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日期:2010/3/7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佛教的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教派和宗派,它们共同构成了辉煌的佛教文化。接触佛教,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大 乘 佛教”、“小乘佛教”这样的名词。那么,究竟什么叫大乘佛教、什么叫小乘佛教?他们之间有些什么区别呢?

所谓“乘”,是梵文 yana (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成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 “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在内的“菩萨行”。 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

在人我关系上:小乘只主张“自觉自利”,注重自我解脱;大乘则主张“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以“普度众生”为己任,甚至要求“自未度先度他”。

与此相应,在追求的果位、理想上也有所区别:小乘的最高修行果位是阿罗汉,求得自己的解脱;而大乘佛教认为阿罗汉并没有断惑,还必须有更高的修行果位,就是佛的果位。如果一下子不能达到佛的果位,至少应该先修得佛的候补者——菩萨。菩萨即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他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为社会、为他人多做好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五明学佛网: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  

 其它:奥义书与大乘佛教中相关思想比较(姚卫群) 

 楼宇烈教授:大乘佛教和小乘传教的区别以及在中国流行的情况 

 楼宇烈教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 

 楼宇烈教授:普贤行愿与大乘佛教的修证——楼宇烈 

 杨曾文教授:大乘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 

 姚卫群教授:奥义书与大乘佛教中相关思想比较 

 荆三隆教授:大乘佛教的精神实质 

 洪修平教授: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有哪些区别? 

 陈士强教授:印度大乘佛教的契经与律典(下) 

 陈士强教授:印度大乘佛教的契经舆律典(上) 

 水野弘元:从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 

 其他日籍作者: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原始大乘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