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六祖坛经:般若品 第二


   日期:2015/6/20 7: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原文】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学文解读】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一切法,一切的文字,一切的经典,都是因人而设的。如果没有人,不需要设,没有必要。设置的这一切经典,都是因为“智慧性”才能建立的。没有智慧,没有般若,一切法建不起来,即使建了也是邪的。必须有智慧性,由心而生,生出万法。这些万法因人而设,人需要才设置,人不需要,就不需要做这事了。所以“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

  “一切经书”也是“因人说有”。为什么?因为人中有愚有智,愚人向智者来问,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通过佛法修行开悟,那么,他就跟智人一样了,平等无二了。我们现在是小根器的人,得努力修行,慢慢地障碍去除了,心开意解了,获得般若智慧了,我们也是大根器的人了,将来修行也和佛菩萨一样。

  【原文】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学文解读】

  众生和佛的区别,就在那一念之间,就在心上。心迷了,就是众生;心悟了,就是佛。所以,众生本是佛,和佛就是一体的,一码事,不同只在于迷和悟。就像大地,晚上我们看不见了,就好像迷了一样;太阳出来,还是这片大地,我们看清楚了,就好像悟了一样。所以,万法尽在心中,都是由心产生的。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心产生的,都是心的变化。所以心彻悟了,就可以顿见真如本性。也就是说,我们修行,一定要落实在心地上,不要光在外头。不落实在心地上,都是错的、没用的,效果都是有限的。

  【原文】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学文解读】

  我们不要把修行悟道看得多神秘、多难,不要觉得是遥远的天边事,其实不远。过去的祖师们悟道的多了!用心要用对,不要落在外头。只要修行放在“心”上,时刻观照,时刻用心,通过一切的方法,把心慢慢打磨,豁然开朗了,就“还得本心”了,很好理解。禅宗的祖师很多悟道的诗非常优美,就讲的这些。

  【原文】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

  【学文解读】

  显然六祖是个大根器的人,人家自己都说了,他在五祖忍和尚那里,一闻一听,言下就顿悟了,“顿见真如本性”,见到根本了。所以,五祖把禅宗的衣钵传给六祖,由六祖把顿教法门广泛地传播开来,使后世这些具备条件的人,可以学顿教法门,迅速地开悟,迅速地获得本性。

  我们要明白,为什么禅宗这个教博士的、教研究生的最高级的法门在我们中国,从唐朝以后兴盛了这么多年呢?这就是因为我们中国有大乘气象。过去佛祖在佛经里讲过,我们中国叫震旦,震旦有大乘气象。因为我们中国的人从开始学习各种的善法,慢慢地成熟了,慢慢地对因果、对五戒十善,这些最基本的人天教都修的成熟了,达到了。小乘的那些东西慢慢明白了。所以,具备了修行大乘顿教法门的条件,所以这个顿教法门才到中国,教化这一批众生。

  现在,这些具备学习大乘法条件的人,慢慢又没了。所以没办法,我们只好从头开始,重新建立基础,再学小乘法。将来我们如果具备了这个根性了,我们再学大乘法。

  【原文】

  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

  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

  【学文解读】

  如果自己不能观心,自己观心不能悟本性,自己搞不明白了,回去的路找不着了,那只好问别人了,问佛,问这些善知识。

  这里讲了一个善知识和自心的关系。开始,我们不懂佛法,不知道怎么回去,必须靠善知识。什么是善知识呢?三世诸佛,都是善知识。因为佛是觉悟者,三世诸佛,由佛讲出的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都在哪里呢?都在人性中,都含藏在我们的自性里边。也就是说,我们求了善知识,最终一定要落实到自心这儿,不落实到自心这儿,毫无用处。

  求善知识指示了,然后,必须自修。“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要靠外边什么东西让我们开悟,都是假的。环境变了,人变了,我们的悟,留在原来那个环境里了,那是假的。真正的悟,必须是自悟,必须自己的心开,这个叫悟,这个叫解脱。如果不是这个,自认为悟了,叫“邪迷妄念颠倒”。

  现在很多学佛人是不是这样?自己有一套东西。或者说我们功课做了很多了,认为了不起了,就开始说自己能看见佛菩萨了,佛菩萨怎么说的,要赶快怎么做。这都是自己起了邪迷妄念颠倒,自己执著了,这都是错的。别人的话已经听不进去了,外边的善知识救不了他了,这是最可怕的。所以说跟《普贤行愿品》讲的一样,一定要常随佛学,即使像菩萨了,也得常随佛学,不能离佛,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以佛为师,不能以某些人、某些看法为师。

  【原文】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

  【学文解读】

  一定要悟,要由心而悟,自心而悟。听说的,外边怎么样,这个说怎么回事,那个说怎么回事,都不对。那只能说是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如果是正确的,那还很好;如果不正确,听他的,自己就被迷惑了。真正的悟,一定是自心悟,自己产生智慧。

  说的很清楚了,用“智慧观照”,要“内外明彻”,然后,“识自本心”。这是讲了路线,修行路子很清楚,一定要用“智慧观照”,然后“内外明彻”。我们自心里边要亮,而且要透彻,不能还是黑乎乎的,自己也不明白,这个不行。真正能够“识自本心”,必须得用“智慧观照”,使“内外明彻”,必须做到这一条。能不能做到呢?能做到!只不过我们现在没达到而已。

  用“智慧观照”以后,长期修行,一定能做到“内外明彻”,这是可以达到的。一切祖师、佛菩萨都可以达到。为什么呢?我们要知道,本心本性无内无外。有了内外,有了分别执著,都是本心之外产生的种种迷惑颠倒。必须用智慧把这些颠倒彻底地观照明彻了,照得清清楚楚,搞清楚它的实质了,长期观照,内外都朗照,慢慢就回到本心了,识自本心了。识了本心就解脱,解脱就是般若三昧。

  【原文】

  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

  【学文解读】

  这又反复讲了一些“般若三昧”的特点、体用。般若三昧就是“无念”,我们真正修行回归了,入了般若三昧,一定是无念,清清净净,一切法,不能污染我们的心了。我们的心永远是一种朗照寂灭、清清楚楚的。有点像太阳,太阳天天想什么呢?我想太阳不想什么。它时时刻刻把光明放射出去,照亮一切,是这么个意思。但是太阳也是有为法,也会生灭的。

  将来回归到般若三昧,我们六根、六识就不起作用了。不会没事就瞎想这个那个了,慢慢就是一种无念的状况。如果起用,又可以遍一切处,起一切用,怎么都可以。但是,又符合规律,不会乱来,肯定不会干坏事。但是“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这个用结束以后,立即回归、消停了,又回归到无念本性。

  【原文】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学文解读】

  如果悟道了,是不是我们这个身体就没了呢?是不是我们这个六根、六尘、六识就彻底消失了呢?不是的,它还是那样,该干嘛还干嘛。本心净了以后,六识出了六门,在六尘中,我们该说话还得说话,眼睛该睁开还得睁,不能老闭着;该吃饭还得吃,不能饿死。但是,跟以前完全不同了。不染不着,“来去自由,通用无滞”了,怎么用都行,用完以后,不被这个世间污染。不会跟人交谈完以后,心里天天在琢磨,这个人怎么想的,又惦记我们了,又生气了,不是那样的。一旦悟道,处理完就清净了,心里安安静静,无念,快乐极了。

  如果我们能自在解脱了。不需要做什么的时候,我们无念安住;需要用的时候,可以遍一切处;遍一切处又不被污染,自自在在,这就叫“无念行”。就像观音菩萨“无住妙用”,这叫般若三昧,这是正确的。

  还有一个错误的,叫什么呢?“百物不思,当令念绝,”这个叫法缚。就是看一切都不好、不对,不让它起来,让脑、心思都安定住、强压住,不让它起来。这个叫什么呢?被法束缚了,这个叫“边见”,这是错的。执著一边了,不能起用了,让我们的身心全部泯灭了,不起作用了,像冷灰一样,枯木岩石一样,这是我们修行中很容易犯的错误,认为起念是不对的,觉得一起念是不是又产生了业道轮回呢?不是这样的,一旦回归本性,可以起念,可以用,关键是用完立即回去了,不被污染。

  【原文】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学文解读】

  将来修般若行,如果能达到这个境界,和佛没有区别了,长期修行,慢慢就成佛了。能够达到“万法尽通”这个境界,就没有障碍了,因为我们有了智慧,能产生出无穷的法门,度无量的众生。度无量众生,行无穷法门,又是虚幻的,也无有众生可度,也没有法门可起,度完了,做完了,身心又回归安宁,无念无住,这就是解脱。我们将来慢慢具备这个高度,长期保有这个状态,无论修行,无论在世间,六祖告诉我们,叫“万法尽通”,叫“见诸佛境界”,叫“至佛地位”,好处多极了!

  【原文】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学文解读】

  这里边讲了三条,三个层次。后代得到六祖顿教法门的人,和“同见同行”者,也就是将来还会有后人,也能像五祖、六祖这些祖师一样,有“同见同行”;同时,要“发愿受持,如事佛故”,可以“终身不退,定入圣位”。慢慢修上去,一定能成圣贤,将来成佛,达到四圣法界。这个方法没有区别,任何人达到这个高度了,像五祖、六祖这些祖师们一样的修行、一样的见解,坚持修下去都能成就,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是,我们如果具备了这个能力,得了这个法,不能把这个法秘起来,自私变成自己的,不传授,这不行,必须传授。那么,将来有“同行同见”、愿意修行的,必须传授给人家。这里讲叫“默传分付”,这是禅宗的特点,以心传心,以心印心。

  第三层,如果不是“同见同行”,不许传法。不修这个,也不愿意学这个的人,如果传给他了,会把前人好不容易修来的这些珍贵的佛法损害了,传不下去了,没有益处。而且,传给这些不合适的愚人,他要不理解,可能还“谤此法门”,还骂我们,这样就把佛的种性断了,把佛法断了。

  一切佛法的传播,都是这样,我们也是一样。不能没事就找人灌输,说这个好,那样可不行。人家不理解,可能回头骂我们,慢慢形成一种舆论了,就把佛法断了、灭了,不能这样做。佛法的传授必须叫“同见同行”,这才能传授。我们修好了,人家觉得好,觉得愿意学,有这个愿望了,我们才能介绍给人家。人家觉得这个好,没问题、接受,人家才修,这就叫“同见同行”。按照这个修,同样能得到利益。长期修行下去,一定都能按照净土法门得到解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么传播,才可以的。佛法都是这样的。不是“同见同行”,不能随便、轻易跟人家说,说完以后,很可能不是传播佛法了,是把佛法灭了。

  【原文】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

  听吾颂曰: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学文解读】

  六祖讲了无相颂。无论是出家在家,一切修行人,依此修行,都有益处。

  “说通及心通”这个“通”,指要通到心上去,通不到心上没有用。像什么呢?就像太阳处在虚空一样,一切都通达,光明无量。“唯传见性法”,六祖只传“见性法”,跟“见性法”没关系的,就不是六祖说的。这个“见性法”,一出世就“破邪宗”。因为一切真法,都由本性流出;一切心外的,都是迷惑。所以,本性流出真法以后,可以把心外的,种种的迷悟邪说破掉,这就是心宗最优胜之处,禅宗最特殊、最本质、最优秀的一面。

  【原文】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学文解读】

  佛法没有“顿渐”,顿渐、迷悟是人的问题。有迟,有速,这跟人有关系,跟法没关系。但是,这个顿悟方法“见性门”,愚人学不行,不理解,学不到。

  世间的路有万条,但是最终回归的路,回到心里的,只有一条。只有“归一”这一条,没有其他的。不能说修行回到别处去了,不对!修行只能回到心里,回到本性,这是唯一的,不可能再有第二个。

  我们如果生了烦恼,身心就像黑暗的房子一样,常常就在“烦恼暗宅中”了。这不是指外在,指我们心的烦恼。所以要“常须生慧日”,这个“慧日”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就是做功课获得佛力加持;将来,慢慢我们心生智慧光明了,我们自己就能破这些烦恼。

  【原文】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学文解读】

  这里把善、恶、清净这三个关系讲清楚了。“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我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慢慢地用因果五戒十善,用戒律把我们的错误观点、说法、看法慢慢归拢、归正,建立正确的。正念和善对应的什么呢?对应的是邪见恶业。最终善、恶、邪、正,都扔一边去。一旦没有邪了,还用什么正呢?没有恶了,还用什么善呢?都不用了。最终,使身心达到清净无余,叫“无住妙理”,就好了。我们如果没有解脱,天天还得琢磨怎么断恶?怎么修善?这些事是没完没了的。

  菩提是自性,跟自性有关,自性之外就没菩提了。一旦起心,迷了本性,那就叫虚妄,就不叫菩提了。这个净心在哪呢?在妄,跟妄有关系,虚妄了,我们才要净心;没有虚妄,也谈不到净心,本来就明白,何必再净心呢?所以修行一旦让身心解脱,恢复正觉了,那就没有三障烦恼了。

  【原文】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学文解读】

  六祖开始讲修道的方法和过程了。每天生活、工作、学习怎么处理?这里六祖说了:“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不妨碍我们修行的,妨碍在我们自己。“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时时刻刻让自己,能够观照到自己的错误,不断地修正它,和道差不多了,这不就是我们天天做的事吗?天天要忏悔,天天要观照,天天要修行。

  色类就是物质,我们所处的环境、家庭、周围的一切,也就是说,物质本身就是道的变现,就是道的表现。道和外在的一切物质,不相妨碍,不是矛盾、对立的,关键是我们自己怎么理解它。“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关键在用心,天天埋怨世间环境不好,永远修不成道。因为道就在日常中间。把日常都明白了,道就找到了。认为日常不是道,天天埋怨它,永远找不着道。

  【原文】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学文解读】

  现在的学佛人,就是六祖说的,这一辈子不知怎么就度过去了,最后呢,没见到道,心生烦恼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前面说的很多了,就在一念。一念悟就是菩提,一念迷就是众生,这是根本。我们修行,开始都是打最初级的基础,必须观照!我们看见烦恼了,看见自私了,看见傲慢了等等,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明白这个不对。我们一念转变了,“行正即是道”,让它转变为正,这就是道。这是修行的根本,这是最要功夫的地方。

  佛法一切的设施,通通就是让大家干这个事。功课很重要。但是不要执著拜忏多少,如果跟我们的转念相违背,就是错的。所有的一切,都服务于转念,服务于把错误的转变成正常的、正确的,让自己要“行正”。关键在这儿,这就叫道,修行就在这儿,不在于外在的一切。我们一定要明白,修行关键就在我们的心念上。

  【原文】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学文解读】

  如果没有道心,我们这一辈子,就跟在黑夜里走一样,见不着道。真正的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看太阳,普照一切,没有分别心,它不是说:“你看,这个蟑螂是害虫,我不照它,让它没有温暖,没有光明,慢慢让它死了。”不会这样的。或者说:“这是个厕所,这么脏,不照它。”没有!普照,平等地照。在太阳那里,它看不见世间到底是好还是坏,在它眼里都差不多。在佛菩萨那里,同样是这样。

  《普贤行愿品》中我们没看见普贤菩萨说:这帮人这么坏,我不管他了。没有!他看见的都是正面的。坏,不要紧,先不管他,一旦有了正念,有了善事,一毛一渧,立马就去帮他、鼓励他。《地藏菩萨本愿经》里地藏菩萨也是这样,谁有一点点的微善,地藏菩萨立即就跑过去帮助他、鼓励他,让他继续修下去,看到的都是正面的东西。

  正面的都是往回修,回归本源的路。世间的过,都是背离本心,产生妄念、产生邪见的东西。所以,我们修行,同样不能见世间过,看到的一定是正面的,走正面的路子。这样,慢慢地修,我们就往回走了。“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是必须的!如果天天看别人的错误,满脑子烦恼,那就被污染了,不能叫修道人。

  【原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学文解读】

  六祖讲的多清楚,如果看见他人的是非了,那自己就污染了,错了。他要有是非,我们不是非,不就完了嘛;他爱干嘛干嘛,我看不见;看见,我们也不理会,跟我们没关系。我们就是修行!一旦我们被他影响,就有过失了。

  多潇洒!关键是用心用在哪儿。自己去掉“非心”,不要被别人的错误影响。自己的错误慢慢要消除,把自己恶浊的东西一点点地去除、转变,最终要消除烦恼障碍。把烦恼产生的外在一切——根呀,尘呀,识呀全部打破了,就解放了。一旦解放了,一旦解脱了,就得到般若智慧。一旦得到“无念行”了,像什么样子呢?六祖说了:“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腿卧。”天天躺在那,开心,别人吵来吵去的,要不听不见,听见了,觉得挺可乐!和自己没关系,自己解脱了。

  【原文】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学文解读】

  这里说的很清楚,我们想度别人,得有能力。前面这一句讲的什么呢?自修!自己不要被别人影响,自己要坚定地修下去,得到了解脱自在。必须具备这个能力,然后才能度人。得有能力,有智慧,才能有方便。方便是什么?就像佛门里设置的种种的方法,学习佛法、做功课,通通都是方便。方便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让我们修行解脱。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也就是说,这个方便得圆满。不能说做完以后,人家还怀疑,还弄不清楚,这不能叫方便。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从哪里表现呢?是从智慧生出来的,从本性流出来的。如果我们自身没有能力,没有解脱,去度别人的时候,产生出的这种方便,不圆满,说不明白,人家就有疑惑之处。也就是说,这个方便不是从心里流出来的,不是智慧,不究竟。

  【原文】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学文解读】

  佛法是两面的,一面在佛那里,一面在众生那里。如果离开众生,佛法就不叫佛法了,毫无意义了。《普贤行愿品》讲,菩萨用大悲去救度众生。众生是根,众生是本。用大悲救度众生,成就菩提花果,成就佛菩萨的果实。必须是两面的。同样,佛法在世间,要离开世间,佛法就没有基础了,它是死的,不起作用的。所以,佛法要和我们现在的人结合,形式方法要灵活丰富,最大的特点是要跟世间紧密相关。佛法离开了世间,没有根了,生长不了,不能兴旺,菩提树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兔子有角吗?没有。离开世间,想找到佛法求菩提,就跟找有角的兔子一样。

  【原文】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学文解读】

  有了正见,就能出世;没有正见,只有邪见,就在世间呆着。但是,一旦出离、解脱,邪、正最终都扔一边去,没用!《金刚经》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解脱了,就不需要这个船了。一旦解脱,把什么修行、邪正扔到一边去,让自性宛然,真正地解脱自在了。

  当年六祖给当时的人传下这个顿教法门,在当时就是救度众生的宝船。管用,能把众生救到彼岸去。现在,我们净土法门也是大法船,也是宝筏。我们现在人就得靠这个度,别的方法,不好度了。一旦迷了,累劫累世的轮回受苦;一旦悟了,刹那间就解脱了。这就是六祖讲顿教法门的好处。

  【原文】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学文解读】

  很庆幸,岭南有了个善知识,教给大家这个真正解脱的方法。这里还有一点,难道说以前这些人没学佛吗?他也学,但是不对机,不能说明白,自己搞不明白,就解脱不了。六祖把顿教法门带来了,符合当时人的情况,能讲明白。这些人按照顿教法门一修,很快就成功了,很快就解脱了。解脱之后,同样把这个方法一辈一辈传播下去,所以禅宗在中国是非常兴旺的,从唐一直传播,很久远,度了无数的人。

  第二章立禅宗的根本,就是般若,这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我们修行,最终一定要归入到般若法门,才能真正地解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六祖坛经       佛法)(五明学佛网:六祖坛经       佛法)  

 其它法师:从佛法观点谈感情问题(惠空法师)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二、别观佛法僧三宝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佛法在社会上有什么用处(讲演 

 普献法师:佛法是唯心论吗? 

 傅味琴居士:佛法给了我们殊胜的缘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七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六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五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四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三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二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