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怎样亲近善知识?


   日期:2010/3/8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认清世间过患,远离恶友恶法
  我们今生得到了暇满的人身,遇到了佛法,非常地幸运。学习佛法,第一步就是要认清世间的过患,远离恶友恶法,多亲近善知识、善友。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人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必定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在什么环境当中,就会被熏染成什么样子。尤其现在是交通、通讯都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很密切,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如果我们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并远离世间杂染的环境、恶友及恶法,就很容易随波逐流,造恶业、堕恶道,想要学佛进步是很困难的事情。古人说“见贤思齐”,只有通过亲近善知识、善友,努力营造周围的修学环境,学佛才能够上路,并一步一步、一生一生得到增上。
  学佛人要远离的,第一个就是充满物质诱惑的环境。对于物质生活的淡泊、少欲知足,这些都是修道必备的、最基本的前提。事实上,一个人如果没有修行的话,内心一定是空虚的,经常会感到无聊、彷徨、无奈、烦躁等等,因为心无所缘嘛!如何打发时间呢?只有借助世俗生活当中种种的娱乐活动来消遣。娱乐活动名目繁多,比如各种的晚会、电影、流行歌曲、卡拉OK、电子游戏等等。如果很羡慕这些东西,就会去凑这些热闹。这些消遣性的娱乐活动,只是通过感官上的刺激,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如果学佛的人把大量的、非常宝贵的光阴浪费在这上面,那就非常地可惜。这样下去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就远离了三宝、远离了佛法,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暇满人身,势必还会造下许多染污和堕落恶趣的业。
  另外,现在这个时代科技发展很快,报刊、杂志、电视、网络、手机等传媒都很发达,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一个人从小到大,一直到老死,都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过日子。不论是居家还是出门,所有这些信息就犹如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熏染我们的耳目。不管是看到还是听到,只要我们的六根跟这些杂染境界接触,第六意识心都会随着这些染慧在转,就会不断与这些世间法相应,这叫做染慧相应。一个人内心里面一直在熏染这些东西,世间法的种子就会越来越多,想要培养出离心难乎其难。因为天天都在熏染这些世间法,怎么能够远离呢?只会越来越贪着这些境界,这样的话,对我们学佛就会构成很大的障碍。如果我们周围的环境都是这样,想不看不听都不行,对于修行、用功就会造成很大的干扰。
  如何避免染污环境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呢?首先,要有一定的节制力,如古人讲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在家居士而言,对于这些消遣的工具及娱乐的场所,要有一定的自我约束的能力。否则你一天学佛修行一个小时、半个小时,或者一个星期来寺院里和大家用功一下,平时都呆在那种环境里面,修行怎么能够修得上去?修行不能停、不能断,一停一断再想相续就很难了。对于出家众而言,这方面的影响会比较小,因为住在寺院里面,环境比较清净,但是在使用手机、网络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持正念正知,做该做的事情,不要攀缘杂染的境界。
  再者,对出家众来讲,不要时时出门,尤其是不要单独外出,不能夜不归宿,因为这些对修道都是很大的障碍。现在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花样也越来越多,似乎变成白天与黑夜不分,黑白都颠倒了,人的作息、生活都紊乱了,没有了规律性,学修更不可能有规律性。出家众为什么不要时时出门呢?因为到了寺院之外,都是一些杂染的境界,怎么防护自心呢?那个心根本没办法防护。对于在家人,如果夜夜笙歌,那么家庭关系肯定搞不好,就不容易和睦。这些方面对我们闻思修佛法,都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有人喜欢跑出去?原因就是心不安,心不安就想跑一跑、动一动,这样才觉得好过一点。如果连身心都不安稳,还谈什么学修?学修的基础就是身心要稳定。比如在用功的时候,大家就容易发觉到自己的身心非常地不稳定,非常容易躁动。
  第二要远离懈怠。懒惰懈怠是修行的一大障碍,只要有一念的懈怠产生,就会退失对善法的希求。在《菩提行经》里面这样描述懈怠的过患:“智者行忍辱,菩提住精进,懈怠远离福,如离于风行。精进力何解?彼要分别说。懈怠不精进,如毒宜自观。贪味于睡眠,谓快乐无事,轮回苦可嫌,而从懈怠生。烦恼之舍宅,懈怠力牵入,已到无常门,云何今不知?精进为自他,此行汝不见,懈怠复睡眠,此如屠肆牛。”(卷第二)
  懈怠就是得过且过。今天没有修好,就会想明天好好发心,明天好好修、好好努力;明天又没有修好,那就后天再修嘛;到后天还是没有修好。这样一天一天下去,不知道哪一天才能真正去修行,哪一天才会觉得自己今天修行的成绩还不错。就像一些居士来庙里打念佛七一样,头一两天身心还没有安稳下来,第二第三第四天身心稍微有些安稳,又会脚痛、腰痛,全身发痛发麻,然后就想回去了,这样修行是很难进步的。修行就像烧开水一样,要一直烧下去,水才会开;也如同挖井一样,要一直不停地挖下去,才有可能挖到水。
  社会上有成就的科学家或作家,要做一项研究、写一本书,都要夜以继日、长年累月地不懈努力,这点很重要。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头晒网,肯定是要不得的。应该一以贯之地努力学习,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内心,提高自己的品德,涵养自己的心性,做到身心安稳、行为规范,很有道德风范。搞研究的人,要完成一个项目,都需要潜心钻研。照道理来讲,修行人、学佛人应该比他们更精进,学问、修养也应该更高,而事实上有时候反而很放逸懈怠,其原因就是对佛法的正知见还没有建立起来,对佛法的闻思能力还没有培养起来,也就是说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佛法,还弄不清楚。这样势必会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比如说很容易把佛法的一些名词、道理挂在嘴边,成了顺口溜;或者几个没事干的人凑在一起研讨研讨、吹吹牛,然后就认为自己的佛学水平已经不错了,沾沾自喜,求名求利,忘乎所以,实际上一天到晚都是在自己的烦恼业习中度日,身心得不到自在,对于佛法的文字道理所指的真实内涵并没有体会,在法义上面很难深入。这样不知不觉地,对自己、对佛教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甚至产生负面的影响。为什么自己学得没有进步,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呢?因为我们刚开始学佛、修行的时候,心气都会很高,如果一天两天三天、一年两年三年下来,修得没有味道,就不想修了,对修行这条路就不想走了,这就会给别人造成负面的影响。别人看出家人如法如律,就会跟着学习,但是我们学佛这么差,一点功夫、成就都没有,慢慢地他们对佛法就会退失信心,因为有情的业是会互相影响的。
  如何对治懒惰懈怠呢?一方面要思维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要思维生命的无常。声闻乘法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为什么首先要谈无常呢?因为如果没有无常观,很多佛法的观念就建立不起来。明代大学士文嘉写的一首《明日歌》,里面就包含了无常的观念:“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天似乎很多,我们总是认为以后的日子用不完。人生一世,看起来很漫长,一年一年,漫漫生死长夜,似乎没有尽头。但是当你真正回想起来,几十年光阴一晃就过去了,不知道生命中剩下的时间还有多少。实际上,一个人真正讲起来就是三天——昨天、今天、明天,三天就是三世。今天就是昨天的明天,明天就是今天的明天,所以人就会产生这样的概念,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明天的事情,就不想好好用功了,不知道今天要耕耘,今天要努力,今天要发心。因为他把今天当成明天了,所以就把修行的事情一直往后推,反正都推到明天去,都推到以后去。他一直往明天推,往未来推,自己就不用功、不修行、不努力,这是个大错误。还有人讲,如果回想起昨天,自己都很后悔,因为昨天没有学好、没有修好;对今天来讲呢,今天用功又没有用好,今天也很失望。对昨天很后悔,对今天很失望,对明天呢,好像又很有希望,又有自信心。后悔——失望——希望,为什么会有希望呢?他寄希望于明天,仅此而已。问题是你如果不去努力,明天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如果仅仅把希望寄托在明天,而不知道今天要怎么做,这样的希望等同幻想,这种心是很要不得的。另外,那种对于昨天很后悔的心也是没有用的,世间没有后悔药。对今天失望也是错误的,比如你现在虽然很失望,但是今天还没有过完,起码还剩下几个小时,还是可以用功的!只要能够把握当下,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今天,你就不会失望。如果说你当下不去努力,不去用功,一直说我很失望没有做好,这样一点用场都没有。所以我们发心、努力、用功是从当下做起,从自己做起,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做的事情马上就要去做,否则就会“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堕”,百年人生有几何,多少人就这么一生虚度了!每个人当然要充满希望,但是不能一直活在等同幻想的希望当中,希望跟我们的发心、努力是相结合的,只有努力才有希望,也只有不懈地努力、发心、精进,才能够实现你的希望。否则,你将一切都寄托于希望,没有付出,仅仅在生活当中长吁短叹,诅咒命运的不公平,这样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出家学佛、发心修行,应该把握当下,把握当下才是对人生苦短、生死无常这个基本原理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要念死无常。
  第三个要远离恶友。所谓恶友,不是说面目凶恶、狰狞的就名为恶友,而是能够让我们放逸懈怠、退失道心、生起烦恼、追逐现世欲乐的人,才名为恶友或恶知识。如《佛藏经》说:“何等为恶知识?恶知识者,常好调戏,轻躁无羞,言语散乱,不摄诸根,心不专一,痴如白羊。”(卷上)又如《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说:“佛言,恶知识有四辈:一者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者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言恶;三者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者外如亲厚,内兴怨谋。”我们常常会接触到恶友,但是又不晓得危害,不知道应该远离,反而容易跟他们很亲密。如此下去,不知不觉就会造成我们的善业无法增长、恶业不断随顺累积,往往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只有听之任之,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下去。
  在很多经典中,佛陀都告诉弟子们要远离恶友,并一再强调恶友的过患。如《正法念处经》说:“于须臾顷,不近恶友,不与言说,不同道行。以何因缘不与同行?一切善业,近恶知识则为妨碍,是故不得与之共语去来同住。何以故?恶知识者,是贪瞋痴之所住处,有智之人应当舍之犹如毒树。”(卷第三十)一切恶法生起的最大助缘就是恶友,只要恶友在你旁边,他不知不觉就会影响你,就象毒树一样。毒树是什么样呢?从树根到枝叶全都是毒,连吹拂毒树的风吹到你身上都会使你中毒,你还完全不觉得,还觉得蛮爽快。
  《大般涅槃经》说:“菩萨摩诃萨观于恶象及恶知识等无有二,何以故?俱坏身故。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心无怖惧,于恶知识生畏惧心。何以故?是恶象等唯能坏身不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是恶象等唯坏一身,恶知识者坏无量善身、无量善心。是恶象等唯能破坏不净臭身,恶知识者能坏净身及以净心。是恶象等能坏肉身,恶知识者坏于法身。为恶象杀不至三趣,为恶友杀必至三趣。是恶象等但为身怨,恶知识者为善法怨。是故菩萨常当远离诸恶知识。”(卷第二十)在森林里,只要象群走过去,狮子老虎都会让开,由此可知大象有多厉害!所以当恶象来的时候,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可以说可怕极了,但是菩萨对恶友的畏惧远超过恶象。为什么?因为恶象最多把你的命断送掉,恶友不但把你的命送掉,还把你的净心、善根连根拔除,多么可怕!恶象只能葬送你这一生,而恶友一定把你送到地狱里面去。这一期生命濒死的痛苦不过几个小时,而到地狱里受苦则是无量劫。恶象没办法把你送到恶趣,但恶知识一定把你送到三恶道。
  密勒日巴尊者是藏传佛教里一位大修行人,他在教导弟子冈波巴大师关于恶知识、恶友的危害时说:你一定不能同贪瞋痴非常炽盛的人交友,这种贪瞋痴炽盛的人,甚至包括他的影子都会影响你,这种人的心性和他的影子,能够破坏你内心相续的善法。因为恶友内心有很强的无明烦恼的火焰,就犹如房子着火一样,不仅把自己家里边的东西烧掉了,还能够把邻居家也一起烧掉,他的无明烦恼火也会延烧到你身上来。所以,恶知识、恶友会让自他一起堕落三恶道。
  刚才我们谈到的恶友,可以将之比喻为魔。魔就是影响、干扰、障碍我们学佛修行的。如何防范恶友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学会判断周围的人是同行善友还是恶友,同行善友我们要结交,恶友就应该远离。比如说某个人脾气性格非常地古怪,心境非常地不稳定,一直引导我们做一些与烦恼相应的事情,那是非常要不得的。区分善友和恶友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引导我们厌离世间,还是引导我们贪著世间;是引导我们走向解脱,还是引导我们轮回生死;是引导我们成佛,还是障碍我们成佛。
  在《大乘集菩萨学论》中讲述了菩萨所应远离恶知识的种种形象:“佛告善男子:云何离诸魔事得不坏善?谓此菩萨一切时处,应先远离诸恶知识,亦不对类诣彼方所,论世俗语,亲近利养,供养恭敬,如是多种一切时处悉皆远离。又若微细烦恼能障菩提道者,一切时处亦皆远离,善知如是所对治故。彼经复说恶知识相:谓毁正戒者,此恶知识应当远离;如是毁正见、正行、正命之者,悉皆远离;乐愦闹者,多懈怠者,着生死者,背菩提门者,乐居家眷属者,应当远离如是诸恶知识。善男子,虽乐远离此恶知识,然不于彼发起恶心及损害意,应如是住心。”(卷第四)
  对于以上所说的世间种种杂染的环境、恶友及恶法的过患,我们要很认真地思惟,然后进行抉择,在六根六识上面作功夫,不造十恶业,多造十善业。对世间种种的过患特别是恶友要远离,对于种种的善友、善知识、佛菩萨,我们要经常亲近。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总是要与人为伴、跟人接触,那么你接触的是什么人就很重要了。有个经验表明,看你这个人怎么样,就看你周围的人怎么样——你周围的人都是好人,那么你这个人很可能是好人,如果你周围的人不怎么样,那你这个人很可能也不行,正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如《正法念处经》说:“若人近不善,则为不善人,是故应离恶,莫行不善业。随近何等人,数数相亲近,近故同其行,或善或不善。一切人求善,当近于善人,如是能得乐,善则非苦因。近善增功德,近恶增尤苦,功德及恶相,今如是略说。常近于善人,则得善名称,若近不善人,令人速轻贱。常应亲善人,远离于恶友,以近善人故,能舍诸恶业。”(卷第六十一)
二、认识依师胜利,亲近善友知识
  在古代有一个“孟母三迁”的典故,孟子的母亲为了培养自己的儿子,曾经三次搬家,就是因为周围的环境中出现了恶友。孟子的母亲为了避免恶友的影响,三次搬迁,寻找好的环境,希望能够亲近到善知识、善友。孔子的母亲也是如此,为了让年少的孔子能够成才,她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带着孔子从家乡陬邑来到鲁国的都城曲阜,为他寻找最好的老师。世间的圣人要得到成就,都要寻访明师,我们学习佛法,就更应该亲近善知识。对于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好处,不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坏处,要多做观察思维,在内心产生决断——学佛一定要亲近、依止善知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在《华严经》中,文殊师利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卷第六十二)
  在佛门里的善知识,用现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明师”,在修行的道路上能有一位好的老师给我们指导、帮助,启发我们内在的智慧、慈悲、善法欲,引导我们从凡夫通往佛地,那是非常重要的。如《妙法莲华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卷第七)《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当远离恶知识,当亲近供养善知识。何等是善知识?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心入欢喜信乐,是为善知识。”(卷第二十七)因为成佛之路对于一般的学佛者而言是很陌生的,是一条没有经历过的心路历程,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中间会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有一个向导作指引,善知识能够引导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往前走,使我们不会迷路,这是很重要的。否则一个人走,哪怕你手里拿着地图,也不能保证不迷路,也不能保证能一直有信心走下去。如果是一个有修行经验的过来人,那么你看到他,跟着修,信心就容易生起来了,就不会迷路了。所以说地图只能告诉我们大概的轮廓,但是一些很具体的问题,在地图上面是看不清楚的,地图上面没有标明,就需要有经验的人来引导。我们不论是出家还是在家学习佛法,都要看佛经,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必须在善知识的引导下,才能够进行有次第的学修,否则大藏经那么多那么厚,如果自学的话,从哪里开始?怎么学呢?是没有办法很好地入门的。明师、善知识就是佛法和我们之间的桥梁,真正要体悟佛法,善知识犹如一条路、一座桥梁,顺着他的指引,能够到达涅槃的彼岸。善知识能够将博大精深的佛法理论体系与浩瀚无涯的佛典善巧地、深入浅出地、契理契机地对我们进行引导,让我们能够明白人生的真相,知道学习佛法的下手处,以及怎样用功。所以很多经典都提到善知识的重要性。例如在《阿含经•佛说恒水经》中说:“ 学问不值明师,安知天下有大道乎?”如果做学问没有真正遇到明师,根本就不知道天下有大道。唯一能够被称为“经”的祖师作品——《六祖坛经》也谈到:“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卷一)可见从最早的《阿含经》一直到汉地的《六祖坛经》,都一再说明善知识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善知识,能够将佛法分门别类地对我们进行引导,让我们不会迷失在浩瀚的法海当中,否则,身处其中难免迷失修学的方向。
  修学佛法的次第,按照《瑜伽师地论》所述,为“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卷第三十八)首先从善知识那里听闻佛陀的教诲,然后思维佛法的义理,并经过刻苦努力地修行,最终才能够成就。其中第一点就是亲近善知识,从善知识那里听闻佛法。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定要从善知识那里听闻佛法呢?自己看书也可以看得懂啊?事实上没有这么简单。《宗镜录》说:“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卷第二十九)表面上的文字意思,我们可能看得懂,但是文字所指的修行内涵,却不一定能夠体会到,甚至有时连文字的意思都会理解错。有一个笑话讲,一个人学佛了,他自己学,没有人指导。他在家里供佛的时候,从来不会将佛像供在南方。有人问为什么,他回答:你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说明南方没有佛啊!这个笑话听起来好像有些夸张,其实用自己的局限的想法去理解经典的意思,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这叫作随自聪辩。又如,看到经典上讲“不执著”,就常常对人说:你不要执著嘛,这么执著干什么?何必一定要上殿、过堂分秒不差,想几点去就几点去,不要执著嘛。还有人看到“不分别”,就会理解成什么都不用分别了,连善恶因果都不要分别了,一天到晚不思善也不思恶,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已经进入严重的痴相中,自己却不知道。这种人如果只是自己学的话,还不会影响别人,如果拿自己错误的理解和知见引导别人,就不知道会误导多少人啊!
  佛法是心法,学佛是心路历程,单单字面的意思要弄明白都不容易,何况文字所指的内涵,单靠自己能体会得到吗?佛法要靠文字来表达,但是,单单文字本身还不是佛法,要通过文字趣入它所指的内涵,才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体会与受用,否则我们只会在文字、名相上打转。有的人学佛多年,只留下一些爱看书、爱讲道理的习惯而已,习气毛病一点都没有改动,原因就在于此。例如我们看到“茶杯”这个词,心里马上就会现起茶杯的形象,但是当我们看到“无常”的时候,无常的感受却很难在心中现起,现不起无常的感受就发不起精进力,就得不到佛法的受用。只有靠具足教证二量善知识的引导,我们才能够趣入文字义理背后的内涵。内心的体会必须要得到善知识的印证,同时心中的疑惑也必须通过对善知识的请益来得到解决。
  我们不妨看一看古德亲近善知识的行谊。被誉为“名王拜首,胜侣摩肩,万古风猷,一人而已”的玄奘大师,在早年亲近了很多善知识听闻、修学佛法,在遇到疑惑不能解决的时候,誓愿西游印度,访师求法。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有如下的记载:“(玄奘大师)既得出家与兄同止,时寺有景法师讲涅槃经,执卷伏膺,遂忘寝食。又学严法师摄大乘论,爱好逾剧,一闻将尽,再览之后无复所遗。众咸惊异,乃令升座覆述,抑扬剖畅,备尽师宗,美问芳声,从兹发矣,时年十三也……又与经子午谷入汉川,遂逢空、景二法师,皆道场之大德,相见悲喜,停月余,从之受学。仍相与进向成都,诸德既萃,大建法筵,于是更听基、暹摄论、毗昙及震法师迦延,敬惜寸阴,励精无怠,二三年间究通诸部……又到赵州谒深法师学成实论,又入长安止大觉寺,就岳法师学俱舍论,皆一遍而尽其旨,经目而记于心,虽宿学耆年不能出也,至于钩深致远、开微发伏、众所不至、独悟于幽奥者,固非一义焉。时长安有常、辩二大德,解究二乘,行穷三学,为上京法匠,缁素所归,道振神州,声驰海外,负笈之侣从之若云,虽含综众经而偏讲摄大乘论。法师既曾有功吴蜀,自到长安,又随询采,然其所有深致亦一拾斯尽。二德并深嗟赏,谓法师曰:汝可谓释门千里之驹,再明慧日当在尔躬,恨吾辈老朽恐不见也。自是学徒改观,誉满京邑。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理各擅宗涂,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即今之瑜伽师地论也。”(卷第一)
  玄奘大师杖策西行,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历时三年,终于抵达了当时全印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依止全寺最高导师戒贤论师,学习唯识重要经典《瑜伽师地论》,同时也听闻、研习其他经论,成为戒贤论师的十位上首弟子之一。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有如下的记载:“将法师参正法藏,即戒贤法师也,众共尊重,不斥其名,号为正法藏。于是随众入谒,既见,方事师资,务尽其敬,依彼仪式,膝行肘步、呜足顶礼、问讯赞叹讫,法藏令广敷床座,命法师及诸僧坐。坐讫,问:法师从何处来?报曰:从支那国来,欲依师学瑜伽论。闻已啼泣,唤弟子佛陀跋陀罗(唐言觉贤),即法藏之侄也,年七十余,博通经论,善于言谈。法藏语曰:汝可为众说我三年前病恼因缘。觉贤闻已,啼泣扪泪而说昔缘云:和上昔患风病,每发手足拘急,如火烧刀刺之痛,乍发乍息,凡二十余载。去三年前,苦痛尤甚,厌恶此身,欲不食取尽。于夜中梦三天人,一黄金色,二琉璃色,三白银色,形貌端正,仪服轻明,来问和上曰:汝欲弃此身耶?经云说身有苦,不说厌离于身。汝于过去曾作国王,多恼众生,故招此报,今宜观省宿愆,至诚忏悔,于苦安忍,勤宣经论,自当销灭。直尔厌身,苦终不尽。和上闻已,至诚礼拜。其金色人指碧色者语和上曰:汝识不?此是观自在菩萨。又指银色曰:此是慈氏菩萨。和上即礼拜慈氏问曰:戒贤常愿生于尊处,不知得不?报曰:汝广传正法,后当得生。金色者自言:我是曼殊室利菩萨,我等见汝空欲舍身,不为利益,故来劝汝。当依我语显扬正法瑜伽论等,遍及未闻,汝身即渐安隐,勿忧不差。有支那国僧,乐通大法,欲就汝学,汝可待教之。法藏闻已,礼拜报曰:敬依尊教。言已不见。自尔已来,和上所苦瘳除。僧众闻者,莫不称叹希有。法师得亲承斯记,悲喜不能自胜,更礼谢曰:若如所说,玄奘当尽力听习,愿尊慈悲摄受诲教。法藏又问:法师汝在路几年?答:三年。既与昔梦符同,种种诲喻令法师欢喜,以申师弟之情。言讫辞出……法师于那烂陀寺安置已,向王舍城观礼圣迹……还归那烂陀寺,方请戒贤法师讲瑜伽论,同听者数千人……经十五月讲彻……法师在寺听瑜伽三遍,顺正理一遍,显扬、对法各一遍,因明、声明、集量等论各二遍,中百二论各三遍,其俱舍、婆沙、六足阿毗昙等,以曾于迦湿弥罗诸国听讫,至此寻读决疑而已。兼学婆罗门书、印度梵书,名为记论……如是钻研诸部及学梵书,凡经五岁。”(卷第三)
  玄奘大师天资聪颖,慧力超群,勤奋修学,在那烂陀寺短短五年内就研习了众多大小乘经典,并且透彻理解、融会贯通,道德学识日臻佳境。但是他并未自满,又周游诸国留学四年,世出世间学问都达到很高的水平。他的佛法造诣在印度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当时的大乘教派尊称他为“大乘天”,小乘教派尊称他为“解脱天”。他的佛法成就除了与他的资质与勤奋有关外,很重要的就是靠依止善知识,在善知识的摄受教诲、耳提面命之下,很快就能将佛法的要义领纳在心中,所以祖师比喻说,亲近善知识如果能够做得好,得到佛法的心要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
  很多人都知道般若经中的常啼菩萨,他是一位“志力希有”地寻访善知识的行者。他对善知识的希求心是常人难以想像的,通过忆念善知识而得到无量三昧,并亲见诸佛。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求般若波罗蜜,应如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即常啼菩萨)。是菩萨今在大雷音佛所行菩萨道。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云何求般若波罗蜜?佛言: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本求般若波罗蜜时,不惜身命,不求名利,于空闲林中闻空中声言:汝善男子,从是东行莫念疲极,莫念睡眠,莫念饮食,莫念昼夜,莫念寒热,莫念内,莫念外……汝善男子,往诣昙无竭菩萨所,当闻般若波罗蜜。善男子,昙无竭菩萨世世是汝善知识,能教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示教利喜。昙无竭菩萨本求般若波罗蜜时亦如汝今,汝去莫计昼夜,莫生障碍心,汝不久当闻般若波罗蜜。尔时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欢喜心悦,作是念:我当何时得见是善男子得闻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譬如有人为毒箭所中,更无余念,唯念何时当得良医,拔出毒箭除我此苦;如是须菩提,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更无余念,但作是愿:我何时当得见昙无竭菩萨,令我得闻般若波罗蜜,我闻是般若波罗蜜断诸有心。是时萨陀波仑菩萨于是处住,念昙无竭菩萨一切法中得无碍智见,即得无量三昧门现在前,所谓诸法性观三昧,诸法性不可得三昧,破诸法无明三昧……破魔三昧,不著三界三昧,起光明三昧,见诸佛三昧。如是萨陀波仑菩萨住是诸三昧中,即见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佛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是时萨陀波仑菩萨白十方诸佛言:何等是我善知识,所应亲近供养者?十方诸佛告萨陀波仑菩萨言:汝善男子,昙无竭菩萨世世教化,成就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昙无竭菩萨守护汝,教汝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是汝善知识。汝供养昙无竭菩萨,若一劫若二若三乃至过百劫顶戴恭敬,以一切乐具,三千世界中所有妙色声香味触,尽以供养,未能报须臾之恩。何以故?昙无竭菩萨摩诃萨因缘故,令汝得如是等诸三昧,得般若波罗蜜方便力。”(卷第二十七)
  常啼菩萨不仅对善知识无比渴求,对善知识的种种承事、供养可以说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在寻找善知识的路上,曾用卖自身骨髓的方式来获取供养善知识的资财,因此感动了一位长者女将自己的家财及眷属供养他,并跟他一起去寻访善知识。在见到善知识后,常啼菩萨将全部的财物及眷属供养这位师长。在师长闭关入定的七年时间里,他一直在外守候,寸步不离。师长出定后,他为了给师长敷设法座,洒扫净地,在恶魔干扰找不到水的情况下,毅然刺血净地。他在亲见诸佛时,只是在资粮道的位次,但由于对善知识殊胜的供养承事,使得他能够在听善知识说法后顿登八地的境界,而在通常的情况下,这一进程需要在无数劫中累积资粮才能完成。
  又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尔时昙无竭菩萨摩诃萨,过七岁已从诸三昧起,为说般若波罗蜜故,与无量百千万众恭敬围绕往法座上坐。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见昙无竭菩萨摩诃萨时心得悦乐,譬如比丘入第三禅。尔时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及长者女并五百侍女,到昙无竭菩萨摩诃萨所,散天曼陀罗华,头面礼毕退坐一面,昙无竭菩萨见其坐已,告萨陀波仑菩萨言:善男子,谛听谛受,今当为汝说般若波罗蜜相。善男子,诸法等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等,诸法离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离……诸法不可思议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不可思议。是时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即于坐处得诸三昧,所谓诸法等三昧,诸法离三昧,不动三昧……诸法无分别三昧,诸法不可思议三昧,如是等得六百万诸三昧门。尔时佛告须菩提:如我今于三千大千世界中与诸比丘僧围绕,以是相以是像貌以是名字说般若波罗蜜,萨陀波仑得是六百万三昧门,见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与诸比丘恭敬围绕,以如是相如是像貌如是名字,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萨陀波仑菩萨从是以后,多闻智慧不可思议如大海水,常不离诸佛,生于有佛国中,乃至梦中未曾不见佛时,一切众难皆悉已断,在所佛国随愿往生。”(卷第二十七)
  常啼菩萨能够这么快地完成修道的进程,在于他对善知识无与伦比的承事与依止,因此能够快速地积累菩提资粮。所以在经论中一再说明亲近善知识的殊胜利益,如《华严经》中说:“善男子,其有随顺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其有能于善知识行心无疑惑,则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发心愿常不离善知识者,则得具足一切甚深最胜义利。”(卷第十三)
三、了知知识德相,如理寻访明师
  我们已经知道了修学佛法必须要依靠善知识的道理,以及亲近善知识的种种胜利,那么善知识有些什么标准呢?根据《瑜伽师地论》里讲的,善知识有八种德相:“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卷第二十五)
  八种德相里的第一种叫安住禁戒,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安住禁戒?谓安住具戒,善能守护别解脱律仪,如前广说。乐沙门性,乐婆罗门性,为自调伏,为自寂静,为自涅槃修行正行,如是名为安住禁戒。”安住禁戒也就是能够守护别解脱律仪,只要是出家人就要守戒,身语意三业对戒律没有亏损,要持戒清净。因为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如《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上)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戒的内涵是调伏烦恼,作为师长要调伏弟子,首先,自己必须能够调伏,自己都没有调伏而去调伏他人是不可能的事情。如《华严经》说:“如佛所说,自不持戒令他持戒,自未调伏令他调伏,无有是处。 ”(卷第三十三)
  第二种功德是具足多闻,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具足多闻?谓若有法宣说开示,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独一圆满,清白梵行,于如是类众多妙法能善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如是名为具足多闻。”多闻就是对很多的佛法都能够通达,能够受持。因为要教别人的话,跟单单自修不一样,自修只要摸清楚修行的路就可以了,要想教别人的话,就要广泛地了解所教的对象,要博通三藏,对佛道次第的总相、别相要有清楚的把握,那时候才能帮助别人。
  第三种功德是能有所证,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能有所证?谓能证得胜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厌逆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过患想、断想、离想、灭想、死想、不净想、青瘀想、脓烂想、破坏想、胖胀想、啖食想、血涂想、离散想、骨锁想、观察空想,复能证得最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最后非想非非想处,又能证得慈悲喜舍,或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神境通,或宿住通,或天耳通,或死生通,或心差别通,或阿罗汉,具八解脱静虑等定,有大堪能,具大势力,能善为他现三神变教授教诫。三神变者:一、神力神变,二、记说神变,三、教导神变。如是名为能有所证。”就是在佛法上,特别是在禅定、智慧上面,要有一定的证量,这样才能深入地引导别人。
  第四种功德是性多哀悯,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性多哀愍?谓于他所常起悲怜,乐与其义,乐与其利,乐与其乐,乐与猗触,乐与安隐,如是名为性多哀愍。”就是对众生常常起悲悯心,有悲悯心才会去帮助众生、救度众生。如果没有悲悯心,就不会愿意管别人。
  第五个德相是心无厌倦,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心无厌倦?谓善能示现,善能教导,善能赞励,善能庆慰,处于四众宣说正法不辞劳倦,翘勤无堕,起发圆满,为性好乐发勤精进,如是名为心无厌倦。”就是对弟子们的教导不怕麻烦,不辞辛苦,能够善于引导、鼓励,宣说正法,内心里面从来都没有舍弃过弟子,没有厌倦。一般人,学修佛法也好,做事做人也好,常常会犯厌倦的毛病。如果我们做一做就觉得辛苦了,不想做了,学一学就不想学了,修一修就不想修了,这就是厌倦。做为善知识要教导弟子,对弟子的法身慧命负责任,就不能有厌倦心。
  第六个德相是善能堪忍,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善能堪忍?谓骂不报骂、瞋不报瞋,打不报打、弄不报弄,堪耐椎杵,于诸逼迫、缚录、禁闭、捶打、毁辱、迫胁、斫截众苦事中,自推己过,以业异熟为所依趣,终不于他发生愤恚,亦不怀恨随眠不舍。如是虽遭轻陵毁辱,而其本性都无变改,唯常于彼思为义利。又能堪忍寒热、饥渴、蚊虻、风日、蛇蝎恶触,他所干犯碜毒语言,身内所生猛利坚劲,辛楚切心夺命苦受,为性堪忍,能有容纳,如是名为善能堪忍。”只有善能堪忍才能做到瞋不报瞋、打不报打、骂不报骂。人家骂你,你不还口,人家打你,你也不还手。《梵网经》里面讲难忍能忍,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种种苦难事、麻烦事,都能够想到是自己的业力所感,不去责怪别人,只有这样才能度众生。因为度众生要度六道有情,豺狼虎豹等等都要度,那些暴恶的有情要把你吃掉时,你不仅不恨它,还想着要度它,这才是菩提心的体现。
  第七个德相是无有怖畏,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无有怖畏?谓处大众说正法时,心无怯劣,声无战掉,辩无误失,终不由彼怯惧因缘,为诸怖畏之所逼切,腋不流汗,身毛不竖,如是名为无有怖畏。”无有怖畏是指宣说正法的时候内心没有怯劣,因为这是为了弘法,弘法为家务,利生是事业。
  第八个德相是语具圆满,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语具圆满?谓彼成就最上首语、极美妙语、甚显了语、易悟解语、乐欲闻语、无违逆语、无所依语、无边际语,如是名为语具圆满。”语具圆满就是能够把佛法讲得非常清楚,让人家很容易懂,能够理解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才能够引起听者的善法欲。如果我们讲了半天,人家听完了不知所云,善法欲就产生不了。
  另外,根据《大乘庄严经论》里面讲,善知识的德相有十种:“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由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惓故。经富者,得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卷第九)这个十德与刚才谈到的八种仅仅开合不同,内涵是一样的。
  善知识具十德,我们依止的时候,如果以十德的标准去寻找,能否找到呢?很难。在末法时代,因为众生共业的关系,具量的善知识不是没有,但是示现的相却不一定圆满。那我们如何去寻找明师呢?尤其是对初学的人,不论是僧众还是在家居士,由于自己的佛法基础有限,就更难以认识和判断善知识的功德。这时候寻找明师就不一定要从十德去判断,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种,大家都公认的明师,肯定就是明师。比如说太虚大师、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弘一大师、广钦老和尚等,这是大家普遍公认的,大家公认就会有公信力。
  第二种,由大家都公认的明师介绍不成名的老师,那也可以说是明师。就犹如一个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说某个人可以授予博士学位,那这个人就可以成为博士一样。也就是说你虽然还不成名,但是经过明师印证说你这人可以,那么你也就可以成为明师。
  第三种,是由你自己比较信任的明师去介绍另外一位明师。比如十一世纪印度佛教的顶严——阿底峡尊者,他遇到的第一个老师是胜敌婆罗门,这位老师介绍他去参访下一位老师,下一位老师又介绍他去参访下一位老师……他都依教奉行,很快就得到很高的成就。
  我们在寻访善知识的时候,不论是用十德去找,还是用上述的方法,都要特别注意避免种种错误的心态和做法,否则不仅找不到善知识,还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伤害。
  第一种要避免的是“找明星”。有的人寻访明师就像找明星一样,听说哪个法师有名就找他,这就把明师变成明星了。明星是会很有名,但是他是否真正能够让我们内在佛法的智慧增长呢?不一定。合格的老师、明师,一定是能够引导我们学习正法,让我们具足正知正见、严持戒律,从他自己的言行当中散发出慈悲心,弟子们能够感受到他的慈悲。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具足一定的智慧,对于善知识的教法功德、证法功德进行观察、判断,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自己的动机,不是以世俗的名利心寻访善知识。依师是为了学法,那种借善知识的名声来抬高自己的心态是完全错误的。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汝善男子,莫以世利心故随逐法师,但为爱法恭敬法故,随逐说法菩萨。”(卷第二十七)
  第二种要避免的是盲目拜师。现在有些人拜师非常盲目,而且往往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例子作为自己的借口,因为善财童子跑了很多地方,参访了很多善知识。但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与阿底峡尊者有类似之处,他参访善知识,下一位的善知识要由上一位善知识作介绍。他是次第参访出来的,不是自己随便乱找的。现在很多人到哪里参学、到哪里从师,都很随便,很盲目,这怎么能叫参访呢?这是乱跑。你跑再多的地方,如果没有这个缘分,即便找到善知识,也是难以满愿的。乱跑的过患,首先就是心不能够安住,心不安的话,想要修学佛法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后白白地把时间浪费掉。其次,盲目跑了很多地方,好的东西不一定看得到,垃圾倒很可能捡了一大堆回来,到处品头论足、谈论是非,造下很多的恶业。
  第三种要避免的是观善知识的过失。观过是我们亲近善知识的时候最容易犯的毛病,对自己伤害极大,是最要不得的。如果这一点不能够消除的话,善知识真正的功德看不到,反而看到的都是过失。因为我们理论上知道了作为善知识要具备的一些德相,就会有一些标准去观察,但是由于自己的烦恼没有净化,很容易吹毛求疵,看到善知识一点点小毛病就拿放大镜不停地放大。
  比如上面谈到乱参学的问题,有的人这个地方跑去了一看,觉得这个老师不怎么样,换一个地方,觉得那个老师也不行,那你就完了,不管你跑多少地方,注定你一辈子都找不到明师,这是肯定的。因为你的习性就是乐见人过,慢心炽盛,好像世界上面没有一个你看得上眼的明师,那就只有“老子天下第一”了。
  人们都说末法时代,具量的善知识太少了,但是在世间上的确有大善知识在,就看你有没有这个眼光去发现,有没有条件去跟他学。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有没有善知识,而是弟子够不够条件。佛法讲业感缘起,既然一切都是自己业感的,那当你看到善知识示现过失的时候,有没有反省到这是因为自己的业不清净?如果没有这种反观内省的习惯,当你看到别人过失的时候,你的矛头永远是向外的,一直被烦恼牵着鼻子走,自己却不知道。以这样的等流习性寻找善知识,永远都找不到。
  要知道一切外境都是自己内心的显现,一切见闻都是唯识所现,佛陀在《解深密经》中对弥勒菩萨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卷第三)《摄大乘论》中引弥勒菩萨《分别瑜伽论》的两个教授说:“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卷中)前面六句颂讲的是所取空,后面两句颂讲的是能取空。“所取”就是客观外境,“能取”是指我们的内心。当我们看到客观外境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是所取在起作用。反过来说,这种所取烦恼的存在,也是能取内心的显现。
  正因为一切外境都是自己内心的显现,所以外境是无自性的,它本身是没有好坏的,你安立它是好就是好的,安立他是坏就是坏的,就看你的心是与烦恼相应的还是与善法相应。我们之所以要依止善知识,是因为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破除烦恼,让我们解脱生死轮回。你如果以烦恼心去看善知识,请问你能看得准吗?你还愿意跟他学吗?当你看到善知识有过失的时候,其实正是自己有过失,这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地反省忏悔!如同一个偈颂所说的:“己过如山己不见,师过秋毫亦明察,法不相应实由此,勤加忏悔常忆念。”当我们真正用功忏悔,把对善知识的观过心拿掉了以后,慢慢地你就看不到他的过失,能够看到他的功德,乃至于以前认为是过失的,现在就可以看成功德。因为善知识发了悲心是来度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净化了烦恼以后才能够看到他的用心。
  前面提到的密勒日巴尊者,他的老师是玛尔巴尊者。这位老师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非常地不近人情,近乎残酷。他对弟子可以说是百般折磨,几次三番地让密勒日巴背石头上山盖房子,盖完了不满意让他拆掉,拆完了再盖,盖完了还不满意再拆掉,就这样不停地折腾,而且还故意用种种的方式刁难他,从来不讲道理,动不动就呵斥、打骂,容不得一点的辩解、逃避。我们现在会觉得这个善知识太残忍了,可是密勒日巴尊者没有对他的老师生起一点点怨恨,面对老师的折磨,他总是想:这是我自己的业障吧!其实他的老师是一位真正的大善知识,通过种种严厉的手段,把他往昔所造的极重恶业都消掉了,所以他才会那么快获得成就。
  汉地祖师们也是一样,我们看禅宗的公案里,学生去找老师的时候,老师常常不是骂,就是呵,就是打。
  佛经中也一再告诉我们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要听从他的教授教诫,不能观过。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又善男子,于余魔事汝应觉知,谓说法师见汝求请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都不眷念,反加凌辱,汝于此中不应瞋恨,转增爱重恭敬法心,常逐法师勿生厌倦。”(卷第三百九十八)这里告诉我们,假定说法的师长对求法的人不理睬乃至于“反加凌辱”,就是呵斥、辱骂,那时候你千万不要从这个地方观察师过,起瞋恚心,应该“转增爱重恭敬法心”,本来恭敬法的心还不一定那么强,反而因为这样的境界更加增上,还要“常逐法师勿生厌倦”,常常跟着老师,不生疲厌,这是非常重要的。
  《华严经》说:“善男子,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卷第四)这是文殊师利菩萨对善财童子的教导,说你要真正成就佛道,一定要依靠善知识,然后依靠善知识不能疲厌,随顺他所有的教诲。最后告诉他如果善知识示现不如理状态的时候,你怎么办?你千万不要从坏的方面去想,妄加分别,“但应恭敬,勿见过失”。
  因此不论是经典还是祖师的行谊,都一再告诉我们亲近善知识的时候,必须将观过的心拿掉,这样才够条件依止学法,把我们从凡夫一步一步带到圣人的境界。
四、依师乃为学法,恒常修信念恩
  亲近善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依师学法,按照闻思修、戒定慧的次第一步一步深入,走解脱、成佛之道。因此学佛需要两方面的条件:第一是外在的因缘——要有善知识的摄受;第二就是自己的精进努力,依着善知识的教授教诫行持;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容易产生的一种心态是以为有了善知识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未必如此。在《六祖坛经》里面讲到:“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卷一)这点也就提示了我们,对于老师不能生依赖心。如果说我的师父很厉害,他到时候就会来度我,那连佛都度不了你。自己不用功修行的话,指望你的老师来度你,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自己不修就能得度的话,那十方三世的佛菩萨无量无边,早就该把你度了。因此亲近善知识不能生依赖心,如果觉得依赖他以后就有保证了,那你的功夫怎么能够上路呢?不发心,不精进,怎么能够有成就呢?经论上讲学佛对自己要做“病人想”,是让你知道自己在病当中,所以要看病,要依止善知识学法,法才是治病的良药。不是说“我是病人,你要可怜我啊!”这个“病想”就错了,走到反面去了,这些东西都是要不得的。所以有一个偈颂说“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
  因此我们依师学法,就是将善知识所说的法用在自己的身心上面去实践,过失一点点地断除,功德一点点地积聚,让我们的心续同善知识的心续越来越接近,最终能够与善知识心心相印,达到善知识一样的成就。
  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一种是内在的。外在的是我们眼前可以接触到、可以亲近的老师。内在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善知识虽然不一定在你的身边,但是他所教导的佛法,你自己能够理解、消化。当你遇到具体的境界,遇到生活当中种种的困难和问题时,你知道如何来抉择。因为依师的目的就是要学法,学法就要得到智慧,智慧的特质就是抉择,抉择就是面对各种境界时知道怎么做。也就是通过对佛法闻思修的能力不断地提升,自己这种觉察、观照、思惟的能力都在增强,慢慢地自己就能够自立了。到了一定的程度,你会觉得自己的这种抉择符合善知识的标准。这就是说你内在的抉择能力已经同善知识的能力一样了,你的心已经能够和善知识的心相应了,这就是内在的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就是要让自己的心与善知识的心相应,你能够相应几分,就会有几分的成就。
  大家都知道禅宗“拈花悟旨”的公案,昔日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众皆默然不解佛意,只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这时佛陀告诉大众:“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与摩诃迦叶在这一刻以心印心,心心相印。
  中国的祖师也是如此,当年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那里,经过历时八个月的学习以后,五祖把他叫到内室,为他印证讲说《金刚经》,当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豁然大悟,脱口而出五句禅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一剎那,五祖和六祖心息相通。
  现代高僧能海法师在亲近康萨仁波切时,得到仁波切极大的称许:“能海对我之教传心领神会,虽因汉藏语言文字不同,法相时有出入,但以我师徒两人心心相照,现量契印,彼能深刻领悟,如理作意。”
  为什么祖师大德们能够密契师意、传承善知识的心法?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所依止的善知识都有清净的信心。因为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亲近善知识,而亲近善知识的第一关就是对善知识要修信心。如《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信无垢浊心清净,灭除憍慢恭敬本,亦为法藏第一财,为清净手受众行。”(卷第十四)这里说得很清楚,信心是道的根源,一切功德之母,所有的功德都是从这个地方长出来的。《佛说大乘十法经》说:“信为最上乘,以是成正觉,是故信等事,智者敬亲近。信为最世间,信者无穷乏,是以信等法,智者正亲近。不信善男子,不生诸白法,犹如焦种子,不生于根芽。”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对善知识没有信心的话,就象种子被火烧焦了一样,是长不出根芽来的。当年阿底峡尊者入藏后,弟子问他:“藏地有这么多的修行人,为什么他们的修行没有得到殊胜的成就呢?”尊者回答:“大乘功德生多生少,全是要靠善知识,你们藏人把善知识仅看成是平庸的凡夫,怎么可能得到成就呢?”我们看到这个公案时,应当引起极大的警觉和反省。一般人修行之所以没有成就的主因就在于此:将善知识作凡庸想。因此经论上一再说明,对善知识的信心要达到视师如佛的程度,要把善知识作佛想。
  如《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常恭敬听法,深信不毁谤,供养说法师,如佛世尊想。”(卷第九)《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善男子,于是佛法中倍应恭敬爱念生清净心,于善知识中应生如佛想。何以故?为善知识守护故,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卷第二十七)《华严经》(六十华严)说:“无谄于知识,智能广无量,专求佛菩提,利益诸众生。恭敬善知识,其心如佛想,勇猛精进力,具因陀网行。”(卷第五十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 汝所从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于是处起大师想,汝应知恩念当重报。汝善男子,应作是念,我所从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我最胜真实善友,我从彼闻是妙法故,速于无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转,我由彼故得近如来应正等觉,常生诸佛严净国土,恭敬供养诸佛世尊,听闻正法植众德本,远离无暇具足有暇,念念增长殊胜善根。汝应思惟筹量观察诸如是等功德胜利,于为汝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法师,常应敬事如诸佛想。”(卷第三百九十八)
  我们不仅要经常思维善知识的功德,培养尊师重道的信心,还要常常忆念善知识的恩德。要知道我们在佛法上所得到的成就,都是同善知识有关的,善知识为我们的付出,我们很难完全体会得到。在世间,父母生养了我们的色身,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和学问,而善知识教给我们佛法,让我们沐浴在法性的光明之中。世间的孝子都会对父母念恩、报恩,更何况修学佛法的人呢?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感念善知识的恩德,就会以为在佛法上得到的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得到的,或者是靠自己得到的,这样就会造下远离善知识甚至堕落的业,这条路就不可能长远地走下去。我们只有常常思维、忆念善知识的功德和恩德,才会想去亲近,才会想如法地恭敬承事依止,这样我们才会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走这条成佛之路。在这方面,我们应当效法善财童子,看他是如何思维忆念善知识的功德和恩德的。在《华严经》中说:“善知识者,能救护我,令我不堕一切恶趣;善知识者,能引导我,令我得入平等佛慧;善知识者,能显照我,令我了知诸夷险道;善知识者,能开示我,令我解了大乘奥义;善知识者,能劝发我。令我速入普贤诸行。善知识者,能晓悟我,令我速到一切智城;善知识者,能诲谕我;令我趣入法界大海。善知识者,能劝诱我,令我普见三世法海。善知识者,能教授我。令我得与众圣集会;善知识者,能增长我,令我出生一切白法。念善知识,能以如是利益众生,善财童子如是思惟,涕泪盈目。”(卷第十三)
  在《华严经》中又讲到:“善男子,我复略说,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蜜,一切菩萨所住地,一切菩萨安忍门,一切菩萨三昧门,一切菩萨神通智,一切菩萨总持门,一切菩萨回向智,一切菩萨四无量,一切菩萨广大愿,一切菩萨普遍成就,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识力而得圆满,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从善知识来,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卷第三十三)这是经典中对善知识重要性的一个总结,所谓“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作为一个学佛者,时刻不能忘本!
  我们在人生漫长的学佛历程中,选择、亲近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我们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坚定自己的信心,在善知识的提携呵护下,建立起正确的修行知见,然后精进用功。
  我们在今生能够如理如法亲近依止善知识,学修佛法,非常地幸运。通过这一生的努力不断地造作依止善知识的善业,保持这种难得的等流,在未来的生命中,这种善业得到相续增长,乃至生生世世得到善知识的摄受,跟随善知识走上成佛之道,直至成就无上菩提。

(发表于《法音》2007年第十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