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学习心得 第1集


   日期:2015/1/31 17: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太上老君的一篇文章:

  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

  这篇文章我们一起学习的缘起,是我们师父上人在讲解《净土大经解演义》,讲到第一百二十四集,在今年八月二十六号的时候讲的,他就提到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道家一篇养心、修养的文章,我们师父在讲《无量寿经.德遵普贤第二》「具足总持百千三昧」这句经文里面就讲到了。老人家没有把百病、百药都讲出来,只是提到了几句,让我们大家去学习。之后师父老人家就吩咐茂森找个时间跟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所以我们就今天抽出时间开始来学习。

  因为茂森现在已经决定一门深入学习《无量寿经》(但是师父老人家的慈命,我们当然一定要去照做),我想既然我们专学《无量寿经》,那「说百病,崇百药」这些是不是打闲岔?不是。因为净土讲究正助双修,正修是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助修就是修养我们自己的德行,断恶修善,所以师父老人家提倡我们要扎好儒释道三个根。儒的根是《弟子规》,道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的根是《十善业道经》。我们今天选这篇文章来学习,实际上也是属於道家之根,它跟《太上感应篇》是同类的。我们认真的在心行上去落实善,这是很好的净土的助修。所以我就想到,这篇文章与《无量寿经》并不相背离,反而应该是互相的辅助,於是我就在《无量寿经》里找了一句经文做为我们这次讲席的题目,这句经文叫做「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出自《无量寿经》第三十六品,做为缘起,我们还是引《无量寿经》的经文最好。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品」当中说到,这是释迦牟尼佛对阿难尊者和弥勒菩萨这些弟子们讲的,说「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作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这一段经文实际上可以做为《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的总纲领。若曹作善,若曹就是讲你们,你们要作善,哪个是第一善?所谓当自端心、当自端身,把自己的身心端正了,你就是真正的行第一善。这里下面讲的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这是讲端正自己的六根,儒家讲的修身。修身实际上就是修心,什么叫修身?《大学》里就讲得很清楚,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叫修身。格物,就是把我们的物欲格除掉;致知,就是恢复我们的良知;诚意,是使我们的意念真诚起来;正心,就是使心地端正,这就是当自端心。然后你就能够修身,这个修身是自然的,正心了,身也就修了。身心净洁,与善相应,我们的身心都能清净,这个洁就是干净,干净是没有染污。什么叫染污?贪瞋痴慢、五欲六尘这些就是染污,要把它从心地里洗刷干净。你的心清净了,身也就清净,身心清净就百病不生。道家讲养生,这是最高的境界,身心净洁。与善相应,这个善,儒家里面讲究做圣人,道家讲究做神仙,佛家讲成佛、成菩萨,这叫善。你真正身心都清净,你就做到了。

  底下说,把所有的嗜欲(欲望、嗜好)都要克制住,不要被它所转;一切的恶都不作,身、口、意三业的恶都要把它放下;言色都要和,和颜悦色,待人处事接物要柔和;自己的身行应该专注,精神注意力要集中;动作瞻视这是指你的举止,都能够安定,都能安详,徐为就是要缓慢,太急了人身体就会出毛病。一个人能够心平气和,他的身体就自然很容易健康;如果心浮气躁,往往就会出毛病。做事要缓缓来做,三思而后行,如果仓促、贪快、急躁,这败悔在后,就会引来很多的后悔。为之不谛,亡其功夫,这个谛是讲真实,我们的言行、我们的心地都要真诚,这叫谛,如果不真诚,这功夫都是假的,亡其功夫是你没有真功夫,完全都是假的。

  我们看到,师父上人是我们学佛人最好的榜样。你看他老人家今年八十四高龄,可是身心健康,一天讲经两个小时到四个小时一点都不累,而且要处理很多的事情,这体力、精神跟我们年轻人都差不多。身体没有毛病,他很少去医院检查身体。唯有一次,好多年前,澳洲政府给他一个移民签证,按照签证的规定,必须要先检查身体,於是他就「好吧,那么多年都没检查过身体了,就去检查一下」。结果,他是去一个医院,指定的医院,有一个印度的医生给他检查,给他验血,然后很惊讶的问,「你多大年纪了?」快八十了。「你这么大年纪,可是你的血就跟三十岁人的血是一样的。以后你就不用再来检查了」。我们师父去很多地方,差不多到每个地方都会有人向他请教,老人家你健康长寿的秘诀是什么?老人家就很简单的回答,身心清净。这是我们今天的主题「身心净洁,与善相应」。你能够保持心地清净,身体不要有那么多的欲望,不要有什么嗜好,知足寡欲,自然你就能够得到健康,这是我们老人家的健康秘诀。

  佛家讲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佛陀教育的基础科目。老子,我们尊称他叫太上老君,他「说百病崇百药」,这个题目不正是佛家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吗?诸恶莫作就是说百病,把百病根源告诉你,根源是什么?是恶。这个百是一百条纲目,要细说那是很多的,所以诸恶是代表很多很多,我们都不要做,就不会得这些病。崇百药,崇叫尊崇,要遵循这种方法来修学,崇百药就是众善奉行。所以老子给我们列出百病和一百种药,我们看到其实全都是讲我们的心病,这个药也是心药,心病还要用心药去医。

  儒释道三家都重视修心,都重视修养,道家尤其是强调用因果的道理来教化人心。人明了了因果,实际上他自自然然从心地上就会防非止恶,他不会敢去做坏事,知道做坏事一定会有恶报。这个报应有花报、有果报,花报就是讲我们这一生,譬如说我们得了重病,我们的事业很多挫折,我们寿命短折…种种那些不好的遭遇,这都属於花报,现世就会得到;果报是在来世,因果是通三世。儒家、道家,特别是儒家,重在讲花报。譬如说《易经》里面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尚书》上讲的「作善降之百祥」,百祥是吉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灾殃,人的善恶就招感吉祥或者灾殃。正如《太上感应篇》上讲,「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祸福吉凶不是说偶然的,全都是自己招来的,自己起心动念有善的、有不善的,那就招感吉凶祸福。所以祸福之门在哪?就在我们的心。这一篇「说百病崇百药」主要是从因上提醒我们,让我们修善因、断恶因,我们自然就会得到吉祥的福报。佛家也有类似的一篇文章,叫《大藏治病药》,这个是唐朝灵澈法师撰写的,这个文章跟《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大同小异,文章很多文字上都一样。这位灵澈法师也是一位高僧,在律学上很有造诣,文笔也非常的好,所以有时候也跟当时的一些文人有诗书来往,像当时有名的刘禹锡这些人都跟他有互相赠诗。

  我们还是从《无量寿经》里面,师父上人讲解的文字先说,把这缘起说圆满。师父在讲《无量寿经.德遵普贤第二》经文「具足总持百千三昧」里面,他用黄念祖老居士《大经解》的注解,这个注解引了《会疏》里头有一句说,「又如欲治诸病,当备种种众药,然后能治」,讲到这里,就引用《说百病崇百药》这篇文章。古时候治病用中医,中医的药物是很多的,种种众药,大概也有一万多种,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属於草药,当然也有动物的、也有矿物的,不一定完全是植物的(草药),这些药都是治一切病的。中医的历史非常悠久,至少有五千年,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神农是在黄帝之前,黄帝距离我们有四千五百年,神农比黄帝至少还要早五百年。所以谈到中医,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西医相对来讲历史就短很多了,西医讲的大概是三百年左右,相对中医来讲,确确实实西医还是太年幼了。

  中国古人有智慧,他发明的中医,实际上所讲的这些道理都是通心性的道理。中医重视养生,治病是属於其次,养生是防病,所谓「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乱,不治已乱」。人要是有了毛病才治,那都属於二等的;上等的是没有病,让你不要得病,治於未病,你还没得病之前就已经帮你防治,这个是高。《黄帝内经》也是一本可以用来治世的宝典,不仅是治身、治病,还可以治世,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治未乱,不治已乱,一个社会还没乱之前,你要防治,不让它乱,要是乱了你再来治理,那也是二等的。社会跟我们人身其实都是一个道理,我们身体复杂程度绝对不会亚於一个社会。你看全身这么多的器官、这么多的经脉、这么多的细胞,细胞就好像社会里的人一样,全世界六十亿人口,我们身上恐怕还不止六十亿细胞。这些器官组织就好像社区、团体、各个国家这样,一个意思,治理起来其实是一样的。你懂得治身了,你自然就懂得治国,懂得治世。所以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什么?道理是相通的,而这个原点就是治心,心是一切法的根源。佛法里讲的就非常的清楚了,《华严经》上讲,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是宇宙一切现象,从哪来的?心现识变。所以你把心、把识给治好了,这一切法都治好了。老子何尝不懂这个道理?你看他讲病,其实没有一个是讲身上的毛病,全是讲心中的毛病,这是讲到根源了。

  好,我们就正式进入本篇的学习,这缘起讲完了。在这篇文章之前,实际上太上老君也有一段前言,写得很好,所以我想我们也一起学习。前言中是这样说的:

  老子曰。救灾解难。不如防之为易。疗疾治病。不如备之为吉。】

  太上老君就是老子,这是圣人,跟孔子同时代的,孔子还曾经去求教过老子。后来老子西行隐居去了,在隐居之前留下一部《道德经》,这是道家所依据的最重要的典籍。老子在这里说『救灾解难』,这是要化解、拯救灾难。说到化解灾难,现在人特别感受得深刻,因为我们现代确确实实灾难特别多,不仅世界的灾难多,我们人身体上的灾难也多,毛病很多。你看现在的病种,可以说超过过去太多倍,很多以前从没听过的病,现在都出来了。要化解灾难,『不如防之为易』,要防患於未然。这个「易」是容易,在它没发生之前,你就懂得防治,这就很容易;等到发生了之后你再去补救,这就不容易。所以你看现在这么多的科学家、这么多的国家元首都在讨论如何防治污染,如何对付全球暖化的问题,搞得也是焦头烂额,很不容易,有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我看不见得,所以要懂得防治。

  防治的道理,最重要的还是收归到心性上,由自己做起,由自己心地做起,因为外面的灾难都是心地所感召的,心里有恶,外面就感来灾难。《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人贪心重,就招感水灾;人的瞋恚心重,就招感火灾;人的愚痴重,就招感风灾;人的傲慢、不平很严重,那就招感地震,人的心地是什么样的念头,外面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灾难,一切法都是心想生。外面世界的灾难如是,我们身上的疾病也如是,所以老子说『疗疾治病』,就是治疗疾病,『不如备之为吉』,备之是你做准备,防患於未然,不要等发作了你再去医治,这就不高明了,你要事先积极防治,你就得到吉祥。所以《黄帝内经.素问》这一篇里面,「四气调神大论」就有一句经文说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就是讲防患於未然。实际上《黄帝内经》,尤其是看到「素问」这一篇,其实里头都是讲德。怎么样防治?最重要的是修德,德是根本。我们再看老子的前言说到:

  今人见背。不务防之。不务备之。而务药之。故有君者不能保社稷。有身者不能全寿命。】

  『今人见背』,见背就是违反这种原则,他不是防患於未然。『不务防之』,这个务是注重的意思,不注重预防,不注重事先准备,『而务药之』。那是什么?已经病了,然后急忙去找药、去治疗。或者社会乱了,急忙找对治的方法。全球已经冰山融得差不多了,才急忙找怎么样能够防止污染,这个问题就来了。所以,『故有君者不能保社稷』,有君者是指国家领导人,过去是帝王,现在就是指国家。国家不能保社稷,这就是不能够保证国泰民安,不能够使社会和谐,会有动乱;『有身者不能全寿命』,有身者是我们人,每个人都有身,有身的人肯定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没有人希望自己多病夭折。你是这样想,可是你能不能全其寿命、颐养天年?你要懂得道理才行,懂得道理,你还得要依教奉行才行。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文章就告诉我们这些道理。底下文中又说:

  是以圣人求福於未兆。绝祸於未有。盖灾生於稍稍。病起於微微。】

  『圣人』就是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一个对於真相通达、清楚了的人,这种人他所有的行为不会有错误,所以他是我们的榜样。他『求福於未兆』,圣人他也求福,当然不是为自己求,他是为众生求,福总是个好事。你想得福怎么得?得福要在没有见到吉祥徵兆之前来求,换句话说,在因地上要修。福是果,你得修因才能得果,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不种怎么会有果?所以圣人懂得这个道理,他想得那个果,他就种因。什么是福的因?福的因就是善。下面讲的『绝祸於未有』,我们要杜绝灾祸於未有,就是还没有发生之前,还没露出端倪之先,你就要把它杜绝。祸是果,因是什么?因是恶。所以圣人断恶修善,自自然然就会得福而绝祸。『盖』,就是一般说来,『灾生於稍稍』,所谓灾祸发生,在最初的时候是属於毫末之微。稍稍是指非常细微的,可能我们一般人没有留意,不经意的时候你可能就犯了恶,自己还不自觉,可是这个灾的因已经种下去了。严重的疾病『起於微微』也是这样,最初微小的那个因素,要是你没有观照得出来,这个小可以积成大,等到它积成大病再治也就晚了。所以真正智慧的人对自己一言一行,乃至一起心、一动念都非常的留意,知道祸起於稍微,这是非常细小的。如果因不善,必然会招致灾祸的果报。我给大家讲一个小例子,大家就能明了。

  在美国新奥尔良这个地方(那个地方犯罪率比较高),有一个白人男子有一天去那里出差,结果晚上住酒店闲著没事就到酒吧间去喝酒。喝酒的时候就遇到了两个女郎来勾引他,结果这个男子也就起了兴致,跟她们一起喝酒,没想到,可能酒里放了药,没过多久他就不省人事了。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等他醒过来,他发现自己全身都已经被扒光了,自己躺在一个酒店房间的浴缸里,身上铺著冰,他觉得全身无力,正好旁边有个手机,他就打电话去呼救。救护车把他送到医院,一检查发现这个男子的两个肾脏已经被切除掉了。原来有这样的一些犯罪团伙,专门是偷盗人的肾脏,因为一个肾脏在黑市里面能够卖十万美金,现在换肾的人很多。你看这个男子多可怜。《弟子规》上讲「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有关邪门的事情问都不问,更加不能够去接近。当这个男子受到女性勾引的时候,如果心里面有一丝的邪念,虽然身体没有犯这种邪YIN的行为,有这个念头,这就等於接受诱惑,没想到这一下就踏入了深渊,你看就自己可能丢命。所以真正这里讲的「灾生於稍稍,病起於微微」,灾祸往往都是起於最初那一点细细的念头,虽然自己没有觉察,但是无意之间已经被牵引到灾祸里面去了。所以圣人懂得防微杜渐,细小的念头和行为都非常的谨慎。下面前言继续说:

  人以小善为无益。故不肯为。以小恶为无损。故不肯改。小善不积。大德不成。小恶不止。以成大罪。】

  一般人往往觉得小善事好像没什么功德、没什么益处,就不愿意去做;以为小的恶事,就好像刚才这个男子,不就是喝点酒,不就是跟异性搭搭讪、聊聊天吗?小的恶事一般人不觉得它是恶,可是你要用真正的礼来衡量,你就用《弟子规》,「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酒往往是色之媒,饮酒乱性。这个恶很小,可是很多人他就不在乎,往往因此而遭受大难,所以小恶不要以为无损就不肯改。小恶不积也就不会成灾难,小善不积也就不能成大德,古人教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恶要是不止住的话就会形成大罪。

  故摘出其要。使知其所生焉。乃百病者也。】

  这是老子非常慈悲,看到世人往往对这些细微的善恶不太留意,等到酿成大祸、造成大病了,这时候后悔莫及,非常可怜,所以在这里特别把这些重要的道理和原则『摘出其要』,要就是重要。这些原则道理摘录出来提醒我们,劝勉我们断恶修善,『使知其所生焉』,使我们知道这些善恶所生的渊源。这个渊源是什么?就是心。所以『乃百病者』,「说百病」这篇文章列举了一百条心病,这是灾难、疾病的渊源。

  所以道家也非常重视医道,医家最首推的宝典就是《黄帝内经》。黄帝是人,其实《黄帝内经》不是黄帝自己写的,因为他是大圣人,而且他可能在生前也有把这些道理说出来,后人有记录和流传。真正这部《黄帝内经》成书是在战国时期,冠以黄帝圣人之名,那是说明这部经典的宝贵,它真正的名字就是《内经》,这「经」就是经典,圣人所说的是经典。你看这部经典是教我们怎么治病、怎么防病、怎么养生、怎么做的。为什么叫《内经》不叫《外经》?这就告诉我们一切都得往内求。你想得到好的身体,健康长寿,你要想得到福报,想要家庭和谐,想要国家繁荣安定,世界和平,这《内经》都讲到,全是要我们往内求。内就是我们的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个法就是一切的物质、精神的现象,全是我们心所变现。所以真正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不会生病,即使偶尔得了一点风寒病,可能四季不调的时候得了一些小病,你也不需要吃药,自然能够调和好。人往往得病都不知道改自己的心、从根本上改,往往都是往外去求,去治病、去找大夫、去做手术,结果都并不是很理想。

  我们认识的一位同修,他最近传来信息告诉我,说他自己觉得很感叹。他有两个姐姐,都患了癌症,一个姐姐已经过世,另外一个姐姐现在还在,得癌症很痛苦,做了手术也并不很理想。他去肿瘤医院,看到这些患癌症的病人都在受病苦的煎熬,心里很难过。他是个学佛人,有慈悲心,所以他就有困惑,人为什么会得癌症?他求佛菩萨给他指示。结果梦中就梦到了四句话,写给我,问我是不是佛菩萨给他的开示。四句话是「人品即自性,自性即佛性。人品比山高,不能生於病」。大意是讲我们的人品(就是品德)就是自性,自性性德,自性是什么?就是佛性,佛性是觉悟的智慧。我们觉悟的时候我们就回归自性,那就是性德流露。人品要像山,比山还要高,如果人品出了问题,那就会生病。他问我这四句话是不是佛菩萨的启示,我说应该是的,因为这个讲的道理跟佛经是相应的。他就悟到现在的社会道德滑坡,人们都不懂得这些道理,患了病很痛苦,还不知道这病是怎么来的,所以要养生治病、要消灾免难,唯一的方法,从德入手,他悟到的。我说真是很好,这是你慈悲心感应佛菩萨的加持。我们今天讲的老子「说百病崇百药」,正是讲这个道理。百病,我们要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病,圣人的学问都是求诸己,而不是求诸人,可不要拿著这个病,看看你是不是得了这个病、他是不得了那个病,那完了,自己得病了。所以最重要是我们自己反省检点。我们来看文中前面四句:

  喜怒无常是一病。忘义取利是一病。好色坏德是一病。专心系爱是一病。】

  这四句可以说是百病的总纲,你们细细看一看,实际上这四句是讲,仁、义、礼、智、信五常,缺了这五常就会得病。《左传》上面讲「人弃常则妖兴」,人要是没有五常,这五常是五常德,常是指永恒,永恒的德行,古今不变的,中外都如此。只要你是人,必须守著这个常德,如果把常德舍弃了,就妖兴,妖是妖魔鬼怪,对我们的身体来讲,就是病会起来了;对这个社会来讲,那就动乱会起来,所以人不能离开五常。

  我们细细看看这四句。『喜怒无常是一病』,这个怒就是不仁;无常就是不信,没有信了。信是诚信,诚信的人他有常心,他不会变化无常;有仁爱心的人他不会发怒,不会有怨恨心。『忘义取利是一病』,忘义取利就是不义。『好色坏德』是无礼,好色这个色是男女之色,就是YIN乱,没有礼法。『专心系爱』是无智,没有智慧,感情用事,特别是专注在儿女情长、男欢女爱这方面。当然也可以是广泛的,包括对一切物的爱,所谓玩物丧志,没有智慧。五常对应佛家五戒,五戒是佛家根本大戒,你只要皈依了之后,必须得守这五戒,你才叫做真佛弟子,否则是假的。戒是根本,没有戒就没有佛,跟儒家讲的礼是一样的,没有礼就没有儒。佛家讲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这跟儒家讲五常其实一个道理。不杀生这就是仁,仁者当然不会杀生,他是仁爱於万物;不偷盗这是义,义是宜也,做应该做的事,偷盗是不应该做的,这不义,忘义取利就是偷盗;不邪YIN就是礼;不妄语这就是信,不骗人,诚信,孔子讲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果人没有信义,讲话不诚实、无常,这个人就不能够立足;最后,不饮酒就是智,酒是乱性、乱智慧。所以「说百病」头四句其实就告诉我们要遵守五常,要严持五戒。

  我们细细的来研读第一句,「喜怒无常是一病」。如果一个人喜怒无常,一会高兴,一会又不高兴,颠三倒四、两面三刀,这种人他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们讲这个人不正常,不正常是心得了病,身也就不可能健康。我们师父讲经里就讲到,他认识一个年轻人,二十八岁就过世了,在过世之前他真的就是喜怒无常,一会跟你好得不得了,一会就可以跟你破口大骂。他以前不是这样的,临死的时候就出现这些徵兆。所以凡是灾祸来之前都有一个预兆,看到这种预兆,我们自己反省自己,如果有,赶紧就得提高警觉,要让自己的心绪平稳下来,心浮气躁往往就会得大病。所以怎么办?一定要多念佛、多拜佛、读经,把自己的心绪平静下来,然后认真的去忏悔自己,为什么我会喜怒无常?特别是怒,怒是伤身最大的,凡是怒,那是因为没有恕。你看怒字和恕字,两个字差一点,恕字是心上面有一个如字。子贡曾经就问过孔子,向老师讨一个字,希望能够终身奉行这个字,孔子就给他这个字,「恕」。什么叫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叫恕。你自己不想得到的,你不要强加给别人,叫如其心,就是给别人著想、替人著想,换位思考,如果加到我身上我不高兴,那我不能加给别人,这叫恕。怒,心上一个奴字,奴隶的奴,这个心已经成了奴隶,被自己的情绪、被烦恼所奴役,这就是怒。你看这两个字,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黄帝内经》上有这样的说法,「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古人真了不起,他这个智慧能够观察宇宙人生各种规律,他就总结出这些对应的关系,发现人不同的情志就会对应我们的五脏六腑。怒伤肝,人发怒的时候他就伤了肝,五脏对应五志(就是五种情志),肝是对应怒。所谓生理和心理不是两样东西,它是息息相关的,心理影响生理,生理也影响心理,所以中医里面讲究这个关系,非常辩证。确实我们学了佛就知道,真的,物质和精神是相互影响的。当我们发怒的时候,怒气上升,烦躁,这个就是肝火很旺。五脏也对应五行,金、木、水、火、土。肝是属木,树木的木,如果火很大,就会把木给烧了,火克木。你火很大,肝也就烧坏了,所以怒伤肝是这个道理。

  我自己特别有这个感受。我记得我的奶奶是一位非常勤劳的家庭妇女,其他都很好,唯有一个毛病,就是很喜欢发怒,而且常常对我的爷爷发怒,常常发脾气,脾气很大;我爷爷给她弄得脾气就非常好,不敢在她面前声张。所以我奶奶到晚年的时候眼睛就不好,白内障比较严重,而且全身筋很疼,一到有气候变化的时候全身风湿,筋骨非常疼。中医里面讲,五脏也对应五窍(五窍就是在人身体表面上的开口那个窍)。肝开窍於目,所以肝不好的人眼睛就不会好。你想要养眼睛,就得应该养肝,要清肝才能明目,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所以肝是对目。还有在五体上来讲,肝对应於筋,筋骨。所以我奶奶她就是爱发脾气,全身筋骨就痛,眼睛就不好。我爸爸也是这个问题,他本来年轻的时候眼睛是很好的,但是他也是脾气很大,大概也是有遗传,所以到晚年他眼睛基本不能看书,你看就是这么大的一个字,一般来讲我们都很容易看到的,他都看不见了,现在。这个我们真的是要注意到。

  我自己本身大概也有遗传关系,我小的时候也是脾气很大,所以「有其父必有其子」,这是真的。我脾气大到什么程度?我给你讲一个例子你就晓得。我六、七岁的时候(我还有印象),我有一次跟我父母下乡看望爷爷奶奶,在广州,结果也不知怎么跟邻居家的女孩闹别扭,她惹我生气了。当时我非常的气恨,我从厨房操起刀就要去跟她干,幸亏被大人给拦住。你看这么小一个小孩竟然这么大的脾气,可想而知我小的时候肝也是不好,眼睛也不好,现在戴眼镜。戴眼镜是从小就弱视,我不是因为看书看多了近视,是弱视。弱视是什么?那个机能有问题。这个是什么?我妈以前给我算过命,我是五行缺木,所以给我起名「钟茂森」,你看森是三个木,还不够,三个木前面还加个茂字。这是我爷爷给我起的名,我外公找出很多字,都有个木字旁的,我爷爷挑,这个木最多,所以挑个森字,前面加个茂字,补一下,我这五行缺木。我天生的,因为肝属木,五行中属木,我五行中就缺木,肝天生就不好,所以我眼睛是弱视,再加上这么大脾气。幸亏后来学佛,要不然真的完蛋了,恐怕就肝癌去世了,这是真的,很有可能。

  后来学了佛,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养自己的慈悲。所以我一学佛之后,我拼命放生,我放了很多生。放生这是养自己的慈悲心,养仁慈就是养肝。当时我还不懂这个道理,大概是佛菩萨的加持,我就自动的想著,这众生真的可能过去我也吃得多,我就多去给它放。所以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在中山大学,我们北门后面有一条大江,珠江,流过广州市。珠江旁边有一个农贸市场,我差不多每个礼拜都骑著自行车去到那里。我一买就把整个鱼档的全部给买下来,然后拿著我的自行车去载,来回好几趟,把这些鱼放到江里头。慢慢通过学佛,通过控制自己的烦恼,调节自己的性情,慢慢仁爱心增长,也不太容易发脾气了。我现在基本上不发脾气,真的好多年好像没怎么发脾气了,所以没得什么肝炎、肝癌。真的后天要去补足。现在眼睛还算可以,能够胜任这种繁重的学习、工作的任务,也不觉得很累。以前,我即使是在五年之前都是这样,看书看久了眼睛就很累,这我自己知道,天生的问题,肝很弱,所以眼睛也就很容易累。自己有意识的养自己的仁慈心,另外在生理、作息上面也要好好的调,不仅调心,还要调身,身心具调。

  调身怎么调?你要有好的生活规律,早起早睡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生活养生的方法。因为人要符合天道,天的运行有它的规律,太阳早上必定是从东方升起,然后傍晚必然是从西方落下,一天二十四小时如是运转不停,它有它的规律。人就得顺应天道而行,不能逆著天行,天亮了就得起床,天黑了就得准备休息。如果你天黑了不休息,天亮了不起床,你是逆著天来作业,那当然就会有毛病。「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在中医里面也特别讲究这个。中医讲的晚上子时,是十一点到早晨一点,这段时间属於胆经最旺,肝、胆这个胆经。肝和胆是互为表里的,中医上讲都是同源的,互为表里,所以我们有句成语叫肝胆相照。养胆也是养肝,养肝也是养胆。到了子时,晚上十一点以后,胆汁需要新陈代谢,这个时候如果人入睡,就很顺利的完成代谢。胆要是保养得好,所谓胆有多清,脑有多清,你脑子就好用,早晨起来头脑清新,精神充沛,精力充沛,气色也会红润;如果晚睡的人,往往胆就养得不好。特别是过了凌晨一点钟还不睡,这就伤了肝经,因为肝经在凌晨一点到三点(这是属於丑时)是最旺的时候。肝经旺,最好就是要卧倒睡眠,肝是藏血的,让血回到肝。《黄帝内经》讲的「卧则血归於肝」,你一躺下来,血就回到肝那里,肝藏血。血液也是在新陈代谢,在肝经最旺的丑时来完成,这个时候你要是入睡,那是最好的一个状态;假如你要是这个时间不睡,你必定会面色很差,譬如说面色青白,面无血色那种人,或者是整个情绪比较低落,身体感觉很疲倦,心情很浮躁,这些都是晚睡的人一般有的特点,时间久了就会得肝胆的毛病。所以你要养肝、调身,要早睡早起,晚上十一点前一定要睡觉,这是养肝之法。

  现在我基本是这样,所以大家看到我的面色可能还算可以。早上得起,早上不起,你的阳气不能够生发。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四季,春、夏、秋、冬一天都有。早晨三点到九点这属於春天,九点到下午三点这属於夏天,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这属於秋天,晚上九点到凌晨三点是冬天,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藏,你晚上得睡觉,藏得住;春生,你得生发起来,早上你得起来。所以三点钟以后就可以起来了,古人都是寅时即起,寅时就是三点到五点,这个时候起来的话,阳气生发,你这个人就有精神,精力充沛,不用睡眠很多,你也不会疲倦。但是晚上一定得早睡,不能早睡,你早上就起不来,那可能你得睡很多还补充不够。你早睡,早上起来得早,不用睡那么多,一天五、六个小时你也感觉到够了。这是什么?你懂得顺天而行。《朱子治家格言》开头就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个就是古人的作息。

  底下又说「喜伤心」,这五种情志伤我们的五腑,这个喜是过於欢喜。这个喜不是说你平时一些欢喜心,欢喜是好,特别是有法喜。法喜它不是一下子大喜,它像汩汩的清泉缓缓流出,不断的流,它不是一下子涌出来、然后一下子就没了,不是,法喜是最养身的。这个大喜是什么?就是遇到什么喜事你一下子高兴过头了,高兴过头都可能会容易丧命。我们师父就举了这个例子,说他过去认识一个同事,那个同事在军界服务,内部已经下了文件升他做中将,但是还没有发表出来,内部人透露信息给他,他就高兴得不得了,请人吃饭来庆贺,结果在席间一高兴,气一堵就毙命了,就呜呼哀哉了。所以你看,我们一般讲他命里没有那么大的福,福来了把他压死了。这是什么?大喜。大喜伤心,心肌梗塞,很明显;再加上喝酒,那对心是更大的伤害,里外一夹攻,他就见阎王爷去了。所以大喜不好,人总是要把自己的心情调节得很和合、很柔、很缓,心平气和这就最健康。

  「思伤脾」,思虑过多,中医讲「思则气结」,气容易淤积在那。一个人老爱思考,没事就在那胡思乱想,这个人往往神经系统会衰弱,神经衰弱。这个人一般会晚上睡不著,吃饭又吃不下,所以就会导致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没有精神,没有力气,一天到晚他好像欢喜心生不出来。这种是什么?伤了脾胃,脾气给伤了。脾做为后天之本是很重要的,一伤了脾,这人就食欲不振,一吃不下东西,他再好的人也就蔫了。所以,咱们学佛知道,凡所有想皆是妄想,有什么可想的?不用想,一切都是因果。

  了凡先生他这一点是悟透了。他早年孔先生给他算命,告诉他,你这命怎么样怎么样,该考第几名,该做什么官,得多少俸禄,命中无子,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都给你讲得非常的精确。结果他真的就按照这个命运走,一点不差错,最后他也就不再打妄想,知道妄想也没用。这是什么?真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谓「进退有命,迟速有时」,该什么时候来,它就什么时候来,你想也没用,不是想就能想来的;来了之后它该什么时候走,它就什么时候走,你想留也留不住,所以何必打妄想?了凡先生他有这个本事,他就不打妄想,到南京栖霞山,跟云谷禅师在禅室里头对坐三日三夜,一个妄念没有,连云谷大师都佩服他,以为他是个英雄豪杰。结果一问之下,原来他没别的功夫,只是知道这命是定的,没什么想头。当然他属於凡夫,这个凡夫也是难得的标准凡夫,咱们做凡夫都做得不标准,成天打妄想,不标准。人家了凡先生是标准凡夫,所以他能受教。云谷大师这一点化,告诉他,你这命运给孔先生算定,为什么不懂得改它一下?「能改吗?」能改。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你积善积德就能改善命运。了凡先生就听懂了,懂,是他真悟到了,他不是想通的。他不用想,想是想不通的,想是属於意识心的作用。要放下意识,意识是分别,把分别、把执著放下了,你才能悟,那是智慧,是实学。所以,真的懂了这个道理何必去思?思还伤脾。为什么知识分子脾胃有毛病的特别多?大家不知道有没有观察到,凡是爱看书的、学历高的,都有些胃病,多多少少。你看他爱打嗝,有时候看他面黄肌瘦的,脾胃有问题。为什么?思虑过多,知识分子就爱思考。所以这个我们要懂得。

  底下「忧伤肺」。忧心忡忡,这种情志会伤五脏里面的肺。我们看《红楼梦》大家都晓得,林黛玉她是怎么死的?其实就是肺病死的。为什么会得肺病?这人老爱忧虑,多愁善感,看到月亮,她就能够流泪流半天;看到花,她也就想得很多,忧虑、忧伤得不得了,所以她不得肺病还谁得肺病?忧伤肺,这是很好的一个例证。

  底下「恐伤肾」。恐惧、惊恐,这种情志会伤五脏里的肾脏。肾出了毛病的人往往会表现出耳朵不好使,因为肾开窍於耳。耳发生耳鸣了,或者耳听力下降了,这些问题可能跟你的肾有关。往往被吓了一下的人,他可能就伤了肾经。特别是小孩,你看小孩他这一吓,有时候吓呆了,是什么?他伤了肾。肾也主脑,他脑子就不好使,我们有时候说吓傻了,吓就会傻,其他的,喜不会「喜傻」、怒不会「怒傻」、思不会「思傻」,他就是「吓傻」,为什么?吓伤他的肾,他有恐惧,肾是主脑。如果是惊吓太过,肾气下沉上不来,人可能就毙命,这是民间说的「吓死人」,真的能把人吓死。

  怎么样防止惊恐?我们一定得学佛,学习传统文化。儒家讲的「勇者无惧」,勇敢的人没有恐惧,这是勇。勇,不是说你上阵杀敌势不可挡那叫勇,那未必;勇就是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惊不惧,就像「泰山崩於前而色不变」,这叫大勇,这个修养要很深的程度你才能够做得到。所以平时我们要多加经教的薰习,特别是学佛。你看《心经》里面告诉我们,「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你为什么会有恐怖?因为你有罣碍,你患得患失。你对你的身体执著,或者你对你的儿女执著,或者你对你的财物执著,反正你有罣碍。有罣碍一样东西,你就可能因此而会受恐惧。人为什么会有罣碍?因为没有智慧。肾在五常里头,仁、义、礼、智、信,它是跟智相应。「仁」对肝,仁养肝;「义」对肺,底下我们会慢慢讲到,人有义、有道义的人他的肺就好;有「礼」的人他的心就好,对心;「智」是对肾,有智慧他肾脏就好;有「信」的人,诚信,他的脾胃就好。五常对应五脏,所以我们养我们的智慧。有智慧的人(真正的智慧是什么?看破,这是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智慧)知道一切法皆空,宇宙一切现象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全是梦幻泡影,全是虚妄的,你担心什么,你害怕什么?根本就没有,有什么可怕?你有这个智慧,你真的无有恐怖,你的肾就好。所以恐是伤肾。这就是我们提到的五种情志对应五种器官。

  我们看到「喜怒无常是一病」,这一句主要提醒我们要养仁,仁爱之心;要养信,无常就是没有诚信的表现,一个有诚信的人他一定是心稳气和,他不会变动很大,不会心浮气躁。如果你有仁,你就不会患肝的毛病。仁爱的人他不会发怒,因为仁者无敌,他没有敌对,跟谁发怒?不是说,无敌是他很强大、很强势,没人敢跟他做对,不是那意思。无敌是他心中没有敌人,仁者爱人,他只有爱人,只有亲人,只有好人,他心里没有敌人、没有坏人,看一切人都是好人,这是仁者。你能跟天地感应,因为天有好生之德,天地的德行就是仁爱,你能修仁,你就跟天地合一了,你的肝就不会得什么肝炎、肝硬化、肝腹水、肝癌,这些你都绝缘了,眼睛也会好,到晚年都不会老化。你看我们师父八十四岁了,看报纸都不用戴眼镜,这真的,这是仁,仁爱心重,他身体好,特别是肝好、眼睛好,你看师父眼睛炯炯有神,大家有目共睹,这个是如是因得如是果。

  你守信,信是诚信,信对应的内脏是胃、是脾。五脏六腑,中医上讲的五脏是肝、心、脾、肺、肾,这叫五脏;还有六腑,六腑是五腑加上三焦。三焦是总和,包括上中下三焦。五腑,肝对「胆」,肝胆相照;心对「小肠」;脾对「胃」,脾胃在一起;肺对「大肠」;肾对「膀胱」,这是泌尿系统。三焦就是第六腑,上焦包括心和肺,就是我们身体里头有个部位叫膈,膈以上的心和肺;中焦是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和胃…这中焦;下焦是脐以下的,就是肾和膀胱,还有大肠,还有女性的生殖器官、子宫这些都属於下焦。人能够诚信,它对应的脾胃就好。所以当我们肠胃有毛病了,我们得好好想一想我诚信度够不够,待人是不是真诚,是不是「凡出言,信为先」,答应别人的事是不是真正做到了,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这是讲的第一句「喜怒无常是一病」。

  底下我们看第二句,「忘义取利是一病」。这就是自私自利,见利忘义。义是道义、义务,是责任。儒家特别讲究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就特别讲究义,义是帮助我们成仁的。在《礼记.礼运篇》就讲到「何谓人义?」什么叫人义?人之义,义是义务。所谓「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叫十义。对应五伦关系讲,父子这个关系,做父亲的要慈,要有慈爱心。这个慈爱不是溺爱,他爱什么东西就买什么东西,那不是慈。慈是你要教导他做人,修养品德,养不教就父之过,要教他,这叫慈。子要孝,孝敬父母。兄长爱护弟弟,弟弟恭顺兄长,这是兄良弟悌、兄友弟恭。夫妇之间夫义妇听,义是讲究道义、恩义、情义,所谓「百年修来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夫妇之间不能没有道义、情义。妇听,听是做太太的温顺合作,相夫教子。长惠幼顺是年长的对於年幼的要有恩德,施与恩惠,年幼的要顺从於长上。君仁臣忠,君是指领导,领导对下属要仁,下属对领导要忠。这个是人的十种道义、责任,你守著道义,你就能够得福报,首先你可以保证你的肺不会出毛病,因为肺对应五常的义。人要是不守道义,他往往会出现有肺部毛病,那徵兆往往从皮肤、从毛发就可以观察。因为肺开窍於鼻,鼻子有毛病也是肺有毛病,像鼻炎、支气管炎,这些都是跟肺有关。还有皮、毛,身上的皮肤有毛病,往往显示肺有毛病。我们要想健康,肺部很重要,这呼吸一不来,人就完了,所以肺是很重要的一个器官。我们看到历史上,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如果是不义的人,不守道义,就是该做的他不做,不该做的他做,这叫不义,当然为了取利,违背道义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私利。

  在帝王里头(我为了备课,我就常常看一下这些帝王到底怎么死的,还有这些贵妃、娘娘、皇后她们都得什么病死的),清朝末年的慈禧太后怎么死的可能很少人知道。根据史料的记载,慈禧在她七十三岁寿宴那一天,宫里上等的厨师准备了一百多道菜肴给她贺寿,结果喝了几杯酒、吃了点菜,慈禧太后就感到腹痛不已,大便次数明显增加,每天达几十次,并且带有脓血。最后变得骨瘦如柴,经过太医切脉诊治也并无好转,一周多以后她就昏迷不醒,命丧黄泉了。她是得什么病?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痢疾。痢疾是拉肚子不止,她得这么一个毛病。痢疾是属於肠的毛病,跟肺有关吗?跟肺有关。因为在中医里面讲,肺和大肠互为表里,肺是脏,大肠是腑,五脏对应五腑,大肠跟肺经脉是相通的。所以她是不义的人,慈禧我们知道她不义,八国联军攻打中国的时候,她还拿著本来要建北洋军师的军费去建她的颐和园,这是很大的不义,没把人民百姓放在心上,垂帘听政都是谋自己的享受,忘义而取利,结果她肺经出毛病了,大肠也出毛病,就是痢疾。她的先生也是差不多,先生死於肺病,肺病而死的,咸丰。咸丰皇帝也是一个软弱而好色之徒,把慈禧提上来,就给国家种了祸根,所以两个人都死在同样的毛病上,就是没了义。

  实际上真正明白道理,要不要去争利?不要争利。为什么?古人讲得好,「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真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这一生有多少享受,你有多少荣华富贵,全是前定的,不是说你能争就争得来的。你明白这个道理,不需要去争,不要用贪心,你还是本本分分的做人,你一样能得到;如果你用那些不如理、不如法的手段,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你所得的还是你命中该有的,你不用这个方法也能有。你看你冤不冤枉?反而你这样做把命中的福报都给折损了,本来你可以得大利,你只能得小利。可能你这一生应该有一个亿的财富,但是你一折可能得三千万,结果你得了三千万还觉得了不起,你看我用这个手段得到的,其实都已经打折扣了,所以何必要用那种方法?

  再者,即使你得到了你也带不走,真是古德讲的「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你看慈禧一生荣华富贵,带得走什么?连身体都带不走,一文钱都带不走,只带走那个业。那是什么?到恶道去受苦去了。所以聪明智慧的人看到这种情形,叹一句「何苦来!」为什么要见利而忘义,你做一个君子不好吗?「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君子明白该有的他就有,他就本本分分做他也有,乐得做君子;小人用那些非法手段谋取来的,把命中的福报折损了,冤枉!我们看十年前,二00一年,当时美国轰动世界的金融丑闻,安然公司(Enron)这是曾经在美国五百强企业里面排第七名的大企业,历史悠久。结果因为财务造假事件,金融丑闻暴露而破产。原因是什么?这公司的三位领导为带头,还有一伙人,带头欺诈,欺骗股民,结果股票价格一直在提升,因为股民被欺骗了,以为这公司前景很好。全都是被欺骗的,连财务报表都被造假,所以股价从四十多美元一股一直攀升到九十美元一股。后来金融丑闻暴露,股价从九十元一下就跌到不到一美元,几十亿的美金付之东流,数以万计的美国员工因此失去了他们的职业、他们的退休金和养老金,闹成了很大的一个金融股市的震动。我们看到其中这三位企业高管,他的下场是什么?他们面临的是长达六十五页的起诉书,被指控五十三项罪名,包括骗取贷款、财务造假、证券欺诈、策划并参与洗钱、内部违规交易等等。第一个,公司的创始人前CEO肯尼斯.莱可,面临著监禁四十五年这样的判决,不过他心脏病突发死了,当然这四十五年留待来世,这个债得还!另外一个人,前CEO杰夫・斯基林被指控二十八项罪名,面临著二百七十五年的有期徒刑,这是三辈子都还不了了。副董事长约翰.巴克斯特饮弹自杀。

  所以《太上感应篇》上讲,「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取非义之财的人,就像这三位高管,就好像吃漏脯。什么叫漏脯?肉摆在屋檐底下,雨水滴下来浸泡著肉,那肉就产生剧毒。饥饿的时候吃这种肉,渴了时候喝鸩酒,鸩酒是毒酒,那就是非不暂饱,死亦及之,刚喝一口、刚吃一口就死掉了。他们带走什么?所以这真的是一个大病。真正有智慧,我们要明了、要放下。这些带不走的我们要放下,我们要提起那个能带得走的。什么能带得走?善业能带得走,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个能带得走,其他什么都带不走,身体都带不走,所以要觉悟。

  这是讲究因果,其实世出世间的法,道理都是相通的。你能够懂得因果的道理,你在心上能够降伏自己的恶念、降伏自己的烦恼,实际上自自然然你所有的福报都会现前。《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讲,所谓「百福骈臻,千祥云集」,无不从阴骘中得来。阴骘就是你修阴德,你修善积德,你能得到百福骈臻,千祥云集。这是比喻,百和千都不是数目字,就是讲无量福报、一切的吉祥都能来到你的身上,你的身体就能好,你没有疾病,你能健康长寿,你的子孙也能好,你将来、来世会更殊胜,千祥云集。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要认真努力的去行善积德。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只讲了头两句,等下个礼拜二同一时间,我们再跟大家做汇报。今天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学习心得—身心净洁 与善相应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2010/9/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36-000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太上老君)(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太上老君)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 

 钟茂森: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把爱欲看破、放下! 

 钟茂森:一位双博士,真诚拜佛癌症十五天竟神奇痊愈! 

 钟茂森:见色而起YIN心,报在妻女 

 钟茂森:防止邪YIN,得延寿、功名的故事 

 钟茂森:每日坚持护生,不与虫蚁众生结命债的方法 

 钟茂森:文昌帝君显灵,奖罚两位读书人的神异故事 

 钟茂森:怎样可以时时刻刻积阴德 

 钟茂森:家境比较好时,正好要赶紧修福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四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三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