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希阿荣博堪布:因缘瞬息万变生死只在呼吸之间


   日期:2015/6/19 6: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陀曾经告诉弟子,生死只在呼吸之间。

  编者按: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当年释迦牟尼出家,也是有感于生老病死等痛苦。近日,希阿荣博堪布接受人物杂志采访,就生死问题作精彩解答。 希阿荣博堪布

  一、您希望以怎样的方式离开人世?

  答:我希望到时候不要干扰到别人,至少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或带来困惑。

  二、到目前为止您离死亡最近的时候?

  答:我十几岁在外求学时得了严重的胃病,当时没有条件医治,拖到后来差点死掉。这是我知道的离死亡很近的一次经历,我所不知道的应该还有很多,因为我们可以说是时刻与死亡相伴。佛陀曾经告诉弟子们,生死只在呼吸间。生与死的距离就是一呼吸这么近。因缘瞬息万变,或许无数次我曾与死亡擦肩而过,只是我自己不知道罢了。

  三、佛教认为“生死事大”,您怎么看待“事大”这点?

  答:“事大”就是说很重要,需要认真对待。一个人怎么看待死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对“活着”的态度。为什么活?怎么活?具体到一事一物怎样取舍,都会受到影响;而人怎么活,一辈子都做了什么,想些什么,也决定了他在死亡时会经历什么。生和死,对彼此都很重要。

  除此以外,对于佛教的修行者,“生死事大”还有更进一步的含义,就是把超越生死轮回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事,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在烦恼中无尽流转,身不由己,求出无期。

  四、世人对死亡这件事充满抗拒和恐惧,您会对此说点什么?

  答:对恐惧的事,我们一般有两种选择:面对或逃避。死亡这件事却是无可逃避的,抗拒和逃避只会让我们更加被动。佛法教人以务实的态度看待人生,如果一件事无法避免,那么就正视它,这是最明智也是最节省精力的做法。

  如何正视?你得慢慢调整自己对死亡的态度,接受它是生命的一部分,就像疾病和衰老一样,每个人都会经历,在这件事上你并没有比别人更倒霉。由抗拒转向接受会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尤其当你身边真的有亲近的人在面临死亡,或者你自己在面临死亡时,你很难不怨恨。有这种情绪也正常,但关键是不要允许自己沉浸在其中,这于人于己都不会有帮助。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帮到自己和别人?正视死亡的第二步,就是了解死亡的过程:死前最后的几周、几天、几小时里,生命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人在临近死亡时,身体会有哪些变化?会想什么?需要什么?你对此有所了解,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佛法中有详细讲到,当修行者看到自己身上出现某些“死相”,说明寿命已经到终点,这时应开始为死亡做准备。有些人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并提前料理好一切,然后安详地往生。做到这样,靠的是平时的修持。

  现在的人大多对死亡一无所知,当有亲人、朋友临近死亡,虽然很关切,却并不知道怎样去帮助。临终者对事物的感受迥异于常人,而人们往往是想当然的根据自己的感觉和需要去判断他想什么、需要什么。可想而知,这不但帮不上忙,反而有可能制造麻烦。

  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着想,都需要对死亡有所了解和准备。死亡不知何时会突然降临,所以这种了解越早开始越好。

  五、您是何时真正卸掉了对死亡的恐惧?

  答:修行境界很高的人的确能不惧死亡,他们对“死往何处去”是有把握的。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人,对他们很敬佩,但我不敢说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对死亡无所畏惧。我的修行还不够,还需要努力。

  六、说一件您庆幸的去世后再也不用在地球上做的事?

  答:如果一件事不该做,现在就可以不做,不用等死亡来解决问题。死亡能不能解决问题,很难说。

  七、您期待在哪里度过您的最后一天?

  答:对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来说,在哪里度过最后一天并不是很重要,关键是心的状态,是否有正知正念。正知,是指对自己身心的状况有持续清醒的觉察。正念,是心住正法,心处在对正法的忆念、定解、觉受或证悟中。

  八、如果死后有一次可以回到人间的机会,并可以暗中“探望”某人,您会选择谁?为什么?

  答:佛教认为人死后一般会经历不同的中阴阶段,这其中某个阶段可能会出现你所说的情况,亡者可以“悄悄”的回到人间。说“悄悄”,是因为普通人看不见他,而他能无碍地看、听、感受。不过通常这时候亡者会去哪里,看到什么人,见到什么情景,自己很难做得了主。他只是在业力和中阴身异常敏锐、随时变化的感受、情绪的共同牵引下忽忽东西。业力,简单地解释,就是一个人言行思维的无数前因后果不断叠加而形成的强大惯性。人在生前死后都受到这股惯性的支配,死后尤其如此,因为在中阴身的觉知中,业的力量表现为强风,在强风劲吹之下,他无法控制自己近于无形的身体。所以,一般人到了这个时候,几乎谈不上选择,即使勉强有点想法,想什么,也是在惯性作用中。

  我希望自己以后不要落到这样被动的地步。佛教修行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如何把握住临终和死后不同阶段出现的解脱的机会。前面我说了,人死后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如果生前修行得力,在死后最初的几个阶段就可能解脱,后面的阶段将不会出现。

  九、死后可能会后悔的事?

  答:我希望不要有到死还后悔的事。藏传佛教中有一位著名的大师,米拉日巴尊者,他曾经说:“我的宗教是生死无悔。”不该做的事,不做,以免自己将来后悔;该做的事,去做,不留遗憾。该与不该,如何判断呢?会给自他制造伤害、障碍的事,是不该做的;而能带来安乐,能弥补伤害的,是应该做的。千百年来,无数修行者都努力以这样的原则指导自己的言行,在每一件事上谨慎取舍,尽可能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后悔的机会。

  十、如果生命只剩24小时,您会做些什么?

  答:我会把所有时间用来祈祷我的上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