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道法师:五戒相经笺要 第九讲


   日期:2015/5/4 22: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片头字幕:[言持戒,且先守佛两句略戒,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两句包罗一切戒法,了无有遗。此系如来戒经中语,文昌帝君引而用之《阴骘文》。此两句,泛泛然视之,似无奇特,若在举心动念处检点,能全守无犯,其人已深入圣贤之域矣。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则诸戒均可圆持。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钢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

  佛陀教育网路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

  上一集,简单的跟大家报告了本经的经题,《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简单跟大家讲了一遍。以及人题,《笺要》的注解人蕅益祖师,《笺要》是蕅益祖师写的,以及弘一律师的《补释》,补充解释。《笺要》、《补释》的人题也简单和大家介绍过了,今天这集我们就正式的进入本经的经文。

  我们这次讲解,采用的注解是蕅益祖师的《笺要》,以及弘一律师的《补释》。在《笺要》里面,每段经文都有重要的提示,就是把这段经文的重点、精要的地方给我们点出来,所以《笺要》注释并不是很多,可以说大部分都是重要的提示,因此弘一律师再做一点补充解释。我们讲本经,特别对于刚刚学佛的同学,也有必要在每一段经文做个简单的消文释义,大家对于这段经文主要的义理比较容易明了。因此我们这次讲解的方式,就是根据《笺要》分的段落,蕅益祖师把本经经文分成一段一段的,我们先把每个段落的经文念一遍,念完之后,就把祖师的《笺要》跟大家讲解一下,如果有《补释》的地方,我们再增加《补释》,就是弘一律师补充解释的。

  《笺要》里面经文有分段,就是给它分段落;有的地方《笺要》没注解,我们也是简单的把这段经文作个消文释义,让大家听了之后比较容易理解。在消文释义当中,我们会采取广化老法师的部分注解,以及引用一些古今中外的公案,穿插在里面。所以我们这次讲解就用这样的方式,先念经文,然后简单解释《笺要》,解释《补释》,然后再把这段经文作个消文释义,有些的地方,再补充广化老法师的注解,或引用一些古代、现代的公案穿插在里面,使大家听了更方便,更容易明了。

  现在我们就来念这段经文,请大家看经文。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请求,以自济度,惟愿世尊,哀酬我志]。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王白佛言:[世尊已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唯愿如来,亦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

  经文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是序分。每一部经根据古时候道安法师的分判,就是判作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最前面这段经文都是属于序分,这个序分又分为,证信序、发起序。证信序就是六种成就,发起序就是发起这部经的因缘。我们现在先来看这个《笺要》。

  [迦维罗卫,中天竺国之名,即世尊生处也。净饭王,即世尊之父。以父王为当机而请五戒法相,正表此五戒法,乃是三世诸佛之父。依于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讵可忽哉。]

  这段是《笺要》,就是把这段经文重要的宗旨给我们提示出来,[迦维罗卫,中天竺国之名],这是讲,这个国家是在中天竺,就是中印度,现在叫印度。古时候称为天竺国,印度也分东西南北中,就是分区域,迦维罗卫这个国家是在中印度,是当时一个国家的名称。[即世尊生处也],[世尊生处]就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利佛出生的地方。[净饭王,即世尊之父],净饭王是世尊的父亲。[以父王为当机,而请五戒法相],这部经是佛的父亲作为当机者,当机就是讲这部经主要的对象,就是针对他讲的,这叫当机。这部经是他的父王祈请的,请佛来讲五戒法相。祖师在此地给我们提示很重要的一个意义,[正表此五戒法,乃是三世诸佛之父]。这句话我们就要特别注意,[正表]就是正式表法,也可以说是代表,表法的意思是什么?[此五戒法],就是五戒,[乃是三世诸佛之父],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三世诸佛要成佛,都要守五戒,因为它是佛的父亲,所以祖师在此地给我们讲,[五戒法是三世诸佛之父]。所以下面接着讲,[依于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依五戒法,才能出生十方三世一起诸佛。[讵可忽哉]就是岂可忽,怎么可以疏忽掉五戒呢?这个意思就是提醒我们。

  一般我们听到五戒,好像是在家居士在修的,一般学佛的四众弟子,对五戒并不是太重视,也常常听人家去受五戒,但是受了之后,有没有进一步去了解戒的内容,理论、修持的方法?大部分受戒都是受个形式的,后续的也都没有了,因此现在受五戒,也都是受个形式的,为什么?讲五戒的这部《五戒相经》都没有人去读了,连读都没有读,甚至连听说都没有听说过,他怎么能够理解,怎么去受持?大家从这个地方去思考,你就明白了。所以现在学佛的人多,真正得到佛法利益的人非常少,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按照正规的方法来学习,所以祖师在此地特别给我们提醒。我们怎么可以疏忽呢?我们学佛,目的就是要作佛,如果把这个疏忽了,你就作不了佛。

  过去我们总觉得说,受五戒将来可以到人间来作人,修十善可以生到天道,总是认为修五戒十善是得人天果报的,大家一学佛,总是想要作佛,因此也就把五戒疏忽了。

  我们读到这段经文,佛给我们讲了,祖师给我们提示出来的,修五戒不是只有人天福报,而是[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依于五戒而出生的,这句话我们要特别特别留意。换一句话说,如果我们疏忽掉五戒,佛也作不成,所以现在学佛人多,成佛的人少。就是没有这个基础,因此我们不可轻视。五戒,大家都不太重视,大家为什么会疏忽掉五戒,就是没能读《五戒相经》,我们没有读这个经,所以不知道,这是很自然的,这是《笺要》给我们提示出来,这段经文重要的表法意义。

  下面我们对这段经文做个消文释义。[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一直到[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这一段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六种成就,一般晚期翻译的经典,都是翻作[如是我闻],比较早期的,特别在阿含部、小乘经,我们都会看到[闻如是]这个翻译,[闻如是]跟[如是我闻]意思是一样的。只是翻译用的字多少,还有顺序不一样。比如[如是我闻]四个字,[闻如是]就是三个字,少了一个字。[如是我闻],如是在上面,我闻在下面;[闻如是],闻提到上面,如是在下面,顺序不一样,但是意思是一样的,闻如是就是如是我闻,这个是闻成就,

  [一时],是时成就,佛经没有明确的说明,某年某月某日,说一时,含义也非常的甚广,简单的讲就是师资道合这个时候,因缘成熟了,佛要讲这部《五戒相经》,就是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就超越时间,也超越空间,就是任何一个时候,任何一个地区,只要有人来学习这部经,就叫一时。比如诸位同学在网络上学习《五戒相经》,今天是礼拜三,下午一点到两点是我们播出的时间,大家这个时候来学习这部经,这个时候也叫一时,所以一时是很活泼的。

  [佛]是主成就,就是讲这部经的说法主,我们现在讲主讲人。你办一个讲座,海报都会打[主讲人:某某法师],这部经的主讲人是佛,就是主成就,就是主讲这部经的人。[在迦维罗卫国],就是他讲这部经的地点,后面也是对比丘众讲的,就是众成就。这六种成就一般在每部经前面都有,这个叫证信序,证明这部经的可靠性,确实是阿难亲自听闻佛讲的,有地点,当时在场有什么听众,每一部经前面安上六种成就,主要是取信于后人,如果佛经没有六种成就,经典流传到后世,难免有人会起疑惑,这个经到底是不是佛讲的?就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因此,佛在灭度之前,阿难尊者请问佛陀,佛灭度之后,弟子结集经典,头一句要安什么字眼,才能取信于后人?佛就给阿难讲,就用如是我闻,就是这六种成就,所以六种成就这段经文叫证信序,证就是证明,让大家能够相信,这部经的的确确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讲的,不会让人有怀疑。下面讲的就是发起序了。

  [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请求,以自济度,惟愿世尊,哀詶我志]。]

  这段是启请,佛的父亲来到佛的住所,他也是请法,见到佛也是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跟一般人请法没有两样。[而白佛言:欲所请求,以自济度],这是他有所请求,自己要求济度,济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慈济,慈悲救济;度就是帮助,怎么样帮助自己,帮助自己什么?帮助自己在道业上提升。[惟愿世尊,哀酬我志]。一个恳切的愿望,请求世尊[哀酬我志]。就是说能够满足我的愿望,志就志愿,我的志向,能够满我的愿,就是这个意思。下面是佛的回应,[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佛讲[可得之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要如理如法的,应该可以得到的,这样的愿望[随王随求],就是随他的父王有什么请求,佛都能够满足他的愿望。

  这句话我们也要做一个简单说明,世间每个人都有愿望,但是正当的、正确的、好的、善的愿望,我们去求佛,佛会允许,他会答应,会帮助我们;如果我们求的恶愿,做坏事,佛就不允许,因此这两句的经文的意思就是给我们说明,只要求的是善愿,对自己、对众生有利益的,都是可以求的,佛都可以满我们的愿。

  下面我们接着再把它念下去[王白佛言,世尊已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唯愿如来,亦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

  [王白佛言],就是他给佛讲出他的愿望,世尊已经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就是出家四众,已经为他们制定了戒律的轻重。[唯愿如来,亦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净饭王请求佛,唯愿如来也为我等,[我等]就是他做一个代表;[我等优婆塞],优波塞翻成净事男,就是亲近、事奉佛法的男众,我们一般讲在家居士。这个等,当然包含女众优婆夷乃至还没有皈依佛门,想要来学佛的,所以这个[等]字是包含的。[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受持五戒,犯了戒,什么情况可以接受忏悔。[令识戒相],让大家认识五戒的戒相,[使无疑惑]这句话非常重要。

  我们现在很多在家、出家的同学,有的受了戒,但是受戒之后疑惑很多,为什么?自己受了戒,到底有没有持戒也不知道,有没有犯戒也不知道,有时候好像觉得自己犯了错误,犯了戒,到底犯戒严不严重,可悔不可悔,也搞不清楚,心里面始终很多疑问在。现在学佛的同学,有这些疑惑的人实在讲不在少数,因此净饭王也是大慈大悲,为佛门弟子祈请,请佛来为我们说明五戒戒相。接下来我们看下面一段经文。

  [佛言,善哉善哉。憍昙,我本心念,久欲与优婆塞分别五戒。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缘,当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途故]。接着我们看《笺要》。[上契佛意,下契群机,故再叹善哉也。憍昙,即瞿昙,是王之姓,西国以称姓为敬故。受持不犯,则当成佛。犯而不悔,则堕三途。五戒为法界,十法界皆趣五戒,皆趣不过也。]

  我们先看到这段,是给我们解释经文。[上契佛意,下契群机,故再叹善哉也],我们在经文看到,佛连续讲[善哉善哉],我们在其他经典也常看到过善哉这两个字,连续的赞叹[善哉善哉],是[上契佛意],契是契合佛的本意;[下契群机],下面契合众生的根基。[所以再叹善哉],善哉是讲了两次,叫再叹善哉,主要表这个意思。[憍昙,即瞿昙,是王之姓],在[西国]就是印度,这个国家以称姓为敬。称他的姓是对他最尊敬的,这是他们国家地区一个礼节,所以称姓。[受持不犯,则当成佛。犯而不悔,则堕三途]。这个是经文讲的。这里经文我们看到非常清楚,你受持五戒不犯,[则当成佛],不是则当成人,或者则当成天,或者则成阿罗汉,或者则当成菩萨,是[则当成佛]。这个关键的经文字眼、我们要特别留意,我们看到这段经文,就不敢轻视五戒,从这段经文我们就知道,受五戒不只是得人天福报,而且是成佛的正因,你能够受持不犯就成佛了。如果[犯而不悔,则堕三途]。受了五戒常常犯戒,又不忏悔,不忏悔就是不改过来,就要堕落三途,堕三恶道去了。

  [五戒为法界,十法界皆趣五戒,皆趣不过也]。这段话的意思,我们以《华严经》道理来说明。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任一,任何一法都包含一切,一切法都可以归到任何一法。《华严》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这个理论我们明白了,我们看到祖师在此地讲的就很容易理解,以五戒为法界,十法界通通趣向五戒,以五戒为主,都含摄在五戒当中。[皆趣不过],[不过],就是说不会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一切法可以归到任何一法,它都圆满的含摄,没有遗漏的。现在佛讲《五戒相经》,讲到成佛,所有法界都趣向五戒,五戒这一法就圆圆满满的含摄一切法。下面祖师假设一个问答。

  [问:受持不犯,当成佛道。受而犯者,亦当成佛否?犯而不悔,常在三途。犯而悔者,亦堕三途否?]

  这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人读到经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受持不犯,当成佛道],一般我们比较不会有怀疑,因为你受了戒,又持戒持的很好,都没有破戒,应当可以成佛道,这个没问题。主要的问题是在下面这句:[受而犯者,亦当成佛否]?如果去受了戒又犯戒,还能成佛吗?主要是问这个问题。下面又是一个问题,[犯而不悔,常在三途],犯了不后悔,常常堕在三途,这个也没有什么疑问,因为你不忏悔,不改过,当然要堕三途。主要的问题是下面这句,[犯而悔者,亦堕三途否]?如果犯了,他有忏悔,有改过,还要再堕三途吗?主要是这个问题,所以这个问题主要是两个重点,下而祖师的答复。

  [答:受而犯者,亦当成佛;惟不受戒,则永无成佛因缘。]

  我们先看这段,这是回答受了戒而犯戒,能不能成佛呢?祖师在这里回答[亦当成佛],也应当会成佛。惟有不受戒,他永远没有成佛的因缘。读到这段,不知道诸位同学要不要受五戒?还是要受。因为学了佛,目标就是想要成佛,如果你不受戒,永远没有成佛的因缘,就达不到我们的目标,因此我们还是要发心来受五戒。

  [犯而悔者,不堕三途]。

  [犯而悔者]就是犯了戒他有忏悔,这样不会堕三途。

  [但犯分上中下三种差别。悔亦有作法、取相、无生三种不同。理须各就当戒委明,未可一言尽也]。

  犯了戒能忏悔,不堕三途,但是犯戒也分上品、中品、下品三种差别,也就是说,你犯了一条戒,是最严重的,还是严重的,还是比较轻的,大致上分这三品,有区别。比如杀生,杀人是最严重的,是很严重的,但严重当中还有区别。杀人,你这个[人],你杀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人?是杀你的冤家对头,还是杀你的父母亲,结罪不一样。杀父母是逆罪,杀一般人是不可悔罪。这个有分上中下,杀畜生也有分别的。在莲池大师的《自知录》,比如说你杀死一只蚂蚁,跟杀一只牛,罪也不一样,所以此地给我们讲,[但犯分上、中、下三种差别]。这也是为什么讲五戒戒相的原因,戒相就是它的事相,它的状况。没有给我们说明,我们就不知道我们到底有无犯戒,犯戒的程度严重不严重,大还是小,所以要说明戒相,有三种差别。

  那么忏悔,[悔亦有作法、取相、无生三种不同],忏悔法也分三种不同。忏悔法有事忏、理忏,事忏第一个是作法忏。一般如果犯了戒,在戒经上讲可悔,是指的作法忏。作法忏就是[身礼拜,口唱念,意思惟,三业依法批陈罪过,求哀忏悔]。或者在佛前,或者在三师面前,或者长者前面发露忏悔、改过。这属于做法忏。第二个是取相忏。

  [谓定心运想,于道场中,或见佛来摩顶、或见光现,或见华飞,或梦中见诸瑞祥。或闻空中声,以此诸相,随获一种,罪即消灭。凡《法华》、《大悲》、《占察》等一切行法,皆属取相忏摄,能灭根本重罪,令净戒复生]。

  这是取相忏。取相忏在大乘经典才有,在小乘经典就没有取相忏。只有做法忏。因此在《戒经》上讲的[不可悔],就是不可以做法忏来忏除这个业障。严重的罪,做法忏忏不掉。必定要取相忏。取相忏一定要忏悔到有感应,见到佛,或者见光,或者看到莲花;或者你做梦,梦到很多瑞相,或者闻到异香,听到空中佛讲话的声音,有这些现象,随便获得一种,重罪就消灭了。所以在《妙法莲华经》、《大悲忏》、《占察善恶业报经》,大乘经典这些忏法非常多,都属于取相忏。此地只举出三部经典。根本重罪消除了,你净戒可以再生了,可以再受戒。这两个,作法忏、取相忏,是属于事忏,属于助行。

  第二个是[理忏,又叫无生忏。一切罪业皆从一念不了心性所生,若了心性本空,罪福无相,则一切法皆悉空寂,罪亦消灭]。

  这个是理忏。这个是正行。这个是最根本、最彻底的忏悔,这个理忏要深入大乘经教,因此我们现在听《华严经》,也帮助我们修无生忏。就是理忏,就是正行。下面注解讲,

  [所犯罪较轻时用作法忏],就是说你犯的戒比较轻的,作法忏就可以忏除,比较严重的,比如杀盗YIN妄这四重罪,作法忏就忏不掉,必须要取相忏。但是取相忏,当然有相当的难度,所以这个忏就比较困难,因为犯的这个罪是比较严重的。

  [理忏必须通达教理才能做到]

  这是深入大乘的教理,真正明暸通达,修理忏才有效果,修理忏同时,也需要有作法忏,可以同步的。比如我们现在做三时系念,也是属于三种忏都有,第一时念的忏悔偈是作法忏;就是 [今对佛前求忏悔],这个是作法忏;第二时[一切罪障皆忏悔],是属于取相忏;第三时[一切罪根皆消灭],是忏除一切罪根,这个根,你要用理忏、要无生忏;所以我们做法忏、取相忏、无生忏也可以同步的进行。像我们做三时系念,就是这三种忏:事忏、理忏,做法、取相、无生同步在进行。看看我们每一个人做法会,契入的境界浅深,他忏除业障的效果大小,也各有不同,这个我们也必须明白。所以我们怎么样来测验,我们做的三时系念效果如何呢?如果我们做的很欢喜的时候,这一天忏除业障效果就比较好,有时候我们做的非常痛苦,三时系念做下来,不但不生欢喜心,生烦恼,就没效果。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增长烦恼,罪没有减轻。那么也有人做法会,他入了境界,开悟了;也有人做法会,他往生西方了,每一个人效果不一样的。从这个效果来讲,就知道我们有没有灭罪,不需要问任何人,问谁呢?问你自己最清楚。看你自己今天做的欢喜不欢喜,还要问人吗?如果做下来一肚子气,肯定罪没消,那还是要问别人吗?做下来法喜充满,心胸开朗,罪消了不少。所以三时系念,三种忏都有,这也是它的一个特色。

  好,今天时间到了,这段经文我们就跟大家学习到此地。下面的经文,我们下一次再继续跟诸位同学来学习。

  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