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所作必成善人之七种善报--太上感应篇浅释


   日期:2015/6/1 12: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善人的第六种善报就是“所作必成”。所谓“所作必成”,就是所追求的、或者想成办的事情一定能成功。为什么善人会“所作必成”呢?

  首先,因为善人内心“我执”比较轻,与实相空性比较相应,所以所要成办的事情容易成功。我们知道,如来藏会随众生的心而变现,心向如来藏输送什么,如来藏就会变现什么。执著深重的人,会向如来藏输送他的执著,如来藏就会将这个人所执著的对境越来越坚固地呈现出来。所以,执著越重,改变现状越不容易。一个人想成办一件事,实际上就是要对现状进行改变,所以执著深重的人,是不容易成办所愿的。而对于执著浅的人来说,如来藏就很容易将他所希求的东西的呈现出来。

  其次,人之所求无非是离苦得乐,而离苦得乐之境不会无因而生,而是从往昔的善根福德所生,善人往昔积累了很多善行,所以很容易从阿赖耶识中显现善妙的外境。一个人如果没有福德,再怎么追求,也会枉然。如《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说:“现在财物受用贫乏的那些人,精勤劳作如山王,不如积累如火星般的福德好。如果自己没有以往昔布施之果而获得财物受用的福分,那么今生无论如何精勤也没有利益。”实际上,一切暂时的世间福报都是从往昔的善行中产生,如果过去未曾积累善行,则无论如何精勤也会收获甚微。例如,我们现量可以见到,有些人虽然没有吃太多苦,却受用圆满、财源滚滚,而有些人虽然终生千方百计、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从事经商、务农等,却收益很少,甚至最终饥饿而死,这都是往昔有没有积累善行所导致的差别。

  第三,善人所求,利己少,利他多,因而会得到众人的帮助。古人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大众着想,就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如果只是自私自利,为自己着想,就很难得到他人的帮助。实际上,善人不仅会得到他人的帮助,还会得到善神的帮助,因而成办利他之善举,不会有困难。如《二规教言论》中说:“拥有智慧福德者,自然具足诸功德,若具功德则诸天,不求亦将自然集。”是说,如果一个人拥有智慧与福德,那么就会自然具足种种美德,而具备种种美德的人自然会得到诸天善神的帮助。又说:“何人表里为一致,所发誓愿极坚固,众人于彼亦欢喜,诸天喜之何须说。何人知恩且报恩,深信因果无倒行,人亦设法饶益彼,诸天利之何须说。何人勇敢不脆弱,亲怨悲恨不颠倒,国王亦为护如眼,诸神护之何须说。一切所取所舍事,人前虽可保密之,于天却难保密故,成就天尊誓为主。何人发誓语坚定,成办大事具慧力,诸天于彼亦生惧,余众畏之何须说。是故一切护神众,居堡即为自身心,当扫不净恶行尘,陈设善行之供品。其后虽未常祈求,自然聚会诸天神,犹如大海集海鸥,或如莲园聚蜜蜂。何人若有神所护,则彼以其独自力,堪与成千上万众,所有力量相匹敌。若天垂手予提携,自亦登上善行梯,则彼真实能享受,利乐誉之无量殿。”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还说了这样一则公案:“从前,一位住山的修行人一无所有、极其贫穷,于是他便开始观修单坚护法神,结果真地修成了。并已达到了如同人与人交谈般的境界但却未获得任何悉地。单坚护法神对他说:‘因你无有少分往昔布施的果报,所以我无法给予悉地。’一日,在众多乞丐的行列中他得到了一碗稀粥,回来后单坚护法神问他:‘今天我给予你悉地了,你知道吗?’‘我仅仅得到了一碗稀粥,不仅是我,所有的乞丐都得到了,不知道您所赐的悉地是什么?’‘盛粥时,你的碗里落的一大块油脂便是我赐的悉地。’”因此,如果自己无有往昔所积累的布施之善根,那么即使通过修财神法等也不能遣除贫穷。

  善人的第七种善报就是“神仙可冀”,也就是说,善人今世命终之后,就可以升到天道去享受安乐。文中补充说:“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所谓“天仙”就是生活在天道的仙人,而“地仙”则是指杂居在人间的仙人。要升到天道做天仙,就必须做一千三百件善事;而要做地仙,就必须做三百件善事。

  慈悲与善良是天堂的通行证。内心如果有希望一切人都离苦得乐的强烈善心,以此善心即可感召天道的美好,因为外境唯心所现故。当积善达到一定数量时,上升天道即成定业。

  《轩辕黄帝请问赤松子中诫经》中说:“人为一善,神意安定;为十善,气力强盛;为二十善,身无患害;为三十善,所求遂意;为四十善,殷富娱乐;为五十善,子孙昌盛;为六十善,不遭误犯、恶人牵累;为七十善,所学显贵;为八十善,获地之利;为九十善,天神护之;为一百善,天赐其禄,逢遇圣贤;为二百善,扬名后世,子孙富贵迁禄;为五百善,五世子孙受封超爵;为六百善,世世子孙忠孝富贵;为七百善,世世出贤哲人;为八百善,出道德人;为九百善,出圣人;为一千善,出群仙,古迹善政,天道所录,见身加,进位登仙,福及子孙,生贤出圣也。”

  又说“若人为一恶习,意不安定;为十恶,气力虚赢;为二十恶,身多疾病;为三十恶,所求不遂;为四十恶,坎坷衰耗,凡事乖张;为五十恶,终无匹偶;为六十恶,绝来子息;为七十恶,阴鬼谋害;为八十恶,水火为灾,非横烧溺;为九十恶,贫寒困弱,疮疥风颠,为一百恶,天气害之,横事牵引,弄法恶死;为二百恶,地气害之,资贼火灾;为三百恶,世世出下贱人;为四百恶,世世子孙穷贱贫乞;为五百恶,子孙绝嗣;为六百恶,世世子孙盲聋痖,出痴颠人;为七百恶,出五逆不孝犯法子孙;为八百恶,出叛臣逆子,诛来亲族;为九百恶,出妖巷之人,夷来族类;为一千恶,世世子孙异形变体,为禽兽不具之状,积恶之殃满盈,祸及数世矣。此为司命夺,星落身亡,鬼拷邦都,殃流后世。”

  由赤松子教诫轩辕黄帝的这段话可以看出,积善或积恶达到一定数目时,就会感召不同程度的福报与恶报。

  实际上,之所以规定行善数目,是从内心善念是否坚固的角度来安立的。当内心的善念圆满时,即便一善未行,也定能上升天道。据说,汉钟离曾经为吕洞宾传授“点铁为金”的法术,让他以此方法去帮助穷人。吕洞宾问:“铁被施了法术而变成金子,最后会不会还变回铁呢?” 汉钟离回答他说:“五百年后,会变回原来铁的模样。”吕洞宾说:“如果是这样,不是会害五百年之后的人吗?我不想学这个法术了。”汉钟离感叹地说:“修仙要积三千八百善行,就你这一句话,已经圆满了三千八百善。”

  当然,我们修学大乘佛法的人,不能以来世升天作为行善的动机,而应该以菩提心摄持来行善——也即,我们行善的目标就是为了让一切众生成就遍智佛陀的果位,从而获得永恒的安乐,为了兑现这个目标,自己首先应该积累善行,断除无明烦恼,成就佛果。因为,如果内心的无明愚痴没有断除,或者说没有证悟空性,那么即便上升天道,也是获得暂时的安乐,一旦天福耗尽,又会下堕到人间或三恶道受苦,那时就会觉得曾经享受过的天道安乐犹如梦境,加上马上就要下堕受苦,内心会痛苦万状,难以忍受。

  所以,大乘佛子行善一定应以三种殊胜来摄持。第一是前行发心殊胜,也即,行善的动机很明确,就是要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自己迅速获得遍知佛陀的果位;第二是正行无缘殊胜,也即行善时,尽量安住在空性的境界中行善,做到三轮体空,不著相而行善;如果暂时达不到这一点,也应全心全意,内心专注地行持善法;第三是后行回向殊胜,也即,每做完一件善事之后,立即就将善法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与无上佛果。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感应篇》:知善不为 

 蔡礼旭:我们奉行《太上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 

 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太上感应篇》《集福消灾之道》精简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小本珍贵版)(全)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文 

 太上感应篇(精校版) 

 《太上感应篇图说》09: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读懂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