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妄念多和色身不清净有关


   日期:2015/3/30 17: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个道友问,说自己念地藏经,都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妄念纷飞,甚至出现了邪恶的念头。感觉内心很罪过,但控制不住的就会出现邪恶念头。这个情况,是很多人刚念经时都会出现的情况。

  这说明了一点,就是你的色身还不干净。从药师法门看,每个人色身都会储存过去的信息,也包括过去生留下的信息。你念经时,心沉寂下来后,这些过去的信息就涌出来的。这些信息好比水中的沙子,你心很浑浊时,好比水是浑浊的,你看不清沙子。念经后,心清净了沙子就显现出来了。

  这个比喻告诉大家,你要开发智慧,让内心清明起来,就要有两道程序。一个是把水安静下来,同时干净水的过程,还有一个是淘沙的过程。

  现在社会上很流行练瑜伽,或者打坐等,很多。尅个人都想要通过打坐来获得身心的安乐。但告诉你,其实打坐只是第一道程序,就是让水安静下来,不再波涛汹涌。还有第二道程序,就是淘沙的程序,只有佛法才有。

  这个身体是记忆体,过去的种种,都会留在身体中,以各种状态出来。以前人修行,先要修福修慧,忏悔业障,最后才有资格进禅堂,去打坐。如何修福慧,比如去给常住服务,做最苦最脏的活,比如清扫厕所,挑水种菜等。业障消的差不多了,你才有资格说,我要进禅堂。禅堂里面是出祖师的,禅宗有个名字,叫做选佛场。祖师就是从禅堂里出来的。但要先把垃圾掏掉。

  一般业障重的,妄想很多的人,我建议,去寺院里做义工,尤其是去扫厕所。你去面对最脏的东西时,你的妄想心,尤其是欲望会降低。修行人为什么不睡高广大床,不图香花等。甚至洗澡都不能用香皂。第一可以减少欲望,第二可以破除对干净的执着。

  你去扫外面的垃圾时,有助于清理色身内的垃圾和妄想。你经常去扫一扫垃圾,这对初学者来讲,是很有效的。扫完垃圾,你再去念地藏经,这时你会发现,自己进入状态比较快。

  地藏经讲到了,念地藏经可以开智慧,但其中也有戒律的。比如戒酒肉邪YIN妄语,三七日内勿杀害。尤其是酒肉,以及看电视,电影,甚至报纸。这些都要戒掉。为什么呢?你不要以为你看了,就没了,其实它就是储存起来了,储存在哪里?就是你色身里面。

  中医上说,脾藏意。不仅大脑会记忆,色身的每个器官,都有记忆的功能。你想看,看了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加上吃的又是酒肉,不清净的东西。脑袋就容易打妄想。打妄想它是有身体基础的。

  有的人刚念经,就坐不住,脑袋发晕,甚至身体不舒服。这就是清理垃圾的过程。平常这些垃圾在心中,都没有发觉,现在念经了,扫出来发现垃圾一大堆。如果有妄想,一定要坚持念经念下去。

  跟大家讲,你一直执着于色身的感受,是没有出息的。色身是报身,人要消业障先。我见过一个人,也是练瑜伽的,但她业障一重,整个人气色就很不好。然后就劝她念地藏经,普门品。业力转变了,色身自然慢慢就究竟。不然你凭着自己打坐,练瑜伽,想要让色身干净。

  现在人生活好了,就喜欢在身体上下功夫,比如谈养生,谈瑜伽,谈打坐,也会出现一定的境界。但实话说,那个是不实在的。哪怕你每天都打坐的很舒服,那又如何呢。死后都是一堆臭皮囊。所以不要在身体在转来转去。相反的,你好好去念地藏经,去做善事,好好去消业障,身体自然就好,妄想也自然会少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妄念       清净)(五明学佛网:妄念       清净)  

 傅味琴居士:以清净心为人说法,名为法施 

 圣轮法师:山光水色尽演清净禅 溪河大地阐示微妙谛─「山河 

 果煜法师:楞严新粹 三无漏学与四清净明诲 

 果煜法师:楞严新粹 从「无始无明」到「本来清净」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25.离欲清净,无心可乱 

 妙莲法师:转凡心修佛行 六、灵性清净即佛心 

 净界法师:怎样才叫作持戒清净? 

 净界法师:运用自性清净破除障碍 

 吕澄居士:清净毗尼方广经讲要 

 楼宇烈教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韩清净居士: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韩清净居士: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四、唯识教之传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