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女子的穿著要合格


   日期:2015/4/1 20: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惭愧弟子越溪,万分感恩能够有珍贵的机会听从师父上人的教导,向本次祭祖活动呈上一份学习报告,题目是「家庭教育是天下太平之根本」。

  近年来,目睹社会一代不如一代,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技能培养,都存在严重的滑坡的现象,十分令人担忧。这是现代社会不注重教育吗?显然不是。因为现代社会对於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世界各国因为教育的普及,人口的文盲率都是有史以来最低的,而平均学历又是有史以来最高的。

  这种教育投入愈来愈多,人才却一代不如一代的奇怪现象,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忧虑与深思。培育人才包括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责任;学校教育则由老师主导;社会教育则掌握在媒体手中。因此,要让我们这个时代人才济济,就需要三个教育的互相配合,三者之中又以家庭教育为根本,根本如果疏忽了,仅仅在学校教育方面下功夫,难免事倍而功半。

  家庭教育是天下太平之根本,这一点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已经明确指出来了。遗憾的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如何有效的将圣贤教育带回家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幸的是,依然有一些家庭,传承著中华传统圣贤教育,给世人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习主席一家就是其中之一。在老一代国家领导人之中,习仲勋老人家恐怕是家教最严格的。老人家勤俭持家,谦虚忍让,心系人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因为老人持家严谨,习近平、远平两个孩子,常要穿姐姐剩下来的花布衫、花布鞋,因此为同学嘲笑。因为父亲严格管理孩子的花费,甚至每花一分钱都要孩子记帐,所以习家子弟得以身居高位依然廉洁奉公。

  据孩子们回忆,习老常拉著孩子们的手,给他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孩子们,习家的家风就是忍让、谦让、礼让。由於老人家处处忍让,令他蒙冤十六年而毫无怨恨。《了凡四训》有言:「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现在,习近平主席成为全国人民爱戴的主席,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如果说习家给我国乃至世界做出了实践的榜样,那么,学者们则从理论的角度,证明家庭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是社会稳定、世界和平的根本。

  九一一事件发生后不久,澳洲昆士兰大学和平学院,曾经开会讨论世界动乱的根源,学者们问师父上人:世界动乱的原因是什么?师父上人回答说:「动乱的根源是家庭教育。家庭像一棵大树上树叶,社会像一棵树,树叶如果都烂掉了,这个树会枯死。今天,我们的社会,家庭没有了。子女没有受过教育,不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於是必定随顺烦恼习气,胡作妄为,危害社会,这个社会哪里还会有安宁?」

  这个结论与西方历史学家的看法暗合。西方历史学家将中国人数千年社会安定、文化代有传承,归因於国人普遍重视家庭教育。研究宋代家庭的国际史学权威伊佩霞教授(Professor Patricia Ebrey)说: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根本。父母做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承担著养育下一代、教育下一代的重任;而完成此重任,母亲尤为重要,可谓家教是社会安定和谐的根源,而母教又是家教的根本。

  甲、为何家教为根本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中华民族正遭遇著深重的灾难,印光大师特别指出:「世乱极矣,人各望治,不知其本,望亦徒劳。其本所在,急宜知之。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不於此讲求,治何可得乎?」在传统文化的私塾学校正在迅速消失的民国初年,印祖没有将保护私塾教育做为首要考虑,而是在利用许多场合强调家庭教育、母教的重要,并特别指出家庭教育要结合因果教育,双管齐下,方可转化人心。「国家人才,皆在家庭,倘人人各注重家庭教育,则不数十年,贤人蔚起。人心既转,天心自顺,时和年丰,民康物阜,唐虞大同之风,庶可见於今日。是以忧世之士,莫不以提倡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为挽回世道人心之据。」这正说明家庭教育是根本,学校和社会教育是辅助,因果教育是关键。

  乙、家庭教育的内容

  《礼记.学记》是现存的最早关於教育的专著,它指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教学首重传道,令接受教育者能够明道、行道。人虽本性本善,但是没有好的教育,还是会受到后天习气的染著,不但其本善无法彰显,甚至还会令自己变成习气的奴隶。是故,教学则以「长善救失」为要。

  已故著名的翻译家杨必女士,是杨绛先生的胞妹,是家中排行老八的小女儿,难免有娇、骄二气。一家人便善意的取笑她,帮助她做一位心智坚强的女子。如此次数多了,杨必就坚强了起来。再有人取笑,她都会很欢喜的跟著笑,满不在乎。终於磨去了骄、娇二气而成为幽默的开心果。长大后,即使承受常人无法想像的苦难、面对巨大的政治压力,杨必不但不会出卖自己的良心,还能乐乐呵呵的突破重重困难,完成译作。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在充满爱心的磨炼中,断除烦恼习气,完善人格。「长善救失」不仅要帮助孩子断除习气,更重要的是启发他孝敬之心,使之一生不改变,并且能将这个推广至万事万物,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家庭教育包括伦理、道德、因果以及宗教教育四个方面。伦理道德的教育首重《弟子规》;因果的教育是《太上感应篇》;宗教教育在取决於家庭的信仰,如果是佛教徒,《十善业道经》就是入门的基础教材。这三本薄薄的经典,是五千年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总结。如果能够真正落实其中的教导,就会发现,它们可以说是现代家庭「镇宅之宝」,不但要真正力行,更要将圣贤君子的教育永远传承下去,家道必然绵长久远!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庭教育往往是几代人积累的结果。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圣贤君子,教育的重点,便是帮助孩子「爱敬存心」。习老虽然家教严格、似乎不近人情,但是老人对子女深沉的父爱非言语可以形容。老人受辱入狱,未曾为自己的处境而哀叹,但却会因思念孩子而老泪纵横。习老重归政坛之后,教导孩子的是敬爱人民。由此可见,「父子有亲」是所有德行的起点,从这个爱心延伸出去,便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故,父母真正对孩子毫无保留的、充满智慧的爱心,是家庭教育得以成功的根本。

  传统的家庭教育,依然是值得现代人学习、参考的对象,因为它是中国实践了几千年证明有效的方式。中国虽然经历朝代的变革,但是教育制度从来没有改变,证明了这个教育实践之伟大。师父上人说,中国过去的家,对於这个社会贡献非常伟大,长治久安是家造成的,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私塾,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学校。因为中国过去是大家庭,每个家有祠堂,这是纪念祖先的地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念念不忘老祖宗的教训。每个家有家规,有家规、家道、家学、家业,所以传统的大家庭是个社会团体。现在家没有了,古人讲:「家不齐(家要是没有规矩),社会就乱了;子不教(小孩要不好好教他),人心就坏了。」由此可见,虽然恢复传统的大家庭是很困难的,但是恢复家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教育,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当务之急。

  丁、家庭母教

  丁一、何为母教。

  「父子有亲」是自性第一德,它体现在母子之间,便是母教。《说文解字》对「教」的解释是「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攴」是指小小的击打,「孝」是指善事父母。是故,「教」的本意,是通过上一代善事父母的行为,以启示下一代效法。失去孝道,则教无以立;未能力行孝道,则为失教。是故,所谓「母教」,便是为人母者,将自己孝顺父母、敬事公婆、助夫成德、勤俭持家、洁身自好等行持,启示孩子,帮助孩子彰显其本性本善的性德。

  丁二、不同时期的母教。

  丁二.一、胎教。

  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从一入胎就开始了。古圣先贤非常重视胎教,如果说母教是天下太平的根本,胎教就是成就圣贤的根本。《礼记》有言:文王的母亲太任品行端庄诚实,一切事情,只有合乎德的才做。当她怀著文王娠的时候,眼睛不看那不好的事物,耳朵不听不当的声音,嘴里不会讲出傲慢的话。睡的时候很端正,坐的时候也不偏著身体,立的时候,两脚就平平正正。平时不吃奇怪的食物,不吃割得不方正的肉。座位摆得不端正,她就不坐。所以后来生了文王,生下来就很聪明神圣。君子说,这是太任能够应用胎教的效果。

  由此可见,古人教孩子的方法是从孩子入胎开始,就要保护他不受到外面环境的染污,此为「长善」。母亲怀孕,十个月中只有善念,没有恶念,让胎儿感受到母亲的正气。言语柔和,决定不能发脾气,不能有爱欲,就是夫妻在一起也都要保持礼节,不让这些不安、贪欲影响孩子。胎教之重要,可谓确立孩子一生的禀性,能不重视吗?

  丁二.二、幼教。

  孩子生下来,母亲就要全力保护好孩子,不仅要尽量母乳喂养,更要在家中为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创造出和谐、正面的气氛。父母能够将《弟子规》做出来给小孩看,就是最好的婴幼儿养正教育。印祖曾言,无论何人,「即婢仆小儿,亦不许打骂。教其敬事尊长,卑以自牧。务须敬惜字纸,爱惜五谷、衣服、什物,护惜虫蚁。禁止零食,免致受病。能如此教,大了决定贤善。若小时任性惯,概不教训,大了不是庸流,便成匪类。此时后悔,了无所益。古语云,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以其习与性成,故当谨之於始也。天下之治乱,皆基於此。」谚语云:「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小孩子看到三岁,一千天,所接触的都是正面的,没有负面的,就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这样圣贤教育的根基扎下去,孩子会成为圣人;即使达不到圣人,也会是贤人。是故,圣贤是教出来的。

  於此同时,印祖特别强调务必要在孩子幼年,思想观念还处於养成之时,常常说善因善果、恶因恶报的故事给孩子们听。「小儿从有知识时,即教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令彼知自己之心,与天地鬼神、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萨悉知悉见,如对明镜,毕现丑相,无可逃避。庶可有所畏惧,勉为良善也。」这一点,是这个时代的幼教所缺乏的,但却是安定社会、培养良才的最重要的一方面。遗憾的是,现在圣贤教育丧失了,因果教育被视为迷信。不但讲起来大家都不相信,并且由於母亲要出去工作,还在婴儿时代的孩子,普遍会交给保姆或者祖母、外祖母带。令孩子在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所学习、效法的不是母仪,所听到很可能是电视上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十分可惜、可叹!

  师父上人说过,因果教育的城隍庙对於社会大众的震慑作用,比警察局更有效,而且还能防患於未然。伦理道德的教育让一个人羞於作恶,而因果的教育则让一个人不敢作恶。这个震慑作用,便是以「礼」来治理社会的效果,「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礼制虽然不存,但礼的教育却依然可以在家中实践。它端在於母亲的用心,母亲如果能够在孩子小的时候,时时将因果报应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展示给孩子看,令其先入为主,自然会对社会不良风气有了免疫力。虽然很多地方已经没有城隍庙了,但是著名的江逸子先生将「地狱变相图」用国画的方式画了出来,印成了精美的画册,备一本在家中,等於将城隍庙的教育请回家里。平日所见所闻,抓住每个机会进行因果教育,让孩子有所畏惧,也帮助母亲不断深信因果,知道如何修善因、得善果,从而令母亲真正能托起全家的未来,真的是教学相长。

  丁二.三、青少年、成年时期的母教

  贤母对於子女的教化,伴随著子女一生,从古至今,都不乏优秀的母亲为天下人所效法。《韩诗外传》就记录了一则「田子为相」的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田稷子给齐国做宰相,三年之后退休回家。拿了一百镒黄金,奉给母亲。母亲就问:「孩子,你怎么得到这么多黄金?」田子说:「是国家给我的俸禄。」母亲说:「你做三年宰相,难道就不吃饭、不花钱了吗?你这样管理公务,肯定不是毫无私欲吧。孝子奉事自己的父母,要竭尽诚意,不义的东西,不能拿到家里。做人家的臣子,却不能忠心耿耿,就是不孝了。孩子,你应该把钱还回去。」田子非常惭愧,就回到了齐国朝廷,将所有钱财奉还,并请求治罪下狱。齐宣王感叹田子母亲贤明,又对田子明道行义感到高兴,就豁免了田子贪污罪,还聘请他为宰相,又将钱赠送给田子的母亲,以嘉许她教子有方。

  俗话说:妻贤夫祸少。贤妻多为良母所教,如少时有良母教育,及长又有贤妻相辅,必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是故印祖云:「善教儿女,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

  丁三、母教的次第

  丁三.一、和与敬是母教之始

  古人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这句话意思很深,用在教育子女方面,则体现为,夫妇若能够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子女必在心灵方面得以健康成长。反之,若父母意见相左,时有不和,则子女多不知所措,难以与他人相处,甚至有心理困扰。遗憾的是,现代社会常常出现夫妇缺乏尊重,互不体谅,甚至离婚的情况,遂令问题儿童、问题青少年愈来愈多。因此,和敬是母教之始。和敬的教育,从恭慎对待婚姻开始。净空老法师指出:「婚姻虽然表面上是两个人的结合,它实际上是道义的结合,与社会、国家,乃至虚空法界都有密切的关系,要对祖宗、后代负责,对社稷、天下负责」。

  家庭的任务有二,一是祭祖以传承家道;二是养老育幼以期代代出人才。由此可见,一个家有无孝子贤孙,一个国家有无圣贤人出世,一个时代能否实现太平盛世,全都在於母亲能否相夫教子,能否持家睦族,能否传承传统的家风、家道、家学。这是女子在一个家庭中的重任,在一个国家中的角色,在一个时代中的关键所在,也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所在。是故,印祖常说:「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

  正因如此,古今中外各个民族都非常看重女子之谦德,认为好的女子应该能够孝顺父母、性情柔和、言语少而神态安定,举止娴静而知所进退。在古代,女子在出嫁前三个月,她的母亲及族中长辈会郑重的在庄严的庙堂上,教授女子有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之四德,并且在学成之后还要祭告祖宗,以成就女子柔顺的德行。及至婚礼当天,也有一系列的礼仪,以明示身为媳妇应孝顺、谦恭。

  《圣经》有言:「有贤妇为妻,是一种福分;但是只有敬畏上主的人,因自己的善行,才能得到她。她不论是富是贫,心神总是快乐,时常面带笑容。」(德26:1—4)「沉默寡言而明智的妇女,是上主的恩赐。受过好教养的人,是无价之宝。圣洁而知耻的妇女,乃无上的恩赐。贞洁的灵魂,实尊贵无比。」(德26:17—20)《圣经》的教导与我国传统教育暗合。遗憾的是,现代社会对传统女性教育产生了很大的误解,斥之为封建。如果和《圣经》互参,相信能够消除此误解。

  对家庭教育而言,谦和的女子事奉夫君,必心存恭敬、态度婉然;而男子亦因敬重夫人,而时时注意端心正意、不失威仪,夫妇相敬如宾,同心同德。夫妇之间的和敬,是培养孩子恭敬、诚意的最好身教,这正是「孝为百善之根,敬为立德之本」。今天的社会,女子常因其社会责任而疏於陪伴子女,不能教化子女,这就大错特错了!印祖於百多年前已经对此扼腕叹息,称之为「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是故,身为现代母亲,首先要修信德,坚信本性本善,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切不可生丝毫对立、不敬的心念;其次要创造整洁、充满正能量的家庭环境;继而随缘随分的将教学资料带入家中,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下,令家人逐渐感染到传统文化大家庭深厚的爱心,将圣贤教育带回家中。唯其如此,才能帮助家人明其明德而离苦得乐,正是「相夫教子,敦亲睦族,教学为先」。

  印祖云:「吾尝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以相夫教子於家庭之中,俾有天姿者,即可希圣希贤,大立德业。无天姿者,亦可循规蹈矩,作一善良人民。若舍此不讲,而专欲操权与男人同,则是乱天下之第一大祸也。」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好的首相,然而当撒切尔夫人离开政坛的时候,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为了从政而牺牲家庭是多么的错误。她曾私下对同事说:「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绝不会步入政坛,因为我的家庭已经为我的从政之路付出了过高的代价。」自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首位女性首相之后,愈来愈多的女性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也做出了出色的贡献。然而,铁娘子凄凉的晚景、家庭的痛苦以及悔不当初,渴望回归家庭的肺腑之言,印证了印祖的教导,字字句句真实不虚!

  丁三.二、端心正意是母教之源

  教乃上行下效也,母亲的心行、言语,无时无刻影响著子女。言纵未出,身教已见,身教之正,源於心正,即「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这是身为人母者延续一生的生活态度。唯其如此,女子才能渐入圣贤之境,而母仪夫家。同时,母亲帮助子女长善救失的同时,亦长养一己之善,救己身之失,正是「善莫大於教子」。世乱至此,欲继往圣之绝学,若无一番克念作圣的功夫,若非下决心与物欲做一番格斗,圣贤教育实难入门。

  尽管母亲可能与圣贤教育相见恨晚,古人亦云「知来者之可追」。母子本为一体,母亲何时觉悟,奋力改过都不为晚。只要一息尚存,为人母者皆可因改过而得以尽分,所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另一方面,母亲改过之心虽然猛厉,切不可苛求子女速断习气。各人根性深浅不同,习染厚薄不同,母亲每日与孩子一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此渐修,自然「功夫到,滞塞通」。母子於不知不觉中成就君子之德,所谓「纵去远,以渐跻」的教育成果,母子皆可证得。

  丁三.三、妇言、妇容,母仪二要

  妇言:和颜爱语

  身为人母,修身必先谨言,女子之德,贵在贞静,女子言语少,则易行止专注、安定。母亲的言语往往是孩子听到的第一句话,若不能帮孩子树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德,可谓失教。佛门常说,「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同理,身为母亲,口吐莲花,言语柔和,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夫家上下,皆宜「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和颜爱语,劝谕策进」,自然家和万事兴。母亲的心正、言正、行正,即可在家庭中树立正气、培育正能量,让一家人沐浴在朝气向上的气氛中,和乐融融。子女儿孙,才高者能够造福一方,平庸者亦能尽己所能,服务社会;待嫁之女,有圣母之资,新妇过门,亦有礼让之德。又母亲若常在孩子幼小时,常常讲述善因善果、恶因恶报的道理和事实,则孩子心念端正,不敢造次,因而绝祸患之恶缘;即便逆境现前,也不会怨天尤人。所谓祖德荫庇,便是如此。

  妇容:开正气之风

  妇容是女子四德之一,这一点易被世人所误解。然妇容虽看似为个人私事,实则流弊深远。现代社会崇尚穿著暴露,认为这样可以展现女性美。这其实是误解,因为这往往容易令他人生非分之想,遂於无意之中招惹祸患之余,亦种下地狱罪业。相反,如果女性穿著得体,仪态大方,令人望之而生欢喜、恭敬,如此母仪,自可为当世、后代所效法。对儿子而言,母亲的仪态令其建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念,不至於成人之后被欲望所蒙蔽。对女儿而言,母亲优美、得体的妆扮令她耳濡目染,长大之后自然不会受到不良潮流影响。由此可见,妇容并非个人小事,切不可任性而为,亦不可潦草对待。母亲就是这样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逐渐令社会形成美好、良善的社会风气。

  丁三.四、「无我」为母教之指归

  母教,归根结柢是无我的、智慧的大爱。母爱之伟大,便在於母亲完全忘却自我,全心全意养育孩子、承传家道,真正给家庭带来和睦、安宁。从造字上看,家中(宀)有了贤女子(女)则「安」,女子於持家,行有所止,皆有所法,不失礼,则「定」。是故,社会安定必肇端於家中,家中安定必源自母亲。

  总之,传统文化教育下的女子,最值得赞叹的,便是她们能够完全忘我。国学大师辜鸿铭以抢救中国传统文化自期,他说,传统中国女性以其宗教般的无私奉献,成为中国家庭的守护天使,令其家成为人间的小小天堂。

  丙、结语

  三千多年前,闪米人用古希伯来文写下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理想的母亲。谁能找到这样一个德行出众的妇人?她的价值远远超过红宝石,丈夫对她完全放心、信任。天未亮,她就起床忙碌,为家人做好早餐,并给闺女们特备一份。她纺纱织布,经常手不辞纺锤,指不离纱杆。下雪了,她也不必替家人担心,因为家人都穿得漂亮、暖和。她出言巧慧,柔声细语、和善可亲。她精心的照顾一家而不吃闲饭。她的孩子起床就向她祝福,她的丈夫也是如此,并对她赞不绝口。

  同时期的中国,周朝出现了三位圣母,将这种理想的母亲做到了极致,开周代八百年之基业,亦以其勤劳、端正、懂得胎教、尊师重道,而成为后世女子之榜样。妻子被称为「太太」,亦是国人期许每位已婚的女性都能成为圣母。

  几乎是同一个时代,佛陀释迦牟尼佛,正在印度,用几乎相同的教导,教化一位傲慢的媳妇玉耶女,如何谦卑奉事夫家,以成就女子之德行。佛告诉她说,奉事夫家有五善:一者、后卧早起,美食先进;二者、挝骂不得怀恚;三者、一心向夫,不得邪YIN;四者、愿生长寿,以身奉使;五者、夫婿远行,整理家中,无有二心,是为五善。佛陀又说,善於相夫教子的女子是真善知识,她「奉事夫婿,敬顺恳至;行无违失,善事相教;使益明慧,相亲相爱,欲令度世」。

  三大古文明对於成就贤妻良母之女子德行,虽未沟通,竟然暗合。唯以中国传统文化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之四德最为简明扼要,易於推广。总之,母亲将《弟子规》(伦理道德教育)、《感应篇》(因果教育)、《十善业道经》(圣贤教育),用身教完完全全的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圣母如此润物无声的让孩子接受古圣先贤的教化,如同守护的天使、睿智的老师,这就是一位女子对家庭、对社会最大贡献。

  古罗马天主教神学家、哲学家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曾以「上帝之城(De Civitate Dei)」比喻美好的家园。他说,上帝之城的人民皆有德行,受上帝之爱的蒙化而无私无我,令其城池、家园成为人间天堂。而中国历代无数贤妻良母们,以其柔顺婉约的女子四德,令其家无论贫富,皆可成为人间天堂,安宁、美好、崇尚道义。家如此,国亦然。

  最后,印祖的教导给本篇做了一个最好的总结。「家庭教育,因果报应,乃现今挽救世道人心之至极要务。若不从此下手,则凡所措置皆属枝末,皆可伪为。俾举世之人,同注重於家庭教育与因果教育,而家庭教育,母教最要。使贤母从儿女小时,以身率其敦伦尽分之事,又日为宣说因果报应之理,其儿女决定皆成贤人,又何有越理犯分,伤天损德等行为乎?所愿匹夫匹妇,各任其责,庶可贤人杰出而匪徒革心,礼教兴行而天下太平矣。」

  以上是弟子一点粗浅的资料汇集,弟子很惭愧,不会做人、不会做母亲。在此,恭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老师大德慈悲教导。阿弥陀佛!惭愧弟子越溪顶礼敬呈。

  老法师:越溪这一篇心得报告,是当前社会,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如果人人都能够体会得,认真努力向这个方向去走,不但能救自己,我怎么说能救自己?现前社会,诸位要是冷静,可以观察得出来,人,这生命结束了之后,并不就是完了;如果完了,那这些东西就没有什么太大意义了。人死是身体死,灵性没死,身不是自己,灵性是自己,这个东西还有来世,有来生,来生到哪里去?造作恶业的没有不在三途,地狱、饿鬼、畜生,多么可怕。所以我觉得,救自己比什么都重要。怎么救自己?忏悔,彻底改过自新,让自己从今而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合乎正道。只有自己能从三恶道走出来,你造作这个业肯定受这个报,谁都救不了你,佛菩萨再慈悲也无可奈何,自作自受。

  她这里提到了,现在这个社会,女孩子的穿著、打扮,那是什么样子?是地狱的形象。女子的穿著,大概就是我们看到伊斯兰的妇女,基督教跟天主教的修女,那个穿著合格,其他合格的穿著少了。这个穿著就带给你三途的果报,你说多么可怕。这一篇报告,给她们是个严重的警告,也是个帮助她回头的警惕。文字非常好,我们也要在这个祭祖法会里面推广。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一0八集)  2014/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2-0108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女子       女孩子)(五明学佛网:女子       女孩子)  

 明奘法师:明奘法师对女子能否双盘问答 

 道坚法师:致一位遭受身心重创的女子的函 

 陈大惠居士:陈大惠采访:风尘女子——夜总会毒害我一生 

 对一位离婚女子的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十)~S 1354经:本经 

 传喜法师:女子无才便是德 

 男人婚前蓄意玩弄女子,会一生不如意 

 为儿女子孙后代们留最好的就是阴德! 

 佛说正法将灭时,男子精尽易夭亡,女子寿长或百岁 

 “女子无才便是德”原来是这个意思!误会太深了! 

 她曾是千万富豪,却出家为尼,菩萨竟为她显灵……这R 

 分享小女子我抄写《僧伽吒经》戒掉邪YIN恶魔的殊胜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