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皈依修学手册:如何皈依[济群法师]


   日期:2010/3/8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VI、如何皈依

  在座的多数都已皈依,但我们的皈依是否如法呢?目前,教界有很多不如法的皈依现象,有些甚至简化到发个皈依证而已。求受皈依者,往往既不了解皈依意义,亦不懂得相关注意事项,更不知皈依后如何深入修学。
   如何通过相关仪式获得皈依体?其间又有哪些环节需要特别注意?若不能获得皈依体,所谓的皈依不过种种善根而已,于修学并无多少帮助。

一、生起皈依之心

   皈依,体现于对三宝完全的依赖、信服和追随,唯有这样,才能由此因缘步入佛道修行。这一认知,源自对轮回之苦及三宝功德的认识,这才是皈依的实质所在。
   近年来,随着各地寺院的陆续恢复,佛教徒数量日益增加。但其中有多少是发心求解脱、发心度众生呢?或是对佛教的朦胧好感,或是寻找精神慰藉,或是祈求平安护佑,甚至还潜藏着某些投机心理,以为和佛菩萨拉上关系就可以为所欲为,不受惩罚,等等。这些皈依之因,正是多数人走入佛门的因缘。若停留于此,皈依所能起到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如何在此基础上加深对皈依之因的认识,是修学的当务之急。否则,即使皈依了,也往往流于形式。
   不少人皈依之后,也愿意参加各类佛教活动,也喜欢寺院的清净氛围,也认同佛法的种种道理。但这种喜欢和认同都不够强烈,更不是唯一的。因为他们同时还喜欢红尘的繁华,也认同世俗的标准。于是乎,过着有宗教情怀的世俗生活,并以此为乐。当然,懂得些佛法道理并运用于生活,总能起到相应的调心效果。而佛法本身,也并不排斥世间法。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二者孰轻孰重,其中又以什么为究竟、唯一的皈依处。
   发誓皈依三宝的前提在于,通过对轮回苦及三宝功德的忆念,于三宝具足极大信心。若未将三宝视为唯一救怙者,就需要重新审视皈依之因,并通过如理思维来加强。
   皈依,是以至诚恳切之心,发自肺腑地宣誓:我从此皈依三宝,以佛为皈依大师,法为正所皈依,僧为皈依助伴。对于修学者而言,三者缺一不可。就像病人为治疗而遍访名医,然后确定一位医生作为主治大夫,根据他所开的药方接受治疗,在此过程中还需有人看护,引导我们按时吃药以配合治疗。皈依过程也与此仿佛,佛为救治我们的医王,法为对治疾病的药物,僧为指导修行的师长。
   对三宝生起真切皈依之心,我们才能从自我中心的状态中走出来。生命虽是一大堆混乱的综合体,但其中又以无明、我执为核心。无明为惑业之源,我执为烦恼之根,若想从这种生命形态中脱颖而出,其难度远胜于摆脱地球引力。唯有对三宝生起决定信解,将生命轴心由自我转变为三宝,方能进入全新的生命轨道,就象火箭推动飞船进入太空。所以说,皈依之心是推动生命素质提升的强劲动力。

二、依法传授皈依

   皈依,应通过如法仪轨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忏悔,忏除我们无始以来造作的无量罪业。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清净无染的心,才能如法纳受皈依。念诵内容通常为:“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其次是发愿。作为大乘佛法的修学者,应以四弘誓愿作为尽未来际的生命目标,那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无论是忏悔还是发愿,重点不在于念诵四句偈,而在于发自内心地生起忏悔之心,生起利益众生的愿望,并以此作为未来行为准则,于恶业不复再造,于善业勤加修习。若仅是有口无心地念一念,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然后是正式皈依,这也是整个仪式的关键部分。皈依的核心,乃宣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完整内容是:
   尽形寿皈依佛,如来至尊等正觉为我所尊,
   终不皈依邪魔外道。
   尽形寿皈依法,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我所尊,
   终不皈依外道典籍。
   尽形寿皈依僧,清净僧团为我所尊,
   终不皈依外道邪众。
   “尽形寿”为尽此一生之意。皈依,不是一时兴起的戏言,而是庄严的一生承诺,是贯穿未来生命的恒久誓言。因为“尽形寿”只是声闻乘的皈依,作为大乘行者,则应发愿尽未来际皈依三宝,所谓“直至菩提永皈依”。“为我所尊”,即以此为自身皈依对象。此外,皈依还包含着不皈依,即“终不皈依”的内容。因为皈依是选择人生究竟归宿,不可处处挂靠,三心二意。
   这三句话,为皈依仪式的关键所在。若皈依时未曾听清,便不得皈依体。不仅如此,皈依时还应清楚地自称法名,准确地跟随法师宣誓以上内容。最后,念诵“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以回向作为结束。
   皈依仪轨大体分为此四部分,其中,关键是宣誓“三皈依”。我们不妨对照一下,受皈依时,是否听清法师宣讲的三皈内容?若只是懵懵懂懂参加了皈依仪式,对三皈内容未有明确认识,是需要重新皈依的。

三、菩提信物

   皈依师,是弟子皈依三宝的见证,更是佛法传承的纽带。经由庄严如法的皈依仪式,将诸佛世尊点燃的智慧火炬代代传递下去。为铭记皈依后的新生,引导学人走入佛门后深入修学,皈依师在授予弟子法名和皈依证的同时,还应授予表法的法本和念珠。
   法名,意味着身份的改变。无始以来,凡夫以我执为核心,惑业为基础,辗转轮回,生死相续。皈依三宝,是与原有生命状态的彻底决裂,从而奠定以三宝为中心的全新人生里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佛子的年龄应从皈依那天计算。在经历这番重生之后,我们才开始自觉而有意义的人生。法名虽然只是代号,但其中往往蕴涵着表法深意,象征着佛法的种种修行实践,以此不断策励弟子:作为解脱道和菩提道的行者,应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勇往直前地奔向彼岸。同时也是为了提醒学人:过去种种已如昨日死,在新的修行征途中,切莫为往昔习气羁绊,重蹈覆辙,弃明投暗。
   皈依证,标志着十方三宝对这一新生的证明和认可。这是我们成为三宝弟子的象征,也是通往佛国净土的护照。在西园戒幢律寺的《皈依证》封面上,以莲花般相合的双手作为标记,环绕着“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誓言,寓意佛弟子对三宝的至诚归投之心和虔诚恭敬之行。封底则印有大乘皈敬颂:“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以此勉励弟子们发广大心,修菩萨行,尽未来际利益众生。内页除常规内容外,特别注明:“从今以后,应遵三宝教诫,断恶修善,发宏誓愿,自觉觉他,尽未来际,永不退转,谨依律制如法授受三皈,成为三宝弟子,特给此证为凭。”标识了皈依意义及皈依证的作用。此外,还编入皈依仪规及五法具足、常行六念等佛弟子基本行仪,并介绍了一些入门读诵典籍。其后,还为持证者预留了书写参学记录的空白页,祝福弟子们在修学道路上留下扎实的前进足迹。每一页,更有经言祖语作为警示,以为勉励。
   念珠,象征着佛法的传承。皈依,是为了获得如法的、由诸佛世尊一脉相承的皈依体,这正是佛法最殊胜的传承。通常,人们只是将念珠作为念诵佛菩萨圣号或持咒时的计数工具,事实上,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念珠中,珠母象征佛,珠绳象征法,每一粒小珠则象征僧,缺一便不能组成完整念珠,象征三宝的不可分离。由菩提子组成的念珠,更寓意菩提道的修学,提醒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圆满无上菩提。因而,师长所授念珠应随身携带,象征时时刻刻不离三宝。这一方面是为了表达我们对三宝的感恩之心,但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精进修学,实践这一传承所蕴藏的内涵,使这颗菩提种子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法本,能帮助我们全面认识皈依意义,深入了解皈依后的修学内容,是法身慧命的成就指南。虽然我们本具佛陀品质,但现有的心行基础仍是凡夫心。这些刚强难调的烦恼习气,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根除。所以,皈依后还需要学习对治凡夫心的诀窍,掌握开发自身宝藏的技术。这些诀窍和技术,都含藏于法本中。特别是《皈依修学手册》的相关内容,是佛法一切修行绕不开的基础,必须深入学习,如理思维,初学者尤应引起重视。对三宝的决定信心,是修行最坚实的地基。具备这一前提,修行才能稳步前进。

四、注意事项

   我们还要注意的是,三宝是一体的。有些人会说:我只想皈依佛,却不想皈依法和皈依僧。这样可以吗?答案是否定的。当然,对佛陀产生信仰而发心皈依,也会起到相应效果,恐惧或颠倒妄想时念念佛,也能使我们远离恐怖。但若想解脱生死,依靠的则是佛法,同时,也只有学习教法之后,才能深刻认识佛陀所代表的深广内涵。若只皈依佛而不依教奉行,就像病人虽然相信医生,却不肯吃药治疗,医生亦是无能为力的。
   也有些人觉得:佛法的道理很好,但我只想皈依法,学习法,却不想皈依佛和僧伽,这同样是不行的。若对法的信仰非常彻底,必定会皈依佛宝和僧宝。不皈依佛,不皈依僧,只能说明我们对法的信任程度有限,如是,便不可能全身心地依法修行,收效自然也就甚微了。
   还有些人,愿意皈依佛,皈依法,却不愿皈依僧,这类二宝居士也有不少。须知,皈依僧并非皈依某人,而是皈依整个僧团,尤其是贤圣僧所具备的清净无漏的品质,这才是究竟皈依处,也是皈依佛、皈依法所要达到的目的。若不能对此生起猛利的信心,又如何于自身成就这一品质?同时,修行必须亲近善知识。虽然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个人,但落实于修学实践,仍须亲近具体的、一个或几个善知识,否则便无法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
   此外,皈依时应发心并观想。皈依的发心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发心,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皈依;中等的发心,是为个人解脱而皈依;下等的发心,是为眼前平安如意而皈依。相应的,皈依体也分为上、中、下三等。发上等心皈依,能得上等皈依体,依此类推。
   皈依体,由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代代传承而来。全身心地皈依三宝,便意味着我们得到了由诸佛世尊沿袭至今的传承。我们以怎样的心接受,便会成就怎样的皈依体。就象以器皿盛水,器皿有多大,装的水就有多少。茶杯只装下一杯水,脸盆则能装下一盆水,若是虚空那么广大的容器,就能容纳五湖四海、无量无边的水。所以,我们应当打开自身心量,以菩提心为载体,纳受上等的皈依体。更重要的是,观想六道一切众生和我们共同皈依三宝,共同领受三宝的慈悲加持。这样的皈依,才是最为殊胜的皈依。
   需要注意的是,皈依时还应自称名字。开始宣誓之前,根据法师的提示,自称“弟子某某”,然后才是“尽形寿皈依佛,如来至尊等正觉为我所尊……”等内容,明确这一内容是由“我”在宣誓并承诺。
   以上,是皈依相关注意事项,一一做到,方能成就如法皈依。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皈依为学佛之始,将对今后修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故应认真对待。
   皈依是选择人生的究竟依赖。身为三宝弟子,不应再以其他宗教为皈依对象。在选择皈依的过程中,我们已通过实、德、能作了全面考察,确定唯有三宝堪为真正依止。一旦作出这样的人生抉择,应以三宝为唯一皈依处,绝不皈依其他宗教或鬼神。否则将破失皈依体,修行自然无望。如此,损失最大的还是我们自己,不仅蹉跎了今生时光,更为来生种下远离佛法之因。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