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这十件事情是富有的因


   日期:2015/2/16 11: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陀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财富,应当学会一门技艺,作为谋生之本。佛陀在《善生经》中告诫善生:“先当习伎艺,然后获财业。”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也说:“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

佛陀还主张一个人应当以正当的职业、合法的手段来获取财富。所谓正当的职业就是所从事的职业,既不违犯国法,也不违犯佛法。佛陀在八正道中明确提出“正命”的要求。所谓“正命”就是从事正当的职业。佛陀要求佛子在从事正命生活时,不能触犯五戒,也不能促使他人犯五戒。

佛陀对佛弟子所从事职业的教导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说:

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
牧牛羊蕃息,邸舍以求利。
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
方便修众具,安乐以存世。
如是修善业,黠慧以求财。
财宝随顺生,如众流归海。
如是财饶益,如蜂集众味。
昼夜财增长,犹如蚁积堆。

在这段偈颂中,佛陀告诉佛弟子可以从事种田、经商、放牧、租房、建造房屋和家具出售等职业。从事这些正当的职业,再配以聪明的头脑,辛勤的劳动,则财富会与日俱增。

佛陀反对佛弟子以非法的手段获取利益。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说: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佛陀告诫从事经商的弟子,如果受持戒律,而不按照国家法律的要求交纳国税,或偷税漏税,将应当交纳的国税据为己有,都属于犯戒,将会堕落。

有些职业不一定是国法所禁的,但依据佛法,却是一种不正当的职业,佛教也是禁止的。比如从事杀、盗、YIN、妄、酒等职业,如屠宰、渔猎,或被雇负责杀人,或制造杀生的器具等,是与杀业有关的非法职业。又如专门从事偷盗、提供卖YIN处所、出售YIN秽书画、以诈骗为业,或从事酿酒、开设酒吧等都是佛弟子不能从事的职业。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智度论十九》曰:“正命者,一切资生活命之具,悉正不邪。”实际上每个人都能够拥有无尽的财富,因为我们都有这样的资格。

《大庄严论》有云:
“所谓少欲者,非必恶衣食。
无诸资生具,以之为少欲。
此人于今者,心如大河海。
贪求无厌足,云何名少欲。
今修此苦行,贪渴五欲故。
此人实虚伪,诈现少欲相。
为贪故自苦,实非少欲者。

……夫少欲者,不在钱财多诸宝物。何以知之?如频婆娑罗王富有国土象马七珍,犹名少欲。所以者何?虽有财宝,心不贪著乐于圣道。以是之故,虽复富有七珍盈溢,心无希求名为少欲。虽无财宝,希求无厌,不得名为少欲知足。”

这是告诉大家少欲不等于贫穷,不是一定要过得很穷、很苦才是学佛。虽有财物心不贪著,是名少欲;若人身行苦行,心有贪著,希求无厌,就不能称为少欲。

佛陀对获得财富问题的教言

佛教中讲获得财富的方法,和世间人追求成功的理念有所不同。我们看看世尊讲获得财富的原因是什么。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云: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一者自行偷盗,二者劝他偷盗,三者赞叹偷盗,四者见盗欢喜。

有十件事情,能够让人得到少资生报,即种种财富资具缺少、贫穷的果报。一是自行偷盗,二是劝他偷,三是赞叹偷盗,四是见到偷盗十分欢喜。

这四条并不难懂。偷盗的果报就是贫穷。所谓偷盗,经典上有过解释:“若他物,他物想,若重物,盗心举离本处。”那就是本来是他人的东西、或者你知道这是别人的东西,这个东西还是有价值的,起了据为己有的心,并且实施行动,将其取走,这就是偷盗。另外偷盗还有不同的方式,不仅自己做是偷盗,让他人、派遣他人偷盗也是一样。或者劝人偷盗、称赞偷盗、见到偷盗心中欢喜,都能成为贫穷的因。

不偷盗是佛教的根本戒律之一,没有一个偷盗者是越来越富有的。

五者于父母所,减撤生业。六者于贤圣所,侵夺资财。

对于父母减少生活上的供养,本来应该负担的责任,却不去履行。对于圣贤居所,侵夺其资产。这都是贫穷的果报。

其实这个现象,我们很容易观察出来。社会上十分富有的人,很多对于自己的父母是十分孝敬,对于父母是尽力供养的。对父母不好,却很富有的,不是没有,很少。而且他的财富也很难能保持得住。

七者见他得利,心不欢喜。

见到他人得利,心中不欢喜、不高兴。

这一点有些普遍性,我们经常是这样的,别人赚钱了、获得利益了、得到好处了。心理不平衡,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其实这个世界很公平,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贫穷的因,如果不脱离这个思维定式,想要富有就比较困难。

为什么别人得利,我们不高兴呢?就是妒忌、嫉妒。这个情绪很隐蔽的,不容易发现,需要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思维情绪。它可以有很多方式,甚至以十分正面的形式出现。比如学佛了,看到他人赚钱,就说这个财富不一定是好事情,将来很可能因此而造罪。道理讲得不错,不过我们反观自己,是否真的是这么想?真的是视金钱如粪土?如果这笔钱摆在自己面前那态度还是如此吗?心里真正的情绪是什么?起心动念是骗不得因果的。

如果有这个情绪习惯,是很难摆脱,每天随时随地,都可能处在这种状态中。对我们的福德有极大的影响。别人有了利益,我们要知道,一定是从前其有相应的善因,才有如此福德的果报。这个是我们该替人高兴的。

八者障他得利,为作留难。

对于他人获利的事情,进行阻碍。

这个情况也是不少的,看到别人做某件事情会有利益,就用各种方式去阻碍他,给他设置困难。可以是一句话:赚这么多钱,贪呢,没良心。也可以是具体行动,就是不让他那么顺。这些都属于这个范围。有这样的言行,想要富有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这个种子是贫穷的种子,不会长出富有的果实的。

九者见他行施,无随喜心。

见到他人布施,没有随喜心。或者说,见到他人布施,反而不高兴、不赞叹。

见到他人布施,无论是法布施、还是财布施,没有随喜的心,因为各种原因,觉得不高兴。可能是不顺自己的心,可能是觉得自己被比下去了,等等。这是非常不好的。本来随喜是最容易、最迅速积累福报的方法,如果我们没有做,不仅丧失了大利,还种下了贫穷的因。

只要法布施,讲的是正见,财布施,不是布施的毒药枪炮之类,那么我们都该随喜赞叹。

十者见世饥馑,心不怜愍,而生欢喜。

见到世间有饥馑灾祸,心中不怜悯,甚至欢喜,这是贫穷的因。幸灾乐祸的心态是要不得的,这个有损福德,不厚道啊!

以是十业,得少资生报。

因为这十件事情,会得到贫穷的果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多资生报。一者自离偷盗,二者劝他不盗,三者赞叹不盗,四者见他不盗,心生欢喜。

那么想要财富该怎么做呢?把上面的几点,反过来就可以。

同样十件事情可以得到财富的果报。

首先就是不偷盗、不劝人偷盗、不赞叹偷盗,见到他人不偷盗,而生欢喜心。

五者于父母所,供奉生业。六者于诸贤圣尊长,给施所须。

对于父母尽力供养、不要放弃自己的责任。这一点不仅这部经典,还有很多经典都说过,供养父母等同供佛,放着现成的在世之佛不供养,却远道去烧香磕头,实在不算明智。对于圣贤僧众,同样要恭敬供养,解决其生活的困难。

七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八者见求利者,方便佐助。

这个其实也是老生常谈,助人之利,成人之美,喜人得益。不过实行起来需要自己去认真观察自己的心念。看看自己的心念到底是什么,这会得到什么果报。佛教其实就是让我们自觉觉他。那么自觉、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首先要做的,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改变。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于贫穷者,令得伏藏”,就是这样的精神,我们虽然不能令得伏藏,但是帮助他人获得财富却是可以做的。这也是让自己更加富有的因。

九者见乐施者,心生悦欣。

见到他人布施,心中喜悦,随喜赞叹。无论法财布施,心中一喜、口中一赞,就是获得了富有的种子,这样的事情因何不做?不做亏大了。当然前提是法布施是正见,财布施是善物,这才可以。

十者见世饥馑,心生怜愍。以是十业,得多资生报。

见到世间的饥馑灾祸,心生怜悯,不要幸灾乐祸。

这十件事情,是富有的因,不做这十件事情,想要富有,就比较困难。没有种子是出不来果实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财富       因果)(五明学佛网:财富       因果)  

 普献法师:佛教徒的财富观 

 其它:论佛教的财富观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参、明信因果 

 净界法师:念佛的无上因果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 

 杨惠南教授: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胡晓光教授:因果论的必然性之断想 

 胡晓光教授:略论唯识学的缘起与因果问题 

 蔡惠明居士:慧远大师的三世因果学说 

 陈永革博士:圆融而超脱的佛教财富观 

 梦参法师:所信因果与差别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