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天女散花为何黏身不落


   日期:2015/3/23 16: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讲到音乐,佛的第一个大弟子、禅宗祖师是谁啊?迦叶尊者,他的音乐非常高。迦叶尊者打坐入定,天龙八部音乐供养佛的时候,他老人家还在入定,没有开口,可是身体打起拍子来了。有人就问佛,大师兄是大阿罗汉、得道的人,入定的时候听到音乐还动心,身体和头还打拍子,这是什麽道理?佛说,这是当然,这叫做余习未断,大阿罗汉、得道的人剩余的习气断不了,所以得的是有余依涅槃;只有佛的一切根根习气断清净了,才是得无余依涅槃。

  所以《维摩诘经》上讲到,维摩居士生病了,其实是装病,他要说法了。维摩居士在佛教裡代表了在家佛,是上方金粟如来化身的。《维摩诘经》是很了不起的哦,你参禅、研究佛法都在裡头了,那个文字之美啊,影响中国文化非常大。佛晓得了,就问弟子们,哪一个人代表佛去探望维摩居士的病,大弟子们须菩提、迦叶等等都不敢去,都说捱过他的骂,佛只好叫首座弟子文殊菩萨去。文殊菩萨带领大家,经上说“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到了维摩居士那裡,维摩居士的房间见方一丈,所以“方丈”就是从这裡来的,只有一丈的房间那么多人统统坐得下来。

  结果维摩居士的房间裡有天女出来散花供养,照印度的规矩,有时候唱歌,有时候供养花。天女散花的时候,落到这些大菩萨身上的花就掉下来到地上了;迦叶尊者、须菩提、舍利子这些大阿罗汉,花落到了他们身上就黏住了,掉不下来。这就是有名的“天花着身”,这是为什么呢?大阿罗汉余习未除,所以天花散下来,黏到身上,虽然他们不需要男女爱慾等等,许多都清净都解脱了,你说解脱啦?瞄一眼总可以吧,就是这个根根没有断,所以叫余习未除。而大菩萨没有这个习气,换句话说,他们在人世间打滚过来的,天花到身上黏不住。你们这些大阿罗汉,天花一来算不定又黏住了,小心哦!

  整理自《南禅七日》

  -----------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中国本土也有类似的天女故事,唐代有位李长者李通玄,他是唐太宗的后代,是皇族身份,他没出家,但是也没有在家,是完整注释《华严经》的第一人。他带着《华严经》和纸笔墨,到山中去找个地方写注,碰到一只老虎伏在地上,他跨上虎背,老虎载他到了个山洞,他就住进山洞里写,日夜有两个天女轮流送饭给他,为他点灯。还有一位道宣法师,在终南山上住茅蓬,也是天女供养。《高僧传》上这一类记载很多,道家也有这类的记载。

  维摩居士房间里有天女,平常是隐形的。这个时候,维摩居士房中的天女出现,就在空中散花了,当然不是人间的兰花梅花,是天花,不是传染疾病的天花。天花洒在菩萨的身上,都黏不住滑落下来,而在声闻众的大弟子,例如大迦叶、阿难、舍利弗、目连尊者等,花就黏上身了。这些弟子们就慌了,花黏在出家人身上犯戒,也不好大动作把花抖下来,否则又犯了威仪戒,真不知如何是好。有神通的使尽神通,练气功的就发功,但是都没有用。

  “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这时天女就问舍利弗,为什么想要除去身上的天花。他回答,出家人不好戴花。像我们小时候唱的:女人戴花,观音菩萨;男人戴花,乌龟王八。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天女告诉他,你不要这么想,为什么?这不是世间的花,没有香臭美丑善恶的分别,你觉得戴花犯戒,是你自心分别,唯心作用。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天女继续教训这些声闻弟子,你们跟佛出家学佛法,起分别心就不是佛法,修到无分别心才是真正佛法。起分别妄想才是犯戒,就不如法,没有分别妄想才如法,才算是守戒。你们受过戒的,尤其要注意。

  讲到这里,想起当年有位西藏来的法师,我们一同去一位居士家中。到吃饭时间,居士想起没有为法师准备素菜,这位法师就说,出家人无所分别。他意思是没关系的,也是可以的。他的确是可以这么做的。第一,他是西藏来的密宗法师,习惯上可以的。第二,他的修持的确到了这个境界,别人不能。

  “观诸菩萨华不着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菩萨大都是在家人,出家人天天早晚所礼拜的,都是在家人,众菩萨中只有地藏王菩萨是出家相,百千万亿菩萨都是现在家相,身上还穿的戴的一大堆宝物。罗汉相就拘谨多了。

  《维摩诘经》讲的是不二法门,真正佛法不分出世入世。但是宗教界却把出家和在家分别得很开,不通到了极点,这是六通之外的第七通,叫不通。还有,大部分的佛经注释是居士写的,像李长者、傅大士,现代的欧阳竟无,他们今天还在的话,恐怕也要挨出家人的批评。菩萨身上不黏天花,因为菩萨断了分别妄想。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例如人有害怕的心理,就容易被鬼所魔。所以人如有正气,没有恐惧心,连鬼也奈何不了他。前天本院有位出家同学回乡下,在山中追随一位比丘尼师父,她写信给我说到这位师父,一人住在山洞中几十年,没有什么高学历,是真修行人,连鬼都被她吓跑了。人如果怕鬼,一定有鬼,你给这种非人有隙可乘,它就来了。你正气一来,它就没了。我一辈子想看鬼都看不到,遗憾之至。当年我有一个同学说他住的地方有狐狸精,晚上连人带床都给抬出去了,讲得活龙活现。另一个同学武汉大学来的,身患肺病,就自告奋勇去住他的房间,反正自己有病,狐仙来了就跟它走。但是却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你不怕它,它无机可乘,就是这样。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如果怕生死,怎么了生死?好看的要看,好听的要听,好吃的要吃,连生都了不了,怎么去了死?碰到外面一个境界你就动念,贪嗔痴就起了,受了六尘六根干扰,怎么了生死?

  “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无恐怖心者,一切境界就不能动摇他。五欲就是大魔,色声香味触者,大五欲是也,另有小五欲,是笑视交抱触。已离畏者,正气浩然,就算在五欲中打滚也没有关系,都魔不到你。

  “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着也。”“结习”首次出自《维摩诘经》,此后在中文中就经常用到。修到阿罗汉境界,虽然能不动念了,但是那个根根没有断,是压制住的,那个叫结习未尽。像男罗汉碰到女性,想看而又不敢看,愈是如此,心中已动念了。倒是菩萨境界就算盯着看,反而没事,因为他见而不见。结习未尽,所以天花黏身,大菩萨结习已尽,所以花不黏身。

  《老残游记》有首诗好极了,其中一句:“剎那未除人我相,天花黏满护身云。”有时我起了烦恼,发了脾气,就想到这句诗,自己是天花着身了,就笑一笑。

  这一段天女散花,最重要的就是“结习未尽”。结习就是《俱舍论》的八十八结使,一点点根不刨掉,结使就没有断除。

  《维摩诘经》代表的是佛法中心的解脱法门,学佛目的在如何求解脱,怎么样才能解脱生死、解脱烦恼、出离叁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本经对解脱法门说了很多,但是本经最重要的秘密有几个重点:成佛不在于出家或是在家,没有出入之分别,能解脱者在世间能解脱,出世间也能解脱。出入自如才是自在,否则永远得不到自在之身,所以叫不二法门,没有出家在家、出世入世之别。

  维摩居士的方丈大小房间中,可以容纳叁千大千世界,容纳那么多的人和那么多巨大的座椅,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分别。一千多年后玄奘法师的传记《慈恩传》,就记载玄奘法师亲自到维摩居士的方丈房间的经历。我们人人都有方丈之室,你自己找不到,找到了就成功了。

  天女散的花,掉在大菩萨身上都落了下来,唯有落在声闻众的弟子们身上就黏住了。这是什么花?花有很多种,有名利之花,有男女爱欲之花等等。天女后来告诉舍利弗,天花着身是因为这些弟子大阿罗汉们的结习未尽。他们虽然有修持,但是阿赖耶识的根根没有刨掉,结使的余习没有去掉。我们讲过有位禅师看歌女跳舞的公案,禅师说:“禅心已作枯泥絮”,他的境界已经是天花不着身了。

  另外一个公案,一位老太太供养一位禅师叁年,有一天,老太太叫帮禅师送饭的女孩,故意坐到禅师身上,抱住他,看他的反应。女孩照做了,禅师动都不动,只说:“枯木倚寒岩,叁冬无暖气。”表示自己毫无欲念,这境界好吧?但是天花落在他身上还黏不黏着?还是会黏的,因为他的欲念是修持功夫压住的,余习未断。所以老太太知道了之后,恨说自己叁年白供养了一个痴汉,就把茅蓬烧了,赶走禅师。这是为什么?难道老太太想要法师破戒?参参看这公案!称为公案是因为天下的人都要了解。

  再有一个公案,有位禅师去向一位居士化缘,这位居士不简单,已经大彻大悟了。居士就开条件,要能回答得了就供养,他问:“古镜未磨时如何?”过去镜子是铜作的,没有打磨的古镜当然不能照了。禅师答:“黑如漆。”再问:“古镜已磨又如何?”禅师答:“照天照地。”这答案听起来很好啊,可是居士立刻摈斥禅师。你看这回答哪有错呢?这就是禅宗。禅师吃了棒子,现在话是说他吃瘪了,不是用香板打人。他回去用功,叁年后又来了,居士就再问他这两句话,他答:未磨时是“此去汉阳不远”,既磨后是“黄鹤楼前鹦鹉洲”。好!居士立刻供养他。这是什么话呢?你懂也好,不懂也好,这就是禅。

  这叁段公案与天花着身都有关系。还有件事,相传是禅宗的起源,有一天释迦牟尼佛拈起一枝花,望向弟子们,众人皆不明白佛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破颜是讲塬本严肃的面孔化成微笑。佛就宣布把正法交付给迦叶尊者。所以禅宗的起源是一朵花,这个花和天女所散的花是不是同样的花?这是个很重要的关键。注意啊!这些公案我可没有说答案啊!不要说我为你们作了结论,那我是会去法院告你的。可是你们诸位要去找答案。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

  迦叶尊者定力之高是有名的,出家前,与太太两人同修,约好假结婚,房间里一个柱子为界,各住一边,有夫妇之名,无夫妇之实,后来带着太太一同出家。像他这样高定力的人,却当天乐鸣空时,习气深处贪爱音乐的根本发起了,他一边闭眼盘腿打坐,一边不自觉的打拍子,摇了起来,坐在那里跳舞。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维摩经上所讲,余习未断。所以维摩经有天女散花的描述,天女把花撒下来,落在大阿罗汉身上就沾住了,落到大菩萨身上,沾不住就掉下来了。维摩居士说,一切大阿罗汉,八十八结使断了,但余习未断,剩余那个根根的一点习惯还没有断,这就叫余习未断。大阿罗汉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平常人!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佛的弟子毕陵伽婆蹉,他已经是罗汉了,功夫很高又有神通。据佛经上说,有一天他要过河,那河的管辖权属于一个女河神,毕陵伽婆蹉站在河边,两手一比,叫道:丫头,你把那个水断了,我要过去。女河神没办法,功力不及他,只好把水断了让他过去。事后这个女河神就来向佛告状,说你的大弟子还骂人!脾气那么大,骂我丫头。佛就笑了,把他找来对他说:过河用神通是犯戒的!犯戒还不说,你还公然骂她。毕陵伽婆蹉说:佛啊!这很冤枉,丫头,你讲,我骂过你吗?女河神说:佛啊,你看当着你的面还骂我。毕陵伽婆蹉说:你怎么搞的?丫头,我实在没有骂你。佛对女河神说:你不要见怪,他五百世生婆罗门家,骂人骂惯了,结习未断,所以这一生得了哮喘,果报还没有还完呢?你以为他骂你啊!他没有骂。毕陵伽婆蹉还说:我真的没有骂你,丫头,你不要难过。等于有些人骂人骂惯了,你叫他道歉,他也道歉了,可是他还再骂你一句。

  所以说,得了初果罗汉,对于六根六尘不是不动心,只能说入流而已,可是心念之流还没有空,等于石头压草,碰到某种环境,还是会暴发的。

  《金刚经说什么》

  --------------

  禅宗所讲明心见性,直透牢关,在破叁关之后,就要破这个有余依,证无余依涅槃。什么是有余依?就是大阿罗汉,同独觉佛达到涅槃的果位,但是烦恼的根还是没有断,就是维摩经上所形容的余习未断。维摩居士的房间里,诸大菩萨,诸大阿罗汉都进了他的方丈,(寺庙中称方丈就是根据维摩经,维摩房间一丈见方,可是百万天龙,天人进来都坐得下。)结果天女散花的时候,罗汉们闭眉闭眼的,因为要做到不动心,可是天花沾在阿罗汉的身上,掉不下去;菩萨身就沾不上,都掉了。因为罗汉余习未断,所以天花着身。罗汉们对声色是不要了,可是有时候对声色还瞄一眼,这一瞄并不动心,可是天花却着身了,就是余习未断的缘故。所以他们虽然也得了涅槃,可是那叫有余依涅槃。因为只要把根一挑,就又挑起来了。

  到达无余依涅槃才是佛境界,真正的第一义心,即禅宗洛浦禅师说的:“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这是第一义

  《如何修证佛法》

  --------------

  佛经上讲,大阿罗汉习气没有断都不行。譬如头陀行第一的迦叶尊者,禅宗的第一位祖师,他多生累劫爱好音乐,所以迦叶尊者入灭尽定的时候,天人在奏音乐,他一边在打坐,一边随音乐摇动起来。有的同学打坐,气脉动了也会摇,算不定也是音乐听惯了!旁边的人看见迦叶尊者在摇,就问佛说:迦叶尊者怎么搞的啊!他还在定中吗?佛说:还在定啊!他听到音乐拍子就摇动,因为多生累劫爱好音乐的习气没有改,这个习气的业力,在第八阿赖耶识种子里没有变掉,由此可知修行之难。

  所以《维摩诘经》上说,天花掉在大阿罗汉身上都沾住了,虽然见色而不爱色!但习气的根根没有拔掉。平常守“心斋”戒不敢动的人,目不斜视,好像已经空了到了家,实际上那个根根一旦爆发就不得了。但是天花落到大菩萨身上,不会沾住,自然就掉下来,因为习气已经断了,当然就不会“入则鸣,不入则止”。好比有人住在高山顶上,不要说看不见人,连鬼也看不见!自我觉得现在好空啊!然后看世界上一般人,多愚痴啊!这些众生忙忙碌碌,像我这样多清净啊!那是空话,自欺欺人的话;下山以后,他会变得比普通人还愚痴,还坏!

  《庄子諵譁》

  --------------

  见思惑包括五个见惑,五个思惑。五见惑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五思惑是贪嗔痴慢疑。“见道位”是这五见惑都空掉了,见惑没有了。你们尽管学佛,随时着五见惑,随时都在着五思惑,所以修道不能证果。

  不但身见要空,五见都要空,这还是见道位;而你思惑位上的贪嗔痴慢疑习气还在,所以阿罗汉还有余习。《维摩诘》上讲,维摩居士的房间里,天女空中散花,花落到菩萨身上就掉下来,沾不着;落到大阿罗汉身上就沾住,都变成花罗汉了。为什么沾住不掉呢?因虽已证阿罗汉果,余习未断,他的习气吸力还在,所以天花着身不落。见道位中,境界上证了果位,但是思惑习气没有断。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