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守培法师:佛门教学不拘形式,语默动静无不契机


   日期:2015/1/20 11: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已明未了佛法正旨者不能兴起教育矣,不知已明佛法正旨者如何而能兴起教育耶?

曰:吾佛自睹明星悟道后,自然善说法要,大说小说,顺说逆说,反说正说,或语或默,无不契机,未闻悟道后另求教育方法也,亦未闻有何古规可循也。又禅宗诸祖自得法后,或棒或喝,瞬目扬眉,皆能为人解粘去缚、拔楔抽钉,可证得佛法正旨者,语默动静,逆顺纵横,自然合于教理。

古德云:“大用现前,不存轨则。”

若为教育而预订教授法门者,不啻坦途栽荆棘,自生障碍也。

佛教之教育与世界之教育不得一概而论,何以故?

世间之学,皆有相也。世间之相虽博,世间之理不深。以不求深入故,广列课程,博而求之,三年五载,迟则十年八年,必有所得。

佛教之学,法在无为,其理极深,虽毕生求之犹恐不得。若效世界之学广列课程,种种杂学一齐进之,而求佛学之速效,犹如缚足求前,弄巧成拙,智者不为也。善学佛者,当从一门深入,一通一切通,故无须博学也。非但无须博学,二法同学亦不可。法二心亦二,不能深入故。永嘉云:“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佛法志在求根本,本得则枝叶自彰,故无须博学也。世间学不求根本但求枝末,所以不能不博学也。世间学与佛学不同,其异如此。

是故余言学佛者,宁可精而不博,不可博而不精。观夫古之高僧深入佛法者,无不是置心一处几十年不变易而能成就也。又世间学者,自古以来未闻有悟明自心者,非聪明不如也,即务博不求精之故也。古德云:“学博者谓之杂毒入心。”可知博学不利于初学,为教授者宜以一法授学者,而学者亦不可有多求之心,能于一法上有所心得,然后博览群书,自然法法皆是佛法。若于佛法未有得处,杂以世间学,世间学易得故,反牵制佛法变为世法,乃至僧相亦为之转变,可不惧哉!

夫佛学之目的,在明自性、了生死。若初学之人即欲学常识以为应对世人,则宗旨已错矣。欲求佛法之结果,如种瓜而想得豆,虽愚亦知其不可也。今之佛教教育,以杂学而错乱本旨,不能成就僧材,反成僧家之败类,此为一大因缘也。愚意不论授者学者,皆以明心为目的,二十年三十年,专心于此,不明自心,不为毕业。如是学者,不论多寡,乃至一个半个,是为佛教的好现象,舍此而谈佛教的教育,如舍舟航而渡大海,可断言不能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教育       不拘形式)(五明学佛网:佛教教育       不拘形式)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黄夏年教授:七塔寺溥常法师的振兴佛教与佛教教育思想 

 黄夏年教授:当代中国佛教教育三题 

 黄夏年教授:近代中国佛教教育 

 黄夏年教授:发展佛教教育,关心佛教界学者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