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弘法法师:浅谈一心不乱及念佛要诀


   日期:2015/2/5 19: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杂志2007年第6期  文/释弘法

一心不乱指信、愿、行的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这个问题,应该说困惑了很多人。因为不了解其确切含义,把易行方便的法说得难以实现,这显然是极不合理的。事实上讲,无论是事一心不乱,还是理一心不乱,我们一般人都做不到。就事一心不乱来说,根据蕅益大师的界定,要达到断见思惑这样的程度才算是事一心不乱,那么试想一下,现在一般人怎么能做得到呢?所以让人很困惑。包括我在内,学佛那么多年,也念佛,确实也很认真,特别是在做居士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虔诚、认真,因为那时候很单纯,没有那么复杂。但是要达到所谓的伏烦恼、功夫成片、一心不乱,这简直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坦白地说,就是没有做到过。这不是很显然地给人一种为难吗?《阿弥陀经》上讲,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而我们却一点也没有做到过,那怎么能往生呢?这个问题真的让人很困惑,也无计可施。后来细读《印光法师文钞》,看到了精确的答案。在《增广文钞》前面的《复濮大凡居士书》里面,谈到了一心不乱的问题。印祖认为这应该是贯前面的信、愿、行三资粮,不能光说持名一心不乱,可是现在一般人往往只理解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其实《阿弥陀经》一开始,举依正庄严是启信,接着要大家发愿往生是劝愿。那么当下应该怎么做呢?指导大家要执持名号。如此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要启发信心,要有愿心,要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是贯信愿行三资粮的一心不乱。否则光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就把《阿弥陀经》截断了。印祖这样一解释,让大家就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我们不要三心二意就行了,不要朝三暮四就好了。能一心一意地念佛,归心净土,当然需要信心的落实。

(编者按:《增广文钞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中,印祖开示道:“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经云‘一心不乱’,远承前文依正功德,即是教令生信;近承上文‘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即是教令发愿。又况下文劝信劝愿,不一而足。阁下截断前文,止执一句,故有不贵发愿之疑。”据此文义,一心不乱的意思,贯摄信愿行,乃指对西方净土依正庄严要生信,要一心一意地信,不怀疑;要发愿,一心一意地只求往生,不再愿东愿西;持名念佛,一心一意地念,不再散漫懈怠。

印祖此段开示,深符佛意,如《观经》云:“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此处的三心,与信愿行的一心,是极为一致的。

又天亲菩萨《往生论》云:“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此处的一心,主要指信愿的一心,亦内具功夫的一心。

故印祖赞叹蕅益大师的说法:“‘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

信心问题,按照祖师大德的要求,即使是释迦牟尼佛在你面前示现,告诉你念佛法门还不是很彻底,再告诉你另外一个更殊胜的法门,在那种情况下,你告诉佛陀说:佛陀啊,我已经修净土法门了,我已确信无疑,别的法门我也不接受了,我就信这一个。这样的信心才算是坚定了。我们现在是很难做到的,朝三暮四的多,今天听听这个,明天搞搞那个,一会儿想打打坐,转过身来又要去活佛那里求求加持,说禅宗比较适合自己的根性,认为密宗更能得到加持力,在学佛人中间,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总的来说信心不够。不要问念佛的人像牛毛,往生的人像麟角,是不是因为没有达到一心不乱,其实这不在于持名是否一心不乱,就在于连基本的信心都不够。比如很多老太太,你教她念佛,她念得很认真,你对她说:你念得好啊,老菩萨,你肯定往生西方。她会说:哪里哪里,我只是消消业障,种种善根,往生西方是根本不行的。她自己没信心,不但自己信不过自己,更重要的是信不过佛陀,怎么能谈得上坚固信心呢?看起来好像很谦虚,实际上是没有信心,对佛的信心不足,对自己的信心没有。所以“信”的问题没有解决,怎么能有坚固的愿心与满意的结果呢?

愿心问题,当然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我们现在一般学佛的人,很难做到。比如一个虽然肯念佛、也有愿求生西方的人,在他生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医生,想到的是子女来不来看,而不是先想到阿弥陀佛来不来接引,为什么呢?愿心不够!所以说,持佛名号的功夫深浅倒是另外一个问题,而导致往生与否完全是信心和愿心上的问题。再反过来看,现在的人在持佛名号上倒是很计较,这个计较当然也是应该的,但是自己功夫没有成片,没有伏惑,觉得很苦恼,这正好说明其信心和愿心都不够。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句话大家都背得很熟,可是没有把它理解透。《阿弥陀经》上讲一心不乱,用蕅益大师这个答案才合理恰当。要紧的是信心、愿心,有了这个基础,教你不念佛也办不到。

一心二用和耳根念佛

持佛名号,印光法师告诉我们,一切时,一切处,念阿弥陀佛名号。怎么念呢?耳朵听。这是印祖开示中非常精要的内容。耳朵听就是利用我们六根中最利的一根。佛经上讲,耳根功能是最好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会得到,所谓耳听十方。印祖之所以强调念佛要用耳根,道理就在此。一般人开示时,总是让你这样那样念,把人弄得很累,但效果并不理想。印祖告诉我们用耳听,这个功夫好。我在《文钞》上看到过一心可以二用的开示,这个观点非常重要。一般都是说一心不可二用,印祖说一心可以二用。他举了一个例子:你在看到东西的时候,同样可以听见声音。这不就是“二用”的功能吗?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自身具备的最强的功能,把它利用起来,听佛号。譬如我们在吃饭时,如果想听,还是能听到“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现在我们在交流,你要听佛号,也能听得见,除非你不听。你在任何时候,只要注意听,都能够听得见自己念的这句佛号。这样用功就比较严密了,可以说用耳朵听的功夫,最能得力。我在佛学院读书的时候,法师告诉我们,看经要随文入观,教我们用功要内心观照。怎么观呢?随文入观又如何把握呢?法师没有明确的答案。后来看了印祖《文钞》,要我们耳朵听自己念的佛号,我就明白了,耳朵听就是随文入观。念经时,一字一句听清楚,不就是随文入观吗?念佛,一个字一个字听明白,不也是随文入观吗?所以看到印祖这样的开示后,就定心了,高兴得跳起来。特别是对一心不乱问题的解释,看了以后真的跳起来。那时候我很兴奋,对很多人讲这个事,不止一次地讲这“一心不乱”的道理。我看《文钞》也看了很多次,就是没有详细地看,而我在讲《文钞》时才看得这么细。讲《文钞》必须一字一句地去体会,看到这样一个信息时,高兴得不得了,马上站起来对着《文钞》好好磕了几个头,感动无比。因此学佛法就应当先学印祖《文钞》,印祖《文钞》决定不能错过。念佛不要急于要求自己马上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事实上现在条件都不允许,环境不允许,根机也不可能,那我们就应当好好地听印光法师的话,时时刻刻把“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听好,念念之间发愿求生西方。

念佛得蒙佛光照耀之益

印光法师好像还开示过,听到佛号是佛光照耀的时候。当我们听到自己念的这句佛号的时候,就是佛光照耀的时候,佛光照耀的时候吉祥啊!所以我们祈愿佛光普照。那怎么能承蒙照耀呢?听到佛号的时候就能。这就告诉我们,念佛不光是有往生西方的利益,而且是现在就有利益,有佛光普照的利益,有智慧、吉祥,所以要听好这句佛号。

当然印光法师开示里面也教我们在有条件的时候要高声念佛。我们有时候在一种状态下可能会懈怠,必要时还得要高声念佛。印祖对此也做了一个比喻,他说举重物还要用声音来帮助,何况念佛呢?比如我们在一个状态下,光是默默地听,恐怕要懈怠、昏沉,这时就要高声地念。他用了举重物要用声音来帮助的比喻,说得非常妙。所以好好地、细细地在印祖《文钞》中去寻找答案,寻找消息,利益非常多。

印祖对经文的微妙解释

就是经文的解释,印祖解释得也特别妙。实际上印祖没有对哪一部经的全文作系统解释,但是他对片段的经文解释确实非常精到。比如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知有多少家的注解,解释来解释去,被讲得糊里糊涂搞不清楚。印祖用几句话,就把它说得清清楚楚,意思是说空与色同样不可偏执,既知色是空,而空也如同色一样地空。这种解释真妙啊!又如,《金刚经》里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什么叫寿者相?很难弄懂的。在开封的时候,有一次上完殿下来,一个河南大学的老师拦住我说:“请问法师,《金刚经》里面的‘寿者相’怎么解释?我研究《金刚经》十年,《金刚经》的注解看了许多,就是没有弄懂这个‘寿者相’是什么意思。”我以前看到过台湾一本杂志上有一个解释,叫“贪图安逸名寿者相”。他这么一问,我正好把这个新鲜的解释讲给他听。我说:“寿者相就是贪图安逸、不思进趣。”他高兴无比地说:“我研究了十年,看了十年的注解都没有弄通,现在被你一句话弄通了。”后来我看了印祖《文钞》,发现自己还是没有弄明白。印光法师说寿者相就是涅槃相,无寿者相就是无涅槃相。这个问题再从《楞严经》上对照就对了。《楞严经》里面有一句话:“如来逆流,菩萨顺流而入。”这个境界是什么呢?“如来逆流”,如来就是妙觉,他一到妙觉果位,一刻也不住,马上退回来,叫倒驾慈航;“菩萨顺流而入”,等觉菩萨顺流而入,达到妙觉果位。这句话解释得通的人不多。等觉菩萨一个脚在门槛里面,一个脚在门槛外面,当他跨进门槛证到妙觉果位时,两脚都进门了,然后又马上跨出去,倒驾慈航。所以《金刚经》里面讲的“无寿者相”就是如来的最高境界。证到涅槃,不住涅槃;证到妙觉果位,不住涅槃,倒驾慈航,遍十方界度化众生。没有深入阅读印祖《文钞》之前,我觉得自己对那位大学老师关于寿者相的答复还是很恰当的,当时很得意。但是看了印祖《文钞》的妙义之后,才觉得我还是没有讲到位,光是讲一个“不贪图安逸”好像有点意思,但还是不到位。印光法师说寿者相是涅槃相,无寿者相就是无涅槃相。再看《楞严经》“如来逆流,菩萨顺流而入”,就明白了很多,而对过去的草率答复很惭愧。所以有时候,祖师大德只用一两句话就能点透奥义,让学人受用无比。《文钞》就具备这种功能。

念佛亦需学教

我们学净土,也要扎扎实实学教理。教理上搞不清,有的时候也会事倍功半。我学佛,一开始师父引导得好,就是要我学教理。学教理如果开圆解,就会日劫相倍——修一天相当于修一劫。所以一开始受到学教的熏陶,看来还是福报。要随分随力,起码要学一些教理基础。学教理则天台教最为殊胜。专门学习天台感觉难的话,可以从研究《弥陀要解》入手,《弥陀要解》是用天台教义讲的。蕅益大师对天台教研究得非常透彻。解释《阿弥陀经》最好的一部注解是《弥陀要解》,解释《弥陀要解》最好的一部注解就是《便蒙钞》了。我看了那么多注解,比如圆瑛法师的《弥陀要解讲义》,他好像也是依《便蒙钞》讲的,但是没有《便蒙钞》讲得好。《便蒙钞》对教理分析得非常细。所以看《便蒙钞》可以一举两得,既对《弥陀经》能透彻了解,又对基本教理有所明白。如果看这个还有难点,那就先从《教观纲宗》摸索一些天台教的基本理路。其实摸到了一点教理基础,深入经论还是比较省力的,因为学佛的人都是有宿根的,应该是前生都学过的。宿世学过,所以学起来还是很容易的。你只要定下心来钻进去,一定能理清的。学教很重要,明白了教理,用功就不会颠倒。当你看了《弥陀要解》和《弥陀要解便蒙钞》,便再也不会说净土法门是老太太的交易、是老太太的法门了,反而会明白这是大法、妙法。蕅益大师为此比喻得很深刻:“《华严》奥藏,《法华》秘髓。”这个教法非常了得,是万法归宗的一个法门。印祖虽然说他自己一路过来没有专门学教,但他对天台教理解得很透彻,所以对净土法门的认识,他有无与伦比的见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一心不乱       念佛要诀)(五明学佛网:一心不乱       念佛要诀)  

 净界法师:何为“一心不乱”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一心不乱做事就是修行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什么是一心不乱 

 张秉全居士: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 

 吴立民居士:如何保证往生一心不乱 

 大安法师:《西方确指》何为一心不乱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六章 净宗心要 15 念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六章 净宗心要 7 一心 

 卢志丹居士:一心不乱,佛就在眼前 

 念佛没有念到一心不乱不算念佛 

 慧光法师:凡夫都是贪瞋痴一心不乱的专家 

 达照法师:念佛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