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漫谈“禅与我”


   日期:2010/1/9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谈“禅与我”

《圆觉经》:“修习禅法,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皆依随顺;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大智度论》:“何等善根不堕六道、声闻、辟支佛,亦不堕顶?行不贪欲(财色名食睡),深入禅定;行不瞋厌,深入慈悲;行不邪痴,深入智慧。如是禅定、慈悲、智慧,无事不得,何况此四事”。禅(静虑)是佛教之魂;定力安住慈悲和智慧,称作正定或三摩地(粗音译:三昧);禅是法体,三摩地是体性。禅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无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中观真智,无相空慧。星云大师教诲:“欲行正道,须运悲智;欲证正道,须悟无我”。《金刚经》:“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无我”是大乘菩萨的精神境界;不是小乘罗汉的执“空”。“心中无我”并非离心,而是不着心相(我、人、众生、寿者);亦有称谓“无心”或“心空”,词殊理同。相对无我:如来一百、菩萨九十、辟支佛八十、罗汉七十、预流六十、无色五十、有色四十、天人三十、好人二十、普通一十和痴人零分。有我即迷,无我即觉;迷觉凡圣,念念迁变。精修无我,离欲弃相;动态趋静,升上高层。佛性本有,痴于执我(自我意识);念念无我,悲发智明。志愿捐献器官者(意外死亡或寿终),阎王给提高福报一个等级。目前众生,急需器官;佛子救难,义不容辞。德优往生,功在生前;不在临终,诵经念佛。佛教不是“死”和“鬼”的宗教;而是“人生”和“人间”的宗教。笔者怀揣字条:“如果我意外死亡,所有器官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
利我向内,利他向外;内增外减,内减外增;眼前利益,如何分配?人之大小,随之改变;超过极限,色相就变。我大悲小,悲小人小;小到最后,退化禽兽。我小悲大,悲大人大;大到最后,进化成佛。量变质变,因果定律;身心相应,转世变相。人我不同,人是抽象概念(无相、不可数);你我他她,具体形象的人(名相、可数)。举个例子:你看见过人吗?你没见过人;你看到的是个体:张三、李四……。张三是人,但人不是张三;因为张三不具有各种人的别相。张三具有各种人的共相,所以被认为人,而不是狗。人的大小是用精神优劣衡量的,不是财富、相貌、权力、地位、名气……;因为精神是物种转化的推动力,达尔文的进化观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不例外。业由心造,形随业转;色相差别,自心造就。雷锋我小,人就变大;普贤无我,充满宇宙。明彻此理,解悟见道;若能做到,证悟成佛。普贤菩萨:“因为心于众生平等,则能成就圆满大悲;因为大悲心系众生,则能成就觉者如来”。考虑问题,先人后己;利益分配,利人觉己。多做善事,成为好人;加行菩提,升华人格。好人成佛,佛是大好;好人未做,岂能成佛。星云大师:“说好话,行好事,存好心,做好人”。雅言称赞:高尚之人;高在精神,尚于无私。世善归属初级佛法;佛法兼融世间善法。世出入法,一脉相承;三法融合,圆成佛法。佛教通天,根植人间;慧果升天,福种人间。遁世成佛,如篮提水;空中楼阁,虚幻不实。学诚大师:“出离心是小乘佛法的根本,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 真正的菩提心,包含利他心和出离心两个方面,两种心都圆满才是菩提心。出离心使利他心更加清净,利他心使出离心更加深广(人人出离)。如果没有出离心,利他心就等同世俗的仁爱心,或其它宗教的爱心;如果只有出离心,没有广大的利他心,那么就是(小中)二乘了”。净慧大师:“善用此心,善待一切;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无私奉献,佛语布施;讲经说法,与时调整。再来之人当学普贤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心中无我。因由慈悲,不住涅槃;因由智慧,方便度生;因由禅定,不贪五欲;因由愿力,苦行不懈。《维摩诘经》:“虽行三界(欲界、有色、无色),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普度众生,是菩萨行”。达摩大师称之为“大禅定”:四相除尽,人间涅槃(不二法)。不来人间,何以还愿,何以度生,何以成佛。了断尘缘,并非无缘;心定菩提,身行功德。
菩萨不畏五浊艰 救苦度生信念坚
世间成佛泥生莲 佛教生来在人间
烦恼困境似山涧 激发菩提登峰巅
烦恼菩提并蒂莲 佛道从来跋无间
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
《楞严经》:“当度众生,灭除度相”。无相(我人物行果无)布施,心中无私;不求福乐(世法),不证涅槃(出法)。《十轮经》:“不见施者(人我相)、不见受者(人相)、不见施物(我所)、不见施行(德相)、不见果报(法我相)、不见无所得行(法相)”。《金刚经》:“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慧律大师:“为而不有,善而不居”。世善(人天乘)人我执,自利(五欲)利他;出世(小中乘)法我执,利他利我(涅槃)。文殊菩萨:“净施之报是涅槃道之资粮”。我相差别:先我后他,先他后我;私我变小。行为差别:为我为他,为他为我;作为变大。世间痴人:利己无人;私我最大,作为最小。入世菩萨(大乘):利人舍己;私我殆尽,作为无量。星云大师:“有己无人,是十足小人;先己后人,是世间凡夫;先人后己,是正人君子;有人无己,是大乘菩萨”。入出世痴四类同在,心性差别亦可喻为:大善无私,中善小私,私我小善,唯私无善。有为法(世善)利欲,无为法(出世)利涅;作为法(入世)双利,不求而获得。发愿菩提,全数回向;普施法界,救苦度生。往复增上,其德谁测;“不为己乐,但求众脱”。《大智度论》:“如是回向不堕声闻、辟支佛地”。出法小乘,我相法执,滞于涅槃;入法大乘,无相中道,彻悟解脱。人小大乘,应机选修;逐次提高,精进不懈。《十轮经》:“唯修大乘,能得究竟”。尤其居士,适修大乘;持戒不足,功德弥补。求法于上,得乎其中;求法于中,得乎其下;求法于下,必然落空。修学大乘,优先往生;诸佛欢喜,众生祈盼。《佛说出生菩提经》:“自发菩提心,复脱多众生;为世作利益,成就自利益;复令他解脱,此彼无差别”。“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如此小气,岂能成佛。佛祖教诲:“不修众善,不达真心”。
因果不昧归自体 利他利己本一体
心中无我行菩提 十界生灵不分体
大悲无相,所谓觉悟;“内无所得,外无所求”。行不着相,修学要诀:自利利他,不求果报;自觉觉他,行菩萨道。力修无我,六十及格;诸佛加持,寿终往生。亿万佛土闻禅法喜;弥勒净土禅修为主。华藏世界普度众生的正法是禅法,主流大法;尊重人格,开发悲智,人人成佛。
小乘无为,执“空”成相;神识不灭,实为半空:弃虚相我(阳界),执实相我(阴界)。无欲无求,涅槃寂静;十善十恶,是非全无。在阴界称法身,入涅槃称报身,附阳胎称应身,变现身称化身。方便讲法,立诸假名;阴阳合一,实为一体;肉胎生死,法身永存。无常之相是虚相,恒常之相是实相;有相之相是虚相,无相之相是实相。世间愚人,贪着有为;幻妄色身,虚相之我。尘恋五欲,爱恨情长;十恶十善,苦海沉浮。有为浊法,生死轮回;欲求解脱,当行菩提。星云大师:“发财不如发心,改运不如改心”。执虚和执实,都是我执(自私):人我执(事障)和法我执(理障)。大乘(菩萨)悲智,心系众生;即不执虚,也不执实。往来阴阳,不住不离(中道);如此空“空”,即是真空。弃相发心,常来人间;救苦度生,实践大愿。无相之我,念念度生;心中十界,同体大悲。小中二乘,已除事障;未破理障,闭关自守。自修其乐,自我解脱;舍离众生,情断菩提。涅槃自恋,心难安隐;十界一体,相互影响。心性无常,变化之中;复员退转,不乏其人。私我不除,万佛无奈;药师如来,亦无良方。生命若灭,一了百了;生命永恒,却不守恒。唯有度尽众生,消灭物体阳界,方可避免退转;此即大乘作为。
众生情欲贪有为 小乘情涅执无为
大乘禅者二不为 发心菩提行作为
海涛大师称之为“大我,宇宙之我”;悲愿之大,菩萨情怀。此种提法适应现代人的自我、人权、平等意识,契入当前社会关注:人生价值,价值取向,人生意义,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地球村,宇宙探索,不明飞行物,外星人等热点话题。“私我(无明)”固然是灵性生命的属性和本能(固体),但可通过“爱心”扩大(液体),再由“慈悲”蒸发(气体);大我至极,就是“无我”。将人生观放大到社会观(庄严国土,利乐众生),将世界观上升至宇宙观(觉悟众生,皆出苦海)。由离欲无为的小我,膨胀成弃相作为的大我;与天地众生融为一体,成为宇宙超人(大圆镜智)。学诚大师:“我们要在有限的人生当中,去体现无限生命的价值;在有限的时空因缘下,去实践和完成最宽广的佛法事业,去描绘自己生命的蓝图”。慧律大师:“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与牺牲。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信者能入,智者能度”;正信正修,无愿不成。世法活在情欲热恼,尘劳之中;出法活在无情冷清,闲呆之中。
修学不正,垢病生成;怪来怪去,都怪有我。
心中有我,尚未觉悟;心中无我,大彻大悟。
此即四空,明悟彻解:净心慈悲,灵性智慧。
于尘不贪,于涅不执;悲智度生,圆满正觉。
涅槃法相,执实有漏;尘恋情欲,执虚邪修。
四大五蕴,本空无我;一念妄执,堕入六道。
原本无我,何必执我;执我有我,不执无我。
无我修成 正见正信;有我修成 邪见邪信。
无我修成 真智空慧;有我修成 邪痴邪慧。
无我修成 大悲菩萨;有我修成 戚戚小人。
无我修成 菩提正果;有我修成 三途苦果。
我我我我,有我害我!无无无无,无我救我!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离欲弃相,通通通通。
持戒布施,离欲慈悲;戒定忍辱,弃相智慧。
精进修学,五度督察;慈悲智慧,成佛善因。
无始劫来,众生无明,伴随佛性,同时存在。
心源净心,本无贪心;尘识情欲,引发贪心。
性源净性,本无邪性;三毒久熏,习成邪性。
无明妄想,转化内因;物境诱惑,转化外缘。
觉着智性,悟着悲心,无邪无私,即是觉悟。
初始法身,单纯无慧;心性未定,尚未开悟。
佛之法身,久修除垢;心性觉悟,慈悲智慧。
净心发悲,即是明心;智慧不惑,即是见性。
无私奉献,即是发悲;不着四相,即是不惑。
欲修见性,须增智慧;明辨正邪,弃恶扬善。
欲修明心,先净染心;不贪五欲,不恋六尘。
我执无明,烦恼之根;六情五欲,痛苦之源。
欲断烦恼,唯破我执;欲出苦海,唯泯情欲。
持戒生定,禅定增慧;定慧观解,当发菩提。
私欲情感,人我痛苦;无私慈悲,人我快乐。
人生之乐,莫过奉献;发心之后,即感愉悦。
明心见性,升华人格;守本真心,圆满佛格。
心净身净,言净行净,与佛相应,方入净土。
净心思正,明心乐善:无时不善,无处不善。
染心思邪,私心造恶:无时不造,无处不造。
善恶业报,如影随形;离欲行善,即出轮回。
佛教生来,专净人心;有我无我,皆由自心。
诚心修学,定能往生;诚与不诚,都在于我。
达摩大师:“迷时在此岸(众生),悟时在彼岸(中乘辟支佛),不迷不悟在中流(小乘罗汉)。如来菩萨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亦不在中流”。《维摩诘经》:“心常安住无碍解脱”。
此缠缚彼隐愧 不迷此不执彼
心无妄即涅槃 真解脱在不二
当菩萨行菩提 救苦难度众生
身在此心思彼 来无碍回无碍
在五欲行不贪 恋即迷回无期
当大悲莫逍遥 众生尽入涅槃
这是一个中观法(中道)的例子。非有非无,即有即无;跳出边中,不即不离。中观法的表相是动态的,法无定法;酌情视需,对症下药,不拘一法。中观法的第二个要点:促进事物转化,升上新高境界。比如社会进步;不是因循守旧,更不是倒退。中庸,合二而一,只是诸法之一;恒即不离,即成法执;翻手演出“一分为二”。合事佬,和稀泥;无原则,无正邪。究其因由,我相作祟;消极好人,由此产生。中庸法念治理社会,必然导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换汤不换药。万法性空,缘起平等;妄执边中,逆理违法。世法道德,利益共享;人人克己,随顺公理。“家天下,皇权至上(人治)”之私我,实在太大了。践踏民权,亵渎神明;违背情理,天地难容。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亦是不合情理。私心私有,邪恶之源;自私自利,必然堕落。
悠悠封建五千冥 痛定思痛革皇命
发家致富又摇铃 五欲拼命无止境
贫贱富贵皆无明 出离轮回真革命
到达彼岸莫忘情 再来人间度百姓
妖魔叫嚣:恢复君主封建制度;痴心狂妄,不得人心。遮掩粉饰:“不坏国制”;不过是张画皮,何必再立牌坊。要断新中国的命,不自量力,不识时务;革自小命,遗臭万年。人类思维已趋向理性、民主和法治,社会必然向合理化调整。钱文忠教授:“儒学是宗教”。有关伦理道德的学说,都属于宗教范畴;宗教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宗教不可以参与政治和干涉法律;只能协助政府:净化人心,救苦救难,和谐社会,建设国家,保卫和平。钱文忠教授:“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儒、道、佛三教,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去伪存真,弃劣纳优,与时俱进的任务。教门本应无私,何劣不弃;为了强国富民,何优不纳。
佛祖讲法,如指(法)标月(涅槃);法性本空,应机设教。领会要旨,灵活用法;切勿执法,观指忘月。到达彼岸,证悟法空;即当弃船,勿寝法船。如病与药,病愈弃药;如敲门砖,门开弃砖。着相修学,难于见性;执法无慧,难尽愚痴。中道修学,不即不离;即不固执(法我相),也不无法(寿者相)。“如来说法,皆是方便,引导,权宜之说”;不可死执,或者盲从。比如现今妖魔炒作“末法时代”和“世界末日”。大乘菩萨,人间修行,人间成佛,岂有末法。释法的继承人,弥勒菩萨将来成佛,岂有末法。过去百年,法虽弱期,往生人数,反增不减。多事乱世最显真心,菩萨生于烦恼之中。激发菩提,提高觉悟,增加悲智,断除烦恼。大乘佛教,人间佛教;众生未尽,岂能中辍。佛说万年后,他有末法;但没说接嘱人地藏有末法;地藏没有末法,除非众生度尽。佛说末法,用心良苦;意在加快,救度众生。提醒后人:外道乱法,妖魔灭法,严加防范。其二激励,精进修行;莫止小乘,修学大乘。其三绸缪,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应对突发。正如做事:坏处预防,好处努力,方为上策。末法可有,亦可化无;懈怠即有,精进即无;小乘即有,大乘即无;邪法即有,正法即无。顺逆境缘,不可避免;但可转化,事在人为。一切心造,心转万物;人生历史,是心造就。万法无常,佛运能转;万众发心,就能转变。佛法弱期已经过去,切勿再传末法时代。人云亦云(众生相),缺乏智慧;或迷心窍,邪信难改。大小妖魔制造末法,其罪恶目的:毁佛正法,阻佛度生,误导邪痴,神权控制。正法兴盛,四众受益;四众精进,正法兴盛。法界佛子,齐心行愿;弘扬正法,开悟愚蒙。中观思维:佛法无边,岂有末法;即无末法(断),亦无恒法(常)。套用《金刚经》里面的透三句:佛说末法,即非末法,是名末法。第一个“法”是抽象概念,无相;第二个“法”针对实相而言;第三个“法”指虚相,名义上的末法。明了中观法、具体与抽象关系、虚实概念和无我观念,就能理解《金刚经》的全部义理。对于佛的权宜之说,应取中道:不即不离。《楞严经》:“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金刚经》:“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悟明真相,万法性空;借(法)相离(我)相,无相升空。勿执一法,勿着一相;执法非法,着相有相。
发愿出离者,都倡导“空慧(般若)”。文殊菩萨:“当知般若度即是佛,……。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从般若度中学,得正觉及高胜梵行人。…… 善男子、善女人,若求佛道,若求辟支佛道,若求声闻道,皆应供养般若度,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幡盖”。“空慧”即空性智慧,要求内外皆空:内不着心相,外不着事相;公正客观地看待一切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及分析相互间的缘起关系。慧别万相,无事不知(俗谛);智识机性,无理不解(胜谛)。法不自生,缘起心现;连锁妄执,尘识所变。法性虽空,缘起不空(事相);正因缘起,所以性空。
凡事皆有因和缘 有缘无因如等闲
有因无缘难如愿 因缘会合梦方圆
转入阴界回头望 痴狂人生泪汪汪
尘劳苦尽梦一场 五欲世事皆虚妄
“无见之见是正见”。“无见”即不着四相,没有成见;“正见”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正如不带有色眼镜,才能看清物体的颜色。若有成见,正见不生;如镜有垢,色像不现。净心虚寂,空灵观照;六识不生,慧鉴无穷。四皈依法,即是般若智慧具体的应用:“依智不依识(情感),依法不依人(佛尊在内),依义不依语(表相),依了义不盲从(迷信)”。世法讲:不要感情用事,要理智。即使是爹娘,也不能家族犯罪;孝法高于孝人,孝国大于孝家。中国自古就有“大义灭亲”和“忠孝难能两全”。大孝小孝,境界不同;孝果优劣,空慧分晓。“正见”是学佛修行的保障。“四皈依法”和“学佛八正道”等一切正法,都出自无我的空慧;“四相”及一切邪执,都出自私我的心识。有了正见,才有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而“无我”是产生正见的基因。先启无我,后有正见;一次无我,一次正见。又“正见”是产生正信的前因;先有正见,后有正信。海涛大师:“信而无智,增长邪痴;智而不信,增长邪见”。佛教信仰应该理性智信;不该感性轻信,更不该盲从迷信(众生相)。星云大师:“信仰要以正见深入体验”。《维摩诘经》:“无见无不见”。此句中的“无见”,即要无成见;又要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被其迷惑。“无不见”指看清事物的表相和实质(真相),及与它事物的缘起关系。比如“人间佛教”是大乘佛法的表相;目的是加快救度众生。弥勒菩萨:
手把秧苗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 退后原来是向前
净土何处?就在心中,就在身边,就在人间。依报随正报转;环境随心境转。心净土净,心浊土浊;天地一如,净浊在心。心心净土,人间净土;天地同净,融合一土。如此行愿,早日度尽;诸佛众生,皆大欢喜。再如,正法佛教从一开始,就重视学习各种科技知识和应用;提倡五明:声明(语言)、工巧明(科技)、医方明(医学)、因明(逻辑学)和内明(大小乘佛法)。学习科学,是为了深入了解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有助于解除蒙昧,破除迷信,辨别正邪,理解佛法,定心离欲,发愿菩提,救苦度生。妖魔反对阅读正法佛经,反对现代白话文和简化字,反对众生了解科技,反对医学研究;用尽愚民伎俩,目的是继续扮演假善人,哄骗众生,神权控制。广学多知是开发智慧,选择正法和保障正修的需要;“有比较才有鉴别”。妖魔害怕众生广学多知,增加智慧;因为知识和智慧能看破它们的阴谋诡计。缺乏知识和智慧,是人类深陷苦难的原因之一;只有消除邪痴,人类才能获得解脱。现今妖魔披上佛衣,打着佛的招牌,讲些似是而非的“佛法”;其实宣扬邪法,误导众生走入歧途;同时高调“僧赞僧,佛法兴”。悲心弱者易上其当;智慧低者易受其骗。世智:“当事者迷(迷痴表相),局外者清(清楚实质)”。大众学法,要用空性智慧辨别正邪,不可轻信甜言蜜语。佛教是理性和科学的宗教,是破除迷信的宗教;使人进化,提高觉悟,增加智慧;不该退化,变成邪痴。科学与佛教中的正法,并不矛盾;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反过来讲,经得起科学检验,理性判别和逻辑推理的佛法,才是正法;“真金不怕火炼”。进一步讲,经不起科学检验,理性判别和逻辑推理的佛法(无论哪位佛说),就是邪法;“假的真不了”。佛教是开放的宗教,主张人佛平等,反对个人崇拜和神化神权。欢迎科技工作者和各界人士,参与鉴定佛法;“真理越辩越明”。尤智表(科学家):“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真义”。要做到“无见”,首先要做到“心中无我”,念念无相。慧律大师把般若智慧比作“透视”;这是对“空慧”最恰当、最简练的喻释。所有“不二法”的范例,都是般若智慧透析的结果。比如人间(妄想)和涅槃(无妄):身在人间,心无妄想(五欲),何异涅槃;身在涅槃,心有妄想(执“空”),何异人间。执“空”和五欲都是妄想,只是环境和内容不同罢了。因此,菩萨不住涅槃,不恋人间;行愿菩提,救苦度生。学诚大师:“四智菩萨不住涅盘”。心中无妄,何须入涅;涅槃意境,实在心中。又如爱和恨,相对比较存在;有爱就有恨,反之亦然;皆从“私”起,都是无明。因此,我们布施时要慈悲,不要有人相(喜厌)分别;平等对待,按需给予帮助(平等性智)。《十善业道经》:“一切所有,悉以慧舍”。无缘大慈,意即在此:不择冤亲,同样济度。“佛度有缘”;我相人相,爱憎分别,悲小乘小。仁爱固态,博爱液态;我相神相,皆漏不满。慈悲气态,无相无界;于陆水空,普济万物;如天广覆,如地尽载。太上老君,入世不俗;弃丹发愿,习位菩萨。道家寡欲,一字禅功;勿执五蕴(色受想行识),莫恋神通。欲过五阴,唯凭“无我”;慈悲智慧,无关不过。普度众生,一切含识;天堂地狱,十界一体。
星云大师拆字:“知识如果得病了,就是痴”;病在慈悲不足,痴在邪慧造业。跟大师对一句:慈悲如果得病了,就是愚;病在智慧不足,愚在姑息邪恶。慈悲是一切知识的指南;没有慈悲,知识就会被邪用,造恶业。现在高智商犯罪,屡见不鲜。知识一旦用于造恶业,就是邪痴,不是智慧;因为智慧的属性是慈悲。慈悲本身就是一种智慧,而且是所有智慧的主心骨。老百姓讲:“善有善报”和“吃亏是福”;至少可以消灾和避祸。慈悲也是智慧增长的原动力;慈悲越大,智慧才能越高。智慧增长的直接动力是菩萨行;烦恼促生智慧。世法讲:“实践出真知”。慈悲减少,智慧降低;减少越甚,降得越低。《大丈夫论》:“有智无悲,障菩提道”。智慧减少,慈悲变愚;减少越甚,愚得越蠢。比如娇惯子女,溺爱不得好报。星云大师:“爱的净化是慈悲,爱的升华是智慧”。慈悲应受智慧调控;没有智慧,慈悲可能滋生坏结果。“坏结果”和“造恶业”都是罪行;但量刑轻重不等,因为动机不同。慈悲喻手,智慧喻眼;悲智双修,手眼并用;缺一非法,不成正果。学佛历来就是慈悲和智慧的实践,菩提愿的落实。《佛说演道俗业经》:“大慈大悲,不舍权慧”。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和四摄(布施、慈语、利行、同事)等善巧方便,都是普度众生(劝人学佛)的智慧(成所作智)。妖魔宣传:“慈悲培养祸害;方便培养下流”。正性发令,所谓良知;慈心主行,所谓良心。如此宣传,用意何在;如此自私,是否禽兽。应机讲法(世出入法),因人施教(妙观察智);适时劝进,修入大乘。大慈、大悲、大愿、大行和大智,都源自“心中无我”:反过来讲,着我相者不可能有此五大。心中无我,才有大慈;因有大慈,激发大悲;大悲心起,始发大愿;大愿力促,起动大行;六度万行,方得大智。五大同根,即串亦并;相互促长,圆融一体。俗语:“艺高人胆大”。《优婆塞戒经》:“若有说言,离于慈悲得善法者,无有是处”。星云大师教诲:“以空慧修道,以慈悲进德,以忍辱养力,以布施培福”。发心学佛,先学慈悲;慈悲心起,自然布施。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和四摄,皆以布施(慈悲)为首;纲举目张。《大智度论》:“如佛说布施是助道因缘。复次,人命无常,财物如电;…… 以是应施,作助道因缘。复次,财物是种种烦恼罪业因缘,常应自舍;何况施得大福而不施”。慧律大师:“认为拥有是错误的;认为失去亦是错误的”。
光着身子坠 裸着身子回
何物舍不得 善报如影随
《佛说善生子经》:“凡人富有财,当念以利人;与人同财利,布施者升天;得利与人共,在在获所安”。今世精神贫乏,来世物质贫乏;今世精神富有,来世物质富有。学诚大师:“自他相关受恩益,慈善施财合情理”。衣食住行,谁能独处;累劫父母,谁无双亲。三布施(佛法、无畏、钱物)中,财施最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法出法,递增圆融。学诚大师:“慈善是行更是心,自他不二即和谐”。随力而行,尽心而为;布施在行,更在于心。同情是心态,异体同悲;慈悲是行愿,同体大悲。同情在先,慈悲继后;由心到行,突破私我。中间过渡:感同身受;一念之差,凡夫菩萨。无力之时,心存行念;有力之时,即当奉献。家里家外,济困解难;力所能及,无论何善。献血救灾,扶贫助残;志愿爱心,当仁不让。勇于实践,投身公益;洒给人间,真情实意。佛教要求上报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下济三苦(畜生苦、饿鬼苦、地狱苦)。星云大师:“人之惑,惑于私,除私则明;人之病,病于惰,去惰则勇”。心主表意,性主内情;表里如一,落实于行。虚情假意,沽名钓誉,参私谋利,不是佛子。修心修行,实实在在;虚的假的,欺骗自己。法界佛子,人间师表;身语意行,一定表帅。普贤菩萨: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着。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发菩提心,传法兴教。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具诸善法。
若见众会,当愿众生,广宣法要,不行恶法。
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
触景生情,见物发愿;情愿皆系,修心修行。起心动念,言行依教;起心动念,布施度人。久之成习,明心见性;自然流出,真如佛性。修心修行,不在嘴上;而在心上,更在行上。未信佛者,劝其信佛;已信佛者,劝修大禅。一人带十,十人带百;我行你行,积少成形:菩萨人间,社会正气。正气冲天,十界合一;灭尽邪恶,人人成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菩提之道,行于布施。从我做起,现在做起;从小做起,身边做起。三施并用,尽心尽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勿因小善,而不为之;量变质变,人佛转变。一点慈悲,一点功德;一砖一瓦,垒起佛塔。雷锋点滴,真诚真行;人前人后,不为名利。如此修行,当下菩萨;感动诸佛,何须求生。普贤大悲:“众生苦难,我来代受”。小处着眼,乃大智慧;小事着手,乃大愿心。《大丈夫论》:“智慧不与慈悲相应,障菩提道”。促长智慧的必要条件是知识;直接感知或间接得知。我们不可能事事亲自实践;借鉴别人的经验,是获得知识的捷径。星云大师的力作《佛光菜根谭》,函括世间、出世(小乘)和入世(大乘)三法,精辟绝伦。该书凝聚了大师一生的血汗,积聚了大师无量劫来大行、苦行得到的智慧。学诚大师:“菩萨所缘,缘众生苦;悲心深切,理想崇高”。只要是人(佛尊在内)就该研习此书;无论其信仰。大师的“饭”真香!恶人吃了变善,愚人吃了长智,凡人吃了转圣,小乘吃了增大,菩萨吃了成佛,佛尊吃了无顶。无顶无堕,无极无反;学海无涯,修行无尽。
妖魔宣传:“念阿弥陀佛,即是修禅,即是戒定慧,即是六度”;离奇神化,邪法邪痴,外道迷信。大乘佛教是自救和度人,基础上的接引法门;简称自度或六度。星云大师:“应该增加第七度:自度”。意在告诫:自救保险,邪易危险;当靠自力,勿求外力。禅修实证,自救度人;切莫虚妄,自欺欺人。自度是信心的体现;信心是定力的体现;定力是悲智的体现。信心不足,缘由定力不足;定力不足,缘由悲智不足。万法心生,当求明心;见自佛性,何忧无救。所谓开悟,明鉴真理;所谓修学,开发悲智。达摩大师:“若了心修道,少力而易成;不了心修道,费功而无益”。修十善(不贪欲、不瞋恨、不邪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秽语)得上品者,升忉利天(第二层天,天人),享天福一千年。从第三层天(夜摩天,天神)向上,只能靠禅定功夫;否则,会从天上掉下来。鬼神身体含有一些物质成分,约重二百克。弥勒净土暂处第四层天(兜率天),正是为了近接大乘禅者;帮助他们展开十三经,升过二十八层天,出离六道轮回。修学始末自救度人,方能感得诸佛超度;修学始末自强不息,方能感得天上消息。心系众生,佛心系你;救度众生,佛力度你。佛力公正,即有亦无;自度即有,外求即无。学诚大师:“慈悲智慧无障碍,自利利他本一体”。智慧低者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怪修。自身禅定功夫不够,岂能悬浮于天外,岂能遨游于太空。高僧们感叹:“没有正见,出不了六道轮回”。海涛大师从菩提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角度指出:“大小乘的悲愿不同;应该内求解脱,外学菩萨。利人既是利己,度人既是度己;大乘自度,于度人中实现圆满”。小乘悲小自闭,导致智慧低下。“空”滞识阴,独闯二十八层天,费时费力。急于自了,失道寡助;力单势弱,欲速难达。远水解不了近渴,何必舍近求远。应修大乘,行菩萨道;有佛加持,易出轮回。两腿快走,胜过单跳;自救不成,还有飞船。人身难得,一失万劫;人生苦短,转瞬百年。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空慧观思,明鉴立断。不妨先行,行中体悟;其中益处,入道便知。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善有善报,于涅何缺;万法虽空,因果不空。退一步想,还有福德;来世人身,还能再冲。大乘自度优于小乘自救。十地入涅,较少退转;大乘禅法,真实度生。《成实论》:“多善多慧,必能得定;少善少慧,必不能得。多善少慧、少善多慧,增上调适,则可得定”。达摩大师:“出世不离入世;无妄既是涅盘”。若欲出世,先行入世;积德消业,坚固定力。入世修行,烦恼促进;遁世修心,闲逸懈缓。星云大师:“应该增加一戒:不懈怠”;意在强调“精进”的重要性。长苦短苦,反正是苦;不如精苦,尽早离苦。小乘持戒,安如万吨磐石;增戒我相,即成金刚护法。妖魔惑扰小乘禅者,目的神权控制:人永远是人,神永远是神,佛永远是佛;人要服从神的奴役,神要服从佛的指使,宇宙永恒不变(自然外道)。星云大师:“佛教的主张是超越神权的控制,掌握自我的命运;世间,永远是正法与邪魔斗争的世间”。大乘禅者,不受惑扰;心系众生,得道多助。《楞严经》:“无量金刚于佛前发愿:我们诚心保护修菩提者,得成菩提,永无魔事”。妖魔宣扬:“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世法“为己”指五欲;天魔地鬼吸人的精气和精血,自然希望人们沉迷欲乐。妖上妖,魔上魔,要的就是无妖魔;私内私,己内己,修的就是无私己;天外天,地外地,目的就是无天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前者明心,后者见性。明心缘慈悲,见性需智慧,守本真心靠定力,归根在无我。目标虽高远,行进须稳健,大乘禅者有护佑,出离的确快。星云大师教诲:“愚痴来源是我执,学佛须先学无我。
念身非我,多行善事;念口非我,常出爱语;
念意非我,受持大悲;念财非我,广济贫乏;
念名非我,清净生活;念权非我,救度羸弱;
念利非我,兼善天下;念色非我,正念喜舍;
念生非我,勇猛精进;念死非我,自在无忧;
念念非我,妙契佛心”。
“心中无我”是学佛修心的关津。离欲无为,始破无明(小乘净心);弃相作为,始入觉明(大乘明心)。净心能自救,明心更全救;小乘能自了,大乘更全了。《华严经》:“诸佛如来,以大慈悲心为体,于众生起大悲;因由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觉”。让我们发愿、互助;遵照佛陀的教诲,修入“无我”的精神境界。

释地藏
佛历2553年(公历2009年)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认识佛法       禅学)(五明学佛网:认识佛法       禅学)  

 其它:虚云和尚的禅学思想(蔡惠明) 

 杨佛兴居士:六祖惠能禅学思想述评 

 黄夏年教授:南北朝禅学史上的一桩疑案——玄高从浮驮跋陀学 

 楼宇烈教授:禅学的文本阐释与诗意接受——评吴言生《禅学三 

 魏道儒教授:明本禅师的禅学思想 

 魏道儒教授:圆瑛大师的禅学 

 魏道儒教授:宋代禅学的主流——宗果的看话禅体系 

 赖永海教授:从祖师禅到看话禅——宋元禅学管窥 

 徐文明教授:一枝三葩,三车一乘--评吴言生博士《禅学三书 

 方立天教授:南北朝禅学 

 洪修平教授:惠能南宗禅学思想辨义与新探 

 洪修平教授:略论玄学与禅学的相异互补与相通相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