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愿法师:如何处理好人与自心的关系


   日期:2015/3/5 20: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说,当一个人开始懂得过心灵的生活,这个人离道很近了;当一个人还是贪著于物质生活沉醉于其中的时候呢?这个人离道尚远。所以我们要从纷扰的世界之中转过身来觉照自己的心。我们看觉悟两个字:觉就是学习的学,下面是看见的见;悟就是竖心边和吾,我的心,学习看见我的心就是觉悟。《大日经》上说:唐密的一切理论基础就是如实知自心。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成为内心的量子物理学家,把自己内心这颗包容宇宙实相的、无限的心打开来,这样就是开悟。所以处理好人与自心的关系就是要能够时时保持觉照、醒悟,并且任何时候要用一种觉醒的观点我们就能够真正醒悟。

  不是生活的苦难使我们不快乐,不是生活的压力使我们不快乐,不是配偶使我们不快乐,不是老板使我们不快乐,不是儿女使我们不快乐,而是我们自己的成见、恐惧和对生活的贪瞋习性反应使我们不快乐。

  我们总是落入到那些惯性运动之中,总是落入到我们所习惯的那种固有的、狭窄的、有局限的思惟模式之中,所以就产生障碍了,所以就不快乐了,就生烦恼了。因此并不是外在的东西使我们不快乐,而是我们的凡夫心,我们的成见使我们不快乐。所以不用求真,惟须息见。

  而快乐一生的三步法就很简单:第一个就是接受现实。第二个就是观照自身。第三个就是作出与以往不同的反应,心怀慈悲。

  作出与以往不同的反应,那怎么做呀?比方说人家骂我,我心里面有怒气,那我怎么作出与以往不同的反应呢?比方说这种食物很好吃,我生起贪念了,那怎么作出不同的反应呢?怎样来心怀慈悲呢?实践的方法就是四个字,我们有一些同修可能知道茶道,茶道里千家是日本最有影响力的茶道流派之一,他们的茶道其实就四个字:和、敬、清、寂。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用和、敬、清、寂来作为我们实践禅的智慧的方法。

  “和”是什么呢?和就是柔和的心、柔软的心,平常心,对一切都有一种平等的观点。保持平等心,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不要起分别,不要说这个最重要,那个不重要;这个高,那个低。

  我们使烦恼通过实践变成智慧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和,就是对烦恼我们要有一个好的观察,再加上一个全新的见解,在我们内心之中点灯,那它就转变成一个全新的智慧,智慧就生起来了,这是和。

  “敬”是心存敬意。几乎所有的文明都会说我们要心存敬畏,心存敬意,一切法平等,一切众生平等。烦恼现起就叫业障现前,我们能够超越,这个业障就变为境界,不能超越,境界就变为业障。所以事实上来说,任何境界现起来,我们都要有平等心,都要心存敬意。

  我们知道禅门有公案说禅师们互相来斗机锋,一个说:“我将来要做一头牛。”

  另一个说:“那我要做牛粪。”

  还有一个说:“我要做牛粪里面的那条蛆。”

  那其实是什么?也就是说禅师的心中是平等的,他没有认为牛粪就很污浊,而黄金就很高贵,“变大地为黄金,搅长河为酥酪。”因为禅师是绝对平等的状态之下心存敬意。

  “清”是清净心,如实看见自己的心。

  “寂”是止息外在的企图和追寻,随时随地保持心的平静。用觉醒的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在这个相对的世界之中保持绝对的欢喜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喜无量心就是如此,世界虽然有种种的不平等,在这个极不平等之中保持我们心的绝对平等,在极不自由之中成就我们心的绝对的自由。

  为什么?因为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样能够止息外在的企图和追寻,所以和、敬、清、寂其实就是佛法里所谓的四智菩提。

  “和”是妙观察智,我们用一种全新的观点来看待烦恼,烦恼当下就转为智慧,这是妙观察智;“敬”是平等性智;“清”就是成所作智;“寂”是大圆镜智。四智菩提就在其中了。

  这是处理好人与自心的关系,懂得用和、敬、清、寂,任何时候我们心中都不会生烦恼心。

——大愿法师《禅与身心灵健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愿法师       关系)(五明学佛网:大愿法师       关系)  

 果煜法师:人际关系的离合 

 惟觉法师: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 

 黄夏年教授:透过“神七”想到的宗教与科学关系 

 徐文明教授:虚云和尚对禅净关系的开示 

 李利安教授:当代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洪修平教授: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 

 洪修平教授:论中国佛教的曲折发展及其现代意义——以儒佛道 

 心对境的关系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杂念与四大的关系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精气神与热力光的关系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禅净密三者的关系 

 程恭让教授:明代太监与佛教关系考述——尤其以明代北京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