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类所有行为,是受十五种基本欲望和价值观驱使!


   日期:2015/4/1 8: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世界日报》报导:据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人类所有行为是受十五种基本欲望和价值观驱使——

  好奇心:学习的欲望;

  食物:吃的欲望;

  荣誉感:表现符合模范行为的欲望;

  拒绝:恐惧社会排斥;

  性:性行为和绮想的欲望;

  运动:体能活动的欲望;

  秩序:日常生活的组织规律;

  独立:自行作主的欲望;

  报复心:被侵犯时反击的欲望;

  社交:合群的欲望;

  家庭:与家人共处的欲望;

  社会名声:得到声誉和肯定的欲望;

  嫌恶之情感:逃避痛苦和焦虑;

  公民意识:希望服务公职,追求社会主义;

  权力:影响他人的欲望。

  该文认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皆不超出对于这十五种“欲望”的追求。该文又把十五种欲望分为性、荣誉感、报复心和食物四大类。

  对于人们的“欲望”,佛经中的分类更为详尽。《大智度论》二十一卷中列出六类:一、色欲,二、形貌欲,三、威仪姿态欲,四、言语音声欲,五、细滑欲,六、人想欲。而且,佛陀于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就已经指出了人们的一些微细的心理现象;世亲菩萨在《百法明门论》中,对此有很详细的解释。他把世出世间的心理现象,归纳为五大类一百种,计有:一、心法八种,二、心所有法五十一种,三、色法十一种,四、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五、无为法六种,总共是一百种,所以称为“百法”。其中前四类属于有为法,因为一切有为法从因缘而生,从因缘而灭,以此解释心有生、住、异、灭,身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的现象。第五类是无为法,解释人的意识之实相,亦即真如,是离四相、绝百非、非因缘生、常住不变的真如实性。百法之中包括了众生的神经、精神、心理活动及其与物质环境之间的种种关系。

  世亲菩萨进一步解释因八种心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的生起,伴随产生了五十一种心所,与心王同依、同缘、同时、同事。其中遍行五(触、作意、受、想、思)更是遍一切心王而生起的心所,心王不起则已,一起必定有此五种相应而起之遍行。众生以前六识依内六根缘外六境,经由第六意识的分别,第七末那识的恒审思量,而存入第八意识的阿赖耶识内,成为永恒的种子。

  对于“欲望”,佛法有更深刻的分析。《唯识论》卷五中说:“云何为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欲界的众生就是因为有YIN欲、食欲、睡眠欲三欲,所以称为“欲界”。众生因贪求(欲)而就产生希望(望),这正是流转三界,轮回六趣的根本。《杂阿含经》中说:“‘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欲”就是贪欲,是我们寻求解脱的最大障碍。《法华经》中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我们为什么会感应到轮回六道的苦果,也是因为贪欲。由于贪欲之心太重,所以产生种种的痛苦。《佛遗教经》中说:“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就是说明我们囿于种种的贪欲,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多方面的造作恶业,所以产生了种种的苦恼。

  众生之所以不能悟道,就是因为欲望太多,众生以六根执著外面的六尘,从而迷惑于如幻如化的不真实境界,使本性不清净,而产生种种的苦难。其实我们的六根都是不离于心的。

  佛法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我们众生的心念一起,则种种的色法(境界)同时生起,随着境界的牵引而不能自主,顺境来时心生欢喜,逆境来时心生怨恨,随此顺、逆境界的牵引,污染心地,造作恶业,流转六道。

  以上种种说明,宇宙一切万物皆由我们的“心”所作,“心”在修行过程中极为重要,佛陀经常告诉我们修行是要由修“心”下手,当境界来时,不被它所转,了解一切现象因缘生,这样,不管顺境、逆境来去时,你都不会被它迷惑,不被它牵引,使心得自在、解脱。《大智度论》中说:“若法因缘生,是法性实空,若此法不空,不从因缘有。”众生因为不了解这宇宙间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而留恋于世间所有的一切事相,殊不知这世间上一切都是虚幻的、无常的,总有一天因缘不具足时就会消失。

  如何由“心”下手去修行呢?《楞伽经》中说:“一念心不生,即如如佛”。我们众生的心每一动念之下,即是流转生死的根源。《地藏经》中说:“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说明人们每动一个念头,都是罪,都是业。各位可以想想我们在一天中动了多少念头,在一生之中又动了多少的念头,其中清净无染的究竟占多少比例?更何况无始以来生生世世所动的念头真是千万亿倍于恒河沙数,恶业无量无边。

  众生业深障重,但是也不必忧虑,佛陀告诉我们一念心不生则可悟入佛的真如法界。虽然我们一时无法达到“无心”的境界,但是可以借由勤修“戒、定、慧”来止住我们的妄念,待因缘成熟时同样可以证入佛的知见。

  综观以上,可以知道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报告所称的十五种影响人类行为的欲望,只是在我们人生欲流中的十五个小水滴罢了,众生从无始以来有无量无数的欲望,我们的心就如乘坐一条船在欲望的漩涡里打转,总有一天会沉没(堕入三恶道)的。惟有佛法才能把我们从这漩涡中救出,脱离人生的苦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价值观       欲望)(五明学佛网:价值观       欲望)  

 陈红兵教授:生态文化思潮昭示的是一种价值观的变革 

 道坚法师:佛教的价值观 

 黄国达居士: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雪漠:别落入欲望与贪婪的蛛网 

 卢志丹居士:幸福感并非欲望的满足 

 高月明居士:为什么说心理疾病源自对本能欲望的压制 

 昭慧法师:从普世价值观察女性婚姻观——重读《佛说玉耶女经 

 白云禅师:自我行为的修养与生命价值观的展现 

 贤崇·贤宗法师:禅修中的认识论与价值观 

 贤崇·贤宗法师:禅修中的认识论与价值观 

 传喜法师:欲望无止境知足是快乐 

 蔡礼旭:一个家庭假如放纵了一个欲望,这个家也会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