考上了重点大学,毕业以后,到了一个很好的单位工作。有时他工作之余回到家里,偶尔也会遇到那些儿时的玩伴,当年曾经住过少年管教所的人。看见这些从管教所出来的人,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了,十几年过去,也没有振作起来,有的人蹲在大院里下下棋,有的人搞一点小经营混日子。他们看到这位事业有成的人回来,也都显得很不好意思,躲躲闪闪的,或者是跟他苦笑一下,也没什么话好讲。

  面对两条截然不同的路,要抉择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孩子一念之间的事。他一念生起感恩父母的心,做到“父母呼,应勿缓”,因此就走上了正路,没有随波逐流而堕落。假如那时候“父母呼,应勿缓”他没做到,跟这些同学们去玩,很可能也会喝醉酒,也难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因此,回想起过去,这个年轻人非常感激自己的母亲。或许他的母亲至今都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是他真正明了,听父母的话多么重要。

  我们回想一下从小到大,父母在无意之间,救过我们多少回。所以父母的恩德,真的是恩重如山,我们要报答父母的恩德,要常常体会这句“父母呼,应勿缓”。很多年轻人长大了,也有很好的事业了,但是对父母的呼声却是充耳不闻,对父母的需要,更是麻木,不能感知了。

  有一年的母亲节,《广州日报》采访了不少的父母和儿女,而且特别采访了几位母亲。记者首先问这些儿女,母亲节到了,你们都谈一谈,你们要怎么样尽孝。结果不少儿女们都说,我要挣大钱、买洋房、买汽车供养我母亲。他们认为这样是尽孝。又问一下这些母亲,你希望你的儿女为你做些什么?结果这些母亲,没有说要儿女给她买洋房、买汽车,很多父母都说:“我只希望儿女不要太忙了,这个周末能够陪我吃一顿饭。”父母对我们这样的一个小小的希望,我们能不能够体会得到,我们能不能够“应勿缓”?我们常常将一个“忙”字作为借口。这个周末太忙了,公司还有事情,或者是说领导请吃饭。反正种种的理由就把父母给搪塞过去,总是心里没有把父母放在首位。把他的公司,把赚钱,把讨好领导放在首位。所以,别看这是生活的小事,这小事当中能够看到,我们有没有真实的孝心。如果忙于名闻利养的追逐,心就会越来越麻木不仁了。忙到最后,人生的方向都盲目了,到最后心里只剩一片茫然。那么忙到底,人生的意义又何在呢?所以父母的呼声,我们不可以忽略。

  当然父母要培养孩子孝心,也要懂得用正确的方法。也许不少人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情景,一个年轻的母亲,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孩正在地上玩,母亲想要拉小孩回家,但是这个小孩在地上耍赖、打滚,就是不肯跟他母亲回去。尽管这位母亲叫了好几声,这个孩子都不理会母亲。于是这位母亲就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果,然后胸有成竹地走到孩子跟前,对着孩子把糖果晃了一下,就这么一晃,孩子眼睛就盯在糖果上面,然后母亲拿着糖果,在他眼前慢慢地拉了起来,就看着小孩一下子身体就直立起来了。我们看到这幕情景,就会联想到马戏团训练动物,就是这个样子。结果当这个孩子站起来的时候,这位年轻的母亲就问他,你想不想吃糖果?那个小孩二话不说就要用手去抓。结果母亲早有预防把手立即收回来,你想吃就得跟我回家。于是这个孩子就服服帖帖,跟着他妈妈回家去了。

  这样的一幕场景,大概很多人在大街小巷都看到过。现如今很多年轻的父母,都是用这种方法管教孩子。我们试问一下,这样的方法管孩子对不对?想一想,糖果可以让孩子服服帖帖跟着回家,而母亲多少次的呼叫声,孩子居然充耳不闻。在这个小孩的心目中,糖果比他母亲更重要。这么小,父母就已经给孩子心田里种下了这种功利的种子,他可以为了功利而不要道义。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他为了要一个手机,而千般地来打扰他的父母,随着他的欲望的增长、年龄的增长,已经不只是要糖果了,他要的是手机。再长大一些,手机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了,可能父母要去买一台手提电脑,才能够满足他的欲望。上了大学,可能父母要给他买一辆小汽车才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的欲望也就无止境地在扩张。最后当父母已经没有能力满足自己儿女欲望的时候,儿女会怎么做?多少的父母年老的时候,被儿女遗弃街头。还有些儿女,为了争夺财产而谋害父母,酿成了种种的人间悲剧。

  这都是从小教育理念的错误。父母在孩子幼年的时候,教的不是“父母呼,应勿缓”,教的是“糖果呼,应勿缓”,“手机呼,应勿缓”,“电脑呼,应勿缓”,说到底就是“物欲呼,应勿缓”。孩子长大后,他所应的也不是父母的需要,而是自己的物欲。长此以往,社会怎么能不乱?所以,挽救世道人心的道德教育已经到了紧要的关头。

  父母呼,这已经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包括社会中每一个家庭的父母,他们的呼声我们有没有听到?他们的呼声是什么呢?呼唤儿女们回头,孝顺父母。面对社会大众那种急切的盼望,希望伦理道德教育的恢复,我们年轻人也要“应勿缓”。首先我们自己要去依教奉行,然后再将它广泛地宣扬,介绍给社会大众。

  我在去年底,辞掉了昆士兰大学终身教授的工作,重新来到我的老师老法师身边,做一名学生,继续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的同时也来讲习,把优秀的教育介绍给大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和谐社会也是教学为先。

  “父母”引申出来不仅是指自己的父母,包括我们的老师、长辈,也包括我们的领导,他们的呼声我们同样也要“应勿缓”。

  哪一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我们做一个有德有才、有一番事业的人。真正的好老师也是这样,希望我们做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我们的国家、祖国、人民,对我们也是这样的期许。

  对于父母、老师、长辈、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希求,对我们的盼望,我们要去实现,要去真正落实。做一个有德有才的贤德君子,报效国家,报效人民,这才是真正做到了“父母呼,应勿缓”。再进而把心量扩大,涵盖宇宙万物,这才是孝。

  《弟子规》在这里体现出一个最高的哲学精神,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任何一条,《弟子规》所讲的任何一条,都涵盖着一切的意思。仅“父母呼,应勿缓”这一条,就涵盖着圣贤圆满的修学,因为当我们不能够事亲,不能够忠于祖国,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不能够成圣成贤,孝道就不圆满。父母、老师对我们的呼声、盼望,我们就没有圆满应到。而圣人所做的也就是这“父母呼,应勿缓”而已。

  《孝经》中将孝分为三个层次,“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第一个层次,孝始于事亲。孝养自己的父母,这是事亲的阶段。第二个层次,中于事君。从侍奉双亲到侍奉君国,君就是领导,他代表祖国,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忠于祖国,服务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第三个层次,终于立身。立身行道,修养圣贤的品格,将孝做圆满。

  我们的老师净空老教授讲,《弟子规》打印出来仅一页纸,天平上面左边放一本《弟子规》,右边放《四库全书》,甚至将儒家所有的典籍都放在右边,天平上它们的重量平等。老教授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弟子规》的分量,它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儒家一切典籍。《弟子规》是根,根涵盖着树木花果。这一句“父母呼,应勿缓”,也涵盖了所有儒家的典籍。

  儒家典籍是教你成就圣贤,成就圣贤就是父母呼唤,你“应勿缓”。从这里就能够体会到,《弟子规》不是简单的一本给童蒙养正的小教材,它是一本帮助我们成圣成贤的大教材。懂得这样学习,这就是有悟性。纵然不能够学到像孔老夫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那样闻一知十的悟性,也得会举一反三,这样学就学活了,不是呆板的。如果只是把“父母呼,应勿缓”理解为父母叫我一句我就动一下,那就学呆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父母呼       圣贤)(五明学佛网:父母呼       圣贤)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明海法师:圣贤的面目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六章 乐见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六章 乐见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六章 乐见圣贤 问 

 蔡礼旭老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蔡礼旭老师:把握时间学习圣贤教诲 

 传喜法师:亲近圣贤承法脉 弘传正法利有情 

 传喜法师:西子湖畔话圣贤 

 传喜法师:松石尚懂圣贤义 今人何必输古人 

 传喜法师:心向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