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以虔诚的皈依心学习因果之道_太上感应篇


   日期:2015/2/9 12: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知道,世间的道路是连接起点与终点的一条轨迹,沿着这条轨迹,人们就可以从这条道的起点到达其终点。能够将人们引到目的地的道路称为“是道”,相反,不能将人们引到目的地的道路称为“非道”。如果我们要到某个地方去,必须走在通向目的地的“是道”之上,而不能走在“非道”之上,否则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实际上,非独到达一个目的地需要沿着一条有形的是道而行走,承办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必须循着无形的是道而行动。

在世人所要承办的所有事情当中,“离苦得乐”是他们最根本、最终极的所求。《二规教言论》中说:“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除圣者外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意思是说,除了那些圣者菩萨们不为自己的安乐而奔忙之外,这些世间众生,恒时追求的目标唯一是获得安乐,除了离苦得乐之外,他们再也没有其它所求了。

既然离苦得乐是所有众生的根本所求,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观察如何离苦得乐,明白承办离苦得乐的是道。承办离苦得乐的方法错了,无论如何忙碌,都会南辕北辙,最终彻底失败。《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中说:“请您展开无尽的悲心之网,温柔地拥抱这一切受苦的众生。他们无止尽地追逐快乐,却只带来不幸与伤悲。”为什么众生无止尽地追逐安乐,却只带来不幸与伤悲呢?《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说:“所有这些具有大恩的众生,虽然欲求安乐,却不知修持安乐之因——十种善法;虽然不想受苦,却不知舍弃痛苦之因——十不善法,所想所作背道而驰,入于邪道,就像盲人独留在空旷的荒野中一样,非常迷茫,这些众生多么可怜啊!”也就是说,所有众生苦苦营求,想得到安乐,换来的却是痛苦,其原因就是没有明白离苦得乐的是道,而是走在了非道之上。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有很多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都觉得这些事情对自己今生的离苦得乐至关重要,不能暂舍,以致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去观察承办离苦得乐的是道。其实,此时此刻如果我们不是走在离苦得乐的是道之上,再怎么忙碌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是越忙碌反而越远离安乐。所以,世间的事情中,没有一件事比观察承办离苦得乐的是道并保证自己走在这条是道之上更为重要了。

承办离苦得乐的是道是什么呢?就是《太上感应篇》中所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因果律,或者从更为深刻的层面来说,就是般若空性。因果与空性,是相辅相成、一味一体的。要深信因果,就必须了达空性;要想自在因果、心想事成,就必须证悟空性。要想了知空性,就必须从观察因果入手;要想证悟空性,就必须善巧运用因果。

对因果与空性的洞察、理解与深信,是一种智慧。一个人的内心只有具备了这种智慧,才能无误取舍自己的身口意,使自己永远走在离苦得乐的是道上。相反,如果心中没有这种智慧,即便身口意暂时是善的,但由于没有信念的缘故,因而身口意就没有所依;因为身口意没有所依的缘故,在外在恶友与恶知识的影响下,身口意就会渐渐偏离是道,堕入非道。

所以,我们应该以虔诚的皈依心,认真地学习因果与空性之道。为什么要用虔诚的皈依心去学习呢?因为因果与空性之道,是一切学问中唯一重要的学问。只有掌握了因果与空性,其它的学问与知识才会真正给自己带来安乐,没有明白因果与空性,其它的学问与知识只会加速自己获得痛苦的速度。因此,对于如此重要的学问,只有虔诚才能足够重视,只有虔诚才能与之相应,只有虔诚才能永远不离,只有虔诚才能最终证悟。所以,学习因果与空性之道,必须以虔诚与恭敬之心而学。对于如此关要的是道,一分恭敬,得一分功德与一分安乐;一分怠慢,得一分罪业与一分痛苦。

荀子的《劝学》中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说,有道的君子常常告诫我们:学习这件事是不可以停下来的。青色,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却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冻结而成的,却比水更加寒冷。同样,人学习之后,虽然还是原来的人,但却比原来更加有智慧了。木匠将木料用墨绳划线锯直之后,将其弯成轮状,并绳子固定,用石碾子长期按压在上面,过一段时间之后这根木料就成了一个标准的圆,那时,即使解开捆绑的绳子,挪开石碾子,这根木料也不会再成为挺直的长形了,这是长期绳索捆绑以及石碾子按压的结果。所以,木料用墨绳划线、锯子锯割之后就会变直,刀具在磨刀石上经过打磨就会变得锋利,同样道理,君子广闻博学修身立德之法,并每天常常对照反省自己的身口意,这样就会具足智慧而且行为也没有什么过失了。

《二规教言论》中说:“于此世间万物中,更无如己之爱重,若不思维己过德,则与禽兽有何异?乃至营商诸琐事,亦需问他及自察,一生所取所舍事,不问不察岂非蠢?”又说:“无过之士虽少见,若于过失知为过,则能断彼所作故,将成犹如离云月。圆满诸德虽罕见,若于功德生欣乐,且于彼德常串习,则将成为具德者。若于过失不知错,尔时彼人常犯错,如是重蹈覆辙者,则灭前有之诸德。修习功德越增上,如是过失越减灭,处事浑噩不观察,虽经百年无长进。若自相续增学问,昔过己者成同等,昔同等者居其上,最终获得极无上。若自相续增过失,犹如陡山之流水,彼等下堕势难挡,向上牵引无可奈。是故凡欲自利者,应当恒时精进行,断除自续之过失,增长极大之功德。”

圣人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说,我现在知道的很多古人的修身立德之理,并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的,而是内心喜欢,勤奋地学来的。又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我十五岁那年下决心开始学习圣贤的修身立德之道,学到三十岁左右,对圣贤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有了定解,学到四十岁左右内心对什么样的身口意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已经没有任何疑惑,学到五十岁我认识了自己的本有心性,学到六十岁我的内心对世间的任何事情已经没有抵触情绪了,学到七十岁能够心想事成,不违背因果之道了。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意思是说,君子不将自己的精力放在追求吃喝居住等物质享受之上,而是勤奋做事、谨慎言语,亲近有道德的善知识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这样的人可以算是好学之人了。

《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意思是说,探究与观察世间万事万物的来处与去处(也即格物),就能获得因果的智慧(也即知至),获得智慧之后就能深信因果(也即意诚),深信因果之后起心动念才会正确,起心动念正确,行为和语言就会如法,行为和语言如法家庭才能幸福,家庭幸福社会才会安定,社会安定天下才太平。从天子到百姓,都应当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根本。这个根本如果没有了,“家齐、国治、天下平”的结果也不可能得到。整个社会都重视修身立德,却不能家齐、国治、天下平,不重视却反而能,这种情况从来就没有有过。明白了上面的道理,就是知道了最根本的道理,也是对因果律有定解。

    总之,每一个想获得安乐、远离痛苦的人,都应该暂停手中的忙碌事,用虔诚的皈依心去观察、思考与学习因果之道。当你内心明白因果之道后,所有的忙碌才会真正有意义。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因果)(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因果)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参、明信因果 

 净界法师:念佛的无上因果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 

 杨惠南教授: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胡晓光教授:因果论的必然性之断想 

 胡晓光教授:略论唯识学的缘起与因果问题 

 蔡惠明居士:慧远大师的三世因果学说 

 梦参法师:所信因果与差别因果 

 梦参法师:平等因果与成行因果 

 梦参法师:平心静气思因果 

 黄庆澜居士:初机净业指南 因果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