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菩提心比念佛还重要!


   日期:2015/3/4 19: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无量寿经》上说得很明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不发菩提心,单有一向专念不能往生。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两、三个。为什么那么少?(就是)虽做到一向专念,(却)没有发菩提心。”
  “真正发菩提心,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往生,为什么?他已经是上善之人,已经够资格了,只要动一个念头,发愿想往生就成功。所以,我们要仔细去思惟经文,不能够含糊念过。”
  《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三辈往生”中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了。我们这一生当中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这就能往生了。可是要记住,前面还有一句话,“发菩提心”。你要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一定要发菩提心。(净土法门法师《学佛问答》)
  西方净土虽有四土之辈,然皆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往生要件。不为自己就是菩提心,一切为佛法,一切为众生,心量愈大,成就愈殊胜。(《怎样念佛往生成佛》1997年4月讲于洛杉矶)
  “《无量寿经》讲往生的条件,无论是上辈、中辈、下辈,最重要的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我们只做到一向专念,没有发菩提心,不能往生。再说一句老实话,真正发菩提心,没有念佛也能往生。”(《地藏经讲义》)

        菩提心的本体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

《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利之愿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其体广大,其德无边。故诸经论广叹其德以劝发行者。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九云(大正9·775b)︰
  ‘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此外,《菩萨地持经》卷一亦谓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为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且谓发菩提心有四种缘,即︰
  (1)诸佛菩萨见闻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以之为增上缘,乐佛之大智而发心。
  (2)未见闻神通,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以之为增上缘而发心。
  (3)未闻法而自见法灭相,为护持正法而发心。
  (4)未见法灭,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恼乱,即发菩提心。 

  菩提心的重要性
  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忏罪、积资的过程。对于凡夫来说,清除业障、积累成佛资粮的一切窍诀中,最殊胜的就是发菩提心!
  《入菩萨行论》说"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要想证悟空性,菩提心是最强大的利器!
  菩提心可以使我们花很小的功夫,获得最大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事半功倍。要知道,同样念一句阿弥陀佛,有无菩提心摄持,二者功德有如天壤之别!

《大日经》将密宗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三句话:“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如来果,是密法的核心。密法的一切修持,如念咒、修明点、修拙火、礼佛、供养等,一定要与菩提心相应,方能证道、入道。因此菩提心被喻为“成佛的种子”。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将菩提心的功德归结如下:
  1.能消重罪,即消除无始以来的罪障。
  2.能获妙乐,即获得最殊胜的安乐。
  3.能为所求,即得到想要得到的幸福。
  4.名至敬归,即受到人与天人的敬仰。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圆满无上智慧之心,它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础上的,又是两者的统一体。发菩提心,就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发起的一种求取无上菩提的真诚意愿和行持。

 从修证的次第上,菩提心依次可分为三种(从低到高)
  1.愿菩提心:

“愿为百业之先”。具有伟大的抱负,弘深的誓愿,这是修菩萨行的先决条件。愿菩提心,就是要首先发大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我们在皈依时所发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均给我们作一个榜样。
  2、行菩提心:
  愿心是行心之始,行心乃愿心之成。有了愿菩提心,又付诸行动,将它提高为行菩提心,那么这个意愿就会深深地渗入到我们的潜意识当中了。此时,我们所发的愿心,所持的戒誓,所行的修持,必然会有相辅相成的效果。寂天菩萨这样赞叹此心:“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3、胜义菩提心:
  它是慈悲与空性的统一。此心一发,即已悟入无生法忍,转识成智,证得真如实相。这种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所表达的无上智慧,不生不灭,涅磐寂静。以上的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可以视作发菩提心的三个阶段,但又各有择重。愿菩提心,择重于发愿;行菩提心,择重于深悲利他;胜义菩提心择重于体证般若。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菩提心的阐发,哪怕象火花一样的一闪念,就已具足无量的功德。在佛经中,称赞初发心的菩萨为“众生之上首”,可见发菩提心对学佛人是很重要的。
  如何发菩提心呢?    首先要忏悔罪业。   在一个充满烦恼和罪业的心中是发不起菩提心的,纯净的菩提心必须在三世清净的心中才能生根、发芽。比如,一个瓶子要装纯净的水,首先就要把瓶子洗干净,再注入清水,若瓶子不干净,再纯净的水倒进去,都会变成污水一瓶。可见,忏悔罪孽是发菩提心的第一步。
  佛陀《四法经》中宣:“若菩萨摩诃成就四法,减先所造久积过罪,何等为四?所谓悔过行,对治行,制止力,依止力。”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做了适当调整,详细地论述了忏悔罪业的过程和方法:
  第一步:发露先罪(悔过行)
  将自己心中的罪孽剖析出来,如同泻腹中的毒物,这样可以避免罪感潜伏在内心深入作崇。
  第二步:依止三宝(依止力)
  寻找精神上的依托,以消除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就好象病人要寻找医生,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帮助。
  第三步:依教对治(对治行)
  以佛法来调伏烦恼,广修六度,十善四摄,积累资粮,恢复道力。好象病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调理、恢复健康。
  第四步:誓不犯罪(制止力)
  就象病愈后要时时小心饮食,注意冷暖以免再度引发疾病。同样,发露罪孽,清静之后,必须严持戒律,精进行持以防止罪孽的再度产生。
  以上四步骤是忏悔罪孽的最有效、最圆满的方法。像这样习修功课,原来“五毒”炽盛的心理温床,就会逐渐转化为安祥、慈悲、智慧的土壤,菩提心的种子一旦播下,自然就会生根、开花、结果!
  第二、视一切众生如母。   若只是忏悔罪孽,却不能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无量的众生,那还不能算做发菩提心。为培养我们对众生的慈爱之心,可以先观想我们的母亲,为了养育我们,所付出种种辛劳,所承受的种种痛苦,首先对自己的母亲升起真诚的强烈的慈悲之心,报恩之情来,并愿意为了母亲获得安乐和幸福,付出自己的一切……,逐渐将这种慈悲心扩展到你的亲人,朋友;接着再做进一步观修,在无始的轮回中,无人不曾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亲人(包括人、冤家、恶徒、邪魔、直至一切友情),我们应将他们视如已母,不惜一切代价,带领他们脱离苦海,获得安乐,以报亲恩。此心一发,菩提心的种子就已成熟了。
  第三、转逆缘成为法道资粮。
  当我们受病苦折磨,他人恶意中伤,遭受失败的打击等种种逆缘时,我们不应怪罪于任何他人,而应找出问题的症结“执我”。所有的佛法均是针对此症而修习的。此时,应谨记用寂天菩萨的“自他交换法”作如此观修:无人过去不曾为我的父母,我应思维他们的利益多于自己的利益;舍弃“自我”,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承担他们的痛苦;再进一步观修,伤害我们的人,实际上是为我们提供修持的机缘,应把他看成是帮助我们的善友;我们所受的病苦,是鞭策我们勇猛习修佛法的动力。如此一来,我们不仅不应对他们起嗔厌之心,还应升起感恩之情,转逆缘成顺缘,成就法道资粮。
  菩萨行者所发菩提心,必须具有两种欲乐。 
  1.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
  2.欲成无上菩提(成佛)
  若只欲利他,不求成佛,只是大悲心,不是菩提心。
  若但求成佛,不为利他,只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
  在密法中,修身和修心(发菩提心)的理论和实践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定慧双修,身心双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学修动机端正、目的明确,成就无上佛道。若没有菩提心的指引,单纯地追求“修法”,日久功深,得来的只会是“狂慧”与“邪灵”,不能证道,入道!非但不能成就佛果,反而招来入地狱之因!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菩提心       念佛)(五明学佛网:菩提心       念佛)  

 大寂尼师: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在临终有因缘念佛?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4.《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3.注意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1.如何读诵阿弥陀经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傅味琴居士:怎样念佛 

 傅味琴居士:念佛开示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30~3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20~2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0~1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