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修行


   日期:2015/7/3 22: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喜欢佛学,但与大家喜欢的可能有点不同,除了过滤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灵逐渐的清净外,我更喜欢经佛学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

  研究这个词汇,相信大家能够理解,也能够轻易的区分修行和研究的区别。

  是的,我是在研究,我希望佛学能够在社会中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改变社会可以让人们向善良美好方向发展的带动力。

  而对大多说修行者来说也是非常希望看到的结果,至少我们用佛学行善,至少可以将人们从各种痛苦当中解脱出来。

  我们口口声声说要布施,除了钱,更重要的是宣扬佛法,于是我们开始跟我们能够遇到的人说“一切有为法….”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我们出钱助印经书。

  相信每个学佛的人都这样来做法布施,但是我们不论是印经书还是跟人说经文,我们应该慎重的考虑一个问题:我们给人们的是佛学的文化,还是经文?

  你也许会问,经文和文化有什么区别吗?其实区别大着呢,经文之所以成为经,是因为它的高深,也可以说它是一部天书,常人的逻辑难以理解的天书,就是有了星云大师之类的大德做了相当的解释又怎样?我们能够理解吗?我们接触到的物质、事物,它们的各种物理规律以及科学属性把我们统治的服服帖帖,我们怎么能够说它们是虚幻的呢?

  我们学佛之所以这样认为,是我们的信仰,而不是我们看到了真相,我们看不到真相,我们即使很努力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清净和境界。

  不是在泄大家的气,而是说我们即使修行我们也永远在进步的路上行进着,我们比起普通人来说是多了一份信仰和信心而已。

  不要说那些普通人,就是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说,我们学的经文都不能够成为一种文化,如果你不服气,你就是试探性的回答一些人们提出的各种学习中的问题,看看你对佛学是不是真的深刻的理解。

  其实我们自己也都承认佛学的博大精深,我们的逻辑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佛学中提到的真相是在无我的绝对清净心的状态下才可以发现看到的,我们无法达到那样的境界。

  也就是说我们曾经所做的法布施当中,依然是一些死的经文,仍然是高深莫测的天书,而不能够称之为一种文化。

  为什么这么说呢?文化的特点是可以传承教育的,但我们的佛经虽然可以传承,但却是无法教育人,也就是普通人无法用逻辑来理解和接受的。

  还不理解我的意思吗?那么你应该理解什么有慧根的人,什么人是对佛学有天赋的人,当他有幸的接触到你给他的佛学的时候,他自己能够理解并且领悟,这个时候你的法布施才是成功的。

  我们其实都期望自己能够在布施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有缘分的人,但是这样有天赋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大部分人是不理解的,我们遇到有天赋的人也是一种运气,也就是说我们布施的成功是一种运气,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时候运气不好。

  现在理解我说的我们法布施的时候是在传承经文,而不是在宣扬佛学文化的意思了吧,不是我们心灵不够积极,而是我们没有能力让经文形成一种文化,我们智慧不够。

  因此,我们的布施,尤其是法布施,其实我们所做的不能够称之为法布施,而是一种善举,一种给予有天赋的人提供机会的善举,因为对方对佛法的理解结合领悟是人家自己本有的,而不是你教育形成的。

  所以,我们法布施实质上就成为一种善举,而不是真正的法布施。

  我们看到人们受苦,我们相信也知道是因为人们贪嗔痴造成的,但究竟是怎样一个贪嗔痴,我们很多时候自己没有认知的思考过,我们只知道自己念经文,净化自己的身心。

  当然自己修养身心同样的重要,但也只是针对自己的,那么社会会对你有什么养的价值期望,等你修行到菩萨的境界来普度众生?我们要经过多少轮回的等待?期望你修行到菩萨用神通力帮助社会?这个似乎更不可能。

  我们看到人们受苦,本应该是用佛学文化来帮助们看清楚事实的,可是我们却只知道自己修行,多数情况下是对社会几乎没有什么意义的修行,至少在社会看来,你的修行已经是与世隔绝了,无法给与社会实质性的帮助。即使你能够为我们讲经又怎样?还不是将天书重复千万遍。

  改变社会的只能够是一种文化,而不是一种善举,我们给大众讲经文、印经书,但只是机械的宣扬天书,不能够形成文化,那么就只能够称它为一种善举,而不能够成为一种文化。

  而事实也证明了,我们潜心的精修没有对社会进步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老法师说在未来,佛学不仅是高等哲学,更是高等的科学,就连爱因斯坦也认为:如果说有那种宗教可以引导社会进步发展,那么这种宗教就是佛教。

  我一直希望我们能够将经文天书演变成一种文化,能够破解我们生活痛苦的文化,让我们用佛学的智慧去看破和放下,让人们真正的去解脱。

  所以,我除了修行自己的清净心外,更喜欢将佛学当做一种文化来研究,就是研究我们当下的社会,我们今天受的苦难,尤其是今天社会大格局中,我们是怎样一个贪嗔痴形成了人们痛苦,它的核心支撑点在哪里,我们如何如拆除它?

  拆解掉目前社会结构支撑后的社会自然会产生动荡,我们又如何帮助人们和带领人们收拾残局,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更加和谐的文明……

  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也尝试着去“实践”这些问题,我说的“实践”只是一个假设,一个目前只能够作为想象推理和小说的假设。

  我也希望我们更多的学习佛法的人能够重视佛学文化的研究,我们印经书和宣扬经文只是在做善举,在等待有天赋的人,遗憾的是这样的人太少了,我们这种守株待兔的文化宣传,其实只是一种善举,是不能够改变社会,想到这点,我就为同胞们惋惜,我们那么多的心血付出都白费了。

  有人说佛学那么的精深,我们能够理解吗?我想说的是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谁没有过愚昧和幼稚的时候,我们更有很多栽跟头和失败的时候,我们更多的要学会谦虚和谨慎,至少我们需要一种态度。

  我就在佛学的论坛上遇到不少态度,怎么说呢?修行的人们是不会有傲慢的态度的,也不会有自私的态度,但他们对我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是没有人肯回答,我只能够暂时的将这些态度理解为一种冷漠。

  为什么冷漠?害怕回答错误给人嘲笑吗?但,修行的人在乎这个吗?

  不回答我的问题,他们理由是不要打搅他们的清净和清修。

  清净、清修?我想问的是,既然是清净,你的修行何必要挂在网上,向我们展示和炫耀吗?再说了一天24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你就那么在乎别人向你提问的那段时间啊?

  口口声声说福慧双修,即使你修行清净,你的福修到哪里去了,你在跟别人解释佛学的问题的时候,同样是在整理你自己的智慧,同样是你智慧的另一个层次的提升。

  更何况,那些研究佛学的人,是想将经文天书演变成一种文化,一种可以改变社会向美好和善良进步的文化,你不去帮助研究的人,那么你善念到哪里去了?

  说句实在话,我有点鄙视那些只顾自己清修的人,我觉得他们对于社会来说已经与世隔绝了,我们也无法期望他修行到菩萨来帮助我们摆脱痛苦,即使你能够入定,那么对于社会有什么价值意义呢? 我不去这样想,社会大众也会这样想。

  也不知道,广大学佛清修的人对我的这种鄙视的态度是什么养的反应,你们会反过来鄙视我吗?会更加冷漠吗?

  如果真是这样,我倒是想问一个修行者都敏锐的问题:你们的修行到哪里去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修行       贪嗔痴)(五明学佛网:修行       贪嗔痴)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在家修行怎么用功 

 傅味琴居士:修行要明理 

 傅味琴居士:不改变习气,修行修不起来,证果证道就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