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引经据典就代表其言行一定符合正法吗?


   日期:2015/3/21 7: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作者(西莲居士)

最近在网上各大佛教论坛逛了一圈,见到一些现象,颇有感触。什么现象呢?那就是三宝弟子互相之间的攻仠,对某些高僧大德的攻仠,对某些法门的攻仠,那是相当地激烈啊。可以说,其激烈程度,真是一点也不亚于世俗的那些论坛;其语言文字的大胆程度,更是令末学冒冷汗。佛陀曾说“末法时期,斗争坚固”,那是完全没说错呀。

那对佛理可不可以辩论呢?当然是可以的,藏传佛教就有专门的辩经仪式,热闹得很呢。其实佛教是最民主的了,佛陀一向主张:你可以对他的教义提出疑问。只有解决了疑问的信,才是真信,否则是迷信。所以,佛理的辩论在佛教中是一直存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意指斥XXX是邪法,XXX是邪师。因为,这是大菩萨和证果圣人的事,你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写到这里,我脑子里突然出现一句成语“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对,这就是我此时心态的写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无非是大家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他人是错误的。为什么自己是正确的?那是因为自己可以引出佛经和祖师的言论来证明。既然佛经和祖师都这么说,那自己当然是正确的了。

如果是世俗的学问,按照上面的逻辑那无疑是正确的。但学佛是什么?是“信、解、行、证”,如果只需要一个“解”字,那学佛就不是学佛,而是纯粹的“佛学”了。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中说:“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这是不是“依文解意,三世佛冤”的道理啊?

既然这样说,那有人会问:那邪说和邪师还需不需要批驳了?当然要。但是,由谁来批驳?这却是个重要的问题。个人以为,评破邪师邪法,唯大菩萨与证果圣人方可为之,至于我们这些人,还是小心为是。虽然大家发心是好的,目的是护持佛陀正法,但好心不代表不会做错事,特别是我们这些具缚凡夫,“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在未开悟之前,真是一无是处。不错,从理上讲,一切众生都是菩萨,那么,一切众生都可以来做这个事吗?也不是。大家固然是菩萨,但目前还都是泥菩萨,自救尚且不暇,还可以救他人乎?这就好比一群旱鸭子落水,自己都快灭顶了,却告诉别的落水者,这个救生圈是假的,那个救生员游得不好。这不是很可笑吗?无大菩萨之能,却欲行大菩萨之权,无有是处。

网络的出现,为我们学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个平台,不要把一个修学的平台变成一个造罪的平台。大家都知道谤法和谤僧的因果是什么,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好先想想这个,想到了,还敢不慎重吗?如果想到了,还是忍不住要去做,非要去争个输赢。那就是业障,就得好好忏悔了。看看自己为什么老是“诤心未止,我见难除”?一句话,就得在自己的修行上多下点功夫。

最后有几句话,与我们这些因地的修行人共勉一下:作为因地修行人,要常见自己过,少论他人非。老老实实地修,该参禅的参禅,该念佛的念佛,该干嘛干嘛。评破外道、邪法、邪师这些事,不是不能干,但最好还是等大家乘愿再来的时候干吧。祝大家修行有成,早了生死,早日再来。

南无阿弥陀佛
=========================

凡夫不可妄加破斥他宗的大德和法门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文章来源:摘自《怀业时语略释·教诲净观他宗专修自宗》(标题编者加)

有人见祖师大德也常互相辩论破立,甚至显现说呵毁不敬之语,于是草率随学,岂知画虎不成反类犬,东施效颦唯现丑态,因为祖师大德安住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大作梦中佛事,外现虽似出语不敬,或将不了义说为了义、了义说为不了义,但其内在本无自相嗔心,也并非不具有抉择了不了义的智慧,实因为了度化各种根机的众生,有必要作如是的方便显现。

相比之下,凡夫如果立自破他,则可断定大多难免生起自相的贪嗔,而颠倒了不了义也全是愚痴薄慧所致,这样在没有方便智慧摄持的情况下,妄加破斥他宗的大德与法门极易造下毁谤罪业。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大弟子堪布根华说:“为了增上智慧可以学习祖师大德之间的辩论,此外如对大德妄加破斥则会产生无穷的过患,连同那些盲目无知的追随者也因加入毁谤的行列而造下谤法、谤大德的罪业。”法王如意宝说:时值末法的如今,佛法异常衰微,各宗各派应该互相帮助,携手共进,不应互相排斥打击,如此则佛法会兴盛,否则只能加速佛法的灭亡。因此为了平等护持三乘佛法,为了一切有情的暂时究竟安乐,为了自己今生来世的前途,我们应当舍弃门户之见,平息宗派纷诤,彼此赞叹,互相帮助,在根本上应当了知一切佛法都是修行的教授,悉皆圆融无碍、毫不相违。如此则一切教法现为修行教授、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易于获得圣者密意、自然消灭极大谤法罪业的四种殊胜自然具足。

总之,由于宿世的因缘愿力、串习深浅,形成了今生自己学法的根机意乐,无量的法门对自己来说会有缘深缘浅、相不相应的差别,所以择一最有缘的法门修学自宗、一门深入非常重要,而对一切他宗法门应当一律观想清净,这样才能不造谤法舍法的罪业,对于佛法以及自他都有极大利益而无任何损害。
===================================
当你在论坛上与人“辩论”时,你有没有警惕?!

现今有不少在家人更喜欢自作聪明地对各派别作比较、批评,小乘的说大乘非佛说,自称大乘的讥上座派为低等根器,自称密法行者的看不起显乘,显宗却骂密法为外道。我们自己想一想,成为三宝弟子本是为了要得益,若这样做的话,却反而令我们在入佛教后积来更大的恶业。

如果你对各宗派法义有所通达,本人有证悟,能分了义与不义,又能作如理的比派,心亦远离赞己贬他的宗派门户之见,而且更身兼住持正法的责任,例如是三大寺中的大学者、长老等,为了辩论、抉择正理等目的,则还可对这些方面发言。即使此等大德在作此类事业时,尚且如履薄冰。现今的在家人,却狂妄地自以为代表了其宗派,学着先德般对各宗派妄加评论甚至攻击,这只是宗派门户之见,而且是十分笨的一回事!我们连自派细微之宗见尚且未曾掌握,何况比较诸派呢?我们连外道与内道之最细微法义分别也未搞懂,说甚么评比内道各宗呢?所以,凡夫在家居士宜以清净心修持,做好居士之本份,把住持正法的工作留予住持正法的大德来做,否则就会十分危险。
==========================================

引经据典就代表其言行一定符合正法吗?

有些人在网上发言时总要引证佛经,似乎自己就代表着正法。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网络辩论中,一些人为了战胜对方,经常在引证佛经时断章取义,在解释佛经时则偷换概念——这是典型的世智辩聪。

引经据典是好事,但是如果只强调“离经一字,如同魔说”,却不管“依文解意,三世佛冤”,只强调“依法不依人”,却不管“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那么很可能给世智辩聪者可乘之机。

关于“依义不依语”,前面已经说过,烦恼众生以分别心看佛经,不一定能正确理解佛意。这一点大家都好理解。这里重点谈谈“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佛的经典分为“了义”和“不了义”两种。《宝积经·卷五十二》说:“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是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差别,是名了义。”《大集经·卷二十九》说:“了义经者,生死涅槃一相无二。”

可见,只有宣说“生死涅槃无二”甚深见地的佛经才是了义的佛经,如《大般若经》、《金刚经》、《心经》等等。

佛在《涅槃经》中明确嘱托:“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因为只有了义的经典才是真正抒佛本怀;不了义的经典只是佛陀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根性众生的方便开示。如果抓住不了义经典的只言片语,作为放之四海皆准的极则,则等同于谤佛。

看佛经时的发心也很重要。《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蕅益大师也说过,如果不是真为生死,看经、持戒、营福等等皆属魔业。如果看经是为了辩论,这已经属于魔业,至于引经据典来毁谤他宗,更是地狱活计。

总之,引经据典是好事,但要警惕世智辩聪者。断章取义、偷换概念、以不了义混淆了义,是这些人的惯用伎俩。

外道迷信并不可怕,因为他们的荒谬昭然若揭;而引经据典的世智辩聪者更可怕,因为他们说的和佛法太相似、太具迷惑性了!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引经据典       正法)(五明学佛网:引经据典       正法)  

 傅味琴居士:引导年青一代走正法路--欢迎上海居士和我的回 

 其它:浅谈正法久住(继平) 

 其它:试论听闻正法的重要性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24.正法、像法与末法 

 温金玉教授:戒律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是正法久住 

 陈星桥居士:以正法化导民俗 

 其它法师:略论正法之精髓── 四念住 

 其它法师:佛教的社会责任(耀正法师) 

 宗舜法师:护持正法与说四众过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七章 听闻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七章 听闻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七章 听闻正法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