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福,培福和惜福,兼论节俭的美德


   日期:2015/5/23 8: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不能只知道享(消)福,而不知道惜福,更不能不知积(培)福。若有福,就能享受各种快乐。能惜福,可使受用细水长流;能培福,会使自己和家族的福祉连绵不绝。《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即积德行善的人家,后代才能发达。古人还说:“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多积德,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人类如果只知享福,久而久之必然会带来三个恶果:一是加速生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二是使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强、私心愈来愈重和社会平衡的破坏;三是加速消耗祖先积淀下来的福气,最终使自己变得无福可享,从而使家族破败。

  福

  福——是对能让人们产生满足感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拥有与享用。

  表面看,福似乎是人们常说的那样,“财富是我自己做生意和努力工作挣来的”。若果真如此,社会中就不应存在那么多怎么努力也发不了家的人。

  其实,能否取得功名富贵,努力是必须的,但背后还有其更深的原因。从本质讲,福是祖辈人行善积德所造之因(良种子)和今生人努力之缘(条件)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祖辈人或今生要通过合乎人生规律的行为积累下福因。其次,今生要通过努力工作、或做生意等为福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创造条件。只有二者足具并且相遇时才会得到富贵之果。如果没有积下福,天天奔忙也发不了财。所谓“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福之人忙断肠”。

  福还可以理解为是祸的相反。什么是祸呢?祸就是灾殃、是祸患。一般来说,人生世间,没有灾祸就是福。无奈人在福中不知福,并不以为没有灾祸的平安日子就是福,而是“心无厌足,惟求多得” 。要追求更多的东西——如求名求利、求官求势,攫取占有永无止境。结果是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何福之有。

  可见,对福祸要正确对待,做得不好,有福未必是好事。同样,对有德智者来说,祸也未必是坏事,《韩非子·解老篇》中有一段话说的很精彩: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可活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谓之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

  培福

  培福——通过积德行善不断积累福德之因,使自己和家族的福禄绵绵,经久不衰。

  换言之,当你吃喝不愁,生活无虑的时候,应该把节省出的一些钱财,接济那些贫困的人,或者做其他一些对大众有利的事,使得除过生活必须之外的钱财不落虚空,使得它能像种子一样不断的给自己带来新的财富。

  积德行善能造福,是人们从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升降沉浮现象中总结出的结论。人们发现积德行善是人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生兴旺发达的正道(不为己为,方能大为)。用现代人的话说,人生的成功和自然科学研究一样,是主观符合客观规律的结果。人只有按人生的客观规律做事,才能功成名就。并且总结出培福的基本原则是“种什么,得什么”。如,想发财就要施舍,想高贵就要敬人,想长寿就要慈悲等等,就和种地一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一对应,毫不错乱。

  不过大家又要明白,福虽然是我们的祖辈人和今生合道而行积累的结果,但是由于人类生命的短促性所决定,我们积的福是有限的,做不到一劳永逸。也就是说,以有限的人生不可能积累下让后代永恒享用的福祉。为了尽可能延长享福的期限,就像要让银行积蓄取之不尽,就要不断往里存钱。因此,在享福时还要积极的、不断的培福。

  如何造福效果最佳呢?以无私、无欲、无贪之心态做事最好。这样坚持做下去,自然使无福会变为有福,有福会变的连绵不尽。例如,宋朝的范仲淹读书时,心中念念想着救济他人。后来他作了宰相,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个家族几百口的贫寒之人。他的几个儿子请求他买一所园林,他说:“京城里的园林很多,谁会不准我去游这些园林?何必要自己有花园才能享乐呢?就这样范仲淹出将入相数十年,由于他把所得俸禄全部用来布施周济别人,所以他的四个儿子都做到公卿的官位,而且受他的影响,个个都继承父志,舍财济人,所以一直到现在范家的子孙都极为发达。这就是懂得培福而获得荣华富贵的证明。

  惜福

  惜福——就是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不要有一丝一毫的浪费。哪怕是极其平常的日用饮食和起居供需,都要思其来之不易而避免浪费。

  有人想:现在时代不同了,物质条件日新月异,过时的东西都可以丢掉。半碗饭、一张纸不值几个钱,不要搞得太约束。也有人说:人生在世,应当好好享受,必须拥有豪宅名车、高档电器等,如果没有这些物质享受,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对此人们应该懂得以下几个道理。

  首先,福祉有限,用尽即完。

  先儒焦澹园说:“人生衣食财禄,皆有一定的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 。所以要节俭过日子,细水才能长流啊

  其次,不惜福,就会折福。

  从因果上来思考,就会知道其实浪费半碗饭、一张纸,也是很大的错误。比如半碗饭来之不易,从播种、施肥、灌溉、收割、去壳、运输、加工到最后煮成熟饭,其间有多少劳动者的心血,要耗费多少自然资源,才能端到口边,供你享用。这半碗饭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随意浪费不会折福吗?实际上,因果丝毫不会空耗,浪费财富是在损减自己的福气。因此,想起物品来之不易、因果不虚,我们不能不珍惜。古人说:“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再次,生活所需简单,奢欲消福极大。

  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先要弄清一个问题,哪些是生活的必需,哪些与生活没有多大关系。人类生存,虽然不能缺衣少食、卧具,但是这些普通的饮食、衣服,房屋等就足以保证生存。除此之外的物品,如豪宅名车、高档用品等其实都是只能满足没有多大实义的虚荣而已。动物也知道寻求饮食、洞穴和配偶,如果生命的意义就这一点,那人和动物有何差别。如果人们能把生活节余用来成办利他的大义,人生才有意义,才是真正的利己。如若不然,那人们就只是浪费生命而已。

  第四,使用公家资源,其实也是在消自己的福

  现今社会中的很多人都以为,用公家的、单位的、公司的或他人的东西,可以随便用、随便花,一点也不用在乎,反正不是自己的。殊不知具有这样权利的人,也是他祖祖辈辈和自己努力积来的福气。表面看可以随便使用公家的、别人的财产,甚至穷奢极欲的大肆浪费,其实这都是在浪费自己的福。这个道理一定要清楚。所以,为了好好爱惜自己的福,就不能把公家的东西挪作私用(公物私用、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更不能反正是公家的就暴殄天物。

  第五,不懂得惜福之人,欲望强烦恼多。

  少欲篇中记载:“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 如果人们把一切精力都用于追求感官的享受,这样不仅会大量的消福,而且还会不断的积下非福不善之因,为自己和后代买下痛苦的祸根。

  总之,现在的物质文明很发达,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质的享受里,生活越来越奢侈浪费,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诸君必须明白我们今天所享用的东西,无一不是祖先和自己合道而行所种福因的结果。过分享福和尽情享乐的后果是可怕的。 “福不可享尽,假如福享受尽了,幸福和快乐的泉源就会枯竭!”,所以古代有一首诗告诉我们在富足时要为贫困设想:

  “处世持家年复年,

  总须虑后更思前。

  有钱常想无钱日,

  莫待无钱想有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节俭       美德)(五明学佛网:节俭       美德)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八)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七)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六)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五)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四)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三)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二)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一) 

 永海法师:阿难的美德 

 正慈法师:美德充学 

 传喜法师:尊老爱幼之美德 

 传喜法师:中华民族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