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慈善与佛教的渊源


   日期:2015/2/8 7: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家,《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佛典中慈悲助人、护生救苦的思想与事例,比比皆是。佛陀于过去生中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于现世为彻底解决众生生老病死苦,出家证道,弘化十方;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药师佛为众生除病消灾;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地藏菩萨教化地狱等等。诸佛菩萨的慈悲愿力,深深影响佛教的慈善事业;千百年来,佛教团体或默默住持普施,或积极救世济苦,实不亚于慈善机构,尤其佛教更注重文教事业,以佛法义理救度众生饥渴的心灵,这才是最究竟的慈善事业。

  佛教主张悲悯众生,提倡布恩施惠。诸法之本性,既不应有人我之分别,亦不应有物我之分别。世人之追境逐欲,求名为利,自寻无尽之烦恼,实为自我清净本性之迷失。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对于每个人来讲,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试问,世上有哪一个人不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的?佛教是以布施心去转化贪欲心,佛教认为人世充满痛苦,但佛教并不否定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人们必要的物质生活。他只是要人们不要迷执于物相,沉溺于物欲。人类创造的财富,归根结底是属于全社会的,对于个人来说终究是身外之物,不仅不可执著贪求,更应发心施舍,还之于社会大众。一个迷执于自我的人,必然把追求个人身心之欲求放在首位,这样他也就把自己封闭于自筑的牢笼中,终日用尽心计谋略,落得个无穷得失烦恼,而终归于空虚茫然的人生。若能打破我执,视人我诸法平等无二,行慈悲利他之行,则必将体现出自我的真实价值,识得清净本性之自我的本来面目。

  布施是对治贪执的第一利器,是一个人充满慈悲心的具体表现,更是一个人有智慧和有责任心的表现,因为一个没有智慧和责任心的人是不会想到他人会需要自己的帮助,不会想到自己应该去帮助别人。布施有物质上的赠给,有知识上的教授,有道义上的支持,有心理上的安慰,还有给予他人理解。例如一个微笑,甚至一分欢喜,都是布施。佛教提倡布施时特别强调了“三轮体空”的思想,也就是说,在一个人行布施时,布施者不存着贪求福报的心,对所布施的人不起分别,不著相于所施的东西。布施不但是给予他人,也是给自己一个体验只有通过帮助别人才能体验到的快乐的机会,布施使人与人之间更加靠近,使人间充满了温暖。

  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依据大致有四:一是佛教菩提心慈悲度世理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的方便中,佛教的慈善事业是其一。《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拨一切众生苦。”慈悲即是拯救正在饱受困苦折磨的生灵,并使其生命充满永恒的快乐。佛教种种修持法门、乃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圆融运用,都与慈悲理念密不可分,因而慈悲度世的精神是大乘佛教之中心,是一切菩萨道的基础。二是佛教利他情怀的布施精神,布施为佛教徒实践佛法的四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首,是由凡入圣,到达涅槃彼岸的必经之路。对于布施者——无论是法施(即传播佛法)还是财施(救济贫穷等福利事业及公益事业)而言,要求做到“三轮体空”,即不求功德,不期回报,将布施作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是我们成就佛道之必须。三是佛教的福田思想,种福田为了圆成福德(佛陀的福德是圆满的),大致为敬田和悲田。敬田即护持佛教,尊重人伦师道,对三宝父母师长的供养等,悲田是对病者、贫穷、孤老,以及动物的爱护与布施收养,以及利益他人的公共福利事业等。四是佛教的报恩思想,即我的生存,所有与我有关的有情无情均予我有恩,析之为四恩,即三宝恩(宗教性)、父母恩(家庭性)、国土恩(自然性)、众生恩(社会性)。总之佛教认为慈善事业是报效四恩、成就佛道的法门,是实践佛陀教法的基础,是传播佛教的保障。

  慈善是僧人修持和弘法的方便法门

  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僧众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位于六度之首的是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布施有三种之分:第一种是法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第二种是财施,此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即以自己头目脑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即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第三种是无畏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财施仅能救急,不能救穷,只有治标而不能治本,真正的慈善事业必须能彻底解决受难者的痛苦。佛教基于世人迷昧因果,在烦恼苦海中轮回不已,因而广说缘起中道、因缘果报的道理,期望众生在正知正见下,转烦恼为菩提,化悲怨为力量,建立幸福快乐的人生。

  为什么要行布施?因为它是立人间和乐、出世圣法的根本。众生在三界之中流转,不得出离,就是由于贪爱执著境界和自体。所谓境界爱,就是世间五欲的享受和占有。在自己一无所有之时,就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去寻求,而且贪得无厌,多多益善,心不知足,惟图多求,甚至不择手段,造出种种恶业。一旦拥有名利等妄境时,更是惶惶不安,唯恐失去。象这样求之尚忧不得者,又何能普舍于众生?既以自我为出发点,执妄境为我所者,又何能去贪著得出离?所谓自体爱,就是贪著个人、种族现在和未来的生命。夫妇和家室,便是生命爱的对象。众生由于这些妄境之故,悭吝不舍,而导致六道轮回、永无出期。而布施,是悭吝的正对治,能够破裂众生悭吝之心,让众生不被欲累,放下对财物、名利、家室甚至色身的执著,培养慈悲心,以种种钱财宝物,乃至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悉皆施予一切众生,从物质和精神上支持他们,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痛苦、烦恼和无知,满足他们的愿求,与众生广结善缘和法缘,使他们因此而亲近我们、信任我们,为我们进一步感化他们,激发他们向上向善,做好人缘准备,从而能够摄受他们,使之成为法眷,自利利他者,莫过于布施,由此,也可见布施度对于众生出离生死的重要。凡布施,一般源于悲心和敬心。悲心者,是对那些鳏寡孤独、无依无靠者,或者残废疾病之人,或者由于遭受水、火、风等意外灾祸的众生,寄予深深的同情。故以悲悯心而行布施,相近于今人所说的慈善事业。

  布施度还圆满具足后五度。在布施的时候,首先应防护自己的身口,就须有戒为助伴;在遭受到受施者的误解或辱骂时,就需要有忍辱来助成布施;若在布施的过程中,心生懈怠,就需要有精进来策励;在布施的时候,心里应安定、专注,这就需要有静虑;为了能知布施因果,或通达布施实相,作三轮体空(无施者,无受者,无所施物)的如法布施时,缺少智慧能行吗?故言布施度,实为六度具足。布施,非可望而不可及之事,乃是人人当下可行、当下可践之举。诚然,为众生宣扬妙法,施予千金,乃至为彼解除身心怖畏是布施,而给人一个微笑,一句爱语、赞叹,甚至一分欢喜,又何尝不是布施?

  慈善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惟有奉行三归五戒,四摄六度,自净其意,引人向善,乃至最终圆成佛果,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

  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慈善事业固然重要,但教育、文化更重要。除了财物的布施,我们还要协助教育受难者的道德、品格,从旁辅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努力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而我们更应该发挥宗教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的功能,救急不救穷,做好佛教六度圆融的慈善事业。

  如何开展佛教慈善事业?

  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是传播佛教、践行佛法、引导正信、树立佛教形象等最有效的方式,因而在历史上受到了中国佛教先哲的刻度重视和大力提倡。下面我将探讨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根据及其史实,并为中国未来佛教慈善事业蓝图,作出进一步的探讨。

  一、健全僧伽组织。如法如律的僧团队伍,是佛教慈善事业的基础。佛陀之所以要建立僧团,那是源自他的悲心远虑。佛法的教化工作不能因佛的涅盘而灭尽绝于人间,是以组织僧团就代表了佛法在佛后必须依僧的努力,继续在我们的人间发挥慈悲济人的功用,这是建立僧团的根本意趣。佛灭度后,以戒为师。一个健康的僧伽不但能抗拒外来的非法的侵入,也更将有力地推动佛陀的法化。

  二、应多方位筹集善款,并进行有效管理,保证每一分善款都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筹集善款大致有五个途径,一是会员费用,我们有众多佛教徒,只要宣传到位,得到社会的支持应是常理中的事。以会员费用的方式筹资。二是现代财团化管理,成立董事会,将社会富有阶层佛教徒的善款吸收进来,并接受其监督与指导。三是接受社会人士及佛教徒的临时捐款。四、设想成立佛教福利企事业单位,得到国家的免税等相关优惠支持,以自筹善款。五是设想与国际相关慈善机构合作,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引进国际慈善基金。

  善款得优先发给心地善良的,身残志坚等道德品德优良的特困人员,把慈善这一善举作为宣扬佛教传统美德的手段。例如,有些人只靠救济为生,只想等着别人的救济,却不想办法自力更生,如此养成社会的一种懒惰,凡事只想不劳而获的心态,要引以为戒。

  三、建立、并且不断发展壮大正信的居士队伍,宣传发动,依教奉行,广行布施,是佛教慈善事业的积极力量。

  弘扬佛法是佛教的首要任务,也是四众弟子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四众弟子的素质,加强自身建设,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佛教再次辉煌的要求。僧人要戒为师,坚持僧装,素食,独身,要当好老师,作好表率。重点在社会上的富裕阶层中发展慈善会员,组成董事会,进行民主决策,以利于佛教慈善事业进一步步入正常的健康发展的轨道。寺院要以不断加强居士教育,培养正信正知正见,以居士为为辐射面,做好佛教慈善事业的宣传发动。居士弘法有特殊的好处,可以直接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他们将成为佛教慈善事业的积极有生力量。我们面临的工作还很多,但是,我们有信心,并且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四、大力弘扬佛教文化,宣传慈善事业,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不懈努力。

  畅通佛教慈善信息,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大力宣传佛教慈善事业,让世人了解佛教慈善事业,唤醒世人的爱心,并树立佛教的正面形象,引导社会的参与。最好的慈善事业就是与教育合而为一,以文化、教育来培养人才,宣传教义,树立众生与我平等无二的慈悲观念,从思想见解上改造人心,这才是根本之道。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佛教将从文化、教育方面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改善人们的精神品质。因此,希望各位要脚踏实地,先从五戒修起,戒杀、盗、YIN、妄语、饮酒。

  《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阐明了佛法与世法的关系。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秉承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全身心实践人间佛教精神,救苦救难,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弘扬正法,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不遗余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