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道法师:《五戒相经笺要》第二讲


   日期:2015/4/15 23: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片头字幕:[言持戒,且先守佛两句略戒,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两句包罗一切戒法,了无有遗。此系如来戒经中语,文昌帝君引而用之《阴骘文》。此两句,泛泛然视之,似无奇特,若在举心动念处检点,能全守无犯,其人已深入圣贤之域矣。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则诸戒均可圆持。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钢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

  佛陀教育网路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跟大家报告讲经因缘,这次我们选讲的经典是《五戒相经笺要》。在第一集讲经因缘里面,跟诸位同学报告学习了印光祖师在《菁华录》里面,有关持戒的一篇开示。这篇开示文字不多,但是已经把持戒主要的精神,戒律的纲领,很简要详明的给我们说明了,因此我们在《五戒相经笺要》的课程里面,我想也需要把这篇开示作为每一次播出的片头。为什么每次我们都要读一遍?用意主要是时常提醒,我们每一次看,每一次提醒,这样印像才深刻,如果我们只听过一遍,或者看过一遍,印象不深。这个道理也是我们净老教授在讲席当中常常提起的,所谓一门深入,常时熏修,才起作用。如果时间太短,我们熏习的遍数不多,印像不深刻,所起的作用,力量,非常的微弱。我们学习任何东西,都离不开这个原则,就是常讲的专一,要专精,一门深入,我们修学才能有成就。这个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自古以来不管世出世间法,教学重点都是在这个原则上,我们同学对修学的要领方法,必须要牢牢记在心里。

  印祖给我们开录的戒律的精神,修学的要领。戒律的精神就是佛在戒经上讲的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简单讲,什么叫戒律,戒律的作用是什么?它教我们什么?就是这两句话,简单讲就是断恶修善。[诸恶莫作]是断恶,[众善奉行]是修善。在戒经上讲,诸恶莫作是止持,止是停止,佛规定不允许我们去做的事情,我们停止,不再做了。恶事、不好的事情,从今以后停止,不再继续做,这个戒就是止持。作持就是好事,善事,你应当要去做,凡是有利益众生的事业,我们有缘遇到了就应当去做。没有因缘做,也要常常存善心。要去帮助众生,这就是作持。所以戒律的精神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我们常听,我们却不可以疏忽或者轻视。我们如果疏忽了,戒就学不好了,戒学不好,就会影响我们得定,心定不下来,就开不了智慧,开不了智慧,就解决不了问题,我们人生的大问题,生死问题,这是最重大的一件事情。其次就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方方面面的一些问题,没有智慧就无法去解决,但是智慧必须由戒定来,戒是第一个条件。我们来看祖师开示这篇文章,我想我们每一次播出,片头字幕都先打出来,我们每一次看一遍,每一次提醒一遍,要领精神抓住后,再来学后面的戒,就有下手处。

  今天我们还是把这次讲经的因缘,再做一个报告,我们在第一集,报告印祖的开示。今天第二集,我们跟大家报告的是弘一大师的开示,这篇开示在《演讲录》里面,我把他摘录出来,在《弘一大师演讲录》,有一篇《律学大意》,就是给我们简略介绍戒律的一篇文章,《律学大意》的内容是简单给我们介结三皈、五戒、八戒(八戒是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佛门的律仪戒,我们学佛的同学也常常听到,但是在现前这个时代,佛门四众弟子,对戒学方面是非常陌生,可以说非常生疏。主要在我们现前时代,没有真正通达戒律的善知识来给我们指导,另外学习的人对这方面也比较疏忽,知道戒律很重要,但是还是偏重在经教,各种法门的学习比较多。虽然知道戒律重要,但是并没有具体和踏实来学习这个基础课程,因此我们对于戒学这方面,可以说非常的缺乏,不要说去落实,连一些基本概念常识,恐怕我们都不知道,因此我们也有必要作一个概略的认识,弘一祖师的开示,就非常适合我们。下面我们来学习弘一大师的开示,戒律的简介,简单介绍。

  首先[三皈、五戒、八戒,皆通在家出家],我自己学佛也几十年,十六岁接触佛法,十九岁接触到净老教授讲经,一直到今年五十九,听经也有四十年的时间,包括前面三年听其它法师大德讲经,前后也有四十三年头,但是对于戒律这方面,实在讲非常陌生,过去我们对戒律的概念,大部分是在听经当中,听净老教授提起,自己并没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所以过去我们总认为,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是佛给在家人制定的,过去我们总认为是这样的,看到弘一大师的这篇演讲,我们才明白,三皈、五戒、八关斋戒[皆通在家出家],在家出家通用的。就如同净老教授在讲席中常常提起的[和尚、阿闍梨、法师],这个名称通在家出家,跟这个意思也有相通,我们看到弘一大师这个开示才知道,原来三皈、五戒、八关斋戒不是只有限定在家,而是出家在家都可以去受。下面再给我们进一步说明,[蕅祖从比丘戒退至三皈人],这是举出蕅益祖师得到比丘戒,后来退戒退到[三皈人],退到入佛门的三皈依的一个人,从这个地方我们有一个观念也必须要认识清楚,我们现在很多出家人受了比丘戒,不但受了比丘戒也受了菩萨戒,所谓三坛大戒。第一坛沙弥戒,第二坛比丘戒,第三坛是菩萨戒,受了戒,我们是不是真有戒呢?实在讲是没有,下面大师还会给我们解释,我们去受了戒,没有戒,也谈不上退戒不退戒,你真有了,你做不到你退,这才能叫退戒,如果我们戒都没有得到,你退什么?退都谈不上,这点我们必须要能够理解,这是讲蕅益大师从比丘戒,退到三皈依。

  下面讲[只有三皈依亦可算出家人]。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我们一入佛门要先受三皈依,因此现在道场,很多人来受皈依。受了三皈也就可以剃度,就可以算出家人,没有受戒,你只要受三皈依,也可以剃头圆顶,所以只有三皈依,也可以算是出家人。[又单持五戒,亦可算出家人]。[又],再进一步给我们讲,如果你三皈依,单单受个五戒,也可以算出家人,我们一般在道场,就很少听到这个说法,我们在《律学大意》中,看到弘一大师给我们说明,三皈五戒都可以算出家人。

  下面我们讲[因剃发以后,必先受五戒,后再受沙弥戒,未受沙弥戒之前,止是五戒之出家人]。这是讲我们剃头、圆顶,我们剃度那天就要先受三皈依,然后要先受五戒,受了五戒以后学了一段时间,再受沙弥戒,按照顺序是这样。但是我们没有在戒律方面深入的去认识,总是认为一剃头就是受沙弥戒,我们总是这样认为。我们看到《演讲录》才知道,一剃头,是先受三皈五戒,然后再受沙弥戒。这也是有道理。实在讲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包括八关斋戒,都是从三皈五戒这个基础上发展的,这是最基本的戒,最基本的戒学不好,你再学更多的也学不成。这点我们必须要肯定的,这样我们才会重视基础的学习。如果这个不肯定,我们往往会有好高骛远的心态,基础的学习根扎不稳,往后就很难发展,这个非常非常重要。说[未受沙弥戒之前,止是五戒之出家人],你剃头、圆顶先受三皈五戒,还没有受沙弥戒之前,只是持五戒的出家人,[故五戒通于在家出家],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才说五戒是通在家出家。不是说五戒只有在家人可以受,出家人就不能受五戒,也不需要受五戒,直接就受沙弥戒,不是这样的。是应该先受五戒,[所以有在家优婆塞,出家优婆塞之别],优婆塞,女众叫优婆夷,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的意思,优婆塞是近事男,优婆夷是近事女。近是亲近,事是奉事,亲近奉事佛陀教育的男众、女众,就叫优婆塞、优婆夷,已经受了三皈五戒,亲近佛门,这样的男众女众。一般我们看到优婆塞、优婆夷,总认为这个专门对在家众,但看到《律学大意》,里面讲的是通在家出家,所以有出家优婆塞,在家优婆塞;当然也有出家优婆夷、在家优婆夷。下面再举出一个例子,[如明蕅祖之大弟子成时,性旦二师]。这是明朝蕅益大师,我们净宗第九代祖师,蕅益大师两位大弟子,一位成时法师,一位性旦法师。成时法师,他是整理蕅益法师的《净土十要》,性旦法师整理《弥陀经经要解》,他的著作,他的两位弟子帮他整理流通的,包括《蕅益大师全集》,现在《全集》也都有流通,这两位是当时的佛门大德,他的老师蕅益大师,到最后自称[菩萨戒沙弥],他受了菩萨戒,得到菩萨戒。在出家五众,他只有做到沙弥戒,他从比丘戒退戒,到最后定位在菩萨戒沙弥,看到老师只自称沙弥,学生连沙弥也不敢称,觉得自己的道德学问远远不如老师,所以他们只自称[出家优婆塞],是一个受持五戒的出家人。这是举出明朝蕅益大师的两位大弟子的例子,来给我们做证明。

  这段就是给我们讲三皈五戒通在家出家。我们净老教授一生就是给人传授三皈五戒,所以我们看皈依证,都印得很清楚。他三皈五戒仪轨,就是采取弘一大师的,弘一大师是采取释加牟尼佛当时给人授三皈五戒的仪轨。我们看到这段开示就明白了,学三皈五戒,不限定在家人,出家人也要学习。

  下面一段讲八戒,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八关斋戒。[八戒亦通在家出家],《药师经》中说:[比丘亦可受八戒。比丘再受八戒,为欲增上功德故,八戒亦通于僧俗]。这段是讲八关斋戒,也是通在家出家,过去我们认为,八关斋戒是佛为在家居士制定的,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斋戒,特别为在家居士制定。现在看到这篇开示,我们才知道也通出家人。大师在此地指出经典里讲的根椐,他也不是随便乱说的,这是在《药师经》当中说的。佛在《药师经》里头说:出家人也可以受八关斋戒。就是你真正得了比丘戒,可以再受八关斋戒。比丘戒各方面,都比八关斋戒要详细、要圆满,有必要再受八关斋戒吗,不是多此一举吗?下面解释。比丘为什么还可以再受八关斋戒,因为比丘再受八戒,[为欲增上功德故]。你真正得到比丘戒,再受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这是在增长你的功德。在佛门戒律讲叫增益戒,[增]就是增加的增,[益]就是利益的益,[戒]在增长,增加你的功德利益,所以他再去受八关斋戒,叫增益戒。从这个地方,[八关斋戒亦通于僧俗],这也通僧俗。

  我们综合上面这两段开示,三皈、五戒、八关斋戒,都通在家出家。不是限定在家人学,出家人也是一定要学习,弘一大师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我们中国佛门,大家公认的律宗祖师,对戒律方面有深入的修学,当然他给我们讲的都有根椐,他不是自己讲的,是有根椐的。他在律学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因此他所讲的话,也就代表了权威性,绝对不会错。为什么,因为有经典的根椐。我们平常人为什么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深入律藏,也就是经律论三藏,律藏部分,我们没有进一步学习,所以我们看看祖师大德的开示,我们也可以节省一些时间,让我们对于戒学方面的观念,有更进一步认识。我们接着再看下面,是给我们讲三宝,上面两段文,是给我们简单介绍,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是通在家出家,先给我们提示这一点,这点也是告诉我们,不但在家同学,出家同学都要从这个地方来学习,这是一个基础。接着后面进一步给我们解释三皈、五戒、八关斋戒,给这些律仪戒作一个简介。

  首先三宝。[三宝有四:一、理体三宝,二、化相三宝,三、住持三宝,四、一体三宝].这里给我们讲有四种三宝,我们接着看下面,[住持三宝较浅显],四种三宝单提出住持三宝,为什么?因为大师怕一般人不能体会,不能理解,三宝讲得太深,一般人体会不到。所以在四种三宝里面,只有提出住持三宝,这个比较浅显。皈依三宝是入佛门第一个条件,因此净老教授在为人传授三皈依时,把[皈依佛、法、僧],重要的意义,讲得很清楚,也非常明白。我想我们同学都有看过这本书,或者听到光碟,网络的开示。如果还没有听过,我建议还是要去听,或者请这书来看。如果需要这些资料,可以跟我们网路组连系,这是非常重要。《三皈传授》这本书,把皈依三宝重要的意义给我们说明,弘一大师在这个地方,也是很简单的介绍,

  他下一句话很重要,[需明了三皈之意义,受三皈时,师父所说要十分明白,听不明白或有疑,则不得三皈],给我们提示出来,受持三皈依、皈依三宝最重要是需要明了三皈依的真正意义,如果这个意义不懂,甚至误会、错解了,就得不到皈依真实的功德利益,因为你一入佛门,你的方向,你的观念一开始就错了,一错就错到底。要明了三皈之意义,我们还是建议大家多看净老教授《三皈传授》。我们自己明了,也可以再转告别人,辗转的去告诉别人。让大家对于皈依三宝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一个正确的观念,这样学佛才不至于学错,这个非常重要。另外一本是《认识佛教》,这也非常重要。这是现前佛门四众弟子,责无旁贷的,要让社会大众对佛教本来的面目,有正解的认识和理解,不能再让社会大众产生严重的误会,认为佛教是迷信,这点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四众同学要同共发心,这个书要多流通,你认识的亲戚朋友,有缘、有机会都要去告诉他们,我们平常讲机会教育,有机会我们就要把正确的观念,让他们能够明白。

  下面讲受三皈仪式的时候,这也非常重要,我们对三皈的意义,要很清楚,很明白,丝毫没有疑惑,知道自己为什么受接受三皈依,受了三皈依之后,应该怎么来修学。这都没有疑惑,明白了,接受仪式的时候[正授时],法师给你正式传授三皈依的时候,就是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最紧要,应十分注意],你要全神贯注,[发心受戒],如果我们发心要去受戒,[应先了知三皈意义],我们还没有受戒之前,应当先明了,知道三皈依的意义,三皈依明了之后,再去受戒。 [又当正授时,要在先[皈依佛]等三语注意,乃可得三皈]。你对三皈意义明了之后,没有疑惑,没有怀疑,正式接受三皈依的时候,阿闍梨给你传授,首先要在 [皈依佛]下面[等三语],[等]是[皈依法、皈依僧]。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三句话的时候,要特别专注,注意,就是说你心在这当中要非常专注,这个时候心里不能想其它的事情,这样才可得三皈,这是很重要的。

  上面我们简单三皈介绍到此地,下面就给我们介绍五戒,[五戒:杀、盗、YIN、妄、酒。师说明五戒时切要用白话,浅近、明了、易懂,受戒者听毕应先思量,如是诸戒能持否,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皆可随意。宁可不受万不可受而不持]。这段话,首先给我们讲五戒的戒相,杀、盗、YIN、妄、酒这个五条都要戒除,[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反过来就是杀、盗、YIN、妄、酒,要把它戒除。行为不好的,是错的,我们要给它停止下来,戒就是停止,不要继续再造这个业,[师]就是传授五戒的法师,说明五戒的时候,[切要用白话,浅近、明了、易懂].就是要用白话,比较浅显,比较接近,大家听了能够明白,容易懂的,不能讲的太深。讲古文,文言文,现代人都听不懂,他也搞不懂什么意思,他不但得不到戒,还会误会。

  所以过去韩馆长在世的时候,也常常给我们讲一个笑话,早年在台湾基隆,八堵海会寺是灵源老和尚的道场,我们净老和尚就是到那个寺院去受大戒的,韩馆长也去受菩萨戒。早年台湾有些学佛的老菩萨,都没有读书,所以普通话也听不懂。后来台湾大家开始学习一句半句,似懂非懂的,当中也常常闹出很多笑话,很多误会。所以韩馆长到海会寺去受菩萨戒,有三坛大戒,有菩萨戒,还有受五戒的。有一些学佛的老菩萨,他也听不太懂普通话,灵源老和尚是大陆过去的,当时的戒师也是外省的,都讲国语。台湾这些老菩萨去受戒,那么戒师要问,[第一条不杀生,能持否?]你要答[能持],就是[我可以持,我可以做到],他才给你受,如果做不到,你就要说[不能持]。那些老菩萨普通话,学的误会,[能持],他听作[能吃]。以前老人家一般都是不吃素的,他也不懂,都是吃肉的。所以戒师说[能持否],有一些老菩萨听大家都说[能持],他误会了说[能吃],[能吃否]?[能吃]。他想到[能吃],应该什么都可以吃,所以什么鸡罐头,鱼罐头,鸭罐头,全部搬到寺院去,所以产生这个误会。

  弘一大师这个开示,是在福建泉州讲的,台湾大部分的人,都是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包括漳浦这一带移民过去。因此弘一大师到那边开示,也非常注意这一点。当时有一些人没有学普通话,语言沟通上会产生误会,所以他劝大家切要用白话。你讲的越清楚,越明白越好,不然会产生误会,像韩馆长举出那个例子。所以[浅近、明了、易懂],受戒的人听完之后[应先思量,如是诸戒能持否],就是你能不能持这个戒。[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皆可随意]。五戒不一定要一次全部都受,你可以先受其中一条,或者两条,或者三条,或者四条,都可以随你意愿,你觉得哪条现在我能做到,我先受这条,还做不到的先不要受。所以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讲[宁可不受],你宁可不去受这个戒;[千万不可以受而不持],不可以去受了之后又不持戒,这样就不好了,不对了,罪过就加重了。

  下面给我们讲[且就杀生而论],这是举出杀生这条戒来讲,[未受戒者,犯之本应有罪]。杀、盗、YIN、妄这四条戒叫性罪,你没有受戒,犯了本来也都有罪,所以叫性戒。[性]就是说本身的性质就是有罪的,你只要去造了就有罪。不管你受不受戒都一样,都有罪的。[若已受不杀戒者犯之,则罪更加重一倍]。因为本来杀生就有罪,我们现在再受不杀生这条戒,然后再去犯杀生戒,再加一重破戒罪,再加一倍。下面讲[如不能受持,勉强敷衍,实自寻烦恼]。如果不能受持,看到人家受,我们也跟着受,勉强去敷衍,实在讲是自寻烦恼,这就没有必要。

  弘一大师讲,五戒当中比较容易持的就是不邪YIN,不饮酒,他是建议可先受这两条戒。杀生跟妄语[有大小之分,大者虽不易犯],杀生跟妄语,虽然一般人不容易去犯重大的杀生跟妄语,[小者实为难缠]。但小的方面比如说你踩死蚂蚁,打死苍蝇,这也很难避免。[盗戒最为难持],他讲偷盗这条戒是最难持的,[非于盗戒,戒相研究,十分明了,不可率尔而受,可稍缓]。他说盗这条最微细,最难,先慢一点,等你把戒相研究的十分明了,自己能做到,再去受。这是弘一大师在当时给大家建议的,也是给我们建议的。好,今天我们时间到了,这个简介后面可能还要一次两次才能讲完,我们下一次再来学习。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五明学佛网: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  

 其它法师:随谈因果(悟道法师) 

 悟道法师:身心世界什么东西是真的? 

 悟道法师:还没有来的事情,不要去想 

 悟道法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到最后果报它就自然现前 

 悟道法师:念佛能让你不老不病,但要懂怎么念法 

 悟道法师:意根摄住,身口二业亦摄在一处 

 悟道法师:即使是伤风感冒也障碍你念佛 

 悟道法师:业障重的,见不到佛明显的加持 

 悟道法师: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没有做,伏住也有果 

 悟道法师:疼痛是果报,有痛的因 

 悟道法师:理念是开智慧,事念得三昧 

 悟道法师:念佛心口耳这三根如果念清楚,其他三根同时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