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矜孤恤寡,敬老怀幼_太上感应篇


   日期:2015/3/10 9: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孤,是指失去了父母的孤儿;矜,是怜悯、同情之意。矜孤,就是对那些失去了父母的孤儿应该悲悯、同情,尽己所能地去帮助他们。

我们知道,一个来到人间不久的孩童,在心理上完全依赖于父母的呵护,才能渐渐长大成人、具备生存于世的胆量与勇气。一个幼小的孩童,倘若失去了父母,他们就会本能地将自己与周围的孩童进行对比,发现其他同龄小朋友都有父母的呵护与关爱,而自己却没有时,内心自然就会凄苦胆怯,不愿意见到陌生人,并且对世界充满怀疑与防备。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渐渐就会养成阴暗自卑的性格;而长大之后,他们自然会将内心的阴暗辐射到周围的人身上,给他人带来痛苦,给社会制造麻烦。社会学家的研究发现,不用说父母双亡的孤儿,即便是那些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上往往或多或少地都会有一些缺陷。所以,我们应该对失去父母的孤儿,或者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想方设法地去关爱他们的心灵成长,学会尊重他们,培养他们的自尊自爱,让他们自强自立。

需要注意的是,在帮助这些孩子时,应当小心翼翼,不能大大咧咧,否则,看上去在做帮助这些孩子的善事,实际上却是在伤害他们。例如,有人在给予这些孩子帮助时,会不知不觉地将这样的信息让接受帮助的孩子知道:“因为你是孤儿,你很可怜,所以我来关怀帮助你。”如果我们在帮助孤儿时,让孤儿感受到了这样的信息,实际上就是在用一把无形的剑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因为给予孩子的“你是孤儿,你很可怜”的心理暗示,实际上是对孩子自尊心的最大摧毁。一个幼小的孩童,需要多大的勇气,将来才能从这个“我是孤儿,我很可怜”的心理暗示中摆脱出来呢?

所以,我们在给予孤儿关怀时,不要让孩子感觉到“因为你是孤儿,你很可怜,所以我才来关心你”,而要尽量淡化和隐匿“孤儿”这样刺激孩童心灵的字眼与信息,相反,甚至要将“孤儿没什么可怜的,一个孤儿与有父母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我帮助你、关心你,唯一的原因就是我喜欢你,你值得我关心”、“人就应该有关心他们的品德”诸如此类的信息或理念传递给孩子。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在帮助孤儿,因为物质上的贫乏并不能摧毁一个人,而自认“低人一等”的自卑信念,才会真正摧毁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在帮助孤儿时,不能客观上给孤儿“你低人一等”的暗示。

在这方面,美国一所中学对穷人孩子的慈善行为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据说,这所中学为了在放假的下雪天给穷人的孩子提供免费的午餐,也同样要求富人的孩子来学校用餐。理由是,如果富人的孩子不到场,就会让穷人的孩子感觉到,学校是因为他们穷,才免费提供他们午餐的。校方认为,这无疑是对穷人孩子自尊心的伤害,让他们感觉不到尊严,而让富人的孩子也来校用餐,就可以避免让穷人孩子有那样的感觉。

当今社会,有不少慈善人士,在给孤儿福利院捐献钱物时,让那些孤儿排成队站在下面,然后自己又是发言,又是媒体拍照采访,并且拉上巨大的横幅“全社会都来关爱孤儿”等等,他们的言行,无处不在暗示着这些孩子:“你们这些孤儿真可怜”、“因为你们可怜,所以我来帮助你们”等等。如果稍微有一些智慧,懂得一点心灵奥秘的人就会知道,这样做大为不妥,因为这些暗示是对孩子最严重的伤害。一个人不能用行善的名义摧毁他人的自尊。肉体的伤害与痛苦很快就能恢复,而心灵的伤害是很难一时痊愈的。

寡,是指失去了丈夫的女子,或者失去了妻子的男子;恤,是顾念、体恤之意。恤寡,就是对那些失去了配偶的人,应该体恤顾念。

一个完整的家庭,突然失去了男主人或女主人,对剩下的一半来说,就像失去了左膀右臂,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她们不仅要面对“爱别离”的伤痛,还要继续抚养孩子成人,这需要内心具备巨大的勇气与力量。特别是失去了丈夫的女子,所面临的困难与心理打击更是令人难以想象。

所以,对待他们,应该默默地给予体恤与便利,让他们能够具备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与力量。如果是她们的邻居,应该常常问寒问暖,无私关怀;如果是同事,应该在工作上给予帮助,将轻松的事情让给她们,同时应常常鼓励与安慰她们;如果是领导,也应该给予种种方便。总之,生活中遇到失去了配偶的人,应该特别留心,给予必要的帮助。

老,是指年迈的老人;敬,是尊敬之意。敬老,就是对上了年纪的老人应该尊敬。例如,见到老人,应该恭敬地打招呼;在公共汽车或地铁上,应该主动给老人让座;与老人言谈时,应该谦恭礼貌;遇到一些困难的事情时,应该向身边熟悉的老人请教等等。总之,内心应该培养对老人尊敬的理念,并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对老人尊敬的言行与之相应。

为什么要对老人尊敬呢?首先,大凡老人,在他们各自的位置上已经为这个社会做了很多贡献。例如,在家庭中,他们养育了子女,使得这个社会人丁兴旺;在工作岗位上,他们或多或少地都是尽了自己的力量,为这个社会创造了财富,提供了便利。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之所以今天能幸福地生活在世间,获得种种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便利,都是依赖于老人们往昔的努力工作,所以我们理应对他们心存尊敬。

其次,老人心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与智慧,是年轻人所不能企及的,只有尊敬他们,才有可能向他们虚心地学习,获得他们心中的智慧,这也是老人值得我们尊敬的重要理由。

再次,老人们身体已经渐渐衰老,老苦、死苦等已经渐渐靠近他们,使得他们的身心都遭受着种种难以言说的痛楚,所以应该尊敬关心他们,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安慰。例如,年轻时能健步如飞,年老时却跌跌撞撞;年轻时能够非常快乐地享受美食,现在食物到了嘴里却没有滋味,而且牙齿也几乎掉光了;年轻时英俊美貌,年迈时却老态龙钟了;年轻时对四季的冷热都很敏感,年老时身体似乎失去了知觉;年轻时眼耳鼻舌身这五根都很敏锐,年老时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的触觉等,都已经不那么敏锐了。还有,死亡渐渐逼近,去日无多,这个可怕的事实会在他们内心制造一种挥之不去的痛苦。意根也渐渐变得暗钝,思维往往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活跃,而且还常常忘事。此外,由于身体的衰老,种种疾病也悄悄降临,使他们饱受身心的折磨。在这种情况下,老人内心会产生自卑以及即将被社会遗弃的感觉,如果我们对他们不尊敬,就会加重老人内心的这种痛苦。所以,无论如何,对老人应该培养尊敬的好习惯。

幼,是指年幼的孩童;怀,是关爱提携之意。怀幼,就是对年幼的孩童应该关爱提携。年幼的孩童刚刚来到这个人间不久,身体还比较脆弱,内心也没有多少知识,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还比较强,所以对年幼的孩童,不仅在身体上要给予照顾,在精神上也要给予提携,让他们能够幸福茁壮地成长,具备健康的人格,将来能够为社会做贡献。

如果我们不能善待孩子,甚至粗暴无礼,这种粗暴就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创伤,长大之后,他们就有可能将这种创伤反馈给社会。相反,如果我们全社会都能善待孩子,孩子就会体会到社会的祥和与美好,长大之后,他们就会以祥和与美好的方式回馈社会。

爱护自己的小孩几乎是一种本能,尊敬自己家中的老人也似乎是人之常情,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说,爱护自己家中的老人,要推而广之,爱护天下所有的老人;关爱自己的孩子,也要推而广之,关爱天下所有的孩子。

古人说:“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孤寡老幼,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对待他们,一个善良的人应该像太阳的光芒一样,默默无声地照耀他们、呵护他们,让他们的内心得到温暖与慰藉。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