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为何韬光养晦是成就的一个关键因素


   日期:2015/3/17 17: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古来大德都是这样,就如六祖大师,开悟后尚隐居猎人队中十五年潜修。开悟之后想要作大通家,开堂接众,那是不可能的。古语说一盲引众盲,相续入火坑。修行人一定要韬光晦迹,仔细熏修,一番大修,方有一番大悟。方便抵制,自劝自心,即是自己估计自己,不要冒失,自以为了不起,古人说初生之犊不畏虎,则自伤也。

在古代,人们不好炫耀,重视隐藏学问、韬光养晦,但他们的道德修养,却往往能从外在的“有表色”——表情、言语、眼神、行为中流露出来。所以,真正聪明的人是韬光养晦,谦恭平和的人,表面看起来平平凡凡,实际上内在有无限的智能。

比如, 禅宗六祖慧能禅师在从黄梅五祖手中接法之后,遵从弘忍禅师的教诲,连夜离开黄梅,南下隐居于猎人队中十六年。在这十六年中,他处处隐姓埋名,坚持戒律,以“但吃肉边菜”与猎人和睦共处。后来到广州法性寺因为点破“风幡之争”的玄义,被印宗认出,才正式出家弘法,从而开演了南宗法门。慧能禅师的这十六年,既是保全自己的十六年,也是等待弘法机缘的十六年,正因为有了长时间的韬光养晦,才使他的南宗顿悟法门在中国不断发扬光大。

为何韬光养晦是成就的一个关键因素

下面摘录一些大德开示片段和故事,以作分享:

翠岩禅师的《警僧铭》

翠岩禅师在《警僧铭》中告诫修行人,在平时生活中不论自己有多大才华,也应当学会韬光养晦,不可让才华过分显露,铭文云:“处众处独,宜韬宜晦。埋光埋名,养智养慧。”翠岩禅师还在铭文中说:“随动随静,忘外忘内。离圣离凡,拔群拔萃。”禅师告诫修行人要注重自己内在的修养。在平日生活中,应当随缘度日,既不被外境所转,更不受外境诱惑,始终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不因各种突然的变故而发生情绪的波动,处处以一颗平常心来为人处世。心中也不要有凡圣的区分,更不能有功名利禄的分别。

翠岩禅师《警僧铭》全文如下:

凡一披缁,便非庸类。岂可泛常,仅同俗辈。

立志立心,宜勇宜锐。进道进德,克精克励。

处众处独,宜韬宜晦。埋光埋名,养智养慧。

随动随静,忘外忘内。离圣离凡,拔群拔萃。

一粥一饭,信施信馈。饱享饱餐,须惭须愧。

勿效庸僧,成群逐队。说张说李,杂痴杂秽。

争是争非,夸能夸会。本性本真,尽盲尽昧。

凡戒凡律,或犯或背。虚朝虚暮,丧月丧岁。

可悲可怜,必沉必坠。常警常惺,灭殃灭罪。

摘自 化来老和尚《弘一大师文学集学习笔记》

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抑制,自劝自心。(妙禅师)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古来大德都是这样,就如六祖大师,开悟后尚隐居猎人队中十五年潜修。开悟之后想要作大通家,开堂接众,那是不可能。古语说一盲引众盲,相续入火坑。修行人一定要韬光晦迹,仔细熏修,一番大修,方有一番大悟。方便抵制,自劝自心,即是自己估计自己,不要冒失,自以为了不起,古人说初生之犊不畏虎,则自伤也。

偈曰:

虚怀君子德 恬淡岁寒心

耻作俗付庸 喜看波水平

禅门祖师悟道因缘

三祖的法号僧璨就是这么来的。

僧璨禅师悟道的当年三月十八日,即前往光福寺受了具足戒,从此以后,他的风疾也渐渐地好了,并侍奉祖师两年多的时间。

有一天,二祖告诉僧璨禅师道:“菩提达磨远自竺乾(印度的别名),以正法眼藏并信衣(指金襴袈裟,释迦佛传下的用以表示正法法脉之所在的证信之物)密付于吾,吾今授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

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说完把祖衣交给了僧璨禅师,并叮嘱:“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

僧璨禅师道:“师既预知,愿垂示诲。”

二祖道:“非吾知也。斯乃达磨传般若多罗悬记云‘心中虽吉外头凶’是也。吾校年代,正在于汝。汝当谛思前言,勿罹世难。然吾亦有宿累,今要酬之。善去善行,俟时传付(不是我预知有法难,而是达磨祖师传下来的般若多罗尊者所说之悬记——‘心中虽吉外头凶’——中所预言。我根据年代推算,当发生在你所处的时代,你要好好思维我前面所讲的,不要陷入这场法难。我前世负有宿债,现在是该前往偿还的时候了。你要好生保重,以待机缘成熟,好把祖师的禅法和信衣传下去)。”

二祖付法完毕,即离开司空山,前往邺都酬债。僧璨禅师于是谨遵师旨,没有急于出来大肆弘扬祖师禅法,而是韬光养晦,往来于司空山和皖公山(今安徽潜县西部)之间,过着一种隐修的生活,长达十余年。在这期间,僧璨禅师只有道信禅师一个弟子。据《楞伽师资记》记载,“璨僧师隐思(司)空山,萧然净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唯僧道信,奉事粲十二年。”

为何韬光养晦是成就的一个关键因素

摘自 《初学者如何稳步切入修行之道?怎样修行?》

稍有成绩便高慢自大。学佛的人精进用功了十年以上,在学问、修行、做事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成绩以后,就到达了第三个层次。在这一阶段,容易产生高慢,认为自己的修行工夫很好,修行的法门很殊胜,学问渊博,事业有成,自利利他非我莫属,别人都比不上我。因为高慢自大,增长了我法二执,障碍了更加长远的修学,也就不可能获得修行上真正的成就。所以在历经了十年、二十年乃至更加长久的修学过程,在某些方面有了一点成绩以后,就要注意“韬光养晦”,不要急于张扬,而是要更加谦逊地反省自己,更加努力地用功修行,以期达到工夫的成片、修行的纯熟。以上三个毛病,在修行之前就应该了解清楚,才能够在修行当中积极防止。

比如说,我们要制造一把好的剑。首先要选择好的铜、铁等原材料。第二步就是对原材料的冶炼、陶铸让剑的毛坯显露出来。第三步,经过一番的敲打、淬火、磨光,将粗糙的剑坯琢磨成闪闪发亮的剑。第四步,还要将打造好的剑埋在土里。等到把剑上咄咄逼人的气焰去掉,再从土里拿出来。这时候,一把锋利的好剑就形成了。手持这把利剑,便可以削铁如泥、所向披靡了。

摘自 《莫把“小资情调”当佛法》

明朝末年的憨山大师,早年在五台山打坐时得到了一些境界,就自认为“证悟”了。后来他被人陷害,充军流放岭南,其间经历了种种苦难艰险,而就在这九死一生之中,他才发觉他原先所“证悟”的那些东西仅仅是浮光掠影,丝毫派不上用场。于是,他开始了铭心刻骨的反省,继而在修行上获得了重大的突破。憨山大师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说到,他非常感谢这一段苦难的经历,这段经历就好像天地间巨大的钳锤,将他内心中蕴藏的我执烦恼锤打得一干二净,使他获益匪浅。

摘自 明海法师:《“跑江湖”的由来:禅僧的行脚生涯给我们的启发》

在遥远的地方,想起还有家,家里人在等我,所以不管在外面多苦,心里还有一份安定感,也觉得有一条退路,这是我们普通人的感受。但是对于修行人,他要让他的身心完全独立起来,让他的心从对外在物质的依赖中摆脱出来,对名誉,对社会地位的依赖,对一个固定居所的依赖,对一个固定人际关系的依赖,从这些依赖中摆脱出来。只要我们内心还存在对这些东西的依赖,那就说明我们的心还没有真正的独立,心还是脆弱的,我们的心还是有漏洞的,所以行脚的生涯,行脚的生活可以培养我们内心的独立性。在茫茫的大地上,在这青青的山里面,有时候杳无人迹,一个人在那里行走,没有人认识你,也没有任何包装,你就是递名片也没有人晓得你。昨天大痴法师也讲了,你会遇到来自外界的或者是认同、或者是否定、或者是给你一定打击、乃至给你一些伤害、深深的伤害,那么在这个过程里,修行人的身心会越来越强化,变得越来越坚强。当他的身心完全独立起来了,他在各地行脚时的那种自在,那种洒脱的境界,就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能领略的,所能理解的了。

为何韬光养晦是成就的一个关键因素

摘自 阿底峡:《希望你能放下杂事:马尔巴给米拉日巴话》

仲敦巴尊者自己在舍弃今生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信众们迎请他去传法时,他正在修舍弃今生的法,为令修法不至半途而废,就没有前往,而是令他的弟子代他前去传法。因为,如果内心里没有舍弃今世,虽然口里滔滔不绝地讲法,也只是照本宣科、鹦鹉学舌,没有很大的价值。

之后,就终年穿着缀满补丁的陈旧衣服,将上衣脱下,两只袖子搭在双肩,有时神出鬼没地消逝于柏树林中,有时倚在藤仗上独自打杵休息,口中念着《亲友书》中的句子:“利无利苦乐,称无称誉讥,了俗世八法,齐心离斯境。”

尊者是在家居士的身份,他终年穿着陈旧的长袖藏装,在炎热的盛夏,他就会将上衣脱下来,把袖子搭在双肩,藏族老乡也是经常这样穿着的。他经常出入于热振寺的柏树林内外,有时候他还会靠在藤树做的手杖上休息,他口中经常念诵《亲友书》里的这样一个偈颂:“利无利苦乐,称无称誉讥,了俗世八法,齐心离斯境。”这是以前的古译,世间八法即是:人们愿意获得利养,不愿遭受衰败;愿意获得快乐,不愿感受痛苦;愿意获得称赞,不愿被人讥讽;愿意获得荣誉,不愿遭遇诋毁。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远离这些世间八法。

有时又喃喃自语 “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等全部文字,有时仅念出开头部分,有时念诵了一半,就独自安住下来。

仲敦巴尊者也常这样检点自己:“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有时念诵全文,有时念开头部分,有时念半句,他时时这样来念诵度日。

本来,像他这样的成就者无需如此苦行,他之所以如此韬光养晦、深居简出,只是为了给后学者做出表率而已。

像仲敦巴这样的大成就者,本来没有必要这样苦行,在许多论典中说他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但是他仍然隐秘才能,不露锋芒,安住在寂静深山,极少出头露面,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警醒后人。

金厄瓦也常复述此等脍炙人口的教言,并以此平息了世间八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韬光养晦       成就)(五明学佛网:韬光养晦       成就)  

 傅味琴居士:供养为报恩 忏悔为成就 

 傅味琴居士:大慈大悲愍众生,成就无上菩提道(2004年观 

 净界法师:修行胸量要大成就才可能大 

 净界法师:我们的心跟佛号一接触,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成观法师:地藏法门系列 四、地藏法门修行自我鉴定及成就次 

 万行法师:成就来自专注力 

 陈兵教授: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 

 开愿法师:信心是成就的基础 

 贤崇法师:成就无上正觉的五心 

 张秉全居士: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梦参法师:世界成就品 

 杨曾文教授:慧思大师成就佛国净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