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什么是善恶


   日期:2015/4/23 23: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了凡四训》里面讲,「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端就是端正的行为,曲就是不端正的行为;「有阴有阳」,阳是你行善大家都知道,受社会大众的赞叹,阴是你做的善事没有人知道,天地鬼神对你的报答非常丰厚;「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

  「善恶」两个字看起来好象很容易,实际上很难辨别;所感得的果报,吉凶祸福,非常微妙;前面我们读过,正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个人一生、生生世世就是一个因果报应;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今天我们讲到这个地球、这个世界,诸位细细去思惟观察,又何尝不是因缘果报?所以佛家用「因果」两个字,概括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不但世间法是因缘果报,出世间法也不例外,经论里面常讲「佛法因缘生」。

  过去有些念书人,去看中峰和尚;中峰和尚是元朝时候人。以前读书人,多多少少都会涉猎佛家的经典。他们向中峰禅师请教,佛家讲善恶,讲「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他说现在看到有人行善,可是家道很衰;而有人作恶,家业非常兴旺。他说看到这些现象,佛家讲善恶报应,假的不是真的。中峰禅师回答的几句话很好,他说:凡夫,你的情识没有断干净,烦恼习气你都还在,智慧没开,道眼未开,把善当作恶,把恶当作善,这种颠倒是非,往往有之。而自己不知道反省,不晓得回头,反而怨天尤人,说老天爷不公平,没有报应,这个错了。中峰禅师这个说法正确。

  「善恶」两个字,好象我们大家都认识,其实不认识。几个人真正懂得善恶,真正懂得善恶的人,才会断恶修善。今天他没有办法做到断恶修善,这两个字不认识。这两个字的意思深广无际,你能懂得多少?于是这些学生们就问中峰禅师:你的看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中峰禅师就问他,他说:打人骂人是恶,赞叹人、礼敬人是善,你说对不对?他们都点头,是,对。中峰禅师讲:错了,你只是看在相上,现相上,你没有仔细观察。如果这个人是真心爱护他,打他骂他是叫他回头,那打他骂他是善。赞叹他、礼敬他,如果是巴结他,有求于他,贿赂他,那是恶,不是善。单单从外表形式上你看不出来,你要深一层的去观察,你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贪财、妄取这是恶,廉洁、有操守这是善,从表面上看。中峰禅师答复摇头,未必然也。善恶有个标准,不算是很高的标准,是个普通的标准,我们要晓得:凡是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众生,就叫善,只要是有益的,打他骂他也是善;凡是有益于自己的,就是恶。巴结人,谄媚人,那一种礼敬是恶。为什么?求自己的名闻利养,是为私,不是为公。

  世间人往往只看表面,没有看到用心。世出世间圣贤都教给我们怎样用心,如何能存好心;这个心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利益别人。念念要存这种心,你的行就善了,如果念念为自己,这个心就是恶,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做种种好事还是恶,谚语所谓是「沽名钓誉」,不是真善;死了之后还是要入三途,人天都没份。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知,人天要是没有份的话,诸位想想,你还能生极乐世界吗?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大善,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那个地方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只要心真意诚,放心大胆做去,不要有顾忌;前一个时期,我从澳洲回来,李会长告诉我,福建有一个寺庙,和尚为了贪财,老和尚身上有钱,把老和尚杀了,盗取老和尚人民币三十万逃走了,逃到北方去了;可是没有多久,这个人被抓回来了,抓回来之后当然是死刑。这个寺庙,这些钱财是我们这边谈禅老法师布施的,是给他建寺用的。谈禅法师知道这个事情,点头,罪有应得,各人是各人的果报。谈禅法师发心建寺,纯善,没有一点恶意恶心;你们见财起意,杀人窃盗,那是你们的罪行,决定不是谈禅法师有意陷害人。这里头一些善恶果报,我们要清楚。何况谈禅法师送这些钱的时候,就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布施给你是我的因果,你们自己的造作,将来所受的果报是你们的因果。这个话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明白,各人有各人的因果报应,谁也代替不了谁。

  所以念念为利益众生,这个心是善心、是好心,决定没有私欲在其中,决不求报答,这是真善。而且行善没有条件,无条件是真善,有条件是假善,不是真善。今天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人,做一点好事都附带很多条件,所以果报不好。凡是无条件的布施,无条件的供养,自己心地清净,无为而为,果报厚,福报大。我好心做这桩事情,那个钱被别人乱用了。事情没做成功,那是他的事情,那不是我的事情,各人有各人的果报。

  第二个「善有端曲」,端是端正,曲是委曲。说到端曲,这里面说了几个原则,非常重要。你的心正,你的行就正;心不正,做出那个样子,怎么做也不正,也是弯曲的,所以根源在心地。

  了凡先生给我们提了三个原则,第一个「纯是济世之心」,我们有没有?决定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念念为众生,特别是为苦难的众生。现在世间灾难,一天比一天多,一天比一天严重。灾难是怎么形成的?固然说共业所感。共业又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所谓的「失教」,失去了教育,没有人教他。没有人教他,当然他就随顺烦恼,随顺私欲,这就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念念都是自私自利,从来没有想到过别人,这个业造得重。我昨天在此地报纸上,我很少看报,偶尔看一个标题,是台湾堕胎今年有四十万次,去年是三十二万,增长八万次,这个不得了。堕胎在佛法里面,佛所讲决定堕地狱,杀人罪。你就晓得一年杀四十万人,去年杀三十二万人,这些冤魂、冤家债主在社会上扰乱,你的社会怎么会太平?怎么可能安定?鬼神在作乱,太可怕了。这确确实实我们没有尽到教学的责任。古时候,家里面有父母教诲,在学校里面有老师教导。古时候的教育跟现在教育不一样,现在的教育是传授技术能力,是传授这些,是技术工艺。古时候的教育是教你怎么做人,教你怎么处世,教你如何过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不但这一生享福,来生还享福,生生世世不失福报,这是古人的教育。我们看看,现代教育教的是什么?只图眼前一点点小利,不要说来生了,来年的利益都不知道,都没有顾到。这样的人生,诸位想想有什么意思?每一天造作极重的罪业,将来的前途是在三恶道。恶道的状况,诸位经典念得很多,经典上决定没有欺骗人的话。《金刚经》上说得好,「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句句真实。我们有没有觉察到地狱的可怕,恶道的恐怖,眼前这一点便宜算什么,眼前吃一点亏又算什么,要多想一想前途。所以圣人教导我们「积德累功」,积德就是存好心,累功就是说好话、行好事,好就是善,念念要存一个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利益别人的心。如果有一念为自己,就不善;这讲端曲,那就是曲,不是端。要存这个心,要做这些事情。第二,念念要有一个真正爱护别人的心,像慈母爱护他的子女。特别是在童子两三岁的时候,父母爱护,父母照顾,能不能将这种爱心,扩大到爱护一切众生。说实在的话,现在作父母,爱护儿女的心比不上过去。因为现在父母多半自己都有职业,都有工作,往往将子女委托给家里雇的佣人去照顾。诸位想想有没有爱心?谈不上爱心。将来儿女长大有没有亲情?亲情要打很大的折扣。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极力的主张,妇女她最伟大的事业,她对于一切众生,对于国家社会,对于民族,最大的贡献就是照顾子女,全心全力照顾、培养他,你的子女贤慧,你的子女明达,就是国家社会的栋梁。怎么培育的?母亲培育的。印祖说,现在妇女最伟大的事业她不去做,她放弃了,她在社会上找个小工作,这叫颠倒。所以圣贤人是非的标准,跟我们世间人确实不一样,他看得远、看得深。母爱、亲情是从小培养的。儿童感化在一个人一生过程当中,最深刻的一个阶段,千万不要以为小孩子无知,你就错了,你这个想法、看法完全错了。他虽然小,一岁、两岁,甚至于还不会讲话,他看在眼里,听在耳里,所谓「少成若天性」。现在社会夫妻离异的太多,没有儿女那还罢了,有儿女,这对于儿女是最大的伤害,产生最不好的印象。他不晓得离婚果报之可怕,他没有对社会、没有对世界安全负责任。古时候,我们有听说结婚,从来没有听说过离婚,没听说过。所以那个社会安定,长治久安,道理在哪里?道理在美满的家庭,所以才有安定繁荣的社会,才有富强的国家。现在没有人教了,没人懂这些道理。偶尔看看古书,说这个东西过去了,不合时宜,应该淘汰。这些东西淘汰,我们现在受的是什么?天灾人祸。世间有许多人说世界末日,舍弃圣贤的教诲,世界末日就现前了。所以有真正爱护别人的心,真正照顾别人的心。第三是讲诚敬。纯是真诚、恭敬心,这是端,你所行一切善业与圣贤相同。如果与这个相反、相违背,没有诚意,没有敬意,没有爱心,没有一个真正济世帮助别人的心,所修一切善法都不端。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根本没有受过这个教育,从来没有听人讲过,已经被习俗感染了,积非为是,今天听了这个说法觉得很奇怪。你过去世有善根福德,听到觉得没错,可是依旧做不到。做不到什么?看看社会大众不是这个作法,我要这样做,那我不就吃亏了,一点亏都不肯吃。为什么不肯吃亏?自私自利的念头太强了,念念是把自己利益放在第一位。诸佛菩萨、世间贤圣,是把众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跟我们恰恰相反。人家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自己愿意吃亏,愿意牺牲奉献,这是佛菩萨。这个作法不吃亏,后福无穷。你今天占别人一点便宜,眼前好象得一点利益,后面祸患无穷,必堕三途。堕三途容易,离开三途可不容易,你长劫轮回,长劫受苦。

  第三讲「善有阴阳」。阴阳好懂,你行善别人都知道,这是叫阳善;你作恶,把恶事隐瞒,尽量掩饰,不让人知道,这个恶叫阴恶。我们要是干些阳善阴恶的事情,那不得了,三途里面最苦的地狱果报,干地狱事。所以圣人教给我们,要隐恶扬善,要积阴德。做一切善事,不必让人知道,这个善才积得厚,果报殊胜;造的恶事,应当要让人知道。佛教给我们「发露忏悔」,一丝毫都不隐瞒,完全说出来,受社会大众的指责,指责就是果报,报掉了。恶报掉了,善藏在里面,这个福多厚。可是世间人恰恰跟这个相反,做的坏事隐瞒,好事恨不得大家统统知道,各个赞叹他,一报就完了。所以善积不住,恶积的非常坚牢,他将来要受什么果报,这不必说就知道了。

  一个修行人,修行人就是立志要做一个好人,把不好的行为修正过来。要真正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对于善恶要有能力辨别清楚。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接着下面讲,还有是、还有非,还有偏正,还有半满,你要认识不清楚,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这种事常常有,很可能就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自己一生希求的是断恶修善,而实际上所做的是断善修恶,恰恰相反。这是佛在经论里,我们常常看到,世尊很感慨的说「可怜悯者」,这些人真正可怜,连个是非善恶都辨别不清楚。李老师过去说得更令人深省,不但是邪正是非你没有能力,利害摆在眼前,你都不认识。所以造业,受极苦的报应。

  善恶里面论是非,古人有个标准,他说「不论现行,而论流弊」,这个眼光就看得深,就看得远了。到底是善是恶,不是看表面,不是看现前。流弊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对于社会、对于空间跟时间的影响力,要从这个地方来观察;现前是善事、是好事,可是影响不好。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王龙舒居士会集《无量寿经》,好事情,多少人赞叹;魏默深也会集《无量寿经》。王居士的会集本收在《龙藏》里面,古时候的著书能够入藏,那是大家公认的善本。为什么印光大师对他有严厉的批评?批评里面讲,他将原译本的字改动了,他改动的,改得好,这是善。印光大师说他是恶,恶在哪里?印光大师看得是流弊,就是它的影响。王龙舒可以改经,我也可以改经,你也可以改经,每一个人都把经典不合自己意思,都把它改一改,这个经流传到后代,就面目全非了。印光大师的反对,不是反对他不能会集,会集绝对不会反对的,不能改动经上的字。经上的字虽然用得不好,但是不能改。改的时候怕影响到;龙舒改没有问题,人家有学问,有修持,确实改得好;我们后人看到他能改,我也能改,我念这个句子念不通,是我程度不够,把这个难的改成容易的,随自己意思来改,那还得了吗?所以不能随自己的意思,随自己的意思,错了。就是像龙舒、魏源这样的大贤,印光大师还责备他们;但是他们对于净宗,确实是有贡献,功不可没。

  正因为如此,夏莲居老居士才有第三个会集本出来,这个会集本,避免前面的过失,有前面会集的长处,没有前面会集的缺点,所以大家称它是善本,《无量寿经》的善本。这个善本有没有好处?好处很多。最近这十几年当中,全世界的学佛的同修,念佛的风气带起来了。怎么带起来的?夏老居士会集本带起来的。许多人念这个本子,往生瑞相希有,我们亲眼见到的,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地区,亲耳所闻,太多太多了。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看是非,这是举一桩事情。以此类推,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作所为,一定要细心观察对于周边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对后代的影响,这一般讲对历史的影响,我们要懂得。

  再远一点看,我们看孔老夫子那个时代,许多诸侯他们施政的表现,并不能尽如人意。夫子周游列国,希望有诸侯能认识他,能重用他,他可以帮助诸侯治国平天下。他有智慧,他也有这个本事,可是诸侯接见他,对他都赞叹,没有一个人用他,他只好回到老家去教书。我们要问一问,他为什么不搞个革命?为什么不把那个旧政权推翻,取而代之?夫子不干这个事情,不是他没有能力。他的学生当中,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我们今天展开《论语》看看,各种人才都有。夫子是可以做,而且是个好事情,但是流弊不好,会造成历史负面的影响。对于一个政权不满意了,就要起来把它推翻,你要晓得多少人的生命财产,在你的一念之间消失掉了,这个罪过多重!满足你一个人的欲望,让多少人遭难,这个事情做不得。他施政虽然是不能尽如人意,还没有到应当被推翻的时候,没有到。汤武革命那是不得已,殷纣王实在太不象话了,不把百姓当作人看待,这是应该的。一个执政的人,没有到这个时候。

  诸佛菩萨、大圣大贤,都希求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不善的设施慢慢的改。这都是懂得善恶,明白是非,人家看得远、看得深,这是圣人。孔子虽然是一介平民,他的成就是教学,他的影响一直到今天,两千五百多年了,而且广及世界。在今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提到孔老夫子,人都知道,都能生起尊敬之心。我们要想想,人家是怎么看事情,是怎样处理事情。所以似是而非,很不容易辨别。似善而恶,也有似恶而善,表面上看到不善,影响善。可见得圣贤人对于是非善恶,跟我们标准不一样,我们要留意。

  什么叫偏正?这里面也举的有故事,举的吕文懿公,当时的宰相,退休了。退休回家的时候,乡里当然对他都尊敬。乡下有个人喝酒喝醉了,对吕相爷很没有礼貌,言语粗鲁,侮辱宰相。宰相度量大,不计较他,算了,不要跟他计较,原谅他。过了一年之后,听说这个人犯罪判了死刑,关到监牢狱里去了。吕公这个时候感觉得很难过,当时他侮辱我,我要把他送到官里面去治他的罪,他就不至于有今天,造这么大的恶。当时只是一念仁厚之心,原谅他、饶恕他,不知道他以后做的是更大的过失。像这些地方,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常常见到。小过失不惩治,慢慢就养成他大恶,而且这个影响不好。养成人人敢作恶,这个社会怎么能够安定。

  所以要知道,往往善行后面是恶事,不能不警觉。有一些恶行,后面后果很好,是善事,这所谓是「偏中有正」。善行后来影响不善,是正中有偏。眼前做的事不好,可是它的影响是好的,那就是偏中有正。

  这些事情,如果没有相当深的涵养,你怎么能觉察得出来。而且这些事情,一接触就要明了,不是事情过后才想到,那个来不及了。遇到事情就明白,能够当机立断,这是学问,这是真实的功夫,平时存养不够深厚,临事就免不了有过失,许许多多过失是无法弥补的。尤其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没有人讲道,也没有人讲理,乱世。乱世当中我们立志要想作好人,作圣贤,谈何容易!这正是佛在经上常讲,如果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做不到。

  「善有半满」。满是圆满,凡是不能圆满的,达不到圆满的标准,就叫做半。他举《易经》上两句话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两句话是至理名言,修行人一定要牢牢的记住。总而言之,不积就不能满,就达不到圆满,所以教我们要「积德累功」。德行必须是念念不忘,时时刻刻存一个利益人、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心,必须把自利舍弃。一般人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不是没有读过圣贤书,许多读圣贤书的人,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但是他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私欲没能放下来。由此可知,自私自利,种种爱欲,不但是修行的大障碍,世间福报也被它障碍住了。

  讲到半满,实在讲都是在存心。批注里面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个信徒,上庙里面去烧香,供养两文钱。两文,现在人不懂了,什么叫两文?在清朝末年,十文钱才是一分,十分才是一角,你就晓得两文钱是很少很少的。这是一个我们能够想象得到家境非常清寒,但是她布施供养的心真诚,所以寺院里面住持老和尚亲自给她消灾。到后来这个女施主发达了,再到寺庙里面来烧香还愿,这一次是供养千金,带来很大的供养,老和尚只派了一个出家人给她消灾。佛事做完之后,她就问老和尚,她说:我过去布施两文钱,你老人家亲自替我消灾,现在我供养这么多,你为什么随便派个出家人,好象来敷衍我?老和尚就说:过去你布施的虽然少,你的心真诚,我不亲自给你消灾,对不起你;今天你布施供养虽然多,你心地的诚敬不如往年,随便一个出家人给你消灾就够了。

  半满,我们在这里看到,不在供养钱多少,不在这个,在心地的真诚。这个说法,好!不是有钱、有力量的就能修大功德,修圆满功德,贫贱人就没有机会修了。明白这个道理,贫贱人往往能修圆满的功德,富贵人往往修积的只是一半的功德。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通达事实真相,富贵人不会生生世世都富贵,贫贱人也不会生生世世都贫贱,贫贱人来生得富贵,富贵人来生转贫贱。你问问这是什么个道理?这一段所说的就是。在一个平常现象里面,富贵人多骄慢,贫贱人多半谦虚恭敬。哪里晓得谦敬是德,骄慢把福折了,所以怎么修也只是一半,得不到圆满。

  他还举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吕洞宾的故事,也值得我们深深反省。这是道教的,八仙之一。吕洞宾在早年遇到钟离,那也是八仙之一。钟离教吕洞宾一个法术,「点铁成金」,你要布施救济些穷苦人,你有这个本事就方便了。吕洞宾就问钟离先生,他说:我点铁成金,这个金会不会再变成铁?钟离告诉他:五百年之后,它才会变成铁。吕洞宾一想,我这样岂不是害了五百年之后的那些人吗?「这个法术不要,我不学了。」钟离赞叹他,他说:修仙要积三千功德,你这一念心,这是好心,你三千功德就圆满了。我想现代人没有这个心,别说五百年后的人害他,他不负责任,眼前的人他都害。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体会到一桩事情,诸佛菩萨、神仙都是以爱心对人,千百年之后的众生,都决定没有一个伤害的念头,何况现前?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末后他有个结论说得很好,要紧的是真诚心、清净心、慈悲心,布施一分钱,可以消千劫之罪。由此可知,不在施舍的多少,在心念,真诚心。如果心地不真诚,虽然黄金万镒,这是讲多;我们今天讲,亿万的财富拿去布施供养,福只有一半,不圆满。这个道理佛法讲得清楚,真诚、清净、慈悲不着相,正是佛法里头所说的「境随心转」,他的心量大,他心里面没有障碍,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念念与虚空法界相应,这个功德就圆满了。如果心里面没有舍弃妄想分别执着,心量窄小,所以是布施亿万金银财宝,没有办法突破他的心量,所以他的福报不圆满,道理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细细的去思惟,细细的去观察。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无论财施、法施,一切施为都随着心量周遍十方法界,成就的是大圆满,念念大圆满,事事大圆满。我们如果连这个道理都不懂,怎么个修法?所以学佛不能不明理,修福也不能不明理。

  「善有大小」,都在一念至诚之间来分辨。一念利益社会,利益众生,这个行就大;一念为自私自利,做再多的好事,这个善福也是小。《汇编》里面引用了一个公案,宋朝的卫仲达。这一条公案,我们在许许多多典籍、古人笔记里面见到,可见得卫仲达这个事情,知道的人很多很多。这个人官也做得很大,这是遇到这么一个因缘,他被小鬼抓去见阎王,阎王叫判官把他的档案搬出来。档案分做两部分:一部分是恶,一部分是善。恶的那一部分,分量太多太多;善只有一点点,善的档案里面只有一卷。阎王看到这个样子就很不高兴,吩咐判官拿秤来秤秤。结果他恶的档案虽然多,真是太多太多了,善的档案只有一张纸,他那一张纸比他那个恶重。

  阎罗王看到这个现象,马上笑容就露出来了,他说:你不错。他就问判官,他说:我造的恶,我现在还不满四十岁,我怎么会造这么多恶?判官告诉他:恶不一定是造的事,动一个恶念,阴曹地府里头都有记录。他说:我那个善是什么事情?他说:这个善是朝廷要兴建一个工程,这个工程劳民伤财,你写了一个奏章,劝勉皇帝不要做这个工程。他就说:皇帝没有听。判官讲:虽然没有听,你这一念心是为群众着想,不是为个人的利益,是为黎民百姓着想;多少黎民百姓,你以真诚心去关怀他,这个一念功德超过你无量无边的罪业。所以那一念善大了,平常那些恶念再多,小。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改过迁善,积德累功,我们就有信心了,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作法,晓得忏悔不难。无量劫来,卫仲达他不过是四十年累积的恶业,我们今天讲无量劫积集的这些恶业,一念之间可以悔改。这一条公案,对于我们改过自新,忏罪求福,带来了很大的信心。诸佛菩萨、天地神明所见的跟我们凡夫不一样,希望我们要好好的学习。

  行善积德有难有易」,这个本子里面举出的例子,这是《了凡四训》里面的一些话。什么叫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这是儒家教育。儒家所做的功夫,跟佛家讲的修行,是一个意思。修行,行是行为,错误的行为,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错误的想法,错误的作法、说法,把它修正过来叫修行。什么是错误?什么是正当?正当是善,错误是恶,断恶修善要在这里下功夫。我们的恶习气、恶毛病太多了,怎么样去改正?古圣先贤教人,要从最难克服的地方去下手。最难克服的地方,你能够克服过来,其它的就容易了。儒、佛都掌握了这个原则,每一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自己要知道,自己要常常检点,要常常反省,哪一桩是我最严重的毛病,我就从这个地方先下手。贪财的毛病,我就先从财布施下手;贪色的毛病,远离色下手;总要晓得自己毛病在哪里。知道自己的毛病,这个人就觉悟了,把毛病改正过来,那是真的功夫,功夫落实了,这是真修。

  所以修行,诸位千万不要搞错,每天念几卷经、念几声佛号,那叫修行?那是样子,不是实质,要在实质上下功夫。形式是做给没有学佛,还不知道修行的人,做样子给他们看,是属于度他的。实质的功夫,才是真正的自利。没有实质的自利,你做出个样子给人看,人家一看就看穿了,假的不是真的,一文不值。这个假象只能骗世间愚人,这个世间真正有见识、有眼光、有德行的人,你怎么能骗过他?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说你而已。为什么不说你?说了没用,说了造口业,说了你也不会听,你也不会改,说你干什么?你真正能接受、能悔改,这些人会帮助你,会告诉你。不知道悔改,佛菩萨见到你也一句话都不说,不跟你做冤仇。

  这里面举的一些公案,很值得我们反省。能改,是断恶修善第一步功夫;更进一步要能忍,你的功夫才能保持不会失掉。所以菩萨六度里面,布施能修福,忍辱能积德,修福而不能够忍,福德虽然在,功德没有了。我们大家都晓得,福德不能解决问题。生死事大,轮回路险,你没有真实功德怎么办?尤其在现在这个乱世,随时随处不定在什么时候,不定遇什么样的灾难,我们都会丧失生命。命丧之后到哪里去?这是大问题。人有生决定有死,我们不要忌讳死,不要怕死,要以高度智慧面对现实,自求多福。真正通达佛法的人,佛法里头没有生死,佛法里讲的是转变,这才是真正的事实真相,生死是个转变。用现在科学家的话来说,不同时空的转变,从人道转到天道了,不同的时空。我们生活在三度空间,天人生活在四度空间、五度空间,更高维次的空间,是转变。三恶道的空间,比我们人间更苦。

  佛家不仅讲六道,而且讲十法界。遇人身,闻佛法,这个缘不容易遇到,要珍惜这个缘份,认真努力做一个好的转变。最殊胜的转变,佛在经论上跟我们讲得很详细,第一殊胜无过于念佛,念佛往生不退作佛去了,这是无比殊胜的转变,我们要清楚、要明白。不但世缘放下,彻底放下,佛法也要放下,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统统放下,以真诚无比清净的心,信愿念佛,我们这一生才决定成就。念佛不能往生,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你没有放下,你心里头还有牵肠挂肚的事情,外缘还受种种诱惑,内外都不清净,这样念佛不能往生。所以修道的人生活愈简单愈好。

  摘自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真假       善恶)(五明学佛网:真假       善恶)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戒律是善恶的标准 

 万行法师:真假明师与法门 

 苏行三博士: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四章 善恶并明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8 传授三皈 善用其心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7 问答释疑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6 教导占察轮用法与占察忏法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5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4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3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2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1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