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智法师:修道不是为了变得强悍


   日期:2015/2/13 22: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在QQ上跟一个朋友聊天,本来是用轻松到近乎诙谐的方式交流,但对方偶尔冒出一两句话,让沟通变得困难。最后她的头像黑下去了,我猜想是因为我把话说得太白了。

  我用了“强悍”这个字眼来表达她给我的感受。然后她问:你喜欢柔弱型的?我说:不是,只是不喜欢强悍,那样会让人敬而远之。她却回我:这很正常啊,因为以前你没有碰到比你强的,现在就不习惯了,以后会习惯的,而且你也会变强悍的。这样的回答真够强悍的,我大大地汗了一个。

  我想像自己摇身一变就成了“虎妞”或“凤辣子”,双手叉腰站在人群里嬉笑怒骂的样子,于我真是个骨灰级的冷笑话。做为一名地道凡夫,选择修道不是为了变得强悍,而是变得强大。我们的目标是见贤思齐。

  该不会有人傻到用“强悍”去形容圣贤吧。佛陀是什么样子的呢?如同经中记载,垢净智满的大圣人佛陀,在日常行仪上平凡得与一般僧众毫无区别。快到吃饭的时候,他就像所有普同沙门一样,端着钵到城里去乞食,然后吃饭、洗足、坐下来为大众讲经。你会觉得这样的佛陀适合做朋友,做老师,他亲切和蔼,有威仪却没架子,他从来不居高临下,不装腔作势,更不显摆自己多有能耐。在途中与提婆达多相遇时,他还会温和地退让一边,微笑地看着提婆达多趾高气扬地走过。即便是面对来挑衅他的外道,佛陀也从来不会用“强悍”去征服对方,佛陀有时什么也不说,有时会用善巧方便去引导。世尊的方法总结起来只有四个字:“慈悲”与“智慧”,这是强者的特质。

  让我们看看强悍与强大的区别在哪里。通俗地讲,内心强大的人肯定具备真才实学,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精神底蕴。他懂得克己复礼、谦冲自牧,眉眼之间常有和气,敏于事而慎于言。内心强大的人,也不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襟怀与气度。 

  而强悍之人并不一定拥有真正的本事,哪怕是真有点天才,多半也是自视甚高、锋芒毕露、恃才傲物、刚愎自用之流,一开口便咄咄逼人、疾言厉色,习惯了目空一切、得理不饶人。过分的强势却缺乏谦虚的美德,所以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内心强大的人,他首先摆平了自我,唯有无我能容一切且不为境所转,做得最好却放得最低;而强悍是我执的表现,他试图通过外在形式来彰显自我、维护自我,以此获取认可。自我占据了他的整个世界,而不知道那个让他苦苦保护的自我只是虚幻的影子。

  在佛教,无论是低眉的菩萨,还是怒目的金刚,他们要表达的本意无非都是因材施教,让众生得度的慈悲而已。如果没有慈悲,怒目只能代表嗔恨和愚痴。当然,“强悍”也并不是绝对的坏东西,当我们用它形容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的精神时,强悍便是种赞美。语言文字只是种工具与游戏。

  最后,分享一下。寺院大殿外的墙壁上贴着一张警策语,只有寥寥数字:这个世上有四种人:一、没能力,有脾气;二、没能力,没脾气;三、有能力,有脾气;四、有能力,没脾气。师父每每让弟子们对号入座。有一次,一位朋友过来看我,见到这个,便对我说:“我是第一种人,没能力但有脾气。”我听了便准备夸他挺谦虚一人,没想到他接下来还有话:“唉,这辈子虽然没能力,但要连脾气都没了,岂不太窝囊了。”让我瞬间哑口无言,好强悍的逻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修道       强悍)(五明学佛网:修道       强悍)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21.修道与降魔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陆、居家修道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修道须开般若慧 

 演培法师:部派时代的修道观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五、禅的障碍与消除方法 初心修道中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道必然会有境界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生理与修道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自我反省就是修道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修法与修道的区别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修道与观想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如何见道修道证道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五章 唯识修行五位 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