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慈善可以通过七种布施来体现


   日期:2015/7/3 21: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说到慈善,有人会说:“啊!咋办啊?我没有钱啊,咋办啊?”

  佛陀在《杂宝积经》中说,慈善可以通过七种布施来体现:

  第一是眼施:用尊崇敬爱之眼,注视父母师长和一切修道之人,不以傲慢、蔑视等恶眼视之。

  第二是和颜悦色:让人内心倍感温暖、安全和信赖。切勿眉头紧皱,厌烦不悦,让人心中忧虑不安。

  第三:说柔软语,慈爱语,真诚语,让人深心宽慰。不能出言不逊,刺伤人心。

  第四是身施,对一切尊长之人起身相迎,合十礼拜,以谦恭、柔和的身体语言来款待他人;

  五是心施:虽然以目光、表情、语言和身体友善以待,但如果内心没有爱,不能称之为“施”,不叫慈善。发自于内心深沉的爱和同情,才叫爱心之施。

  第六和第七是以宽敞舒适的座椅、整洁明亮的舍宅招待父母尊长等人,让他们自由起卧,给予他们欢喜和快乐。

  《心地观经》云:“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一切众生都曾恩被于我,如今,正是我涌泉相报之时。

  《梵网经》中说:“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在产生无尽福德的八种对境中,病人是第一福德之田。如果我们以诚挚心、悲悯心照顾身心交悴的病人,功德与供养佛陀无二无别。

  真正学习大乘佛法之人,“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维摩诘经》)”菩萨对众生的爱,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众生病就是自己病,众生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责任。如果对“为一切众生取证究竟涅槃”的珍宝菩提心未作修行,父母病,自己会一病不起;与己无关人病,心中不会疼痛不已。

  有些人可能疑惑:不是说,一切诸法是虚妄与空的本性?为什么还要做慈善?

  这种说法,是未通达佛理的表现。当人们行善或修行时,常有人不懂装懂,以讹传讹,障碍菩萨的广大行为。其实,空性并非名言中一无所有,而是指诸法无有本俱之自性。世界上有那么多苦病之人,不了解现象是因缘聚合虚幻的显现,从而感受剧烈的身心痛苦。口口声声说万法不存在之人,在疼痛之时,为何要大喊大叫?要看医生、要输液?只有真实证悟空性之人,才能住于宇宙的本来实相中,超越欢乐与痛苦。

  菩萨虽知世间如幻,却创造种种因缘,让世人衣食无忧,具足尊严。在短暂的一生中,获得他们希求的世间喜乐。在此基础上,再向他们揭示因果和空性的真谛,让他们通过修行,超离生老病死之痛,获得深邃的宁静和安乐。

  如《优婆塞戒经》说:“菩萨虽知世间之乐虚妄为真。而亦能造世乐因缘。何以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我们要效仿菩萨的心行,将慈善视为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

  但是,大乘理念决不会勉人所难,让人超出其能力而行。比如受戒,如果只能守持一条别解脱戒,可以只受一条;在此基础之上,如能行持一条菩萨戒,可以受一条菩萨戒;如果还能守持密乘戒,则可受密乘戒。人们的选择,不是出于他人或教义的要求,而是自愿、次第和理智的选择,是对佛陀证悟智慧的内心认同,是源于完善心灵的强烈渴望。

  《墨子》中有一段话非常感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此安生生”。有能力之人,应无有耽延去帮助别人,如见到负重者立即施以援手,缓解他的艰难;有财富之人应雪中送炭,让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无能力者得到职业教育;有智慧和道德之人应予人精神教化,带给他们启示和慰藉。

  《墨子》之说,与《大宝积经》不谋而合:“无慧劝慧。贫者给财。病者施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

  经中说,对愚钝之人,要劝其好学不倦,增长聪明才智;贫者到来,要用点滴的财富去帮助他;有人生病,则应倾尽药物;如果无钱无药,也可以看护他,为他端盆端药;对身遭急难之人,支撑他度过最艰难的时刻;心中惶惶之人,向他指明究竟无欺的皈处;没有依祜之人,让永恒的真理成为他终生所依。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每个人的财力、精力和能力都有限,应量力而行,随缘而行。不仅自身依靠良知清净地生活,而且在有限的范围内,即使是点点滴滴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也要分与众生。

  清净、利他的心愿和行为,取决于内心的觉悟。现代人迫切确需要提升思想道德,需要善知识的正确引导。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从小开展爱的教育。否则,孩子长大之后,就不会关心他人的福祉,也不会认识到,他对自我的爱恋和关注正是他痛苦之源。

  有能力之人,饱学之士,财力雄厚之人比比皆是,但真正关心社-会、关心弱势群体、愿意传授智慧并吸取他人智见,致力于人类进步之人却寥若晨星。现代社-会中,有许多不合理、不合法、不道德的现象,需要各方面人士的共识和努力。大家通过互相交流与合作,共建卓越的慈善理念,社-会不良现象才有可能逐渐改观。

  喇荣学僧在长年听闻菩萨乘教义后,许多人从心底发生了变化。他们回到社-会时,一有机会,就会向父母、孩子和亲友传播大乘思想。生命短暂,要把菩萨精神完全弘扬到人间,也许不一定现实,但即使是一个偈颂,也会改变人们的思想和命运。佛陀的教法,是我有生之年最为深刻的思想。只要有机缘,我就希望和大家分享。也祈愿有缘听闻之人,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能散发出他们温暖、耀目的光芒。

  人们经常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只要心善就行。事实上,不喝酒、不吃肉是比较容易的,内心真正挚爱一切生命是最难的。一旦内心真正看破、放下,也不会希求酒肉。

  也有人认为,出家人是社-会的负担。但是,自古以来,出家人对人类心灵的净化、启迪和升华,对整个社-会精神的作用和力量,是世间任何一种力量无法替代的。

  有人说:“我的心已经出家了,身体是否不必出家?”我说:“心出家不容易噢!你身体不出家,恐怕还是心没有真正出家的原因。”

  佛法是如此浩瀚甚深,慈善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对菩萨而言,今生布施财物、身体乃至生命都是微不足道的,是份内之事。与此同时,菩萨向着实相之巅徐徐而行。终有一世,菩萨勇士会从一切自他对立中获得完全的解脱,会成为真理的化身,展现无穷无尽不同的面相来到我们面前,将我们从沉沦中超拔,趋入他走过的自利利他的道路。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慈善       索达吉堪布)(五明学佛网:慈善       索达吉堪布)  

 其它:佛教的慈善事业和生命关怀(李海波)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事业的思考 

 温金玉教授:慈善: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 

 温金玉教授:慈善:佛教与当代社会互动的前导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建设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既要解身苦 更要解心苦 

 温金玉教授:慈善是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城市文明的一道风景 

 陈红兵教授:论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 

 陈星桥居士:关于佛教慈善的若干思考 

 道坚法师: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 

 荆三隆教授:佛教慈悲理念溯源——兼谈当代中国佛教的慈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