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弟子必学之德行的培养


   日期:2015/3/20 9: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生所走的道路,有正道,也有邪道;有迷道,也有觉道;有大道,亦有小道;有康庄大道,也有羊肠险道。邪道不合法、迷道不合理,小道太自私,羊肠险径不安全,绝不会有良好的结果。所以道德,该是正道,觉道,大道以及康庄大道。人能循正道,觉道,与康庄大道迈进,洁身自爱,努力向上,必定行有所得,因名道德。

至于道德的含义,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一样,但目的各异。因为佛教与儒家的道德观念,基本上都看重于人格的善美与完成。不过儒家之目的,在于人伦的建立,由独善其身,进而兼善天下;佛教则主张保持人身不失,以进修出世圣道,最后目的,是在成佛。

儒家的道德思想

代表儒家的孔子,其道德思想以仁为主,智勇为副,所以说:“智仁勇三者,是天下之达德。”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孟子则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德。董仲舒再加上信,作为人伦五德。无论是君臣,是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相处之道,一以仁为本,以义礼智信为辅导。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可见儒家对仁的重视。

孔子以仁为主的道德思想,至孟子时代,益见发扬光大。孟子以为人之初,性本善,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但可惜人皆因物欲的诱惑,致使本善之性,发生恶化;所以主张抑制物欲,使人止恶向善,回复本性的至善,以完成人伦的四德(仁义礼智)。因此说:“人之过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忧之,使契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人由家庭幸福,推展至社会幸福;由父子关系,进而至君臣关系;由兄弟手足之情,扩充至友谊之情;由夫妇的敬爱,发展至全人类的互相敬爱。所以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是以君爱臣,臣忠于君,是道德;父慈子孝是道德,兄友弟恭,夫妇相敬,朋友守信,皆是道德。果能将此人伦道德推行于世,使人皆以八德为生活规范,各安其所安,各行其所应行,自可齐家、治国、平天下。今日社会之所以父子相争,兄弟相残,夫妻相讼,朋友相害,宾主相欺,甚至家庭破碎,社会混乱,皆是人伦道德沦亡的恶果。

佛法中的道德

大乘菩萨,则以六度四摄等法门为道,循此大道进修,断无明,证法身,使自他共同通往佛的菩提觉道,结果获得断智恩三德,故名道德。因为佛教主张人由私德修养,推展至公共道德的训练;由私我利益,扩展为社会大我福利;从小乘自利思想,转向大乘利己利人的精神,广修六度四摄,实践三聚净戒,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利益有情戒,成就利他之德,是名恩德;“烦恼无尽誓愿断”,是摄律仪戒,获止恶之德,是名断德;“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摄善法戒,得积善之德,是名智德,以智德证佛法身,以断(无明)德证佛报身,以恩德证佛应身,结果:“无上菩提誓愿成”,得佛三身,证佛三德,通往佛果,得成佛道,是一切道德之最,亦人生品德修养之至极。

应如何培养道德?

(一)扩展仁慈的德性

仁是仁义,慈是慈悲,仁义是儒家道德的基本,慈悲是佛教道德的精神。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又说:“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姜太公亦说:“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因为具有仁义美德修养之人,必然“律己常带秋气,处世恒带春风”。不但“待人必于有过中求无过,持己常于无过中求过”。且能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是以不为个人得失的困扰,不为情欲的占有危害他人,反而能尊德性,重仁义。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正是基于仁爱之心,可惜儒家祭天地,拜鬼神,主张三牲(猪、牛、羊)酒礼,甚至日常生活不离食肉,仁爱仍然有限。佛教的慈悲,目的是拔一切众生苦,与一切众生乐。众生,包括人类以外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因此,提倡素食,实行戒杀放生,爱护一切生命。如果我们懂得居仁由义,以道德作为行为标准,进而学佛的慈悲,爱护众生,平等拔苦与乐,持不杀生戒,不因口腹之欲,杀害生物,更不因贪欲的满足,而谋财害命,残杀无辜,则何独阻止社会一切谋杀,残杀,凶杀,暗杀等罪恶发生,还可止息战争,导致世界和平,是以佛教的慈悲,既可培养仁爱之心,更可扩展内在的德性。

(二)坚立正义的意志

意志特别重要,古云:“有志者事竟成”,曾文正言:“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肯立志,都能做到。”反之,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中国大文豪苏东坡亦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是以曾国藩主张士人第一要立志。但志患不立,尤患不坚,更患不正。故青年人立志之初,当审情度势,衡量自己的天才,兴趣,以及经济环境,然后决定立志之目标。志既立,就应切实做去,始终不渝,不畏难,不怕苦,不因环境威胁或利禄薰心而改变初衷,不因名位权势或私欲占有而作奸犯科,误入歧途,实行“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放下个人忧悲苦恼成败得失,去为正义而努力,为人群谋幸福,奋振自励,苦干到底。可惜现代人,大都意志不坚,稍遇挫折,即萌退志,或为名利所惑,贪慕虚荣,挺而走险,致使社会呈现混乱不安。如果皆受持佛的禁戒--不偷盗,坚定正义的意志,保持清廉的情操,做到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事正当事业,谋取应得利润,过著合理生活。

(三)保持身心的健康

身心健康,是人生的财富,事业的基础,亦是道德修养之一环。因为身健心康,则体格强健,精神充沛,可负担人生的重任,完成时代艰巨的使命;不致身衰力竭,障碍事业进展,或招致壮志未酬身先丧的遗憾。心健康,则人格健全,而能正心诚意,清心寡欲,洁身自爱,不致被物质诱惑,色情迷惑,而邪思邪YIN,丧德败行。今日社会呈现一片凌乱,非礼强奸,乱伦邪行,时有所闻,此皆人之身心不正常,不健康之过。何况邪YIN结果,病菌传染,身患绝症,大好青年,自此断丧前程,能不可惜?是以佛制不得邪YIN。佛弟子要受持不邪YIN戒,寡欲知足,克己复礼,使自己生活有规律,行动有礼貌,作息有定时,饮食有节制,恒抱乐观的态度,磊落的胸襟,加上适当的运动。礼敬诸佛不但可以消除罪业,同时对身体健康也有极大的好处,身心和谐,精力充沛,然后面对现实,苦干、实干、自强不息,世出世间相结合,即便是在家的佛弟子也能够以遂生平的意志,以完成人生的责任,则人类前途,必然福乐无限。  

(四)培养诚信的美德  

诚信,不仅是做人美德,亦事业基石,成功秘诀。古今中外,所有功绩彪炳一时的伟大人物,无不具备诚实与信用的美德。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诚信,除正心诚意、老实可靠外,更要谨慎语言,不说谎,不欺诳,不轻诺,不谗害妒谤,言必有信,言必合理,所谓一言九鼎、一言而为天下法。当知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言既可兴邦,亦可丧邦。  

古之君子,除立德、立功,还要立言。佛则制戒妄言绮语,不得两舌,恶口,搬弄是非,辱骂他人。否则,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自己固然后悔莫及,而被欺骗辱骂之人,更含恨在心,常思报复。试问敌人环待左右,将如何安心?怎得平安?朱子言:“人之作孽,莫甚于口,言语尖刻,必为人忌。”陈盾公言:“言语之过,似小实大,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语而折终身之福,切须检点”。西哲苏格拉底讲得更妙,他说:“天与人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人多见,多闻,而少语言”。因为言多必失,是以有道德者,不可多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特别是妄言绮语,更不应言。

佛经说:“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罪毕为人,常受诽谤。”大智度论说:“妄语之人,受十种恶报,一口气常臭,二善神远离,非人得便,三虽实话,人不信受。四圣人谋议,常不参预。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种诽谤业因。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生为人,常被诽谤”。故佛将妄语列为根本大戒之一,而教人真语,实话,且以身作则。所以金刚经言:“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凡佛弟子,皆应以佛为榜样,说话诚实可靠,合情合理,绝对不可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诳惑世人,以遂一己名利之欲,更不可为求名闻利养,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否则,大妄语成,必堕地狱。修行人戒妄言绮语,不两舌挑拨是非,不恶口辱骂他人,而培养诚信的美德,言行一致,则其前途光明远大,自不待言。

(五)发掘本具有的智慧

智慧,是困难的克星,是剪除烦恼的利器,是创功立业以及明心见性的先导。但此智慧,绝非世间一般的知识,更非一般人的聪明才智。因为世间人的知识与聪明,皆含有贪嗔痴的毒素,都参杂名利的野心与自私的欲念。虽然,头脑灵活,思想敏捷,但缺乏明辨是非、分析邪正的正智。是以无论处世做人,大都仅凭主观的错觉,妄想的冲动,往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结果,制造罪恶,启发争端,导致世界混乱。目前世界上很多不守纪律,破坏社会秩序的人,或唯利是视,草菅人命的人。或运用科学头脑,发明大量杀人武器的人,通通都是聪明的人。由于聪明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只知金钱万能,不知仁义更可贵,只知物质的占有,不知发展精神文明,因此都本著聪明才智,大展私欲抱负,贪图富贵,角逐名利……所以,世上聪明人愈多,社会呈现也愈来愈乱,主要原因,是聪明人缺乏智慧的辅导,致使聪明反为聪明误。不深信三世因果,只是目光短浅,表面看是聪明实则正是非常愚痴的表现。

佛教的智慧,是内在本具、纯真无妄的本觉智。非外来灌输的知识,或妄想执著的主观意念。所以佛的智慧,既能理解宇宙真相,明白人生意义,更能促进人性觉悟,使人自觉自奋,自立自励,扩展德性,长养善根,进修圣道,广集福慧,从自己道德修养的自利行为中,推展利他的工作,再从利他的德行中,完成自利的愿望,使人际关系,互利互惠,共存共荣,甚至共趣佛道,离苦得乐。如果修行人,能崇尚仁义,克己复礼,不好YIN邪盗,不妄言绮言,不饮酒,不吸毒,保持头脑清醒,提高理智,慎思明辨;进而学习佛法,发掘内在本具的智慧,在智慧光辉照耀中,如因识果,分析邪正,明辨是非,严持佛的五戒,不杀生而培养仁慈的德性,不偷盗而坚立正义的意志,不邪YIN而保持身心的健康,不妄言绮语而诚实可靠,不饮酒而提高理智,发掘正智,以塑造美满的人格,保持宝贵的人身。

然后广行六度以布施度悭贪,以持戒度毁犯,以忍辱度嗔恨,以精进度懈怠,依禅定度散乱,以智慧度愚痴。

从传统文化的厚德载物、思无邪、止于至善、仁民爱物、功成不居、为而不恃等,到我们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不在宣示着这样一个道理:放弃自我的执着,对外境的习染,勇敢地追求真、善、美,让生命融入无私的奉献中来成就我们的人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唯有行愿,方是真修行,才能真实入理,汇入普贤愿海,究竟打破我、法二执;进而突破自我俱生的束缚,破碎时空,彻悟实相,与诸佛菩萨把臂同游。  

让我们以此生为本位,完善道德价值乃至于超越道德价值,去认知宇宙人生的真谛。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以佛法作指导,行六度法门,从而把控我们的人生,使生命焕发出全新的意义,是谓参天地之化育。  

宇宙人生的实相,就在六度万行中,“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立足于人生本位,完成世出世间的统一,就是人生的佛教。形而上与形而下,本末言说皆方便。让我们坚守着“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原则,最后直至生命的圆满。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有一位年轻人,在家商店服务了五年之久,然而却一直未能受到店方的赏识,因此,他便思索着要找份别的工作,离开这里。这天,天下起了大雨,有位老妇人走进了这家商店,并且在店里面闲逛起来。其他的店员都对这个老妇人爱理不理的,只有这位年轻人主动向她打了招呼,并很有礼貌地问她是否需要服务。然后,这位年轻人陪着老人逛了整个商店,对各种商品进行了讲解,并且主动为老妇人提着买到的各种物品。当老妇人离去时,这名年轻人还陪着她到街上,替她把伞撑开。这位老妇人对他的服务和帮助极为满意,向他要了张名片,然后就走了。 

后来这位年轻人几乎忘记了这件事,他开始着手准备寻找更好的工作。可是有一天,他突然被老板叫到办公室去,老板给他提供了一份更好的工作,而这份工作正是那位老妇人——老板的母亲亲自要求他担任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给他人提供帮助,帮助别人并不是只有有钱人才能做的事。不管我们做什么工作,能力大小怎样不同,我们都可以去帮助别人。这些帮助有时甚至只是一句亲切话语或是鼓励的微笑、真诚的信任或发自内心的赞美而且还有很多时候,当我们给予他人帮助时,受到益处的往往可能并不是那个被帮助的人,而是我们自己。这就如同我们播种下爱心一样,帮助别人越多,收获到的也就越多。

学会消气

古时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

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这是多生累劫的习气把“我相”执着得很深,把人我对立看待。这种做法与修行背道而驰。假如我们不放下,为了争一口气可以不顾一切,这是很危险的,它会给我们带来种种烦恼,造种种恶业。一切都有个“我”,就会生起憎恨心、我慢心、就种下了恶因,障碍我们学佛,障碍我们从生死苦海中解脱出来。放下了“我”才能走向生命的解脱。

道德是一切的根本–宣化上人开示

学习佛法的人,就是在这儿开始把种子种到地下去。种子种下后,能不能生出?还要看各种的缘。诸缘具足了,种子就能顺利的生出。假若各方面助缘不圆满,就有可能变成焦芽败种。也就是看当我们发菩提心时、种菩提种子时,种得够不够深?坚固不坚固?

若是种得够深而且坚固结实,那么将来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可是要想结菩提果,还有一段相当的时间,这就要看你用功用得如何。要是用功上路,开悟证果,成就觉道,这才算是收成。种子生根发芽、抽叶、开花、结果的过程中,都必须经过相当的时间,培养、灌溉、加肥料。肥料是什么?就是学佛的道德。修行要处处本着道德,以不妨碍道德为根本戒条。

儒教云:「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行是人的根本,而财仅是一种末梢之物。修道人处处要惜福节约,不浪费金钱物质,如此日积月累,才能培养出自己的德行,所生出来的枝叶才会茂盛,果实也将累累。如果不加肥料,不用功去培养灌溉,枝芽花果很容易就会枯槁而死,所以修道人,第一戒条就是「注重德行」。

德行先由小处做起。「毋以善小而不为」,你不要以为小善就不去做,而等着做大善,大善没有那么多。「山」是一粒一粒微尘积成的,微尘虽小,但积多了也会变成一座山。德行虽小,但积多了,也会变成一座德行山。不违背道德就是德行,不妨碍他人就是德行。无论做什么,要帮助他人为本份。若于利益上、时间上、文化智慧上,或其它种种事情上,对他人有所妨碍,不能利益他人,都是于道德有所违背。所以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总以不违背道德为根本箴规。想要修道,先要培德;没有德行,就不能修道。所以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道德就等于日月,也等于天地,也等于人之性命。没有道德就等于没有性命,没有日月天地一样。什么是道德呢?就是以利益他人为主,以不妨碍他人为宗旨,也就是内心充满「仁、义、礼、智、信」。

(一)仁:有仁爱的心,就不会杀生。 (二)义:具足一种知识,做什么事都恰到好处,恰到中道,不太过也不会不及,不偏左也不偏右,事事合乎中道。懂「义」,就不会偷盗。讲义气的人不会偷他人的东西。 (三)礼:礼是一种礼貌、礼节。尚礼节就不会奸YIN。偷盗与YIN乱都是因为不合乎义礼,违背常规的现象。 (四)智:有智慧的人就不会乱喝酒、乱吃迷魂药。愚痴的人才会做出种种颠倒事。 (五)信:有信用就不会打妄语。

仁、义、礼、智、信,五常充足圆满了,这就是道,就是德。所以道德是从心中生出,它的根本就在我们人之心里头,但生出来有种颜色。这种颜色不是青、黄、赤、白、黑,而是一种德行之表现,是德行之光泽。孟子说:

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有德之人不单单面上有所表现,其背上也洋溢着德光,甚至于在四肢上也能显现出来。这种德相虽然描述不出来,但人人皆能明白。德行的表现,才是真正的功夫学问,这种德行不能假装的,虚假只会暂时骗人一阵子,不能长久。

修道就是要修真正道德,不妨碍他人,也不怕被他人妨碍自己。谁妨碍自己都接受,逆来顺受;谁对自己不慈悲,或不讲道理,都是自己的善知识。能「逆来顺受」,对横逆能处之泰然,才见出你忍辱的功夫,不要让别人一句话就动了。有些人的「不动」是无惭无愧,这是不对。你要修的「不动」,是能忍人所不能忍,这才是真功夫,否则,还须从头练起。

在佛教里,道德圆满了,就获得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也就是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缺少一样,也无法得到这种境界。所以佛教万德庄严,它能包罗一切宗教,而一切宗教只是佛教的一部分。所以我常将佛教比喻为大学课程,道教或其它高超一点的宗教可以算为中学,世间宗教如儒教等,只是小学过程。

我们应该躬行实践,常把「生死」二字挂在眉梢,把「道德」二字放在脚下。这句话看起来很难懂,为什么说应该把「道德」二字放在脚下呢?因为,道德二字是为人的根本,好像树木的根一样,所以有了道德,我们才能立得住脚;反之,脚下无根,那么则无处可立,进退维谷,不能有所作为了。若是我们能把这二字实践了,那么,人格更可以立得住,而一切亦自然可以成功了,所以说:「道德二字,是做人的根本。」《论语》上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才能生出道,这是古有明训的。

道德乃是真富贵

宣化上人开示于夏威夷檀华寺

谚云:「有德真富贵,无道是清贫。」一般人以为金银珠宝才是财富,实则非也,这种外在财富,随时都会被人抢去。故古德曰:「富润屋,德润身。」人无道德,就是真正的贫穷。

这个「贫」字,乃由「贪」字演变出来;因为贪得无厌,而结果贫穷。毋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利己就是恶,利人就是善。诸恶不作,即是不自私;众善奉行,即是不自利。再能不贪,便不穷了。

人为什么穷困?乃因贪多,结果愈贪愈穷。你若能本着「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此即观世音菩萨的本怀及志愿,能爱人如己,舍己为人,这都是大悲心。

我讲的法都是很浅的,是什么法?是吃饭,穿衣,睡觉。所以有人向我求法,我就教他吃少一点,穿少一点,睡少一点,因为「减衣增福,减食增寿,减睡增禄」,若能三星拱照,这不是佛法吗?你若患失眠症,我也可以教你一个治疗的方法。为什么人会失眠?因为从早到晚担心如何发财,要不然就挂子挂女,挂丈夫、妻子、儿孙,焉能入睡?你不打那么多发财的妄想,放下财色名食睡五欲,自然梦稳神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弟子       德行)(五明学佛网:佛弟子       德行)  

 傅味琴居士:要培养佛弟子爱国爱教和正知正见 

 陈兵教授:佛弟子必爱国论 

 净界法师:身为佛弟子不共外道的地方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仁俊法师:现代的佛弟子应做普世人类的带路者 

 能弘法师:博大精深的佛教 答学佛弟子问 

 林克智居士:通向极乐之路 高德行证 净土宗师 学人楷模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积集德行 

 定居新西兰正信佛弟子诚征女孩组建佛化家庭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留德行给孩子家族能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